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

2022-06-08

摘    要:21世纪,迅速发展的现代化,特别注重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仅仅掌握现有的知识与技能是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以教师为中心,重知识传授,忽略学生主体地位的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当代社会对人才的培养,社会的发展促使教育部在2014年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提出“核心素养”,指出“课程改革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理念,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确保此次改革立足于中国国情,使其具有中国特色。” 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逐步倡导,高中物理教师开始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通过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实施,科学合理地提高当前阶段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和质量,从而为学生物理成绩的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立足于高中物理日常教学的真情实况,从“传统高中物理教学现状剖析”“新课改背景下的有效教学策略”“有效教学的实践意义”三个大方向出发,对如何基于新课程理念展开高中物理有效教学进行了分析和探究。希望此次教学的实践研究,学生不仅能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更能掌握学习方法,能够学会举一反三,同时还能够灵活运用自身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物理;问题情境;教学策略;


新课程理念明确提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及时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积极在课堂上引入全新的教学模式,大大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促使其全身心投入到高中物理的知识学习中去,从而充分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除此之外,本文结合大量实践教学经历,对如何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展开了积极探索。


一、传统高中物理教学现状剖析

(一)缺乏学习方法的教学

在现阶段的高中物理课堂上,部分教师缺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这就造成很多学生即使掌握了大量的定理定义,却不懂得如何来巧妙利用,所以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高中物理是一门基础学科,同时又是一门科学,学生仅靠死记硬背是很难学好物理的,但是很多教师忽略了这一点,过于强调学生对概念的背诵,导致学生对知识缺乏自己的理解。与此同时,教师的授课时间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学生在课堂上通常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因此很难做到在课堂上掌握学习方法,进而很难真正学好高中物理知识,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懈怠学习的心理。


(二)忽略联系生活的教学

高中物理知识很多来源于生活现象的总结,但是部分教师只注重对课本的教学,忽略了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导致知识的学习仿佛在搭建空中楼阁,失去了知识教学的真正意义。高中物理教师有时候选取的教学素材都远远脱离了学生所熟知的生活,这样非但不能真正拓展学生的知识储备,而且还会起反作用,造成学生对知识混淆不清。除此之外,高中物理的教学也就真正成为纸上的存在,学生缺乏了在生活中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和能力,进而学生只能做到学会,但是却不会用,最终导致学能的不统一发展,为学生日后长期地学习和进步埋下了隐患。


(三)过于注重形式化教学

部分高中物理教师在开展授课的过程中过于注重形式化的教学,再结合物理知识本身存在抽象性、复杂性等特点,就造成了学生更加难以深入掌握高中物理知识的核心原理,从而逐渐丧失了积极学习的动力。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的思路都在跟随着教师的脚步,这时教师教学的内容华而不实,将会导致学生养成很多不良学习习惯,而这在后期是很难纠正过来的。另外,形式化的教学貌似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在根本上学生对知识缺乏深入的消化和吸收,对知识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简单符号层面,进而这一切在考核检验的时候将会原形毕露,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


二、新课改背景下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构建问题情境,促进学生积极学习

高中物理教师要善于构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一步步深思物理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学习,掌握知识的核心本质。高中物理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学科,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要培养自身的物理思维,要善于去思考物理问题,形成自身对知识的认知。这样一来,学生在掌握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很轻松地就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境界,最终有效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


例如,任课教师在教学“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这一课时,就可以通过构建问题情境来逐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潜能。首先,教师要通过情境帮助学生建立质点的模型概念,要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质点的使用方法;其次,教师要能够让学生理解参考系的选取在物理解题过程中的重要性,要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对参考系进行灵活选择;还有,本章知识考查的重点也包括学生的读图能力,因此教师也要在情境内让学生充分掌握对坐标系的简单应用,从而实现去本章知识的全面理解;再比如,在教学“自由落体运动”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首先给学生提供一些道具,包括小铁块、纸团和纸片等,然后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操作,从同一高度、同一时间松开手,使各种物体下落,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哪个物体会更快地落到地面?这是为什么?同样质量的纸团和纸张在下落过程中所产生的运动情况是相同的吗?为什么?物体下落的速度究竟和什么有关?与此同时,学生也要善于在生活情境中去发现和总结问题,进而结合所学知识以及生活认知来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二)借助信息技术,转变知识直观形象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落实,让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手段走入了高中物理课堂,进而使得学生在学习抽象高中物理知识时变得更加轻松、直观,大大提升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教师利用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手段,可以让物理现象以及变化过程等内容形象地展示在学生眼前,进而让学生眼前一亮。这样一来,便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促使学生真正爱上高中物理知识的学习。


