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肃州老曲子的传承发展及基本特点的初步考察(上)

2022-06-08

王文仁 石芳

(河西学院音乐学院,甘肃张掖734000)

【摘要】肃州老曲子在旧时称“念曲子”,因甘肃酒泉古称“肃州”而得名。其形成于清康熙年间,至中华民国时期达到鼎盛,发展至“文革”时期造禁唱,从此一蹶不振,至今仍处于濒临消亡的境地。肃州老曲子自形成至清乾隆时期,一直保留着说唱曲艺的特征,并与河西民间小戏结伴而行。当发展至嘉庆年间,又与河西民间小戏融合渗透,显现出民间小戏的特征。至光绪年间,其小曲戏的特征已经十分明显,二十世纪90年代末至今,肃州老曲子以曲唱形式散见于民间。本文通过对肃州老曲子传承发展脉络的梳理,试图说明其“说唱”、“演唱”、“曲唱”等特点的演变过程。

【关键词】肃州老曲子;传承发展;特点演变;考察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河西走廊口头说唱文学研究”(项目批准号:13BZW157)、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西民间小戏研究”(项目编号:[2011]8号)阶段性成果。

一,关于肃州老曲子的命名

老曲子又称“坐唱曲子”、 “曲子弹唱”,属民间曲艺的一个曲种。老曲子流行于河西走廊全境,形成的确切年代最晚可推至清康熙年间。其在河西民间的俗称较多,酒泉称“肃州老曲子”,张掖称“甘州小曲子”,金昌称“金昌俗曲子”,武威称“凉州曲子”、 “凉州老曲子”,民勤也称“镇番小曲”、“老曲子”或“老调”。老曲子的每一种俗称都有其相对的文化内涵,如“肃州老曲子”旧时称“念曲子,以区别于“唱民歌”。“甘州小曲子”、“金昌俗曲子”的称谓是为了区别于“民间歌曲”。“凉州曲子”强调其不同于“凉州贤孝”、“武威民歌”。“镇番小曲”、“老曲子”、“老调”是为了区别于流行在民勤一带的内蒙古“西调”和陕西“眉户调”。

老曲子与小曲戏(或称民间小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它们结伴而行、若即若离地发展至今,以至于现在的许多人将它们视为“同一”。事实上“老曲子”、“小曲子”、“俗曲子”、“老调”等的称谓,就是为了将其与小曲戏区别开来。通俗地讲,老曲子在其形成、发展的很长时期内,是以“说唱故事”、“自弹自唱”、“只唱不演”为主要形式的民间说唱曲艺。小曲戏则是由乐班伴奏,一人或多人分行当角色“既唱又演”的民间小戏。当它们发展至某个特定的时期时,在曲牌的运用和表演形式方面相互借鉴,同名同曲、同名异曲、异名异曲者皆有,说、唱、演并存。音乐体制各有侧重,老曲子多采用单曲体演唱,很少采用曲牌连缀体式,而小曲戏则主要以曲牌连缀体式表演。

肃州老曲子旧时称“念曲子”,因甘肃酒泉古称“肃州”而得名。流布于酒泉、安西、玉门、敦煌、金塔、肃北及嘉峪关市。起初流行何地则冠以该地名称,如沙洲(敦煌)老曲子、瓜州(安西)老曲子、玉门老曲子、金塔老曲子、肃州(酒泉)老曲子等,直到中华民国十年( 1921)冬季,才有酒泉县商会所辖的文艺协会根据这一演唱形式的流行地域、曲目唱腔和语言特色,定名为“肃州老曲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文艺工作者也称“酒泉老曲子”,但至今人们普遍认同“肃州老曲子”这一称谓。

