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中职语文教学不可缺失“人本”

2022-06-08

近期的教学改革让人陷入困惑:行政命令下各类课堂被“推上”了这样那样的“教学法”式课堂。不管这种“教学法”是理科性质还是工科性质,也不论科目所属与专业所异,更别说教师对于这种方法的消化与运用,所有的专业都浩浩荡荡朝着一个目标奔去,这种“独木桥”式的教学改革能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姑且不说,至少盲目忽视了“人本”——为谁而教的问题。当复杂的社会生态文化冲击中职校园文化时,学校更不是社会之外的真空地带,各种各样的“利益”之争悄悄潜入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世界处在社会与家庭、市场与行政等多重压力下。笔者仍然希望教师和学生依然能保留一份小小的清醒,远离那条“趋利”的快车道,用真正的教书育人换来淡定,用思考赢得冷静。教育需要“包装”,需要“潮流”,可是似乎很多人都少了一份从容,多了一份压力;少了一份冷静,多了一份焦虑和暴躁;少了一种精神与信仰,多了生活意义的丧失与精神的贫乏与麻木。中等职业学校,这个原本杂糅了各式“另类”学生的地方,这个在生源与发展的夹缝中挣扎立足的“边缘者”,教师们能否在免学费和资助金等的利益追求和就业与发展的社会压力间追求教书育人的幸福快乐呢?这个最难看到“教育树人”成效的地方能否让学生们享受学习与成长的快乐成功呢?师生能否在共同的学习时光中真正享受到教育的智慧、管理的睿智和“健康”的成长呢?或者说以上全都是“奢侈”的“梦想”?笔者认为教育的轴心不能缺失了“人本”。

一、教学改革要唯“人”

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人的发展,是让所有学生和老师在遵循教育规律的情况下成为能提高生命质量和把握人生的人,让所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能拥有一定的生存智慧、生活艺术和生命丰富性来不断推进更富创造性和更富人性的社会发展。即使是在最低层次的学历教育中教师也能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在积累财富的同时让生命个体有精神信仰和幸福人生的意义。

叶澜教授说:“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无论是科学的、人文的还是技术的、社会的,无论是低年级的、中年级的还是高年级的,无论是教学还是教育,学校须尽全力实现下列的一切:拓展学生对人性和世界丰富性的体悟和认识,让学生对未知、未来充满向往,对学习、探索本身充满兴趣并能从中获得内在的满足;让学生树立自信,懂得人生必会遭遇各种不测,环境必有好恶顺逆,人只能在各种环境下生存和实现发展,怨天尤人无用;每个人都只能自活,不能由他人代活,可靠的、可把握的、可运用的、别人无法夺走和代替的根本力量,是一个有足够实力和意志、有明确目标和善于规划、能与环境对话并能战胜自我和与他人合作奋斗的自我;用财富完善、丰富的人生,能使财富体现对个体有意义的生命、人文的价值;提高本身的需求水平、丰富性和实现需求的能力,创造和享受幸福的人生,在成就最好自我的同时,为事业、社会做出自己能做出的最大贡献。”[1]在这样的任务驱使下,语文教师根据对文本的深入研究,用各种有利于达成上述目标的方法和技巧,带领学生共同靠近作者,用学生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解读策略达到提升生命质量、丰富生命性和生活智慧的目标,帮助学生成长为能够推动更富有创造性和丰富性的社会发展的人。

笔者认为教学改革应在充分考虑中职学生及其专业的基础上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首先要考虑教师对于理论的研究和消化,教师必然要通过集中学习,共同分享理论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得和反思,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考虑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情况,或研究出相应的对策,或进行创造性地学习与改造。其次要考虑在实践探究环节中学生的问题,各小组内部相互观摩,不定期、不定对象地进行体验,在实践中改进,在改进中提升。然后,树立典型加以宣传,同时至少要坚持一年的时间转变、总结,最后成为可以沉淀和可以提升的模式。其实,除了从上而下的教学法学习之外,基层有很多非常智慧和有效的教学法、教学模式,只需要管理者能挖掘并充分利用这种“万利”资源;把改革技巧略作调整,自己的资源放大了,外面的资源引进来了,相互契合就能达到很好的改革成效。改革也有120种方法,我们完全有可能找到多种方法深入到人心、触发成灵感。

