缔冠期刊网

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2023-02-10

  摘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高等医学院校课程体系中的基础、主干课程。该课程内涵和知识点蕴含自然科学与思想政治要义的密切关联。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与课程思政的巧妙融合可以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进行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家国情怀教育,有助于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遵循适应需求,对标前沿,突出特色的原则,不断探索全新的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体系,可以为立德树人,培养适应国家需求的现代高素质国防卫生事业人才建设积累有益经验。

  

  关键词:课程思政;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医学;探索实践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高等医学院校课程体系中的基础、主干课程,是临床医学、生物技术、药学、中医、中药、护理和卫生事业管理等专业学员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人体的化学组成、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内能量与物质代谢的基本规律、基因的遗传规律与调节以及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为学习其他基础和临床医学课程,以及今后专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无论是课程本身的知识架构体系,还是课程内涵和知识点,均自然而然蕴含了其自然科学与思想政治要义密切关联的内在体系[1]。因此,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不仅可以进行科学观、人生观、辩证唯物观和生命观的教育和培养,还可以通过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对生命的认识、对世界的认识和对科学家科学活动的认识等相关认识、认知教育,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制和制度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敬畏生命和自然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培养和灌输[2]。

  

  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并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3]。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理念与高等学校育人职责相契合[4]。

  

  1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融合课程思政的途径

  

  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两者的有机融合可以强化教学改革意识,更加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建立“学生课堂学习与课外自主学习相结合、理论知识学习与综合能力培养相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自我完善相结合”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有助于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课程思政的核心思想是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5]。加强课程思政系统化建设,必须对“怎样改”进行统筹设计,努力打造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体系。要注重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特点,有针对性地修订专业教学大纲、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计划;注重逐级分解、分类实施,确保各阶段、各课程重点突出、有序衔接、不打乱仗、合力聚力[6]。

  

  伴随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发展,特别是在倡导开展混合式教学的条件下,不仅对教师与学生的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教与学两方面迅速发展并进一步融合,也对思政教育融入的方式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课团队要在明确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目标的前提下,更加注重教学团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更加重视集体备课、教学准备会以及教学联系会等环节,集体研讨专业课程思政设计与内容安排细节,并保证整个教学过程线上有资源,线下有活动,过程有评估。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文情怀优势,利用丰富多彩的方式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责任等信念融入课堂教学,使学生实现情感和行为认同,获得强大的民族精神力量源泉,进而使其产生内生动力,提高学习积极性。

  

  教学团队还要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加强集体查课与督导工作,在实践中检验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授课的方法与效果,也可以借此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培训与指导。课程教学结束后,教学团队及时通过教学总结会等形式,对课堂设计、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入效果等进行评估,总结经验和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不断加以修正。通过加强教师之间和师生之间线上与线下的交流沟通,教师可以不断积累专业课程的思政资源,丰富课程思政教育内容和形式,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获得学生思想层面的认同,帮助学生在学习掌握专业课知识的同时提高思想认识,调动其学习热情和主动性,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我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

  

  我校由国家级教学团队、海军教学创新团队和军队重点建设学科持续打造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是秉承“立德树人,向海为战,为战育人”的教学理念,面向海军军医大学所有14个本科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必修课。

  

  针对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课程目标定位不明确,缺乏系统性;融入生硬,与专业课程内容相关性差;流于形式,力度把控不够;考核方式单一,效果评价片面等问题。我们从各个教学环节入手,通过讲好历史树立志向;创新教学内容助力综合素质培养;突出中国特色建立职业与民族自豪感;及时总结修正提升教学改革能力等多方面不断探索全新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体系。在教育指导思想上始终突出“三重”(重军事、重创新、重素质),在培养模式上着力构筑“三链”(知识链、人才链、实践链),在教学实践中坚持“三化”(课程模块化、培养序贯化、考核多样化),努力探索培养现代高素质军事医学人才相适应的创新教育模式。

  

  2.1 适应专业需求,全方位打造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体系

  

  本课程着眼保障打赢未来战争人才预置,精准对接军民常规健康和海军舰艇、驻岛、海外基地等军事医学保障需求,始终把培养忠诚于党、专业基础扎实的新型军事医学人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学团队不断探索将思政融入课程,开展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实践,并贯穿于课程教学全过程;将创新探索融入知识传授;将迅猛发展的技术融入科技强军的能力;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融入价值观培养和塑造。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建设为探索海军转型建设发展、贯彻院校训练任务规划、培养适应国家、军队需求的现代高素质国防卫生事业人才取得可复制的有益经验。

