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岩溶含水介质各向异性综合探究

2022-06-09

摘要:岩溶地下水处于土壤与岩层之间,是联系土壤水与裂隙水的纽带,对岩溶地下水与周围联系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介绍了地下水与土壤、地下水与围岩的作用过程,综述了当前人类活动的主要方面以及产生的后果,系统阐述了地下水、土壤水和地层之间的关系,希望通过溶质运移研究土壤有机物流失规律。岩溶含水层水力联系的各向异性在疏干排水过程中对地下水的动态影响,即岩溶含水层结构与土地利用方式差异对水化学物质运移的影响进行综合探究,并提出了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岩溶水;溶质运移;地下水响应;水质指示

 

  中图分类号:P642.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8-1737-05

 

  Comprehensive Studies on Anisotropy of Karst Aquifer Medium

 

  LI Jing-wen1,2,YANG Xu-hong2,LI Qing-wen3

 

  (1.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2.Taiyuan Fifty-sxth middle school, Taiyuan 030024, China; 3.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384, China)

 

  Abstract: Karst groundwater between soil and rock, which contacts with the soil water and fissure water,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n stduying the contaction between karst groundwater and surrounding.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groundwater and soil, groundwater and surrounding rock were introduced. The main aspects of human activity and the consequences were summari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oundwater, soil water was elaborated systematically to draw organic matter loss rule of substance migration in soil. Anisotropy of karst aquifer hydraulic connection in the drainage process of groundwater, water chemical substance migration was comprehensively affected by karst aquifer structures and differences of land use. Some advice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karst water; solute transport; groundwater response; water-quality assessment

 

  岩溶水是人类重要的水源地,全球25%的人口将岩溶水作为饮用水源。“大气降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系统”构成了整个岩溶区水系统,而岩溶地下水是其中最复杂的部分。岩溶多重介质环境中存在物质、能量、信息3个组成部分,由于岩溶强烈发育,水源漏失,造成农田灌溉、城市供水、人畜饮水困难,甚至岩溶地下水污染。整个含水层和土壤-植物-大气是一个连续开放系统,该系统对人类的任何一项活动都能产生相应的响应过程。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的影响已被众多学者研究,也取得到了可观的成就。但人类活动不仅在于人类在地表的作用所导致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也在于人类在地下活动,例如地下隧洞、地下排水通道的修建以及地下矿床的开采等带来的水流流速、流量变化甚至突水事件的发生。鉴于此,研究岩溶地下水的特征显得尤为重要。对其结构、功能、运行机制的正确认识,是科学合理地解决岩溶区乃至全球与此相关的重要环境问题的关键。

 

  1 岩溶含水结构对地下水运移的影响

 

  土壤系统与地下水系统密不可分,溶质迁移、淋溶作用都是其非常重要的作用方式。土壤或地下水受到污染的问题或是土壤中的矿物质随着降水进入地下,实质是可溶性物质在水流作用下在土壤或含水层中的运移影响地下水性状并使其性质改变。一方面是土壤向地下水输送物质,另一方面当地下管道储水量小于降水量时,地下水又会通过落水洞或出口向地表排出,反作用于地表土壤层。包气带中发生的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与地下水作用耦合在一起, 形成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1,2],由此可见,地下水位间歇性的上升和下降造成地下水和土壤水交换频繁。

 

  1960年Tóth[3]设想了小流域地下水分析方法,将流域下从地表至地下的不透水边界设想为矩形区,再用一系列参数加以纠正,将拉普拉斯方程最终演化为:

 

  ?准=gz■+■+■(1-cosb′s)+

 

  2■■+■(cos mπ+1)

 

  ·■}

 

