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及其实证研究

2022-12-14

  摘要:【目的】为提升区域农业发展质量,减少环境污染,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笔者从循环经济的发展能力着手,分析内蒙古区域的农业发展质量,并结合循环经济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实践,达成区域经济提升的目标。【方法】具体研究从多个方面着手,从循环经济概念处落实,了解我国农业发展政策,利用循环经济发展理念,结合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各区域农业发展策略,坚定不移地执行与推进,达成循环经济下环境保护目标,实现控制资源浪费、废弃、污染等情况。【结果】地方政府与企业制定区域发展策略,建设区域农业发展情况产业链,满足区域内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区域经济获得发展。【结论】从内蒙古赤峰区域的整体环境处出发,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现状,展开农业产业园区建设,进行不同种类动物的饲养与植物的种植,加强工业与农业的结合,使农业循环经济下产业链逐步趋于稳定,为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打牢实践基础。

  

  关键词: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实证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在不断普及中,社会经济发展与农业产生的影响获得广泛的关注,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量也呈现上升趋势。因此,如何在保证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减少污染情况出现,推动农业发展,成为当前工作中的重点。为有效控制既有矛盾与不断出现的矛盾,本文从循环经济与区域农业生产循环链结合工作处出发,展开农业循环模式的建设与优化,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出自身的力量。

  

  1 循环经济相关概念

  

  循环经济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被着重强调,发展的目标主要是在我国环境不断恶化的整体条件下展开全国行业的升级与发展,通过技术改造的形式推进升级工作,用以减少资源的消耗与废物排放,并在此基础上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达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目标,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助力[1]。直至2020年“十四五”会议召开后,国家在之前的循环经济发展基础上制定了新的经济发展策略,不但加强了对工业循环经济的重视,还从其他行业处着手,促进循环经济的全面发展。

  

  循环经济的本质属性是“经济”,其外延是“社会”和“环境”与“经济”的关系[2]。具体而言,循环经济的研究对象是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资源效用最大化与最优配置,核心是考虑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的资源节约,研究范围包括资源节约与社会公平、环境保护等因素的研究。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路径,主要是从现有的自然环境、资源着手,以物能转换的形式生成农业产品,在人们的消耗与畜类的消耗下,产生废弃物质,而废弃物质却在自然环境下再次转化成为资源,投入下一轮的生产之中。这种生产方式与我国现代农业、绿色生产的理念基本契合,可以在保护环境的情况下,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促进区域内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2 内蒙古赤峰农业发展现状

  

  2.1 赤峰区域的具体位置及自然情况

  

  我国内蒙古赤峰区紧贴辽宁省,位于北纬42°15′23.50″、东经118°52′58.14″。自然气候属于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季漫长且寒冷,夏季短促炎热、雨水集中,秋季短促、气温下降快、霜冻降临早,在少雨地区,由于日照充足,地表植被稀疏,蒸发旺盛,年蒸发量是年降水量的6~8倍,致使空气十分干燥,以草场为主。

  

  就目前内蒙古区域的农业经济发展需要研究与探索的未来发展方向及趋势,现代化农业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有着重要地位,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中也有着发展方向指引的价值[3-4]。受其自然环境以及地表植被覆盖情况影响,农业发展主要以畜牧业为主。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右旗、克什克腾旗、翁牛特旗等都分布着多个牧场、园区。因此,以畜牧行业为基础的循环经济发展对于我国内蒙古赤峰区域的农业发展有着重要价值,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自然环境状态,推动我国农业可持续性向前发展。

  

  2.2 内蒙古赤峰区域的现代化农业园区发展

  

  现代农业发展中,园区农业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以产业链的形式与我国的农业园区相结合[5]。该种模式的应用主要是仿照我国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的发展模式展开,此种模式可以有效形成循环链体系。具体来说,该种模式有效实现了消纳农业发展中产生的废弃物,以统一管理的形式展开循环经济管理工作。农业生产组织可以将各种存在联系以及提供资源与相互消纳的废弃物进行整理与分类,规划各项物质的用途。在循环经济下的农业发展之中,农业生产的循环化得以实现。该种生产模式有产业链较长、资源循环层次较多等特点。在区域内企业的加工后可知,初级的产品在产出之后,产品可以实现不同阶段农业、商业等方面的利用,这对于产品的多次生产十分有利,农产品能在初级产品的价值高效利用中,提升生态以及经济效益。

