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当下做好“理想教育”的三点支撑

2022-06-08

靳 波

我们究竟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做出反思。

理想的教育应该是有灵魂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教师育人意识,充满高尚人生追求和丰富精神生活的过程。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该面对现实,坚持理想,努力追求有灵魂的教育,培养有文化、有教养、有底气的现代人。

一、“人”的教育是落脚点

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有生命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具有健康身心的“人”。学校是什么地方呢?是增长人的智慧的地方;是诞生理想和希望的地方;是焕发生命中最美情感的地方;是净化人的心灵的地方;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地方。

我们要明白,有灵魂的教育意味着追求无限广阔的精神生活,追求人类永恒的价值:智慧、真、善、美、公正、自由、希望和爱,它的使命是引导并塑造学生成为有灵魂有信仰的人,而不只是热爱学习和具有特长的准职业者。

如今的教育并不缺少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备,也不缺少教育思想和教育著作,更不缺少教授和博导,唯独缺少“灵魂”。那种饱含对生命的关怀,对自由、公正和尊严的追求的教育已经远离我们,被淹没在利己主义、机械主义和实利主义的冰水之中。可以预见,未来浮出水面的将是一群有知识无智慧、有目标无信仰、有规范无道德、有欲望无理想的人,是一群冷漠无礼、平淡庸俗、浮躁冲动、不求上进、奢侈浪费、责任感差的人,这些没有灵魂的人将组成我们的民族,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所以,育人已经成为教育的当务之急和最终落脚点了。

我们要培育学生的七种意识:

一是生命意识。要教育学生把生命放在第一位,有了生命,才有一切,才会拥有受教育的机会。在拥有生命的前提下,不断丰厚生命的质量,升华生命的意义,生命才有了真正的价值。蝼蚁尚且懂得惜生拒死,我们人类更应该珍惜生命,学会活着,好好地活着。更高层次上,还应该不断升华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争取在精神上永恒地活着。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汶川地震:

地震发生时,四川桑枣中学2200多名学生用时1分36秒全部安全撤离。有调查显示,凡是进行过逃生训练的学校,伤亡人数明显就少。注重了生命教育,增强了求生意识和求生能力,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生命;相反,缺乏这种教育,在遇到紧急情况时不知如何处理,慌乱之中会进一步造成灾难的扩大。所以,首先要学会如何活着。

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守望相助,共渡难关。逝者已矣,生者从中学会了坚强,懂得了珍惜亲情,关爱他人,承担社会责任。多难兴邦,多难立人,这属于第二个层次。

地震是无情的,但人性的光辉足以照亮灾难中的黑暗。为了保护怀中的幼儿,一位母亲选择跪着的方式死去;为了保护自己的学生,一位老师放弃了求生的机会;为了抢救废墟中的幸存者,无数人顾不上自己的妻儿老小。那些在灾难前舍己为人的人,为挽救他人奋不顾身的人,用自己的行动使短暂的生命拥有了永恒的意义,从而引导更多的人去追求这种永恒,接近这种永恒,实现这种永恒,这就是生命教育的最高层次。

二是亲情意识。“百善孝为先”,可以说,缺乏亲情意识的学生很难有社会责任感。一个连养育自己多年的父母都不爱的人,怎么能奢望他去爱他人、爱人民、爱祖国呢?如果情感意识都强了,还会出现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吗?

三是责任意识。每一个人生活在家庭、集体、社会中,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学生只有养成对自己的事情负责的良好习惯,才有可能逐步学会对家长、朋友、老师和其他事情负责。有了责任感,才会自觉,才会振奋,才会不断进取,在今后的工作中,在社会上才能敢于担当,有所作为。

四是挫折意识。“自古英雄多磨难”。在物质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学生们一遇困难,稍有挫折,便丧气失望,手足无措,甚至离家出走。因此,挫折教育成为时代必需。要通过挫折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受打击,接受磨炼,学会应对,学会坚强,笑对挫折,不言放弃。

五是创新意识。创新是超越自我、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要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式,开阔学生思路,允许学生标新立异、大胆质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六是合作意识。单打独斗,成就不了巨大的繁复工程,未来的竞争必须依靠全民族的牵手协作和共同参与。忽视合作教育,可能会造成学生心胸狭窄,性格孤僻,产生猜疑、妒忌和仇视心理,养成极端个人主义。因此,必须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七是自控意识。没有自制力的人习惯于我行我素,任性自私,贪图安逸,追求享受。一个自制力强的人,才能善于律己,在任何时候处变不惊,沉着镇定,游刃有余,只有这样,才能成就大事。