例如,任课教师在教学“自由落体运动”的相关知识时,就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来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运动的整个过程,从而大大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见到自由落体运动,但是一方面其运动过程相对较快,肉眼有时候很难直接观察;另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阻力因素,因此会给学生“越重的物体,下落越快”的错觉,从而大大影响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理解。这时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就可以向学生展示真空中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物体下落速度与重量无关”的概念。除此之外,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还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为学生物理成绩的稳定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开展小组合作,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小组合作是学生在高中物理知识学习过程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探究能力等,进而大大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自身能力的提高。除此之外,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还可以互相交流学习经验,探讨对物理知识的思考,进而彼此借鉴,互相进步,最终形成双赢的局面。


例如,任课教师在教学“牛顿运动定律”这一章时,就可以建议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一来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二来也可以促使学生在彼此交流探讨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很多高中物理知识的基础都是牛顿运动定律,这就意味着学生必须深入理解牛顿三定律的含义概念,从而活学灵用去解决高中物理难题。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因此最适合对本章知识展开小组探究学习,去深挖知识的方方面面,进而保证对知识的全方位理解;再比如,在教学“经典力学的局限性”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前查阅资料的任务,让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电视节目等手段去了解现代科学家们对经典力学的探究,并且结合自己的认识,让学生尝试提出大胆的假设,最后总结出经典力学的局限性。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再组织学生展开合作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前搜集到的信息,在交流当中对经典力学的局限性产生更深一层的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探究精神,并且发展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水平,使学生掌握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重视物理实验,增强学生认知体验

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科的基础,因此教师务必要重视物理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切身体会中增强知识学习的认知体验,进而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很多教师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忽略了物理实验的重要性,但是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普及,教师要重拾物理实验,让学生去经历物理实验的完整过程,让学生去尝试总结实验的内容,从而不仅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学生的总结能力、分析能力也会随之大幅度提升。


例如,任课教师在带领学生完成“平抛运动”实验时,就可以让学生参与设计、完成、总结的整个过程,进而充分增强学生的认知体验。平抛运动实验是高考必考的实验之一,学生仅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独自或者小组来完成平抛运动的实验,进而在实验的过程中弥补自身的知识漏洞,同时加深对知识的消化理解和活学灵用;再比如,在教学“摩擦力”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小实验,我们可以将两本书逐页交叉地叠放在一起,置于水平桌面上,现在让小组当中的两个同学将两本书向两侧拉,薄薄的两本书交叠,我们用很大的力却很难将它们分离,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存在以及性质,还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关注一下鞋底,想一想怎么设计鞋子才能保证人在走路时不会滑倒。除此之外,教师也要做好实验的评价反馈,帮助学生积极改进实验,确保学生能够得到最准确的实验数据,从而更好地验证研究平抛运动,加强学生对高中物理知识学习的兴趣。


(五)加强物理应用,促进学生知识迁移

物理作为一门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连的学科,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鼓励学生使用学到的物理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有效改善学生的认知,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的广泛应用性,促进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提高。


比如,在教学“向心力”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去观察现实生活中各种有关于向心力的知识,并且将自己获得的信息整理成调查报告。学习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成长,而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是很高的,通过向心力知识的探究,学生会发现原来洗衣机的运作在很大程度上应用了向心力的知识,而在火车拐弯的过程中,两根铁轨的高度是不一样的,这样就会产生一个向心力,防止翻车事故的发生,在我们骑自行车时也会有向心力的帮助……总之,教师要形成寓教于乐的教育思想,将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观察意识,学会探索现实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促进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发展,在润物细无声中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有效教学的实践意义

有效教学是基于新课程理念而提出的,而新课程理念又是基于当代学生的具体学习状况和学习能力、认知能力等综合因素所总结出来的,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有效教学,将会大大促进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加深,还会有效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等,从而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成为未来社会的顶梁柱。有效教学的开展为学生更好地步入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物理是高考重点考查的科目之一,学生要在有效教学的过程中充分深入学习物理知识,了解其核心原理,进而再结合自身的生活认知,对高中物理学科有着更加全方位的了解,从而为考取更加出色的成绩奠定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新课程理念的提出为高中物理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教师根据相关理念以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和内容,从而确保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学习到更多对自己有用的知识。与此同时,学生也要积极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特长和潜力,充分汲取知识的营养,时刻保持着更加充足的学习动力和精力,进而大幅度提升自身的物理成绩。有效教学不仅仅是口号,教师要将其深刻落实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方方面面,从而充分发挥教学的有效性,全面促进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 韩雷.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究[J].读与写(上,下旬),2015(20):428.

[2] 高瑞胜.基于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的实践探索[J].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2015(1):37.

[3] 刘乃辛.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概念课的有效教学策略[J].华夏教师,2015(2):65-65.

[4]陆中兴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有效性课堂教学研究[J]考试周刊,2017(23):61-62.


  • 上一篇:高等学校物理学理论课程教学实践与思考
  • 下一篇:没有了
  •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