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小学英语朗读指导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2022-06-08

江苏南京市江宁区实验小学(211100) 宫文胜

朗读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常用手段,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就小学英语教学而言,朗读不仅是培养学生语感、促进文本理解的有效途径,更是激发学习兴趣、提升语用能力的重要手段。然而,笔者发现,当前的朗读指导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极大地阻碍了学生的英语学习,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实效。

问题一:刻意失真的朗读示范是否有益?

【问题陈述】小学生刚接触英语,听音、认读能力较弱,极易出现“走音”现象。于是,为了追求“清晰”的示范效果,一些教师在范读的过程中,过度地减缓语速、扭曲节奏,导致了严重的失真现象。试问,这样的示范有益吗?

【现象目击】 一次,笔者听一位年轻老师的课,在这位教师语速过缓且语气夸张地范读《牛津小学英语》6AUnit6 Holidays Part A分时,笔者根据范读的情况,针对性地做了如下摘录:(“/”表示停顿,▲表示重读)

1. They visit/ their/ re/ la/ tives/ and friends, / and eat

▲ ▲ ▲ ▲

lots of/ delicious/ food.

2. My/ fa/ vou/ ri/ te/ holiday is/ Halloween.

▲ ▲ ▲ ▲ ▲

【分析及对策】显而易见,这位教师考虑到visit/relatives/delicious/favourite/Halloween 等词的认读难度较大,试图借助过度减缓语速、变更句子节奏以及分解单词读音等方式凸显这些生词的发音、提供更为“清晰”的示范,促进学生“快速而高效”的习得。然而,这位教师的“苦心”却导致示范的过度失真:肆意的停顿(如:their/ relative/delicious/lots of后面的停顿以及relative/favourite分解式的发音)、泛滥的重读(特别是relative/favourite的发音),使得原本流畅的语流破碎了,原本紧致的节奏拖沓了,原本上扬的语气下沉了(如:visit/relative/delicious),严重扭曲了自然的语音、语调,这无疑是不可取的。因此,在朗读示范时,我们必须保持自然的发音和正常的语速,力求语言的“高保真”。就以上案例而言,教师可预先调整教学内容的次序(先教B、C板块,再学A板块),以消除生词障碍;可现场进行多次重复示范,以强化语音习得;亦可随后安排相互纠错的环节,以促进自我修正,势必能取得显著的成效。

问题二:有口无心地跟读模仿是否有效?

【问题陈述】众所周知,跟读十分有助于矫正语音、训练语调以及培养语感。然而,走进平时的课堂,笔者发现部分教师进行这项活动时,既不做任何要求,亦没有相关提示,更没有任何变化(三年级逐句进行、六年级依然如故),使得学生在跟读过程中一直处于盲目、被动状态。试问,这样一成不变、有口有心地跟读模仿是否有效?

【现象目击】记得有一次,笔者去听同年级组教师的一节研究课,授课内容是6B Unit1 “Who is younger?” Part A.在分析完课文之后,教师随即宣布:“Now, let’s listen and repeat.” 并播放录音,不再言语。跟读情况记录如下:(“/”表示录音停顿)

Ben:Jack, this is Su Hai./ She is my classmates. / Su Hai, this is my cousin Jack./

Ben:Su Hai has a twin sister. / Her name’s Su Yang. /

Jack:Really? /Do you look the same, Su Hai? /

Ben:That’s Jack’s dog. / Here he is. /

Jack:He is four. / He is one year younger than me. /

Su Hai:Oh, I see. /So you’ve got a brother. /

整个跟读过程中,学生精神萎靡、状态散漫,根本谈不上对录音进行有意识地模仿,拖沓的节奏、生硬的语调一直伴随始终。

【分析及对策】案例中,虽然学生的语音、语调现状堪忧,教师却并未提醒学生留心模仿;即使文本内容十分简单,教师也仍然采取逐句跟读的方式。对于学生而言,跟读演变成了盲目、机械的“跟着读”,根本不能起到矫正语音、训练语调以及培养语感的作用,这显然与跟读活动的目的大相径庭,与环节设计的初衷背道而驰。那么,针对这样的现状,我们该如何处理呢?