二、教学过程中回归“人本”

在不迷失首要任务的基础上,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人本”的回归要考虑以下几点:

(一)让学生亲历文本

对于文本的阅读和解读教师一定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拔苗助长”或者“越俎代庖”,耐心地等待他们慢慢走进作品当中去,用他们特有的知识结构和辨别能力去辨析语句背后的内容和思想。每个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教师相比可能会有较大的差别,教师要弯下腰去听每个学习小组的意见和看法,然后尽可能地和他们独自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黑箱就可能被打开,有时候这个黑箱可以变得亮堂,有时候只需要他们能触摸到就行了。例如,一位教师在教授《老人与海》的时候,学生触摸到的思维黑箱是:对于老人那种矛盾的心理,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呢?其实每个人都有矛盾心理,每个人在面对困难考验和战胜自我的时候都会有类似的心理变化,教师不能忽略了人的本性和生活多变的实际情况一味地教育学生要乐观地面对生活。这个时候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已经提升到了对生活和生命的亲历。又如:在教授《荷花淀》的时候,学生在阅读讨论的过程中得出了“对话美、画面美和人物美”,这是笔者没想到的,这种高度的概括体现了学生在用自已的方式品赏作品中的美,此外还有他们对于以往知识的迁移与提炼。

等学生走进作品中去之后,更需要教师的智慧指引和适时交流,至少在弯下腰倾听的同时学生那谨慎的、害怕回答错误的心得到了“放松”,教师略微引一引、拉一拉、问一问,他们就能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而这种亲历是靠近作者和贴近生活的必经之道。

(二)师生共同靠近作者

教师用自己的方式靠近作者可以让课常上常新;学生一次次靠近作者,所品赏出来的东西必然会有所迟疑,所生成的成果也会有较大的差异。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相互碰撞灵感,促进生成,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在字里行间看到作者的思想境界,了解作者的生命历程,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和人生观、价值观等,甚至从语句中领悟到作者的性格与命运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舞者用肢体来传达他们的思想、修为以及个性气质,乐者通过作品内容、节奏等来传递他们特有的生命与活力,而选入教材中的作者自然也会通过“言”来传达他们的心声。教学过程中如果脱离了作者的“人本”去研究内容的结构美、语言美和思想美,笔者不认为是科学合理的。因为这一作品可以放在任何人的身上进行分析,如果是这样的解析就类似于把男人的黄金分割点放在了女人的黄金分割点上一样,其结果可想而知。

笔者曾多次教授季羡林先生的《清塘荷韵》,从《人格是最高的学位》到《再难也不能丢了良知》,再到《感动中国》,一次次地靠近季老先生;从最初的学识与做人的羡慕,到人格敬畏,再到对活着的意义与人生价值的思考、对苦难命运的挑战与共鸣,甚至到生命终结前夕对于人情的渴求,这一教学过程是学生鞭策着笔者用心、用情、用生命历程来理解这一艰难人生艰涩的微笑。光鲜亮丽、累累硕果的背后那一颗无声渴望的跳动之心,如果不尝试着靠近作者是很难感知到的。而“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代,学生会用他们的方式来理解生命与生活的艰难,比如一学生在日记中这么记录着:最近我老会想到死,每天过得真得很枯燥,偶尔会有很大的脾气和家里人顶嘴,可事后又会想季羡林在那么艰难的情况下,连死的愿望都无法实现,而活下来的他却创造了如此伟大的成就,所以我又有了动力……正是这种理解,作者才会把自己的那份童心和对待从莲子到荷韵欣赏的每个细节用足够的耐心渲染得淋漓尽致,生命需要耐性去经营,更需要一份轻松的童心才能把沉重的生活过得有些色彩。

