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浅谈在民族音乐教学中传承二人台艺术的思考

2022-06-08

宋亚术

(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摘 要】“二人台”是广泛流传于晋、蒙、陕、冀等西部地区的一种艺术性形式,二人台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不同的时代变迁,不仅具有不同的艺术特征,也具有不同的地域风格,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审美、教育资源,可以说二人台是紧紧围绕着黄河两岸及长城内外而存在的,它是黄河文化与长城文化的浓缩 。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二人台;形成;发展;特点;传承

二人台演唱的歌词大多数使用地方方言进行演唱。渐渐的二人台流行的地方没有那么广泛,由于喜爱人群的减少,二人台的发展也受到了极大地制约。在内蒙古,很多院校开始开设二人台课程,虽然没有取得很好的成效,但是对于二人台来说还是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

1 二人台的形成与发展

清朝光绪年间(1875-1908)在内蒙古西部土默特旗一带,由蒙古民族的曲艺丝弦坐腔,结合并且吸收了汉民族社火中的舞蹈艺术,创造出舞台上一丑一旦两个艺术形象,并且以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表现出来,取名“蒙古曲”。清朝咸丰、同治两朝,(1851~1874)民间曲艺坐打腔结合秧歌中“踢股子”等舞蹈动作发展而来。之后,随着创关东的移民难民把此艺术形式带到内蒙古的西部,由此扎根,发扬光大。明末清初,内蒙古土默特地区开始出现了职业二人台班社,一般每个班五至八人不等,剧目的内容和表演形式也有所提高,并且呈现职业化趋势。此地的蒙古族民歌坐唱——蒙古曲儿,演唱是蒙汉语兼用,蒙歌汉唱或汉歌蒙唱,这种蒙汉交融的唱法叫“风揽雪”,也叫蒙汉调。内蒙古人民遂随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转入定居以后,除经营牧业外,对发展农业和手工业也极为重视。随着内蒙古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加上内地汉民为生活所迫,先后有数十万汉民从山西、河北、陕西和山东等地相继迁来,绝大多数定居在土默川地区(今呼和浩特、包头、武川、林格尔和清水河县一带),从事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从而逐渐形成了许多汉族聚居和蒙、汉杂居的城镇和乡村。这种历史状况的形成,蒙古族、汉民族人民在日常的劳动生活中,休戚与共,亲密无间,对内蒙古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的同时,也给二人台的诞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二人台流行的晋西北、陕北、内蒙古西部以及河北一带,跨越不同省份和民族,东西长约1000多公里。在这片广漠无垠的黄土地上,雄浑的黄河萦绕而过,构成了二人台音乐文化繁衍发展的底色。这里,既是黄土高原与内蒙古草原的过渡带,又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二人台音乐文化,正是由晋、陕周边汉族的农耕文化与鄂尔多斯游牧文化的嫁接、交融形成的。”

目前后备力量的青黄不接以及演员老龄化,严重制约着二人台艺术的发展,可见培养二人台“后起之星”的重要性。

1.1 面临的问题

(1)传媒作用。当今的二人台与它堪称姊妹艺术的“二人转”相比是望尘莫及的,究其原应可以概括为二人台的传媒力度不够,政府扶植不够,重视不够,另外还有新人才较少,剧目老化,没有新鲜的血液。

(2)语言因素。二人台运用的西部方言土语比较生硬,外地观众很难听懂,很难大众化。

1.2 保护措施

首先,要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专门的艺术学校,特别是在现有的艺术学校里增加二人台艺术的专业,使此艺术形式及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得到有效的提高,“二人台”要组织有才能的剧作家、词作家投身艺术。其次有效的提高演员的专业水准,使二人台艺术更加专业化。随着社会的变化与音乐表演的需要,再加上人们欣赏水平的改变,二人台也开始在不断地改变自己的面貌,在经过数年的变化,“二人台”在现实生活的肥沃土壤中不断汲取来自四面八方的丰富养料。

