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再议校长的听课与评课

2022-06-08

陈华忠

苏霍姆林斯基说:“经验使我深信,听课和分析课——这是校长最重要的工作,经常听课的校长才真正了解学校的情况。”校长深入课堂听课、评课,有利于不断总结和推广成功的课堂教学经验;有利于发现和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了解教师的备课状况与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的情况;有利于掌握教学管理的主动权,改善管理效能,提高学校办学质量。校长听评课应做到“六看”:一看教师的敬业精神;二看教师的教育理念;三看教师的教学水平;四看教师的教学技能;五看教师的课堂效果;六看教师的仪表。

一、听前准备

盲目是高效率的大敌,听课也是如此。校长盲目听课与有所准备地听课,效果大不一样,听课前应做好如下准备工作:

1.熟悉教材,了解这节课编者的意图,弄清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熟知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2.明确这节课教学的三维目标,听课时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看出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

3.针对这节课在脑中设计出课堂教学初步方案。勾勒出大体的教学框架,为评课提供一个参照体系。

4.听课前要回忆自己是否听过这节课的内容,有哪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二、听课类型

校长对所听课的听课目的应当明确,主要有以下几种课型:

1.调研课。听这类的课,目的是了解教师执行课标和教学计划情况,了解教师的工作态度、课前准备、处理教材能力、驾驭课堂能力等。听这类课是校长监督、督促教学的一种最经常和最普遍的形式。

2.指导课。听这类课多数是针对教学能力偏差或刚上岗的新教师。校长听课之后,主要是给予他们帮助指导。校长要同他们一起备课,研究课标、分析教材、选择教法、预设方案,必要时还要指导试讲,每次听课后应及时提出意见,只要可能,还应连续进行随班式听课一段时间,直至该教师的教学能力有所提高,不足有了明显改进。

3.推广课。推广性听课,目的是推广优秀教师好的教学经验。听课对象是对教学有造诣的优秀教师。这种听课具有选择性,首先要发现好的经验,校长在听课时要善于观察、鉴别、发现教师典型的经验、合理的模式、灵活的调控、科学的方法等,还要帮助教师反复探究、总结提炼,形成特色,逐步推广。

4.观摩课。听这类课,对象一般是有经验的骨干教师或优秀教师。听这类课的目的在于进行研究实验,校长对那些热衷于教学改革,不断探究的教师,应给予支持与鼓励。对于实验研讨课成功与否,校长不可指责、埋怨。关键是发现问题与不足,针对问题与不足,提出一些整改的方案,从而使教改实验不断完善,日臻成熟。

5.评选课。听这类课的目的是为了评选优质课或推荐教学能手。听这种课要按照有关的评判条例,客观、公正、合理地进行评判,结论力求公正准确。评议时,应采取统一标准,在对比中选优,在选优中总结,将评优与推广先进的教学经验结合起来,推动教学改革的发展。

三、听课方式

校长听课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即打招呼听课、推门听课、跟进听课。

1.打招呼听课。其做法是听课前一两天向教师打招呼,让教师充分做好准备。这种听课要全方位地观察课堂上师生的活动。如对教材的处理、环节的安排、课堂的调控、活动的组织、交流与互动、多媒体的使用、练习的设计、板书的设计以及教师的风格和特长等,然后进行指导性评课。

2.推门听课。目的在于真正了解每个教师常态下的教学水平与工作态度。听这种课能够督促每位教师上好平时的每一节课。尤其对那些学生和家长意见反映多,课堂教学效果不好的老师的课,应特别采取这种听课方式。运用这种听课方式要注意:(1)听课前校长要深入学生了解进度,熟知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架构教学方案。听课后诚恳地和老师交谈,做到有的放矢。(2)利用例会提前向全体教师打招呼,请大家有所准备。这种无个人针对性的“告示”会激发教师的责任感,增强教师对“突然袭击”式听课的心理承受力。