(三)师生共同贴近生活和生命

在前两者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结合现实生活,学生对于自我生命、生活的理解与提升,以及对自我价值观的修正等都会在无迹可求中实现。如果说前两者是在“教”教材,那么,这一环节则重点体现在“用”教材。学生对文句的引用,对作者的理解,对生活的观察,对内心的审视等,在这一环节可以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因为语言的背后是他们对自我生命的亲历,对生活的清醒认识,“学”然后回归到“本我”。

这是最好的生成环节,也是最好的体验环节,学生一般会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作者的世界、自我的世界以及社会的“本原”。老舍的《我的母亲》一文给了学生太多的触动,他们在讲述自己母亲的过程中也终于理解了老舍平实的写作风格和细心的特点,甚至还有他从母亲身上继承下来的软而硬的性格特征,而笔者读到“一个人即使到了八十岁,只要有母亲在,多少还可以孩子气一点,而失去了母亲的孩子就如同没有根的花草……”时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有一种迟来的爱在妈妈去世五六年之后才明白其深刻,有一种痛在躺上手术台上才知道那天叫撕心裂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母难日,有一份情在深陷囹圄无法回身、无法呼吸时才后悔当初为何不听妈妈的劝告,有种思念在每逢佳节倍感“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即便梦中“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被磕碰的伤口即使鲜血淋漓,但不足以让我放弃抬眼瞻望远方;既然我是妈妈拼了命生下来的就不能在不恰当的时候于阴曹地府与妈妈相见;高昂的头颅应该盛满爱的种子和温软的情怀为更多失去母爱的孩子献上无声的“厚礼”……

之后,在讲授《山那面人家》中对于方言使用的理解,也进一步融会了老舍对于方言使用的作用……总之,师生找到自己与作品的那个最佳契合点也就能回到自己的生命与生活中来,这种契合点的寻找以及对自我的回归,就是对于个体“人本”的升华与内化,书才能真正从“教”转化为“用”。

三、教学改革要看“重”教师

语文教学过程中离不开“三人”:教师、学生和作者。当教师和学生一齐奔向作者之后也要懂得回归,回归到学生、回归到教师。中职语文教学在“教”的基础上更讲究“用”:学生的学是为了更好地成长,同时,教师的回归也应该更好地成长,与学生同成长,与专业共成长,与社会发展齐进步,与时光流转朝前跨步。笔者想职业的倦怠是否也有教师忘记自我成长的“本原”目标这层因素呢?讲台是做了教师的必然选择,而做了教师不应该像红烛不断地燃烧完自我,反而要学会做源泉,为了一滴水的涌出要选择向大海、向地层深处不断充实自我。这种充实来自教师也来自环境,虽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但我们在国情和教育过程中忽视文化的积累与沉淀,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的自我成长与自我反思。

另外,教师必然要注重教学评价体制的更新,课堂中的软性、即时性评价可以从内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执著,同时课堂中的硬性评价体制能够从外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中职语文课堂评价要尽可能循序渐进地放大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在学习过程的比例,逐渐缩小终结性考试在学生学习成绩中的比率。在评价体制中渗透学生的生存能力、专业能力和上岗转岗后的核心能力等素质的评价与考核,从而真正做到语文服务于专业、奠基于学生的未来发展。

总之,有生命活力、心中有人的教育管理凝聚更多的是人的发展,是人对教育事业的执著信仰,是人有智慧的细节闪光。这更多的是应该从人本的角度考虑人的需求,给与被管理对象更多、更大的舞台和更有憧憬的未来,这不关乎物质条件的优劣、不关乎潜能的高低,却能让管理披上更迷人的温情,让教师更具归属力和向心力,能释放更多的正面能量,能更充分地发挥凝聚力。

参考文献:

[1]叶澜.试论当代中国学校文化建设[J].教育发展研究,2006,(8).

(陈小美 湖南省株洲市中等职业学校 412000)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