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提高中职学生的媒介素养

2022-06-08

中职学生可以不看名著和长篇小说,但不能不接触媒体。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增加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是针对媒介对人的影响而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它以培养人的媒介素养为核心,使人具备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能正确理解媒介信息以及信息产生的意义,并独立判断信息的价值。这一概念,于1933年由英国学者首次提出,后来盛行于美国和澳大利亚,我国于1997年开始引入,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对它的实践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对于中职学校教育来说,还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笔者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媒介素养教育将媒介素养教育引入中职语文课堂教学。

一、媒介素养教育是信息时代的客观要求

在一次媒介素养教育研讨会上,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瑞奇博士(Dr.Rich)展示了一张图片:“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背靠沙发坐在电视机前的地毯上,耳塞MP3耳机,腿上摆着一台笔记本电脑,左手边的地毯上放着电视机和影碟机的遥控器,右手边的地毯上放着精美的手机……”如今,这张图片已成了孩子们的生活现状。特别是智能手机普及以后,我们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对于中职学生来说,由于学习压力相对较轻,空闲时间较多,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接触互联网、手机等各类媒介,并且可以利用手机跨越教师和家长的监督。只要一打开手机,各种媒介信息就会接连不断地撞进他们的生活。

不可否认,媒介是一把“双刃剑”,海量的媒介信息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但是有利也有弊,在这个泛传播时代,媒介信息也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所以很多学校就强制性地禁止学生上网、带手机,只可惜效果并不理想,治标不治本。因此,一味的“堵”还不如有效地“导”,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疏导,提高他们的媒介素养,增强他们对媒介信息的自主批判意识,才是更切实可行的措施。

所谓媒介素养,概括地说,就是人们对传播媒介及其传播信息的认知、解读、评判和利用的整体素养及实践能力,包括人们对传播媒介及其所传播信息的基本看法及人们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素养,反映了个人和社会传播机制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媒介正在引导着我们的社会生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哪怕再棘手的问题,只要有媒体介入,都会迎刃而解。同样,一个正处于青春骚动期的中职学生,如果没有必要的媒介素养,就很容易被误入歧途,媒介素养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媒介素养教育是中职语文课程改革的需要

中职语文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和应用能力,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时机已经成熟。

首先,从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西方发达国家如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都已经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语文课程中做了明确规定,把“媒体观看”和“媒体表达”(media literacy)与“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技能放在同等地位,在课时安排上也占到一半的分量。国外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可见,媒介素养教育可以作为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加以实施。

其次,从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可能性来看,决策层已经为我们腾出了空间。2009年1月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内容结构”中,把中职语文教材分为三个模块:第一学年基础模块,课时安排160~180课时;第二学年职业模块,课时安排32~36课时;第三学年拓展模块,任意选修,课时安排机动。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组合,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开设提供了可能性,使中职语文课改具有了更大的灵活性。

再次,媒介素养教育有利于提高中职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中职语文《大纲》在“课程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学生面对大量的媒介信息时正确地选择、理解、质疑以及思辨的能力,为他们的就业和创业,为“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甚至一生的发展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同时,在媒介素养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教会学生处理媒介信息的方法,这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应用能力。比如,在搜集信息时,可以提高他们的信息筛选能力;在辨别信息时,可以提高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在分析信息时,可以提高他们的分析、归纳、判断能力;在发布信息时,可以提高他们的交流、表达、写作等能力;在欣赏的过程中,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三、中职媒介素养教育的粗浅尝试

都说“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同”,既然中职学生的生活已经离不开媒介信息,那么,作为中职语文教育工作者,就应该有意识地将各类媒介信息纳入教学计划,并且在教学中予以实施,将媒介素养教育引入中职语文课堂。虽然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体系还不够完善,但我们不妨先做一些粗浅的尝试,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基础。

(一)转变观念,引进媒介信息

目前,中职语文教材在单元编排体例上分为“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三个模块。我们可以把报刊杂志、电影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介信息引入到语文课堂中来,也可以开设“影视欣赏”之类的选修课,先从内容上充实我们的语文课堂。

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笔者采用时下仍然时髦的小组合作探究形式,让学生去收集有关作者、写作背景、文学评论、相关作品等信息,并在课堂上展示,提高了学生的媒介信息检索能力。连那些平时不爱学习的学生也表现得非常热情,而且小组之间还很注重信息的保密工作,以期引起冲突,而一旦有了争议,那场面就无疑进入了语文学习的最佳状态。如在《洛阳诗韵》这篇文章的教学中,笔者在预习的环节中布置学生利用各种媒介去搜集关于洛阳的信息,在课堂上予以展示,并且指导学生对他们搜集来的信息加以归类和选择,选取有助于课文学习的信息;在学习鲁迅的文章之前,先让学生借助媒介查阅当时的背景和写作这篇文章的原因,还可以了解当时与鲁迅站在对立面的文人们在文章中是怎么样来评说鲁迅的,能够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鲁迅的“尖酸”,解读文章也变得更轻松,学习的过程不再那么令他们头疼;在欣赏教学中,像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和话剧《雷雨》的人物语言都十分尊重原著,把观看影视和剧本结合起来,应该是戏剧欣赏的最高境界。在培养学生诗歌和散文的欣赏能力时,电视散文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表达与交流”的教学中,学生对电话交流、短信交流、QQ交流情有独钟;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对手抄报、制作多媒体课件等也都表现出很高的热情。所有这些都告诉我们,学生是乐意接受并运用媒介的,就看我们教师的态度了。