  他还指出,约90%的静态水不会参与自然界的水循环,且地形高低会影响区域水力传导和水化学特性,为模拟地下水运动提供了思想指导。Nie-lson首次系统地论述了CDE(对流—弥散)方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建立了溶质运移研究第一个成就。使用分层的矩形单元网格对多含水层系统提供了准三维处理办法MODFLOW[4],被广泛用于模拟井流、河流、排泄、蒸发和补给对非均质和复杂边界条件的水流系统影响,还可以反映额外补给源、储蓄情况,但因其涵盖范围大对包气带的地下水容易出现无效问题,因此在调整参数的基础上出现了耦合模拟。在北方岩溶区水资源与煤炭分布方式多为“煤在楼上,水在楼下”,这种特殊水文地质格局给岩溶水资源的保护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一方面,人工通道直接将污水导入含水层;另一方面,大量堆置的矿渣经雨水淋溶入渗,持续不断地向岩溶含水层输入有害物质[5]。在自然状态时,长期以来补给量大于地下储水空间因而向地表流出,供当地居民生活、生产之用甚至可以维持工业生产用水,但自从大规模开采煤炭资源以来,泉水出流量迅速减少甚至已出现多处断流现象,如晋祠泉域原本是保障地区工农业生产正常进行以及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水源。但从20 世纪70年代开始, 其泉流量急剧下降, 到90年代中期全面断流,50年代晋祠泉群泉总流量平均为1.945 m3/s, 60年代为1.610 m3/s,70年代为1.210 m3/s,80年代为0.520 m3/s[6]。泉域内采煤排水和人工过量开采是造成泉流量减少的主要因素,究其原因一是人工开采量的影响; 二是煤矿开采排水活动改变了泉域的水资源赋存状况和径流条件[7]。而南方岩溶地下结构多为“水在煤上,水在煤里”的分布,因此必须在开采资源前将水抽出排干[8]。

 

  1.1岩溶地下水资源调蓄

 

  岩溶地下水是岩溶水文系统的一部分,而岩溶地下水文系统实际上是水循环系统在岩溶地区的一个子系统,其参与到整个水循环中,且扮演着重要角色。蒸发量增高会减弱降水对可溶岩的溶蚀,减少降水向地下的渗透;降水通过地表径流、落水洞进入地下,或者由表层土壤下渗成为地下水将地表地下水系统联系起来构成统一的整体。

 

  岩溶地下水在局地小循环方面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岩溶水分布的不均匀性导致勘探成井率低,通过水域调配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土地整理,可达到防治旱涝的目的,并可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一类是修建地下坝,另一类是对饱水带岩溶水的抽水工程[9]。西南岩溶区管道结构明显,从各种物质对降水的响应来看,地下河系统变化速度非常迅速,暴涨暴落,地下河岩溶裂隙、管道发育高度成熟,可见其自然调蓄能力较差。此外,表层岩溶带对地下水具有一定的调蓄作用[10],但由于人为地各种干涉,例如在工程建设中修筑引水渠、地下排水通道,以及铁路、公路的建设,通过堵水或开凿岩层改变原有地层结构等都会增加地下含水层的各向异性变化幅度,改变原有的补排运行机制,使调蓄能力下降。

 

  1.2地下水短缺

 

  缺水和饮水不安全的问题在岩溶山区仍然普遍存在,在贵州省仅严重缺水人口就有567万人[11]。西南岩溶区降水量偏多,但岩溶区的岩溶水、降水与地表水之间“三水”转化迅速,造成地表水(河流) 极不发育,地表严重干旱缺水, 而丰富的岩溶地下水资源又未能充分而有效地开发利用,加上土少地薄,保水能力差[12],岩溶水资源的时空分配又不均匀,致使在水资源总量丰沛的喀斯特地区可利用水资源仍然很缺乏,所以常常表现出的是地表水贵如油,地下水滚滚流的现象,旱涝灾害非常频繁,人畜饮水困难。而地下水本身又可看成一个灰色系统,需要更进一步的综合探测,盲目地开挖输水通道或排水无疑会对局部水资源造成一定影响。

 

  岩溶含水层水力联系的各向异性导致疏干排水会严重影响到地下水大动脉的动态出现“一处排水,多处缺水”的尴尬处境。当然对科学研究是会产生正面效应,有助于“黑箱”明了化。疏干排水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即在于使地下裂隙、管道空洞化水岩作用机会下降,围岩支撑力下降,塌陷事件频繁发生,介质各向异性程度加强,因此可以探究含水介质的各向异性规律及人类活动对其产生的影响。矿山突水严重时会导致矿体淹没而使地表水灌入到矿区,造成污水增加、饮用水减少的局面。当前西南地区城市用水多为岩溶地下水,地下水流失或污染无疑会影响到整个地区正常生活、生产的运行。

 

  1.3地下水污染

 