  

  3 区域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评价及实证

  

  3.1 发展生态农牧业园区,推动牧区的清洁能源循环链建设

  

  推行“种植—饲料—养殖—沼气—肥料—种植”现代农业循环模式,将区域内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大量农产品及植物投入到饲料加工中,进而将其应用到养殖行业之中[6]。畜牧行业养殖中产生的粪便可以生成沼气,可投入区域内供人们使用,发酵后的粪便形成肥料,再次投入到种植行业之中,以形成农业循环链[7]。循环链中,沼气、沼渣的生成是循环生产中的纽带,对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有着巨大作用。例如,在内蒙古赤峰阿鲁科尔沁旗的农业生产中,种植区域与畜牧区域推行生态园区的建设[8]。在园区种植20000亩玉米,直至秋收时节,采用玉米秸秆磨碎后制成饲料,投喂牛、羊等牲畜,利用牲畜产生的粪便建设沼气池,生产沼气与有机肥保证人们生活中燃料所需,并完成土壤的改良工作,增加土壤中有机物的含量,并在土壤发酵之后,使种植养分上升,玉米产量、食品质量等都有所提升,生产出优质的农产品,达成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目标。

  

  在农业生态循环模式建设之中,随着生物链的不断推进,可以发掘出更多可优化的部分,实现农业循环链的延长,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新技术,为绿色生产、循环生产等需求提供技术支持[9]。例如,某能源环保公司在进行沼气生产与有机肥料制作中,选择采用厌氧处理技术对肥料进行处理,提升有机肥料的产量,满足种植中有机肥料的需求,充分发挥出多余牲畜粪便与种植秸秆的价值,实现全区域的有机生产目标。

  

  3.2 发展园区内畜牧养殖梯次循环链

  

  在内蒙古赤峰区域的牧区农业生产之中,园区内也加强了养殖行业的发展与落实,结合种植行业,展开同步发展方法,并按照人们生活物资的需求,供应全区域乃至全国的肉、粮、乳、绒等[10]。该区域的生产主要是以清洁生产模式展开的,在农业中种植与养殖行业的基础上,将加工行业也纳入循环经济链之中,推动种植、养殖、加工一体化发展,并将废弃物转化成资源,成为其中的纽带,达成农牧业与农村牧区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最终实现无害化生产产业链,在废弃物高质量应用之中,区域内的污染排放量也可随之降低,实现农业生态循环。

  

  例如,我国赤峰巴林右旗、克什克腾旗等区域,采用种植、养殖、生产相结合的方式,除玉米种植,还将小麦、油菜、苜蓿等作物纳入种植园区生产中的重点部分,废弃的秸秆、植物根茎也可应用于畜牧养殖行业的牲畜喂养。此外,多余的植物与动物采用粪便融合厌氧处理技术,生产出有机肥料,并全部应用于园区内部的种植生产,循环链也仍旧是养殖—产生粪便—发酵还田—种植饲料—养殖的方式。该区域生态园区基础产业为有机牛肉的生产,为满足牛肉生产质量,选择采用循环经济、园区内资源循环的方式展开养殖及种植工作,该区域在生态循环农业项目推动之中,采用放牧与养殖结合的方式开展有机牛肉的培养工作。每年选择雨季进行放牧养殖,在天然草场植被丰富的时期对牲畜进行养殖,养殖单位可以达成成本控制的目标,减少饲料的投入,包含购买、运输、储存等,也可以减少材料在秋冬季被大量消耗的情况,防止库存不足影响正常的养殖工作。在秋季完成收割之后,植物秸秆的产生可以作为秋冬季节的消耗与储备,满足养殖需求,由于种植区域植物属天然产品,养殖中牛羊等牲畜的肉质也能得到有效保证,在达到出栏期后,投入冷链物流销售环节。此外,产生的沼气废渣也都用于环境的绿化工作,用以保持水土环境,提升种植作物的安全性。