一番思索之后,笔者有了些想法,并借助同课异构的方式实践于自己的课堂,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其教学片段记录如下:

首先,笔者在跟读前,别开生面地设计了一个“静听”环节:教师在播放课文录音的同时,借助多媒体呈现带有语调标记的课文内容(如下图所示),要求学生一边看PPT一边聆听录音,关注语调变化。整个环节,学生只听不读。

接下来的跟读环节中,笔者不仅要求学生不可以看文本,而且按照人物话轮的转换进行录音停顿(如:文本中Ben的话语:“Jack, this is Su Hai. She is my classmates. Su Hai, this is my cousin Jack.” 虽然有三句话,但只在结束时才停顿一次),特别是在学生跟读的同时,笔者还通过肢体动作(如下图所示)进一步提醒学生对升、降调以及重音的关注与模仿。

实践证明,这样的做法是有效的。“静听”环节的设计,本身就为学生提供了深度感知语音、语调的绝佳机会,而重音及语调标记的呈现更强化了学生的语感体验;跟读方式的变化,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极为自然的语音示范,而且促进了学生更为主动的倾听;特别是凸显重音、语调的动作提示,更是极大地助推了学生的跟读模仿。期间,学生屏息聆听的神态、抑扬顿挫的语调以及倾情投入的表现,让笔者深感欣慰——原来,跟读也可以如此精彩。

题三:停留字面的美读指导是否可取?

【问题陈述】美读,一种可以读出情趣、读出韵味、读出美感的朗读方法,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而且能很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操。鉴于此,美读指导日渐风靡于当前的小学英语课堂。然而,部分教师在进行美读指导时,缺乏对文本内涵的挖掘和人物心理的揣摩,仅仅关注文字表面的sentence meaning,而完全忽略蕴含其中的speaker meaning,根本无法体现作者隐含在字里行间的真实情感。试问,这样的美读指导可取吗?

【现象目击】2012年10月,笔者全程观摩了江苏省的小学英语阅读课赛课。其中,有位选手在执教绘本“The king’s new clothes”时(内容见右框),呈现了这样一个环节,笔者记录如下:

首先,教师要求学生细读绘本内容,并对人物图片和话语进行连线配对(如下图所示)。

之后,该教师不仅利用红色字和下划线标出关键词(soft/light/ beautiful),借助丝绸围巾和气球图片进行释词,而且进行了绘声绘色的美读示范:Oh, yes. They are soft and light. (教师借助怜惜的神情、舒缓的语气以及轻柔的手势增强表现力);They are beautiful. (教师通过赞叹的神情、激昂的语气以及上扬的手势提升感染力)

接着,老师要求学生在跟读模仿、自读体验的基础上进行美读展示。顿时,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声情并茂的朗读,将课堂氛围推向高潮。

【分析与对策】乍看以上案例,似乎朗读指导细致、到位,效果十分理想。然而,仔细揣摩之下,笔者产生了这样的疑问:面对看不见的衣服,国王的话语是洋溢着由衷的褒奖,还是流露出昧心的忐忑呢?行人的议论是饱含着羡慕与赞叹,还是充斥着讽刺与敷衍呢?毫无疑问,答案是后者。因此,这种看似“精致”的美读指导,其实严重误解了文本的内涵、扭曲了作者的本意。

同样的内容,相似的环节,笔者在另一位选手的课上却看到了不一样的精彩!其教学过程记录如下:

首先,该教师在学生完成人物图片和话语配对之后,立即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T:What do you think of their words?

S1:I think the King lies.

S2:I think the passers-by lie.

S3:I think the boy tells the truth.

T: Why do the king and passers-by lie?

S4:Because the cheats say:“ Clever people can see the clothes. Foolish people can’t see them.”

S5:Because they don’t want to look foolish.

接着,该教师顺势引入“Match and read”环节(如下图所示),要求学生展开小组讨论,揣摩人物的内心、匹配合适的表情,并试着读出来。

一时间,学生个个热情洋溢、争先恐后!学生的倾情朗读不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男孩的率真与可爱(表情D);极尽描摹地展现了国王忐忑的内心(表情B)与尴尬的模样(表情C),而且绘声绘色地表露出行人胆怯的心理(表情A)和讥讽的意味(表情E)。伴随着惟妙惟肖的reading show,学生在深入洞悉了文本内涵、透彻剖析了人物个性的同时,有效促进了自身朗读能力的快速提升。

问题四:苛求“同步”的朗读训练是否可行?

【问题陈述】我们有着这样的共识:同步,能带来高效。于是,一些教师在朗读教学的过程中,苛求有着先后次序的两个环节同步进行,认为这样会有助于增强朗读实效和提升课堂效益。真的是这样吗?