  1.3.1污染情况西南岩溶区主要表现为岩溶多重含水介质结构,因此污染也具有多重特征。含水层处于中间层,腹、背任何一方变化都有可能会影响到其性质的变化。地下水既是资源,在特定情况下又是污染源。贵州省喀斯特地区水环境的污染十分严重,全省主要河流凡流经城市和工矿区的干流河段或支流河段均会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南明河、湘江、锦江、清水河等河流的平均污染负荷综合指数已从1967年的5.28上升到1993年的8.53,增加了62%。20世纪90年代以后,地表水水质进一步恶化,尤其是喀斯特地区的乌江水系和沉江水系水质污染严重,其监测断面分别有64%和70%的水质超标。地下水污染也同样严重,1993年对贵阳、遵义、安顺、六盘水和凯里5个城市开采的地下水水质监测中,有83%的项目超标;1996年对上述城市的继续监测结果表明,地下水污染仍十分严重,超标率达81%,其中细菌总数和大肠杆菌含量普遍超标,总硬度、锰、酚的年平均含量超标率均有较大的增长。水环境的污染还加剧了喀斯特地区水资源的紧缺,致使贵州这一降雨丰富的湿润地区也出现供水危机[13]。

 

  1.3.2岩层物质运移岩溶管道在水岩长期相互作用过程中基本形成了稳定的水环境,水中各种物质的变化处于某个稳定的范围内,管道水的抽排会改变浓度差,而不同介质浓度差异会导致溶质分子的运移;人为对围岩形态的改变产生了新的水岩接触面;水力联系的好坏等都会改变岩溶水水质。管道中没有滞留原岩溶水,但管道输水的功能依然存在,强降雨产生的过量水资源仍会顺管道排出,围岩矿床的物质会溶入水中,这一方面会将更多的物质带到下游出口进而影响地表土壤,但另一方面有利于科学研究对其他地方起到指导作用。1995年佛罗里达环保部门立项对“含水层储存与回采的地球化学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当处于氧化环境时,FAS含水层中有30%的铀出现,改变地下水水质[14],岩层物质运移不一定导致污染的发生,但会改变地下水的矿化度。

 

  2土地利用方式与地下水物质运移

 

  人与自然共同组成了环境,人类在自然中生存,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必然要造成一定影响。西南岩溶区生态环境脆弱,地下水的各种问题更是十分突出。人类对地下水的索取和威胁更多带来的是负效应,地下水对人类活动的响应主要表现在水量的可利用程度和水质的好坏两个方面[23],人类活动与地下水响应。

 

  2.1有机物质的交换

 

  美国海洋学家Redfield[15]通过试验证实得到海洋浮游生物中碳(C)、氮(N)和磷(P) 存在比例关系,但目前就岩溶地区系统的全球变化的贡献多集中于碳汇研究,很少涉及碳氮关系分析。土壤圈是整个地球圈层的碳库,其所含碳量是大气圈的3倍,是植物系统的2倍[16]。

 

  碳和氮是组成土壤有机质的重要常量元素,虽然土壤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结构上的复杂性和空间异质性,但在土壤和土壤微生物体内具有非常一致的碳氮磷比率。一般情况下,每一类型土壤具有稳定的C/N,约为10~12,土壤有机质决定于进入土壤有机质的数量、损失量以及土壤有机质的碳平衡,其重要性体现在人们理解的生物过程和养分循环[17]。C/N可以反映植物养分利用效率, 控制植物碳生产与养分吸收、植物向土壤归还有机物质与养分过程[18],对生态系统中碳氮利用、贮存和转移起着决定作用[14],土壤碳氮比可反映土壤碳、氮的耦合关系, 探究水中碳氮磷比率是评价土壤质量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19],也是岩溶地下水与土壤、地上植物联系的客观反映。

 

  2.2无机物质的交换

 

  典型的岩溶地下河,水中主要含有HCO3-、Ca2+、SO42-、Mg2+、K+以及NO2-、NO3-等常规离子,同时Fe、Mn、Cr、Zn和Cu、Pb、As等重金属也有含量,但变化范围极小,基本可以认为不受其污染影响。

 