  

  依据“适应需求,强化实践,追求创新”原则,我们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内容、教材教法、教学评价、组织和管理等环节,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不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实践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着力打造全方位、高质量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中,针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目标,我们调整制订了相应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实施计划,优化和整合了教学内容,不断挖掘整理每一章节融合课程思政的知识点与精神内涵线路,形成并全面推广“板快化”理论教学模式以及系统性、设计性、启发性、连续性及自主性实验教学。我们还优化了学习评价方法,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理论、实验操作、课堂表现、作业、文献综述、论文答辩以及调查问卷等多元化考核评价模式,更加全面客观地反应学员对知识的掌握运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在学习过程中人文素养与思想境界的成长。

  

  2.2 讲好历史故事,树立服务军民卫生健康事业志向

  

  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授课过程中,对包括绪论在内的各章节所涉及的一些重大科学理论、技术、发明等,不仅介绍其中的理论知识点、强调其在学科发展过程中重要意义,还适当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课外深入了解这些经典科学理论与重大事件的发展历程和人物,鼓励学生挖掘科学家们背后的故事。例如,绪论中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发展简史的介绍,就包括了像矢志不渝,从简单的事物中发现真理的现代遗传学创始人——孟德尔;发现无细胞发酵现象最终建立酶化学的爱德华·毕希纳;发现尿素循环与柠檬酸循环两种重要物质代谢途径却曾被Nature杂志拒稿的克雷布斯;标志着遗传学完成了由“经典”向“分子”时代的过渡、生物化学进入分子生物学阶段的里程碑式研究——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及其幕后英雄罗莎琳·富兰克林;先后发明蛋白质与核酸测序技术的生命天书解密者——弗雷德里克·桑格;生命科学领域的“阿波罗登月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GenomeProject,HGP)的启动与完成等。生物氧化章节,介绍了第一个实验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发现燃烧的氧化原理并揭示呼吸本质的现代化学之父——拉瓦锡的科学精神。遗传信息的传递章节介绍“一门四杰”的科恩伯格家族的故事。医学分子生物学专题穿插讲述从豌豆杂交实验到重组人胰岛素、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到克隆羊多利的诞生,再到胚胎干细胞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应用等。对这些故事的深入解读,启发学生感悟科学家献身科研之路与精神内涵,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生动力,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础理论,乃至于树立献身科学研究、为人民卫生健康事业服务的伟大志向。

  

  2.3 对标学科前沿,创新理论与实践教学,助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基础和前沿,在医学与生物相关专业的教学中处于中心地位。但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在教学理念、教材、教学手段更新等方面与国外尚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对标学科发展前沿,不断向高校课堂引进现代知识与学科发展前沿进展是填补这一差距的主要途径。

  

  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我们对包括配套教材、教学内容等在内的理论与实验教学体系进行系统地更新与调整。将课程相关内容根据其知识点的关联性安排在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基因信息传递与基因工程、物质代谢及组织生化3个“板块”中。课程结构优化后内容衔接更趋合理,更易讲解,理顺了学习思路,提高了学生的接受度,充分体现科学性、系统性。我校最早在全国高校本科学员中开设以“目的基因的克隆、表达和鉴定”为特色的系统性、设计性、启发性、连续性及自主性的理论实验课程,并在后期与慕课和虚拟仿真实验相结合。实验内容基本涵盖了经典生物化学和现代分子生物学的主要技术。为适应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要求,我们结合学校军事医学特色以及教研室科研方向,通过讲座、讨论课、文献综述、中英文读书报告会以及论文答辩等形式,增加了系统生物学、现代生物工程、基因编辑技术、基因武器、生物战剂损伤的防治原则及分子生物学侦检技术等前沿教学内容和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依托我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计划,鼓励学生组建本科学员创新团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寻找落后与不足,同时激发了学习先进理论和知识的兴趣与热情,对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科学观都有很大帮助。

  

  2.4 突出中国特色,在专业学习中培养职业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要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要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的问题。育人先育德,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育人育才的有机统一,一直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而那些具有中国特色、专业特色以及发生在学生身边具有代表性的人和事,则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更易在情感与认知上实现认同。

  