【现象目击】一次观摩课上,有位教师在教学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5B unit4 An English Friend A板块的过程中出现了这样几幕:

第一幕:跟读磁带时,教师播放课文录音(中间不停),要求学生同步跟读磁带录音。阅读过程中,学生根本无法听清录音,经常会读到录音的前面去。

第二幕:齐读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同步进行朗读。当遇到“生涩”的地方、发现“错误”的时候,老师便刻意地提高音量,以提供“清晰”的示范,保证齐读“顺畅”地进行。朗读中,教师不得不一次次地和学生比嗓门,声嘶力竭。

第三幕:分角色朗读环节,老师要求学生边读边演。展示中,有的学生忙着读却忘了演;有的学生忙着演却忘了词;有的学生手舞足蹈,十分忙乱;有的学生两眼茫然,不知所措。

【分析及对策】以上案例中,无论是跟读,还是齐读,抑或是分角色朗读,该教师均采用了同步的方式。然而,当活动进行时,学生根本无法协调身体的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幕一)看似听读兼顾,其实学生既不能净心听,也不能安心读;(幕二)看似悉心引领,其实教师既未能有效示范,也无暇仔细倾听;(幕三)看似热热闹闹,其实学生既不能自在地读,亦不能纵情地演,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针对此案例,我们不妨稍作调整:要求(幕一)先听后读,(幕二)教师只听不读,(幕三)先读后演,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听、读、演,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问题五:朗读中的“不合群”现象该如何看待?

【问题陈述】朗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学生情愿默默地朗读,坚决不参与齐读、分角色读等集体朗读活动,显得十分“孤僻”。试问,这种“不合群”的现象该如何看待呢?

【现象目击】笔者曾有过这样的经历,记得当时教授的是《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7 At Christmas,鉴于互送圣诞礼物的趣味情景,在分析完课文之后,笔者便要求学生六人一组,分角色朗读课文。正当笔者欣喜于学生高涨的参与热情时,却“意外”地发现,有一组学生仍然“各自为政”。笔者走近,他们才不情愿地“合坐”在一起;笔者提醒,他们却做出了“合作”的假象;笔者怒斥,组长委屈地申辩:“他们俩就是不愿参加,我们读不起来”。看着两名“祸首”,笔者十分吃惊!他们都是优秀的学生,虽然内向些,但向来学习认真、主动,怎会如此一而再地“违抗”?“老师,他们太闹了,跟他们一起,我总是读不好。”“老师,我想一个人静静地读,可以吗?”听着他们恳切的诉求,看着他们渴望的眼神,我一时竟不知说什么好……

课后,笔者借助问卷进行了全班调查,统计发现全班48人中竟有17名学生有着同样的意愿。

【分析及对策】 “这确实意味着独处很重要,对于一些人来说,独处是他们呼吸的空气。”“但是我想说的是,越给内向者自由让他们做自己,他们就越可能想出解决问题的独特办法。”这是Susan Cain在TED演讲时关于“内向者力量”的陈述,让笔者深受启发。反观以上案例,这两名优秀的学生之所以会一再“违抗”笔者的“旨意”,显然是他们内向的个性所致。相比较其他外向型学生,他们更渴望安静、低调的学习环境,这样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案例中笔者自鸣得意的做法违背了17名学生的意愿,禁锢了1/3学生的朗读欲望,这显然是不可取的。

带着这些思考,笔者在经历一番深耕细作之后,有了些自己的做法,颇有成效。其流程记录如下:

首先,笔者提供多样的朗读方式,并呈现与之对应的朗读要求,让学生自主选择。

其次,学生根据自选的朗读形式,通过对应组人员互换的方式,快速进入相对应的阅读区域。如下图所示:(说明:1.此图示中的班级人数为48人,以常见的围坐式(六人一组)和秧田式(四人一组)为例;2.选择分角色朗读、小组齐读的在合读区,选择自读的在静读区;3.有双向箭头连接的为对应组,组间可进行人员的互换。)

期间,笔者走近学生,了解学情,并相机引导学生采用灵活的组合方式进行朗读。(如:小组内愿意分角色读的人数不够时,可采取一人读多个角色;小组内愿意分角色读的人数太多时,可以采取多人竟读一个角色。)

最后,笔者在两区兼顾的基础上,分别请学生进行了小组展示和个人汇报。

诚然,小学英语朗读指导中的问题还有很多。这里,笔者仅选感受颇深的几例以叙之,希望能引起我们英语教师更多的关注和更深的思考。

(责编 张亚莎)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