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论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与研究型人才的协同培养——以钦州学院为例

2022-06-08

叶汝坤,唐兆民

(钦州学院,广西 钦州 535000)

摘 要:新建本科院校研究型人才有其特定的含义,应用型和研究型人才协同培养是新建本科院校内涵发展的现实需要。基于人才需求态势、院校纵深发展、学生个性成长、创新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属性的分析,从培养类型甄别、培养模块构建、培养方案优化、培养力量融入、培养效应凸显等方面探讨应用型和研究型人才协同培养的过程,为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多样化人才培养战略实施、纵深发展目标实现提供参考。

关键词: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研究型人才;分类培养;新建本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7-0074-03

收稿日期:2014-10-25

作者简介:叶汝坤(1969—),男,广西合浦人,钦州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13JDGC021);钦州学院2013年教改工程立项项目“钦州学院地理科学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2013XJJG-B07)子课题

按照学科专业、行业领域、教育层次、岗位职位等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人才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一般来说,理论界通常把从事揭示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研究人员称为研究型人才,而把科学原理应用到社会实践并转化为产品的工作人员称为应用型人才[1]。在2011年启动的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方案中,进一步明确评估院校应以服务地方和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办学定位,并将之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践证明,该培养定位符合国情、校情和生情,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然而,从创新型国家构建、新建本科院校纵深发展及生本教育角度来看,研究型人才培养依然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功能之一。就美国而言,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界也重新定位了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认为本科教育应由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向培养创新研究型人才转变。况且,历经十多年的发展,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已具备研究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实力。忽视研究型人才培养,或将应用型和研究型人才培养割裂甚至对立,会导致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教育资源的无谓浪费,无异于剥夺学生自主发展的权利,抑制师生创新研究的能动性,与高等教育大众化主流不相吻合。在探索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给予优秀本科学生更多的选择性培养,为他们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为他们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早期开发搭建良好的平台[2]。因此,协同应用型、研究型人才培养是新建本科院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所探讨的新建本科院校研究型人才,是指拥有创新理念及科研思维,具备从事学术研究或创新开发等基本素质的优秀本科生,而非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一、应用型与研究型人才协同培养的动因

(一)人才需求多元化的趋势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基本格局的形成,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各类人才需求也呈多元化趋势。应用型人才培养不只是新建本科院校的职责,研究型大学也需要担负此重任;研究型人才培养不只是研究型大学的专利,新建本科院校也应尽研究型人才培养的义务。一所院校同时兼具应用型、研究型人才培养职能,这在欧美国家高校中并不少见。美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一流的创新大国,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每一所高校都十分注重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协同培养。美国2003年公布的《国家科学基金会2003—2008年战略规划》草案中提出:要保持美国在世界科技的领先地位,所有高校都必须加强高层次人才尤其是研究型人才培养的力度[3]。这一目标不可能是几所院校或者是国内知名院校所能实现,需要每一所高校都协同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高等教育大众化最显著的标志就是人才培养面向社会、服务行业、满足师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领域、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人才需求,任何一所高校都不应固守某一类型人才的培养,更不应将人才培养类型与高校类型简单地对号入座。同样,教育主管部门也不能以行政命令要求某所高校培养什么类型人才,而应交由社会、高校和学生本人来决定。因此,新建本科院校既要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体性,也要协同研究型人才培养,使之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个性化的潮流。

(二)院校深层次拓展的需要

综观国内不少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历程,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攀高、求大、尚名、逐利、趋同、短视等发展误区,升本后都急于筹建综合性大学,这显然不符合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实际。但也恰恰说明新建本科院校正面临着发展危机,都迫切希望尽快提升办学层次。深层次拓展不仅体现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规模上,还应体现在科研实力展示、创新型人才培养层次及社会服务能力高低上。因此,研究型高校需要深化发展,新建本科院校也要适度发展,其发展核心就是人才培养类型及方式改革。一方面,科学技术前沿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探索,必须依托高校特色优势学科,需要包括新建本科院校在内的创新研究。另一方面,面向区域发展的重大课题,新建本科院校务必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其核心是提供研究型人才支撑,全方位支持地方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联合企业、科研院所产学研用协同研发。构建多元化成果转化与辐射模式,带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战略咨询服务,在区域发展中发挥新建本科院校研究人才优势。