二、清时期肃州老曲子的形成及特点

关于肃州老曲子的形成无文字记载,我们的调查只能根据当地老艺人及文艺爱好者的片言只语,以及《中国曲艺集成-甘肃卷》的有关记述梳理其发展、演变的大致脉络。

清康熙四十六年( 1707),敦煌卫、安西县等地的驻军兵营内,常有随军艺人闲暇时在敦煌、安西、酒泉、嘉峪关一带演唱曲子,当时叫做“念曲子”,其中杨富知、杨福科二人最有影响,他们以三弦伴奏,演唱曲目《十杯酒》、《月影花台》等。后来敦煌卫的民间艺人刘中三、李碧清等人在原来只用三弦伴奏的基础上,加进了板胡、二胡、小唢呐、水梆子等乐器,演唱《百将图》、《当皮袄》等曲目,并将“念曲子”改称为“沙洲老曲子”。

雍正年间( 1723-1735),安西艺人许建庆、葛娃子等人在春节、中秋节时常演唱《百将图》、《害相思》等曲目,他们的演唱被称为“瓜州曲子”。同时期酒泉艺人魏振武、魏振祥等人在嘉峪关、酒泉等城镇弹唱《拉骆驼》、《秋姐儿怀胎》等曲目。由于他们演唱的曲目贴近生活、风趣幽默,唱腔多采用本地流行的曲牌曲调[耍孩儿]、[浪淘沙]、[五更鸟]、[苦五更1等,很受群众欢迎,被人们称作正宗的“肃州老曲子”。

乾隆二十六年( 1761),敦煌撤卫改县,当地驻军统领挑选了军中能歌善舞的士卒,又从酒泉、安西、敦煌等地请来会演唱老曲子的艺人,组建了营武老曲子班,专门演唱《大赐福》、《闹书馆》等曲目。

光绪十二年( 1886),敦煌艺人傅宝元、王麻子等六人接管营武班,改名六合班,活动于敦煌、安西、酒泉等地的城乡之间,演唱《月影花台》、《十不该》、《大赐福》等诸多曲目,所用的曲牌有[太平年]、[闹元宵]、[秧歌调]等。同一时期,酒泉县的艺人魏爷、海娃子等人受六合班的影响,也组建了老曲子班社,编唱了《拉骆驼》、《磨豆腐》等曲目,轰动一时。

肃州老曲子自康熙四十六年至光绪年间,已在肃州、甘州等地传承发展了200多年的时间,期间经历了从“念曲子”到“沙洲老曲子”、“瓜州曲子”再到“肃州老曲子”等称谓的变化,这些称谓变化却反映了肃州老曲子其传承过程中的发展创新的历程。下文将其与河西走廊流传的民间曲艺——河西宝卷加以比较,说明其基本特征;与河西民间小戏最具代表性的剧种——民勤小曲戏加以比较,梳理其发展的脉络及特点的演变。

清时期的肃州,已普遍流行“念宝卷”。 “宝卷”指河西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民间说唱曲艺的底本,“念念唱唱”、“唱唱说说”为其主要表现形式。肃州老曲子最初的“念曲子”与“念宝卷”在形式上有着一定的联系,“念曲子”应该为“念唱曲子”、“说唱曲子”。 “说唱”是曲艺艺术最重要的特征,肃州老曲子所用[耍孩儿]、[浪淘沙]、[五点点红]、[哭五更]、[太平年]等曲牌,在肃州老曲子没有形成之前,已在河西宝卷中已广泛运用,在河西各地传唱了百年之久。民间曲艺不同曲种之间相互借鉴、共用曲牌的现象极为常见,肃州老曲子在曲牌运用方面,继承、发展了河西宝卷曲牌。从肃州老曲子的曲目及内容方面看,其有别于河西宝卷,说明肃州老曲子为河西民间曲艺的一个曲种。