其次,多重传承,适度开发。创新则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需要发挥多重传承的功能。“二人台”文化蕴藏丰富、其创新的形式也会更为多样。可借鉴其他艺术品种的创新形式,如:“长调”、“呼麦”、“马头琴”等艺术形式是蒙古族非常有代表性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蒙古族独特性的音乐符号,这些音乐在舞台上既有非常古老、传统的表演形式,也有时尚元素相融合、创新的表演形式。民族音乐在相互借鉴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2 表演形式及特点

二人台的表演形式是一种载歌载舞的表演唱。它的唱腔相当丰富,西部吸收戏曲和蒙族音乐较多,西路二人台在演出前合奏牌子曲,曲目有百余种,来自戏曲、曲艺吹腔、蒙族民歌和佛曲,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

二人台艺术形式在表演内容上同时具备了它的民间性、反叛性和具有戏剧性的特点。

2.1 民间性

它的内容接近人民大众,特别是渲染的都是人民生活中的小故事;少谈政治,只是简单地表达劳动人民最真实的生活。其中有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状况的如《走西口》中的一段歌词,赞美了他们纯真而又美好的爱情,也体现了劳动人民爱恨分明的性格特质,充分反映了劳动者的聪明智慧。

2.2 反叛性

中国的传统戏曲和民间歌舞起源于原始歌舞,而原始歌舞又是部落族巫术礼仪活动和宗教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无论是戏曲还是民间歌舞,都源于宗教祭祀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

2.3 喜剧性

二人台也富有独特的喜剧色彩,善用一些民间俗语、串话、歇后语、顺口溜,充满了生活气息,也体现了幽默风趣的特点,文字通俗易懂,易记忆、易流传。无论是唱词、对白都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它的道白是以河曲一带的方言为基础的,更富有清新质朴的艺术风格,正所谓“土生土长土里料,土言土语土腔调。”

3 二人台艺术传承中的思考

二人台艺术的健康传承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一个有凝聚力的群体和具有文化自觉的艺术生存环境。

3.1 重视二人台艺术

根据二人台艺术的特性,对二人台传承人的艺术技能加以认定,并采取动态保护方式和措施,确保选出最优秀的二人台代表性传承人,并要以科学的态度管理和保护好传承人。资质的艺人能够起到传承的角色,承担起传承的重任。二人台艺人根植于民间,抒发的是广大劳动人民生产生活、喜怒哀乐的艺术特点,在群体中呈现出类拔萃;艺术造诣与水平要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以及政府、专家的肯定。二人台的深厚的艺术底蕴与丰富的精神内涵得到应用的尊重和挖掘。

3.2 合理地保护传承人

要激发和鼓励他们的从艺热情,比如在大型文化演出中给他们提供表演机会、公益服务活动中邀请他们参与、将他们聘为地方文化的形象代言人、在中小学中开展传习活动等等。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重视与二人台传承人在感情方面的交流,让二人台传承人有延续中华文化文脉的自觉意识。

3.3 培育当地的民间文化自觉

鼓励他们继承优秀的传统剧节目,传承二人台独具的深厚艺术底蕴与丰富的精神内涵,编创具有现代气息的剧节目。充分发挥他们传承二人台艺术的文化自觉作用,他们的文化自觉意识将直接影响着该区域的文化发展和繁荣。因此,对二人台传承人进行文化教育和培训,提高其文化觉悟和自身素质,提高他们组织开展传承的能力和方法。从而使二人台传承人积极开展各项传承活动,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占领文化阵地。

3.4 正确的舆论引导

给予了二人台传承人社会地位,同时培育了良好的艺术生存环境,正确引导二人台艺术保护的舆论导向,有利于形成传承二人台艺术的社会氛围,就能培育起当地人民群众享受和推崇二人台艺术的自觉意识。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邹万银.核桃谐音“二人台”[J].前沿,2006(7).

[2]冯光钰.多重视野中的曲艺音乐[M].华夏文化出版社.

[3]贾万尚.山西二人台:民间艺术的瑰宝[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2(3).

[4]杨红.当代社会变迁中的二人台研究[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责任编辑:刘展]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