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积极构建“因校制宜”的校园文化

2022-06-08

张连河

校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的场所,也是师生精神发育、成长的家园。优化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的育人氛围,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这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良好的校风、培育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的主要途径和措施。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学校的根本性的建设项目。笔者在生活实践中发现:现今许多学校管理者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存在以下症结:

一、沿袭守旧,思想重视程度不高

产生这种症结的主要原因是学校的当政领导阶层思想比较顽固、保守,不能够与时俱进,对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价值认识不充分而造成的;从而使学校在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方面无所作为,一味地沿袭守旧,不思变革,得过且过,致使学校面貌毫无生气、死气沉沉。笔者见到,有的农村学校校内的阅览室、实验室墙壁标语“几十年如一日”、多年不变,甚至发白变色,残缺不全;许多学校文化展示一学期也更换不了几次,内容陈旧,布满灰尘…-

二、个性化不突出,“雷同化”现象屡见不鲜

在交通、信息传媒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学习借鉴似乎变得“超级”容易;许多学校为了追求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快捷、“高效”,便纷纷跑到兄弟学校“取经”。“取经”的过程无外乎是在校园里游览参观一番,期间当然也少不了处处照一照、面面问一问、不时记一记。回来后,在不加分析的情况下,便开始进行“仿制建设”了,你搞一个塑像,我就搞一个类似的塑像;你有一个牌匾,我也就制作一个大致一样的牌匾;你搞什么样的校园活动,我也如法炮制,搞一个一模一样的校园活动。更有的学校去过许多地方的学校参观学习,东学“一计”,西学“一长”,劳民伤财,东拼西凑,宛如“东施效颦”。现举例说明:

校训是学校规定的对学生有指导意义的词语,是学校德育的一种载体;当前,许多学校还把校训制作成大的牌匾悬挂在学校里或干脆直接把校训印制在校刊上、屡屡出现在学校的各种文件里。校训是一所学校的灵魂,要体现出学校的办学风格、校本特色和人文色彩。然而,当今校训千篇一律,名不副实现象比比皆是。

2004年6月2日《北京晚报》载:北京市东城区教委小学教育科对全区各小学的校训情况进行了一次整体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参与调查的50所小学中,有49所学校的校训构成形式为“四词八字”口号式,所占比例高达98%。50所小学的校训,共涉及用词38个,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四个词依次为:“勤奋”,38个学校使用这个词,所占比例为76%;“团结”,26个学校使用,所占比例为52%;“创新”,21个学校使用,所占比例为42%;“文明”,20个学校使用,所占比例为40%。南京市教科所学校文化战略研究中心曾在网上随机点击122个中学网站,在这些学校中,校训含“求实”的64所,含“勤奋”的60所,含“团结”的54所。单调、统一的校训,反映了学校校训的标语化和口号化,实质是学校个性的失落。

三、主体性不突出,成人化倾向严重

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学生,文化建设的目的和宗旨也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可是,长期以来,许多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却一直淡漠学生的主体地位,存在着“成人化”的不良倾向。无论是校园的硬件建设,还是学校的文化墙设置,都以成人化的标准、大人的视角来“规定”,来付诸实施。有的校园里的标语种类很多,布满墙壁,五彩缤纷,可其中有的标语,学生并不理解、也不喜欢,更无兴趣去耐下性子识记,真所谓“天天见,又天天不见”,完全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也有的学校展板展示的不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内容,多是领导到校的访问的照片和会议记录,这难道也能算是校园文化?也有的学校的教室,学生辛辛苦苦绘制的黑板报也仅仅是为了应付学校的检查、组织的各项课外活动也只是为了对外宣传、哗众取宠……

笔者曾经到一个学校学习时发现这所学校为了增加校园文化气息,在楼道的走廊的墙壁上悬挂了许多书法牌匾,也本无可非议,但问题恰恰在于:书法字迹是用狂草的形式写成的,试想,连大人都很难辨析的书法艺术,小学生真的能够欣赏吗?

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搞好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是新时代教育的需要,是保障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奠基工程。校园文化建设不能“哗众取宠”,不能“走过场”,更不能搞“大拼盘”;校园文化建设亦不可盲目从众、人云亦云。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我们自觉革除上面的“逅病”,静下心来、一步一个脚印地行进,需要的是积极融合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合力,需要吸纳、借鉴社会各行各业关心教育的人士的智慧和建议,需要“因校制宜”、量体裁衣、因势利导,走个性化、自主化的健康发展之路。

“因校制宜”——因,依据:校,学校的地理、人文环境、原有的学校文化积淀、学校现有的人为因素;宜,适当的措施。“因校制宜”就是要求学校要根据自身具体的实际情况,制定或采取适当的措施来积极构建校园的文化建设。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因校制宜”在某种程度上说其实就是“因生制宜”“因人制宜”。

迪士尼游乐园的路径设计独特,是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格罗·佩斯设计的,1971年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这是从未有过的路径设计,既和谐自然,又尊重了游人的自主选择、满足了游人的需要。设计时,他先让工人在游乐园所有的空地上都撒上了草种,不几天小草就发芽了。他让游乐园提前三个月对外开放。一开始,因没有路,游人不敢走,格罗·佩斯告诉游人,在游乐同里想怎么走就怎么走,没有任何限制。于是,几天过后,草地上清晰地呈现出被人踩出的优雅自然的小道。这些小道,走的人多的地方就宽些,走的人少的地方就窄些。格罗·佩斯就让人沿着人们自然踩出的痕迹修了路。

事例中,乐园的路径设计“尊重了游人的自主选择”,完全由游人的自由行走而自然“踩”出来的,符合游人的意愿,“满足了游人的需要”,这也是乐园之所以受人喜欢的重要原因。由此引申,我们也不难得到启发,只有迎合人们主观意愿需求的事物才是人们真正喜欢的事物。可是,长久以来,我们评价和衡量校园文化建设质量和水平的时候,往往是以外在的标准、成人视角来进行的,文化建设以受到上级领导的表扬为出发点,以迎合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检查为最终目的,而忽视了学生主体应有的权利和愿望。这样的“一厢情愿”式的评价和衡量是单方面的、是有失公平的。撇开学校的减负问题不谈,估计许多学校校园的文化建设不符合孩子的主观需要、不能满足成长需要,这也是许多孩子不喜欢校园,不愿意参加校园活动的主要原因吧!

构建“因校制宜”的校园文化,除了要扭转思想观念、提高思想认识以外,还应充分尊重学生在建设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变衡量校园文化质量和水平的“外在标准”为“内在标准”,把目光转向内部,转向学生的发展上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意愿、兴趣、需求为出发点,“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增强学生对校园文化的归属感,使学生在校园中得到接受、尊重的感觉,感受到自己是学校或者班级的重要一部分,感受到或者观察到自己的权力和尊严的存在,而不是校园的过客。在构建学生在场的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学校的目光应始终置于环境与学生的关系上,而不是置于成年人眼中的环境上;真正使校园文化为学生的成长打好基础,做好铺垫。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巨大的“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让学校真正成为学生的健康身体的寄寓之所、精神的栖居家园,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的氤氲、沐浴下健康成长。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多年历史沉淀的结晶,是社会、家庭、学校多方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应积极推行“因校制宜”的校园文化建设,把我们的校园建设得更有内涵、更有助于学生的成长。

(作者单位:河北邢台市临西县第一完全小学)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