二、“爱”的教育是出发点

既然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育人”,那么,就要把学生当“人”来教育。古今中外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有所不同,教育风格各有千秋,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爱”的教育。离开了爱,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必须以一种宽容、理解和接纳的态度来认识和看待学生,从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教育学生,以心换心,开启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学生才有腾飞的希望。

一要俯下身子,做学生倾诉心声的听众。在生活中,有些学生将自己的见闻感受、学习烦恼、成长困惑都憋在心里,久而久之,积郁成疾。我们教师应该处处留心,给学生提供倾诉的机会,俯下身子,耐心倾听。快乐要分享,困难要分担。很多时候,学生并不是一定要老师帮他解决多少问题,给他多少帮助,老师也不是万能的,很多问题也无法解决,关键是理解万岁,沟通无价。它让师生的心贴得更近、更紧。这样,“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二要放下架子,当学生快乐学习的朋友。在过分强调知识教学的课堂上,教师不知不觉成为仅仅具有“知识传递功能”的人,而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知识的接收容器,成为无个性、无思想的“复印机”。这样的师生关系是纯粹的“教”与“学”的关系,是缺乏理解和沟通的关系。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放开学生的手脚,放飞学生的思想,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讨论,使课堂成为师生心灵相通、融洽对话的平台,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学生主动参与的快乐活泼的过程,学习才可能有所收获。

三要摘下镜子,成学生幸福成长的导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教师应该用赏识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对于“后进生”,教师一定要摘下有色镜子,用发展的眼光,倾注更多的时间和耐心来对待他们。“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们并非“朽木不可雕”,早晚会有变化有进步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们教师是育人,不是打造升学机器。人的一生很长,学生的发展也不可限量,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教师就不应该小题大做。

作为校长,同样要充满爱心,要关爱教职员工。要与教职工经常沟通,善于沟通,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生活,都要力所能及地给予关怀。教师是一个学校的主体,是教育的主力军。“得民心者得天下”,激活了教师队伍,工作才能一呼百应。

一句话,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无论是教师还是校长,只有珍爱学生,珍爱学校,真爱教育,这样的教育才可能是成功的教育。

三、“文化”教育是着力点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是塑造灵魂的殿堂。这里应该拥有浓厚的文化气息,让徜徉其中的学生感受高尚的道德熏陶,聆听伟人的谆谆教诲,吹拂满面的文化春风,触摸时代的脉搏,滋补精神的营养,吸收进取的动力。

当下,一个学校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高质量的教育教学上,更体现在富有特色和个性的校园文化建设上,可以说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发展的内涵式品牌。提起百年名校,清华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师大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北大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等校训,正反映了这些名校发展的历史渊源、独特的理念以及办学特色。

校园文化以其独特魅力贯穿于一个学校的发展始终,体现着一个学校特定的精神环境、文化氛围和品味格调,特别是对提高全体师生的凝聚力,营造优良的校风学风,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文化育人,既是教育最有效的载体和途径,也是把握教育本质和功能的根本措施。

校园文化具有知识性、艺术性和观赏性。蕴含文化意义的艺术形象,要有观赏价值,体现出高品位,既要意境深远,又要能引起人的联想和想象,从而达到睹物知意,触景生情的效果。同时,又具有独有性和系统性。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校园文化内容和形式具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有自己的根和魂,才有可持续发展的生命之源,才有存在的价值。另外,文化不是孤立单一存在的,一鳞片爪不是文化,文化是一个体系和序列。不要搞得支离破碎,形不成深刻印象,起不到教育的效果。校园文化内涵丰富。隐性显性,有形无形;动态静态,古今中外;人文自然,科学艺术;世界的,民族的;国家的,地方的。只要切合实际,都可以为我所用,发扬光大。

校园文化重在建设,建设就是实践,建设就是要让全体师生都参与进来,让师生亲自动手,学习文化,理解文化,掌握文化,运用文化,在体验文化中接受熏陶,在运用文化中开拓创新,实现文化育人功能,充分发挥它在学校发展中的原动力作用。

(作者单位:山东邹城市北宿镇落陵中心小学)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