  地下水与土壤无机物的交换集中于离子化合物HCO3-、Ca2+、SO42-、Mg2+、K+以及NO2-、NO3-等。HCO3-、Ca2+、SO42-、Mg2+的变化原因可归结为岩溶水与围岩相互作用,而K+、NO2-、NO3-等含氮化合物离子则是由于本区雨季同时也是农业活动时期,残留化肥、人畜粪便溶于水中引起。用碳同位素示踪可以得到地表水与地下水DIC浓度和δ13CDIC值时空变化,为了使用方便,利用PDB化石(Pee dee形成的Belemnitella americana 化石,一种来自美国南卡罗莱纳州海洋中的石灰石)的碳同位素比为标准,计算试验样品与标准样品偏离的千分率(‰),这样就可以获得碳同位素组成比δ13C[1],即:δ13C(‰)=(Rp/Rs-1)×1 000。

 

  关于碳同位素的广泛研究不仅会帮助人类解决在水资源日益缺乏的今天如何提高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的问题,更会对进一步研究不同环境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研究对生态健康的影响有所帮助。因而,碳同位素技术的应用必将在未来的研究中起到重要作用[20]。

 

  用氮同位素跟踪可得知N元素的来源,岩溶水中NO3-的形成主要与区内人类活动和降雨有关,受居民生活污水或粪便的影响洞穴裂隙水具有较高的NO3-浓度和δ15N(NO3)值。汪智军等[21]利用稳定15N同位素技术发现,青木关岩溶槽谷区春季地下河水中的硝态氮来自于稻田中残留的化肥。通常以大气氮作为工作标准, 用来检测各种含氮物质的氮同位素组成。在该标准下,δ15N(‰,air) 被定义为:

 

  δ15N(‰,air)=[(14N/15N)样品/(14N/15N)大气-1]×1 000

 

  2.3土壤污染物渗漏

 

  土地利用方式的集约化增加了污染物汇聚的能力并加快了运移的速度。岩溶水强烈的溶蚀作用造成了土下岩层薄的现象,土壤对地下水的作用主要是将未被植物完全吸收的农药或化肥的残留物随土壤淋溶或者被径流带到地下水中,土壤层和岩层对污染物质的净化能力较非岩溶地区低,污染物渗漏严重,致使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运移或沉积再度成矿。土壤中的残留物多数为有机物,土壤的渗透速率成为影响有机物进入地下的决定因素。

 

  3展望

 

  岩溶地下水处于土壤与岩层之间,是联系土壤水与裂隙水的纽带,对岩溶地下水与周围联系的研究意义,首先是分析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关系,探讨土壤水与地下水的动力联系,以及地下水与岩石裂隙的相关性,从而讨论地下水对地质作用、地层岩石类型、人类地下活动的指示作用。目前,对地下水在微观方面的研究集中于通过暴雨事件的监测从直观上评价水中溶质成分、水质状况、水文响应等零散内容,宏观上则侧重水环境在生态上的影响。总体上看,对此缺乏系统的研究,而探究溶质运移规律恰好可以弥补这一状况。

 

  3.1岩溶水水质对地质的指示意义

 

  岩溶地下水特殊的系统决定其具有特殊功能,同位素氮元素可以监测水中含有的氮的来源,可以得到土壤与地下水的关系,土壤中的C/N反映土壤肥力,水中的碳、氮含量则可估算出植物元素利用率,进而研究溶质运移的规律。水中含有的金属离子可以预测周围的矿产资源。人工补给和人工排水会对地下水水质水量产生影响,存在离子交换吸附作用以及氧化还原作用,人工补给和人工排水参与到地下水循环中,对局地甚至整个地下水系统均有可能产生影响。因此无论是在自然状态还是在人类参与下对地下水的长期监测都具有深远意义。

 

  3.2各向异性含水介质的运移对比研究

 

  水体中的营养元素在研究溶质运移上的方法备受关注。采矿抽水会使土壤和水体营养盐迅速流失;磷、氮肥的施用,导致磷(或硫)进入地下水环境是化学风化释放的4倍多,因此会引起这些元素的二次沉降。

 