清时期的肃州,老曲子和小曲戏结伴而行,相互借鉴,融合渗透。康熙九年( 1670),民勤小曲戏表演中已增加了曲胡、二胡、三弦、琵琶、竹笛、唢呐等乐器为之伴奏。而肃州老曲子在康熙四十六年( 1707)时,仍然保留着“三弦伴奏,自弹自唱”的曲艺演唱形式。乾隆时期(1736 - 1799),民勤小曲戏已经从形成之初(约明成化六年至弘治二年期间<1470-1489>)“三弦伴奏、自弹自唱”的“独角戏”发展成为乐班伴奏,集“独角戏”、“二小戏”、“三小戏”、“多角戏”为一体的民间小戏,受到了河西各地民众的普遍欢迎,至同治末年( 1875)民勤小曲戏戏班已达数十个。而肃州老曲子在乾隆二十六年( 1761),才尝试着在始建的营武老曲子班中“转型”,试图借鉴民间小戏的表演形式,向民间小戏的艺术形式靠近。正当肃州老曲子的发展遭遇迷茫的时候,同治二年( 1863)前后,安西红柳园艺人陈友生组建专职演唱民勤小曲戏的戏班蓉尤堂,演唱《大赐福》、《走亲家》为传统剧目,戏班的表演受到了甘州、肃州、凉州民众的一致好评,陈友生也因此得名于河西各州。最终营武班在走过了一百多年的转型发展后,于光绪十二年( 1886)改名六合班,将老曲子的曲牌曲调相互连缀,并借鉴小曲戏的表演形式成功上演《大赐福》、《走亲家》等传统曲目(剧目),转型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从表演形式上看,肃州老曲子在康熙年间形成之时就借鉴了河西宝卷“自表自唱”、“念念唱唱、唱唱说说”的特点,而没有受到同时期已在河西地区流传的民勤小曲戏“多人多角”、“做、唱、说”为一体表演的民间小戏的影响。说明肃州老曲子形成之初,具有鲜明的河西民间说唱曲艺的特点。

从内容题材上看,肃州老曲子以讲唱生活故事为主,曲目短小,不同于河西宝卷以讲唱历史人物、神话传说等长篇故事为主的特点,其与河西民间小戏以演唱社会生活、爱情婚姻等故事为主的“折子戏”特点却相似。说明肃州老曲子的形成也受到河西民间小戏的启发,并鉴了河西民间小戏的内容题材。

从曲牌的运用情况看,康熙年间肃州老曲子运用的曲牌与河西宝卷曲牌基本相同;当其发展至光绪年间时,出现了运用民歌、秧歌戏曲牌[太平年]、[闹元宵]、[秧歌调]等的情况。而在康熙年间,上述民歌曲牌在河西民间小戏中已广为流传。说明肃州老曲子在曲牌曲调运用方面已受到河西民间小戏很大的影响。

从乐器运用及班社组建情况看,肃州老曲子形成不久便在“只用三弦伴奏的基础上,加进了板胡、二胡、唢呐、水梆子等乐器。”而用这样的乐队编制来伴奏的形式,在当时的河西民间小戏中已普遍采用。肃州老曲子发展至乾隆年间,开始组建班社,与河西民间小戏戏班竞相表演。说明“乐班伴奏”、“多角表演”的形式更受当地民众的欢迎,由此肃州老曲子便借鉴了民间小戏的表现方式,采用了“乐队伴奏”、“多人说唱”、“多角表演”的形式进行表演,带有较为浓厚的民间小戏色彩。

从演唱曲目上看,肃州老曲子发展至光绪年间,主要演唱《大赐福》、《走亲家》、《害相思》等曲目,而这些曲目在光绪年间已是河西民间小戏中广为流传的剧目。说明肃州老曲子在发展到清代中后期,民间小戏的特征非常明显。

参考文献

[1]徐枫主编中国曲艺志·甘肃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2008

[2]参见王文仁.河西宝卷的曲牌曲调特点[J]人民音乐,2012(9):65-67

[3]参见王文仁河西宝卷的分类、结构及基本曲调的初步考察U]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1).

[4]参见徐枫主编中国曲艺志·甘肃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王文仁(1966-),男,甘肃省高台县人。河西学院音乐学院教授、副院长,主要从事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石芳(1975-),女,祖籍陕西。河西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音乐史》教学及中国传统音乐研究。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