此外,笔者还经常在班上开展“社会热点大讨论”活动,针对学生或者社会热切关注的信息,定期或不定期地在语文课上进行交流,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如《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帖子,为什么会以接近爆炸的方式迅速蹿红?通过对这一现象的分析和探讨,使学生认识到提高自身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对犀利哥在网络的迅速走红,被誉为“究极华丽第一极品路人帅哥”现象的讨论,则能提高学生冷静反思的素质。

(二)抓住要害,培养主动质疑能力

中职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和聊天交友,关注一些毫无意义的媒介信息,不一定就是本身的道德品质出现了问题,而有可能是他们对接触的媒介信息缺乏判断能力,对负面信息缺乏防御意识和抵抗能力,在认知上处于被动地位。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绝大多数青少年网络成瘾都源于对网络本身缺乏足够的认识。当他们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些媒介背后隐藏的信息和商业动机之后,对网络和那些负面的信息就会形成一种自发的防御力和抵抗力。因此,在中职语文课堂中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学生对媒介信息主动质疑的态度和习惯是最重要的任务和目标。

当我们面对任何媒介信息时,都要冷静地从多个角度去看待,比如到底是谁制造和发布了这个信息,他为什么要制造和发布这个信息,这个信息的哪些方面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大家对这条信息都有哪些方面的理解,我的看法和别人的看法有什么不同等等。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对媒介信息的判断能力。对一些大众热切关注但有争议的信息还可以等风头过去后再回过头来看看,在网络上查找一下有哪些信息被删除了,并分析被删除的原因。

在中职语文课上,还可以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明白媒介的运作过程,清楚媒介信息是会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的,进而把握“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的区别。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一首流行歌曲、一部热门影片、一场引发众人关注的冲突等,挖掘隐藏在媒介后面的信息。比如在中日对峙持续升温之时,我们不妨引导学生参与探究隐藏在军事冲突背后的经济利益,这样,就能使学生对媒介信息有一个全面而理性的认识,并逐渐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获得正确的媒介信息,独立判断信息产生的意义和价值,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不致于网络成瘾、盲目模仿、迷失自我、误入歧途。

这种质疑能力和独立判断意识同样适用于文本阅读教学。如,学习《项链》这篇课文时,在对文中的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品质进行定性的时候,我们不要先下结论,但可以亮出一些不同的看法甚至是相反的看法,再发动学生借助媒介查询各种不同的观点和支撑观点的依据,从中选取辨别,让学生得出自己的结论。在全面看待主人公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利用媒介的习惯和质疑媒介信息的学习态度。教学《雷雨》(节选)时,可以让学生在欣赏1984年孙道临自导自演的《雷雨》的同时,比较欣赏张艺谋的大制作《满城尽带黄金甲》,之后搜集各界对两部影片的评论,在课堂上互相交流,指导学生归类整理对两部影片正面和负面的评论,并在他人评论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形成自己的看法并落实到文字上。

(三)争取主动,尝试发布媒介信息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学习语文归根到底还是为了应用,因此,语文的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每个人都既是媒介信息的接收者,又是媒介信息的制造者和发布者。在媒介素养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媒介信息发布能力,就是最好的语文运用和实践。

笔者所任教的班级都建有自己的QQ群、微信群,设立班级论坛,把网络作为一个学习语文、交流心得、讨论问题的场所,根据发贴数、评论数和点击率对学生进行打分,计入语文学习成绩,并让平时最爱上网的学生来担任管理员,借此减少他们玩游戏的时间,事实证明他们都有很强的管理能力,也很有创意,像我班是幼师专业,她们的QQ群就叫“幼儿班”,管理员就自称“小盆友”。学生个人的QQ空间也都按照老师的要求作了个性化改造,有的结合专业,如一个旅游专业的学生把自己的空间取名为“纵情山水”,各路风光尽收眼底,还不断地介绍本地的风景;有的按照自己的兴趣发挥特长,有主题地经营空间,有个男生喜欢军事,他的空间里各种武器应有尽有,足可以再发动一次“世界大战”。

在班级博客中,除了收集有关学习的资料外,我们还开展了“佳作欣赏”“同题作文”“流水作文”等活动。班级论坛则经常会成为学生唇枪舌战的场所,虽然有时显得很幼稚,但这正是教师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对学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好时机,教师的片言只语,若能抓住问题的要害,就会令学生茅塞顿开,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所以,让学生主动发布媒介信息,可以培养他们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活动,扫去了课堂的枯燥,充实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和综合语文素养,可谓是一举多得。

总之,对中职学校来说,媒介素养教育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但总得有人去尝试。因为时代的发展已经让我们无法逃避,就像美国学者詹姆斯?波特在《媒介素养》一书中所说的:“媒介传播效果对人的影响就像天气对人的影响一样,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并且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媒介信息已经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对媒介信息的认知、辨识与使用能力,是每个人必备的素质。在这种现实情况下,中职语文教学应该打开窗户,把媒介信息引入课堂,培养中职学生的媒介素养,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长远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媒介素养教育:尝试让学生认知媒介[N].中国教育报,2009,(07).

[2]王保利.高中语文教学与媒介素养教育[J].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09,(11).

[3]宋小卫摘译.西方学者论媒介素养[J].国际新闻界,2000,(04).

[4]陈一.从高歌猛进到理性反思——近年国内媒介素养研究述评[J].兰州学刊,2008,(08).

[5]熊少娟,马淼.论媒介素养教育[J].新闻世界,2010,(01).

(鲁玉蓉 浙江省天台职业中专 317200)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