  土壤圈和岩石圈的碳酸盐是地球系统的最大碳库,大量的碳酸盐只是在库与库之间进行简单迁移[22,23],而迁移伴随着沉降与释放的过程。流域排泄量是影响岩溶碳汇的主要因素,且同时受水中HCO3-质量浓度的控制[24]。了解碳的迁移和变化规律成为深入理解全球碳循环乃至全球变化的重要方向。用碳同位素示踪,地表水与地下水DIC浓度和δ13CDIC值时空变化,李廷勇等[25]通过对碳同位素在芙蓉洞洞穴系统植被-土壤-基岩-洞穴滴水-洞穴现代沉积物运移过程的系统研究,得出碳同位素(δ13C)在芙蓉洞洞穴内外的植物-土壤(有机碳)-洞穴滴水的运移中表现出大11‰的逐级富集效应。用氮同位素跟踪氮元素的来源,可得知岩溶水中NO3-的形成主要与区内人类活动和降雨有关,受居民生活污水或粪便的影响洞穴裂隙水具有较高的NO3-浓度和δ15N(NO3)值。植物的C/N、C/P可以反映植物对养分利用效率, 氮和磷又会控制植物碳生产、养分吸收以及植物向土壤归还有机物质与养分, 土壤碳氮比可反映土壤碳、氮的耦合关系, 地下水中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来自于土壤,运用C/N、C/P在各不同含水介质的规律评价土壤、水环境的质量水平,并因此成为衡量土壤-地下水中有机物运移的重要标准。

 

  地表径流(土壤渗透水)水化学特征除NO3-以外,其他离子浓度均表现出植被覆盖坡地高于受干扰坡地的特征,不同含水介质中溶质的迁移转化过程、规律和运移速率是不同的,岩溶地下水含水介质包括管道型、裂隙型和孔隙型。水动力尺度大小决定溶质运移的特性,孔隙尺度、宏观尺度的机械弥散也会因溶质差异产生速度差异,管道型的溶质运移快,变化迅速易被污染也容易及时排出污染物,孔隙型岩溶水因运移稳定,因此对污染物的净化也缓慢,裂隙水居于其中。水流速度不同,其所携带的溶质浓度也会不同,可能形成波状扩散晕,但具体的特征需要进一步研究。

 

  不同坡面的土壤渗透水的大多数离子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随时间推移浓度变化的趋势,这是由水在土壤中的滞留时间逐渐增加所致[26]。土壤的质地、空隙结构所决定的土壤渗透率与时间大致成正相关关系。土壤渗透率直接表现出土壤淋溶作用的强弱。用模拟模型研究溶质运移问题在国内外备受关注,在土壤与地下水之间进行相关研究已成为大势所趋。

 

  3.3加强人类活动与地下水的影响研究

 

  对于封闭性较好的岩溶槽谷区可通过定量数据与定性描述并与具体图形相结合的形式对比探索3种含水介质与土壤间的联系与区别,以期给生态建设提供合理建议。①调查当地居民和单位的用水量。②岩溶含水层各向异性的存在,抽水会造成地下水升降变化,采矿量越大,排水量越大,且会直接排泄岩溶水,要对3种不同含水介质的排水量和流量监测、计算,因此对抽水量与地下水流量进行相关分析,得出相关系数。③选用合适的示踪剂研究不同含水介质的示踪运移影响带溶质运移变化情况,测定同一条件下裂隙水、孔隙水和管道水的渗流速度,同一岩溶形态单元进口段、混渗过渡段、均匀扩散段、出口段的示踪剂弥散特性。④分别测定土壤和水体的有机物成分、含量(或浓度)、C/N,在计算机软件条件下绘制各溶质浓度等值线、水中矿化度的变化,找出各溶质的分布规律、运移规律,最后选取模型对运移过程进行模拟。⑤将岩溶含水介质统一于上覆土壤、岩层、底泥的三维空间中。

 

  3.4全球变化对水环境质量影响的研究进展

 

  生化反应速率、生态效应及补偿机制等过程是水循环伴随的效应,全球变化直接的表现即在水循环过程中,人工引水和煤矿开采排水都会改变原有的补排机制,为了防止先破坏后补救情况的出现,应有一定的预防措施。首先要加强水资源管理,2010年国务院1号文件提出“统筹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当务之急,先明确研究区地质结构,计算区域水环境生化反应速率,将黑箱结构转化为玻璃结构。其次,在表层带、岩溶含水构造带间建立与溶质运移、生态效应有关的模型,构造出人类活动影响下植被—土壤—地下水的系统演变过程,进而对未来全球变化下的人类生存提供参考意见,建立在土壤—植被—大气大尺度界面上的水分运移过程模型。再次,掌握区域岩溶水系统的水循环规律及在极端气候条件下的可持续性,可考虑与GIS结合建立水文地质信息系统从而在技术手段上有新的突破,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

 

  参考文献:

 

  [1] 刘昌明.土壤-植物-大气系统水分运行的界面过程研究[J].地理学报,1997,52(4):366-373.