(三)人才培育个性化的导向

高等教育的真正使命在于尊重并激发每一位学生潜能,并使其个性化潜能在得到充分发展。个性化教育不仅符合高校人才培养多元化需求,也符合高等教育大众化要求。以个性化教育为导向,培养多类型人才是高校服务创新型国家的基本需要。其次,高等教育大众化不等同于教育的趋同性,而是需要彰显大学生个性成才的本质。因此,实施个性化教育、构建多元化培养体系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4]。现代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每个人都可以发挥自己最出色的方面,包括探索、研究和创新的优势[5]。因此,将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目标简单定位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不仅剥夺部分大学生自主发展的权利,也扼杀大学生创新发明的积极性、能动性,有悖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新建本科院校必须顺应个性化时代要求,创构个性化拓展的人才培养体系。鼓励部分学生立足个人兴趣爱好,引领他们走学术型、研究型、创新型成才之路。其实,应用型人才素质构成并不排斥创新素养的融入,恰恰是尊重个性发展前提下的学术、技术和职业的有机统一。

(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2011年5月,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该计划的实施,既是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大行动,对提升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支撑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6]。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研究型人才,同样是新建本科院校不能回避的职责。人才培养个性化的核心因素在于创新性,创新的载体在于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创新的源头在于高校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新建本科院校的职责当然是培养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一般来说,新建本科院校都设在地级城市,且多数是所在地区唯一的本科院校,与地方有着千丝万缕的依存关系,是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源泉。显然,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贯彻落实“2011计划”中,通过服务区域发展、加强协同创新、促进科教结合等方式,着力解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必须依托应用型、研究型人才的协同培养。

(五)学科专业属性的差异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拥有不同的学科专业,专业培养目标的多向性决定人才规格的层次性,专业特殊性决定人才培养类型的多向性。实践表明,并不是所有专业都适合于应用型人才的塑造。要么某些专业应用性不明显,要么某些专业更适合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整齐划一的培养定位肯定不符合新建本科院校的实际。如教育心理学专业,主要是培养掌握学科专业理论和教育心理规律研究的人才,其应用性并不十分明显;再如动漫设计专业,其研究性和应用性的培养特征同时兼备,但仍以研发性人才培养为主。况且,专业基础理论与知识、基本技能各不相同,就业难易程度也存在差异性,大一统的人才培养定位并未考虑各专业的特殊性。就某一专业而言,学生的发展也有层次性,如报考研究生、创新设计等,必须依专业属性来确定人才培养方向。在同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应用型和研究型人才培养不能绝然分开。虽然不同专业侧重于某一类型人才培养,但并不排斥其他类型人才的培养;即同一专业既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也可以培养研究型人才。至于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也应由学科专业属性来决定,并非全受制于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定位。

二、应用型与研究型人才协同培养过程

对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应用型与研究型人才培养是一个有机统一的过程,它需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合理培养方案,整合多种培养师资,凸显协同培养效应。

(一)协同培养类型甄别

培养什么类型人才,如何培养人才,是新建本科院校首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学生、家长及用人单位共同关心的话题。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也是人才需求多元化时代,不论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还是研究型人才培养,人才类型甑别是协同培养的前提,是赋以每位学生、某个专业、每个高校自主发展的权利。因此,在新生教育期间,进行专业辅导和职业规划,给予他们专业、课程和导师的选择权,让他们及早确立发展方向,有助于学生未来发展。对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来说,把握每一位新生的学习基础、兴趣特长、能力素质及发展优势等,了解他们继续深造或直接就业的意愿很有必要。对动手能力强、敢于实践探索的学生,可走应用型人才发展之路;对逻辑思维能力强、热衷科学探究且外语基础扎实的学生,应引导他们往学术研究领域拓展。一般而言,理工类专业偏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文史类专业偏向研究型人才培养,从专业性质上亦可初步甄别人才培养类型。

