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可持续旅游的哲学思考

2022-12-08

  【摘要】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诞生和发展,标志着人类在理解环境承载能力和优化发展之间的关系上已发生了观念上的根本改变。作为其延伸的可持续旅游迅速发展,成为大势所趋,但它衍生的一系列问题值得我们在哲学的视域下进行深思,并基于此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可持续旅游;哲学意蕴;原则;有效措施

  

  起步较晚的中国旅游业享有“国民经济提升的催化剂”“永远的朝阳产业”以及“永远的环保绿色产业”等荣誉称号,其发展速度令人惊诧,这一新兴产业部门的飞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环境的破坏作为代价的,正因为如此,20世纪80年代末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终于在旅游界得到延伸和渗透,为回应《我们共同的未来》(即布伦兰特报告),“可持续旅游”(sustainabletourism)这一概念应运而生。[1]作为新事物,可持续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并非理想中那样一帆风顺,但是我们拥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效工具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因此本文旨在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关于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学问为主要依托,尤其是其中的唯物辩证法,对可持续旅游进行哲学视角的思考。

  

  一、可持续旅游的哲学意蕴

  

  世界旅游组织(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WTO)给予“可持续旅游”的定义是对环境资源进行优化利用;同时尊重并保护旅游地当地社区居民的文化真实性;保证长期有活力的经济运行,同时让游客保持较高的满意度。[2]通俗的来讲,可持续旅游也就是一种持续性的旅游,它是指在旅游区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现有以及潜在的旅游资源不被人为破坏的基础之上,合理有效的利用、保护已开发的现有旅游资源,同时进行的旅游经济开发行为也应该将环境、社会、经济三效合一。核心概念就是最小化旅游的消极影响,其本质是不断保持环境资源和文化完整性,并能给旅游区居民公平的分配旅游业带来的发展机会例如经济效益甚至是社会效益。它规定旅游业若想获得更多的利益,不能在其发展过程中以牺牲社会效益甚至是生态效益为代价。[3]换言之,就是呼吁人们增进对旅游的理解,尤其是其所产生的环境效应以及经济效应,以此强化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一方面,就主体而言,马克思坚持从“现实的人”出发考察问题,可持续旅游作为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哲学范畴之主体与客体用以说明人类实践及认识活动,顾名思义,扮演承担者角色的自然是主体,实践或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则是客体。具体到可持续旅游而言,游客是可持续旅游的主体,客体自然就是相对应的旅游环境和资源。从这一角度来看,可持续旅游则至少需要完成两个使命,即保证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旅行者负责任的进行旅游实践活动。

  

  旅游领域的具体实践,它正是将“以人为本”作为自己所坚持的原则,使得当代人的旅行需求得到满足,同时又不能威胁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旅游资源、满足旅游需求的能力。重要的是,可持续旅游的发展取决于作为主体的游客的个人素质和文化修养。因此从旅行者的角度来说,就是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减轻在旅行过程中对旅行目的地环境的不良影响,并且尽自己最大的可能使得当地的社会文化、地方经济等在保持原有状态的同时得到良性收益、获得长期的发展。但是在现阶段,一部分人们旅行活动只是游山玩水,也就是停留在较低档次的层面,距离关注高雅审美活动以及人文情怀的高层次的旅游甚至智能旅游尚有较大差距。问题的关键在于一部分从事旅游活动的主体即游客素质不高,不仅会在不同程度上对旅游目的地的环境以及设施造成污染和破坏,而且会为可持续旅游的发展带来不可避免的负面效应。毋庸置疑的是,长此以往,势必会对旅游资源效益的最大化造成或大或小的影响,这是需要引起人们关注的。

  

  另一方面,从客体的角度来讲,旅游目的地所拥有的环境和资源存量是极其有限的,并且大部分都具有不可再生性或不可更新性,因此充分考虑旅游环境及资源的可持续性在可持续旅游的开发和管理方面至关重要。现今对资源的过分消耗无疑是剥夺了后人对其享受的权利,不顾及后人的感受,只顾自己享受资源。事实上,资源面前人人平等,任何旅游资源都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恩赐,来到这个世界的每一个人都有权利享受这份恩赐,因此我们要转变思想,把“地球资源是我们从前辈那儿继承来的”转变为“这些是我们从后辈那儿借来的”,节制资源的消耗,大力发展可持续旅游,留给后人享受自然旅游资源的权利。