 

  [2] 杨建锋,李宝庆,李运生,等. 浅地下水埋深区潜水对SPAC系统作用初步研究[J].水利学报,1999,44(7):27-32.

 

  [3] T?魷TH J.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groundwater flow in small drainage basins[J].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1963,68(16):4795-4812.

 

  [4] HARBAUGH A W,BANTA E,HILL M C,et al.MODFLOW-2000,the U.S.Geological Survey modular ground-water model-user guide to modularization concepts and the ground-water flow process[Z].U.S.Geological Survey Open-File Report 00-92,

 

  2000.1-121.

 

  [5] 李砚阁,杨昌兵,耿雷华.北方岩溶大泉流量动态模拟及其管理[J].水科学进展,1998,9(3):275-281.

 

  [6] 杨锁林.晋祠泉流量衰减分析[J].山西水利,2005,21(6):81-83.

 

  [7] HESSEN D O,AGREN G I,ANERSON T R,et al.Carbon sequestration in ecosystems: the role of stoichiometry[J].Ecology,2004,85(5):1179-1192.

 

  [8] 袁道先.岩溶环境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9] 袁道先,裴建国,章程,等.西南岩溶石山地区生态重建及土地整理研究[Z].“十五”地质行业重要地质科技成果资料汇编,2006.

 

  [10] 袁道先.新形势下我国岩溶研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中国岩溶,2009,28(4):329-331.

 

  [11] 张卫,覃小群,易连兴,等.西南岩溶区岩溶水有效开发利用规划分区[J].中国岩溶,2001,20(1):27-34.

 

  [12] 傅涛.西南喀斯特地区的环境地质问题——以贵州省为例[J].金属矿山,2006(11)增刊:185-187.

 

  [13] JONATHAN D A,ADEL A D,JAMES B C.Mobilization of arsenic and other trace elements during aquifer storage and recovery,southwest Florida[A].GEORGE R A,EVE L K.U.S.Geological survey artificial recharge workshop proceedings[M].Washington D C: U.S.Geological Survey,2002.

 

  [14] 袁道先.我国北方岩溶研究的形势和任务[J].中国岩溶,2010,29(3):219-228.

 

  [15] REDFIELD A C.The biological control of chemical factors in the environment[J].American Scientist,1958,46:205-221.

 

  [16] HOUGHTON J T.Climate change[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isity Press,1995.

 

  [17] MAMEDOV B A.Analytical evaluation of askerov functions arising from anisotropy of the thermoelectric power in superlattices[J].Physica A:S′ta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ntions,2012,391(23):5883-5886.

 

  [18] LUO Y Q,SU B, CURRIE W S, et al.Progressive nitrogen limitation of ecosystem responses to rising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J].Bioscience,2004,54(8):731-739.

 

  [19] 许泉,芮雯奕,刘家龙,等.我国农田土壤碳氮耦合特征的区域差异[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6,22(3):57-60.

 

  [20] 刘海燕,李吉跃.稳定性碳同位素在揭示环境变化中的应用[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6):217-221.

 

  [21] 汪智军,杨平恒,旷颖仑,等.基于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的地下河硝态氮来源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环境科学,2009,30(12):3548-3554.

 

  [22] DART R C, BAROVICH K M, CHITTLEBOROUGH D J, et al. Calcium in regolith carbonates of central and southern Australia: Its source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global carbon cycle[J].Palaeogeogr Palaeoclimatol Palaeoecol,2007,249(3-4):322-334.

 

  [23] 刘再华.土壤碳酸盐是一个重要的大气CO2汇吗?[J].科学通报,2011,56(26):2209-2211.

 

  [24] 康志强,袁道先,常勇,等.岩溶碳汇的主控因子——水循环[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1, 41(5):1542-1547.

 

  [25] 李廷勇,李红春,向晓晶,等.碳同位素(δ13C)在重庆岩溶地区植被-土壤-基岩-洞穴系统运移特征研究[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2,42(4):526-535.

 

  [26] 丁虎, 郎赞超, 刘丛强.植被覆盖对喀斯特坡地土壤渗透水水化学组成的影响[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贵阳: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2011.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