(二)协同培养模块构建

研究型人才培养的支撑系统包括课程教学、科研训练和素质拓展三部分,与之相配套的是课程模块、教学模块和实践模块等。首先,设计合理的课程模块,赋以相应的科研学分。例如,在钦州学院地理科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是研究型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同时应开设“专业外语”、“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地理科学前沿”等科研素质拓展课程,让学生了解地理科学前沿,掌握地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再如,自主设计实验是研究型人才培养的必要环节。所以要加强实验室软硬件建设,侧重大学生实验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训练;降低验证性实验,鼓励创新性实验。其次,要强化科研训练。根据本科生特点和研究型人才培养规律,可将训练过程分为“科研兴趣激发”、“科研入门”、“科研感悟”和“科研能力初步形成”四个阶段。针对不同阶段,配置不同科目和训练内容,尽量贴近学生实际。为实现科研实践训练重心向低年级转移,建议改革北部湾大讲坛、硕博大讲坛的内容和形式,扩大受益面,让低年级学生了解科研,热爱科研,体验科研。建议由校教务处牵头,二级学院负责落实,率先在三年级中推行SRTP(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计划。再次,为研究型人才提供较多的校外实践锻炼机会,拓展科研素质。如让大学生走出校园,参观科研院所、重点大学或高新技术开发区等,感受科学技术、经济文化发展的研究氛围,培养大学生科研敏锐力、发现力。为拓宽研究型人才视野,举办人文和学科前沿的系列讲座,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学科发展状况。扩大学生了解社会、观察自然的视野和感受,激活大学生研究思维。

(三)协同培养方案优化

分类培养是应用型和研究型人才协同培养的基本策略。首先,制订分类培养方案。新建本科院校要明确人才培养类型,掌握每一学生的智能优势,结合学生个性发展、专业培养特性,分别拟订应用型、研究型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研究型人才培养对象后,以激发大学生求知欲、增强逻辑思维和科研问题意识为目标,修订人才培养计划,将遴选学生纳入优秀本科生培养行列。其次,精选分类培养内容。要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专业知识、科研方法等等;借助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围绕专业科学问题开展调查研究、论文写作训练、课题申报尝试等等,为他们将来考研深造、进科研院所创设条件。最后,创新分类培养模式。对少数需要继续深造的学生,可通过试办“实验班”等途径,使他们向复合型人才发展;对外语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加强双语教学,拓展其外向研究能力;对以择业为先的学生,应加强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使他们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

(四)协同培养力量融入

学术型教师参与本科生科研训练是新建本科院校内涵发展的标志之一。为适应研究型人才培养需要,应以科研训练为契机,制定有关激励机制,指定研究型人才培养指导教师,实行全程培养导师制。低年级侧重配备课程导师,重点指导学生课程学习及科研兴趣活动;高年级配备科研实践导师,重点指导学生从实验室科研实习过渡到毕业论文设计、创新开发实验,甚至还包括考研辅导。此外,依托有条件的科研课题组或学术研究机构,成立学生科研兴趣小组,为本科生科研实践提供开放实验室,训练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能力。以课题立项形式,吸引一些科研基础好的学生参与导师课题研究。同时,新建本科院校要主动与科研院所、高新技术开发区、区内外重点院校合作,推行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双导师”制,利用科研院所人才和设备优势资源塑造学生的科研素质。邀请知名专家教授前来指导科研训练,通过向学生介绍科研经验和科研体会,使学生在科研训练中直接感受到学术的魅力。

(五)协同培养效应凸显

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和研究型人才培养的课程结构、模式方法、培养效应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人才培养基本理念一致,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因此,“学生能否得到充分发展”是检验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和研究型人才协同培养效应的唯一标准。分类培养更能满足人才市场需求及大学生自主发展需要,协同专业应用技能、逻辑思维、创新意识和科研素养的培养,是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但分类培养并不意味着应用型和研究型人才培养的绝然分开,而是培养过程的有机统一。这一过程既要塑造大学生娴熟过硬的专业技能,也要激发大学生的科研潜能,使他们根据自身优势来选择发展道路。为此,需要构建有效的课程优化、教学改革和科研训练的保障体系,协调各培养因子间的关系,使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协同效应最大化,确保应用型和研究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何国强,罗熙.论研究型学习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J].法制与社会,2009,(2中).

[2]曹菱红,陈红.高校本科阶段研究型人才培养的改革探索与实践[J].皖西学院学报,2008,(1).

[3]范健文,吴彤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高教信息参考,2008,(1).

[4]洪昀.以个性化教育为导向大学多元化人才培养探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5]夏惠贤.多元智力理论与个性化教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86.

[6]贺金玉.协同创新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大有可为[N].中国教育报,2012-07-10.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