  

  3.3 发展以农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的工农业融合循环链

  

  畜牧行业的发展中,除了冷链销售的肉制品生产,用以满足人们的生活所需,还可以着重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产业,在丰富农业循环经济链的同时,使产业园区内的产业增加,可创造工作岗位,满足人们的工作需求,为区域内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的同时,助力GDP增长。区域产业链的生产之中,农业—养殖业—生物产业链随之形成,牧养殖梯次循环链获得深度发展,工业与农业互相促进,实现现代化农业发展产业的升级与完善,区域内农业循环经济也呈现出大集合状态。同时,在融合区域发展的状态之下,农业园区内产业循环模式再次获得发展与扩充,产业链条随之延长,畜牧养殖行业不但包含牛、羊等单一性的园区养殖,而且呈现出种类不断丰富的趋势。各种肉类食品加工工厂随之建设,区域内的农业循环经济链也已经不只依赖于园区内部的建设,从园区个体式发展经济体,转化成为园区与工厂、社会市场相结合的形式,农业循环模式也出现了由点到线再到面的发展状态,循环经济链的建设空前扩大。

  

  例如,我国内蒙古赤峰区域某企业针对养殖行业的扩充,选择在之前畜牧行业发展的基础上,建设了鹿茸生产基地,在生产鹿茸的同时,售卖鹿肉、鹿血等药材、食材。结合园区内的玉米等生产作物,通过放养与饲养的形式展开,结合农业种植行业与工业加工生产行业,借鉴畜牧业的养殖经验,完成产业发展及布局,向全国范围内输送药材,达成产业中资源循环目标。

  

  3.4 以生物质能开发为重点,多能互补的生物循环链

  

  循环经济发展中,农业生产循环链的建设是其中发展的重点。因此,在展开农业生产循环链建设中,生物质能相关要素被农业绿色生产企业、社会、政府等主体重视,清洁可再生能源在该种体系建设及模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用于达成物质与能量协调,满足循环要求。其中,资源数量更加丰富,生物质能在改善我国燃料需求体系方面能够起到引导作用,环境在此之中能得到有效保护;在节能减排与国际义务履行的需求中,国家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战略与绿色可持续发展经济政策相互融合,共同进步。

  

  4 结束语

  

  本文从内蒙古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出发,在保证区域农业有机循环化发展的同时,展开循环经济的建设,并扩充产业链,促进全区域内的产业联动,带动绿色产业发展,最终达成保护环境的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体的展开从发展生态农牧业园区,推动农村牧区的清洁能源循环链建设;发展园区内畜牧养殖梯次循环链;发展以农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的工农业相互融合的循环链;生物质能开发多能互补的生物循环链建设等出发,为之后的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升级与完善作出实践准备。

  

  参考文献:

  

  [1]徐妍,马昭才.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策略[J].新农业,2022(5):57-58.

  

  [2]高兴龙,吕德湘,李红芹.莱芜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2(1):73-75.

  

  [3]陈实,王静,谢萍.基于熵值法的云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J].安徽农学通报,2021,27(22):1-3.

  

  [4]李淑珍,李爽,李梦琦,等.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果菜,2021,41(11):79-84.

  

  [5]江东.新时代背景下科技支撑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路径研究[J].山西农经,2021(20):52-53+56.

  

  [6]赵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改革创新探讨[J].南方农机,2020,51(24):65+75.

  

  [7]冯子君,赵毅,黄林.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西藏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研究[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3(3):15-19.

  

  [8]邓旭霞,阳瑞乾,刘雪琦.湖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研究[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0(4):35-43.

  

  [9]王华.生态视角下内蒙古自治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乡村科技,2021,12(13):28-30.

  

  [10]斯黔东.淮南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及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2021,27(15):25-26.

  

  作者:付丽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