  

  总之,辩证唯物主义主张我们所处的世界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任何事物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都在相互影响、作用且制约。因此我们在认识世界之时,也应注重运用联系的观点,将主体与客体联系起来,反对孤立的观点。具体而言,在旅游过程中主体对于客体即自然环境的破坏必然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发一系列的严重后果。同时根据质量互变原理,作为主体的我们在开发和利用大自然作为旅游资源的同时要把握适度的原则,当人们无视自然规律,过分开采和破坏自然资源,势必会量变引起质变,最终遭到大自然的报复。

  

  二、可持续旅游的原则

  

  (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实践主体是从事现实实践活动的人,实践客体是一切作为主体活动对象的事物,在唯物辩证法的视阈下,世界上的所有事物处于一个主体与客体这样一个矛盾统一体之中。具体而言,我们所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也是一个矛盾统一体,由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这两个具有辩证统一关系的双方所构成。二者既相互依存又彼此对立。具体到旅游领域,也需要将作为主体的游客和作为客体的旅游资源及环境相互联系,只有将二者统一起来,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并从整体着眼,协调各环节的联系,形成合力,才能使得可持续旅游的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二)尊重自然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依照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自然界的利益和人类自身的利益是相通的,人与自然也不是敌对的关系,而是和谐统一的平等关系:自然界向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一定程度上人类的任何活动都不能离开自然环境,但是在自然界的面前,人类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任由其摆布,人类也要有主人翁精神,一方面对自然规律保持尊重的态度,以免接受自然界给予的严厉惩罚,另一方面懂得利用自然界,并且对自然界进行适度的改造,以更好的姿态为人类服务。因此,可持续旅游也应遵循这一最为核心的原则,即在承认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性并且尊重不可违抗的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三)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作为哲学一部分的唯物史观同样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其根本方法就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其中合目的性,就是指实践及其结果与实践主体自身的利益需求、价值追求等必须要相符合,人们常说的以人为本原则就是对发展过程中合目的性较为完美的诠释;然而合规律性,则是指对于实践的相关认识与客观存在的规律必须相符合,以此达到对于客观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全面协调可持续体现的则是发展的合规律性。在可持续旅游领域,同样需要将二者结合起来,使得旅游这一实践活动不仅仅只是符合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而且要以人为本,满足游客高质量的旅行体验。

  

  三、可持续旅游的有效措施

  

  在马克思主义的视阈之下,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上的任意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而非单独孤立地存在着。作为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总特征之一,联系具有普遍性,它精确的概括了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而这一普遍性正是通过其多样性体现出来。从整体上来讲,联系可以被大致分为物与物、人与物以及人与人这三大类联系。具体到实践层面,可持续旅游固然是旅游业发展的大势所趋,需要运用联系的观点与方法论,即通过各方面的合力作用达到这种理想化的旅游模式。

  

  首先从物与物的角度来考虑,就是要求对旅游业的管理进行强化,并且不断地将相关的旅游资源管理体系进行完善。旅游业所发展的基础毋庸置疑就是较为良好的旅游环境,因此合理的开发、有效的规划管理旅游资源尤为重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从多方面对旅游资源进行规划与整合:例如可以从整体的视角对自然生态资源进行整合,使得各景区相互协调、自然衔接,保证景观的完整性;可以根据景区的总体特征为其选定一个合适的主题,并以此为着力点开展景区的各项整合工作,制定相关的发展方向和策略,使得景区内的旅游资源都服从或服务于该主题,以此形成鲜明的旅游形象;还可以在交通线路上下功夫,根据多个景区间的联系将分散的旅游资源有组织的进行规划,提供一条龙服务。此外还可以将现有的品牌进行整合,但并非是简单的对旅游景点进行串联,而是将文化或饮食等品牌进行联系整合,使得游客能形成关联性的记忆与印象。甚至可以借鉴避暑山庄或者旅游度假村的相关理念与措施,对旅游景点的外延进行开发,拉长产业链,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能为游客提供更多方面的高质量服务,增强景点的吸引力。