  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发展史上,中国科学家从古至今一直都有杰出的贡献。在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点精神内涵的升华。比如讲授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发展简史时,可以结合在饮食方面,我国人民在公元前就能够以曲造酒、制饴、酿醋等,都属于酶学萌芽时期的实践;在营养方面,《黄帝内经·素问》对谷、畜、果、蔬进行营养上养、益、助、充的分类;公元七八世纪后陆续出现的膳食疗法书籍《食疗本草》《食医必鉴》《圣济总录》《饮膳正要》;在医药方面,从“药王”孙思邈、“医圣”张仲景和“药圣”李时珍对医药发展的杰出贡献,到葛洪治疗地方性甲状腺肿和疟疾,再到屠呦呦教授因青蒿素的研究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讲授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可以结合我国牛胰岛素的首次人工合成以及吴宪、刘思职、邹承鲁、施一公等以及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相关的科学家在此方面的重要贡献。讲授核酸与HGP时,可以结合我国科学家的贡献以及余贺教授研制噬菌体治疗烧伤患者创面绿脓杆菌感染的事迹。酶的作用特点与酶促反应机制可以结合体制建设与改革、精准扶贫与和谐社会以及团队与协作的事例进行讲授。基因表达调控可以结合童第周、袁隆平等科学家的杰出贡献讲授。分子生物学技术与基因工程部分可以结合钟南山、陈薇等大批专家与医护人员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的杰出贡献。更有出现在身边与我校有关的“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模范军医”吕士才、“中国的南丁格尔”李蓝丁等杰出专家以及我校附属医院援鄂抗疫团队的事迹。将上述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历史事件与科学家、医务人员的杰出表现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让学生充分感知科学精神,体会医者之光,对其职业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的培养具有莫大助力。

  

  2.5 不断积累总结,在实践中探索生物化学课程思政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课程思政为高校课程教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对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提升教学质量和师资力量的培养提供了新的途径。在每学期“两课三会”,即集体备课、集体查课、教学准备会、教学联系会以及教学总结会中,我们通过加强教师之间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充分发挥老教师传、帮、带的作用,认真研究讨论每一章节课程思政融入的内容、方式方法以及授课效果,不断总结积累生化课程思政的经验,极大促进了生化课程思政的发展;同时也加深了师生对课程思政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的本质的理解。

  

  我们连续2年在5个专业合班授课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班开展了课程思政情况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包括中医学、中药学、药学、护理学以及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153名学生中,98.04%的学生可以区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两个概念;94.77%的学生认为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用,可以给予积极的思想指导;80.39%的学生认为专业课教员在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科学精神、国家情怀等方面对自己的道德品质影响最大;91.50%的学生对挖掘专业课内容背后的故事、精神和规律感兴趣;84.97%的学生认为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多元化考核方式、学科发展前沿热点等可以提高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效果。在保持学生来源、学习基础与习惯、授课教师团队组成以及理论考核难易度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我们发现这五个专业教学班的期末总评成绩普遍较思政教学改革前的班级高2.0~5.5分,课堂气氛也更为活跃,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积极性明显提升。由此可见,学生普遍欢迎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可以从教与学两方面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3 结语

  

  习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广大医务工作者要恪守医德医风医道,修医德、行仁术,怀救苦之心、做苍生大医,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健康服务。”生物学与医学的发展历程蕴含的社会性、人文性及科学性决定了人文教育成为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实践中融入课程思政,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和价值的引领有机融合,两者相辅相成,可以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7];能让广大医学生在认识人体生命活动的奥秘与规律的同时,懂得敬畏生命,提升他们的人性修养,日后成长为具有仁心、仁术、仁爱、敬业、奉献和求真担当品质的优秀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邱乐泉,汤晓玲,汪琨,等.思政元素有机融入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生命的化学,2021,41(7):1653-1659

  

  [2]刘平,兰蕾,陈玉清,等.关于“生物化学”教学与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教育教学论坛,2022(5):177-180

  

  [3]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01版,2016-12-09

  

  [4]胡静.“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融合课程思政教学探索.教育教学论坛,2021(15):177-180

  

  [5]余立娟,张媛英,翟静.医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生命的化学,2021,41(1):164-166

  

  [6]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走深走实.解放军报,第07版,2021-10-11

  

  [7]任桂杰,张亚楠,曾季平,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课程思政背景下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生命的化学,2020,40(12):2297-2302

  

  作者:张建鹏,杨佳平,徐尧,杨尧,陈涵,卢小玲,王梁华

  • 上一篇:对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 下一篇:没有了
  •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