3.跟进听课。目的是帮助教学能力较低的教师提高教学能力,适应教学需要。这种听课方式,要求校长要全面审视每一个教学环节,从教学目标的确定,到教学思想的渗透,从知识的逻辑安排到教学语言的运用,从教学风格的体现到教学机智的发挥……校长都要悉心观察,认真听取。其次要抓关键,突出重点地听,主要抓住四大重点: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准确恰当、教材内容的处理是否科学合理、课堂活动的组织是否合理有效、课堂教学是否高效。

四、评课方式

评课,是听课之后,对上课教师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校长评课应依据听课的类型与组织的形式,采取不同的方式。

1.个别交谈。这种形式是在听课人数较少或集体听课后,觉得某些问题不便在公开场合谈,而采取的交谈方法。先由执教者比较详细地谈谈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与校长交换对课的看法和建议。这种评课的好处是:首先,是一种朋友式的平等交谈,容易建立宽松和谐的谈话气氛,可以诚恳地交换意见;其次,时间充足,探讨比较深入;最后,面对面的交谈,信息反馈及时,可以防止校长对课的片面理解。这种交谈法比较受老师欢迎,应该是经常采用的一种形式。

2.集中讨论。这种形式适用于示范课、公开课、实验课和观摩课。这些课的听课人数比较多,有领导、教师,有时还有校外的同行、上级领导和教研人员。评课可采取下面的方式。第一步,执教者介绍教学设计的意图及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教材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依据。第二步,评课教师可根据听课的情况及执教者的介绍,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与建议,提供给大家研究与讨论。第三步,校长综合大家的意见,对课做一个基本评议。归纳出几条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和若干条应注意的问题,增强大家对这节课的总体印象。

3.书面评议。这种评课方法,可以弥补当面评课的缺陷。有时由于教师的课程的原因,或由于时间限制不可能深入挖掘与评议,可采取书面评议。书面评议有许多好处,由于校长听课之后,经过深思熟虑形成的意见,见解说的透彻、有据,也是个很好的总结,有利于升华到教学理论的高度。这种评课要求校长做到:一是要把听课的情况做认真回忆和整理,二是要切实用教学理论来进行分析判断,评得有理有据,让老师信服。

五、评课五忌

校长评课是对课堂教学透彻地分析和总结的过程。通过评课,及时与教者认真分析这节课的优缺点,提出改进意见与努力方向,共同探讨存在的问题,达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但校长评课应做到以下六忌:

一忌应付差事。校长评课不能—味地说好,还行……含糊不清,根本提不出什么好的意见,讲不到点子上来。这样的评课,—没有指导性;二没有总绪陛;三没有理论性。只能降低成长的威信,是不可取的。

二忌百般挑剔。校长听课之后,千万不能百般挑剔,这也不对,那也不对,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教师上课总会有许多优点也存在—些不足,存在问题在所难免。为此,校长要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以肯定和鼓励为主。千万不能百般挑剔,造成教师的反感。

三忌不懂装懂。不管校长的学识水平怎样高,都不可能对各个学科都精通。尤其是担任校长工作时间长了,业务上也会生疏。这就要在听评课时抱以虚心的态度、探讨的语气,千万不要不懂装懂,讲个不停,不得要领,甚至闹出笑话,遭到教师蔑视。本专业的要全面听,非本专业的听理念和方法。

四忌固执己见。因为评课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如果要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就要发扬民主,倾听各方面的意见,能议课的尽量采取议课的办法。切忌运用行政命令来进行评课。容不得半点不同意见,评课就很难实事求是,造成不良的后果,这也是不足取的,是校长听课的大忌。

五忌重优轻差。有的校长总是听几个优秀教师的课,很少去听一般教师的课,尤其是不去听不被注意的老师的课,或主课听得多,副课听得少,使他们成为被遗忘的角落。这不利于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同时也容易使教学常规管理工作出现死角。校长听课应充分考虑各个层面与各个学科的教师,让每个教师都感到校长在重视他们。

(作者单位:福建福清市岑兜中心小学)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