  

  其次从人与物的角度来考虑,就是要协调好旅行者和旅游景点之间的关系。可持续旅游不仅仅是要求人们在从事包括旅游经济开发活动在内的相关旅游行业时具备长远的眼光,同时还要求对旅游目的地进行保障,使得旅游接待地足以有条件且有能力能力在未来吸引和接待游客来访。例如最常见的旅游管理方式即对功能区划分到位,重视游客的管理,根据景区的不同承载力情况设立核心区和缓冲区以此达到限制游客人数的良好效果。除此之外,生态旅游的趋势势不可挡,值得我们重视。从古至今,在人与自然这一和谐的统一体之中,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都是以大自然为载体,而新型的生态旅游实践活动作为旅游业发展到更高阶段的产物也毫不例外的以大自然作为其背景,并且在此基础上努力使得旅游主体在这一实践活动中获得充足的物质体验以及高雅的精神享受。[4]诚然,相较于一种新颖的旅游模式观念,生态旅游更倾向于是凸显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伦理观和价值观,它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就是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环境。[5]而这种伦理观和价值观对可持续旅游具有重要的影响:一方面它是可持续思想发展所需要的哲学基础,另一方面它更是可持续旅游这一新兴实践活动发展所需要的指导思想。[6]这就启示游客在出行时也要慎选旅行线路,选择支持当地环境保护以及文化保护的旅行,选择碳排放相对较少的交通工具,以此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最后从人与人的角度来考虑,就是协调好旅游相关从业者和旅行者以及旅行者与当地居民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旅游相关从业者要通过有效的宣传或教育将可持续发展和环保的意识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公民的思想与行动中。在此基础上应树立生态旅游的观念,实践证明,可持续旅游必然会选择生态旅游这一具体的形式。此外也可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发掘旅游文化内涵,开展文化旅游。此外还要考虑到当地居民,例如适当分给他们一些经济利益使其参与到旅游业的经营管理之中,以此协调好双方的关系。另一方面,旅行者在旅游目的地的一举一动都将影响当地环境和当地居民的未来。从选择的旅行工具,到选择的餐馆以及旅行社甚至是导游,都会给当地带来一定的影响,也许会造成或者加速某个不可恢复的改变。并不是说就让大家停止旅行的脚步,只要每个人在旅行前都有可持续旅游的意识,并考虑周全,人人都可以成为负责任的旅行者。例如提前了解当地文化特色,尊重当地社会生活和文化,并主动融入当地生活,多与当地居民沟通,尝试学习当地语言,把自己放在当地人的角度,透过他们的观点去看待生活。与此同时还应考虑实际回馈:购买当地制造的货物,支持当地人的经济,但是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和资源,应避免购买动物皮毛制品,随手关灯,减少不必要的空调使用等。此外还可以有意识地寻找参与促进当地各方面建设的项目,例如参加当地的教育甚至医疗等志愿服务类型的工作。

  

  总而言之,可持续旅游作为新事物,其发展不会一帆风顺,一定会遇到很多问题,但这并不是阻止我们前进步伐的理由,要坚信它是呈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只要旅游相关从业者和旅行者等多方合力共同发挥作用,并不断从哲学视角对其进行思考,采取相应措施,可持续旅游一定能够同时满足几代人高质量的旅游需求,并且不会以损害环境持续性为代价,同时还能同时满足旅游经营管理者、游客、当地居民等多方利益需求,按我们的预期快速、长期良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宋瑞.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背景下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J].生态经济,2018,34(09):134-138.

  

  [2]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tourism destinations:aguidebook[M].Madrid: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2004:263-272.

  

  [3]刘博.浅谈古建筑保护与可持续旅游发展[J].科技风,2019,(02):244-245.

  

  [4]李媛媛.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评《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生态经济,2020,36(02): 230-231.

  

  [5]赵霞.我国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评《中国生态旅游发展报告》[J].生态经济,2020,36(06):230-231.

  

  [6]徐菲菲,何云梦.环境伦理观与可持续旅游行为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6,35(06):724-736.

  

  作者:宋丽丽 田云国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