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以音乐作品分析对大学生渗透优秀民族文化

2022-06-08

吴丽云

(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22)

【摘要】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源远流长,优秀的民族文化更是比比皆是,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蕴藏在传承至今的优秀音乐作品中,是我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在我国当前的高校音乐教育中,一定要抓住音乐作品的这一深刻内涵,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通过音乐作品的分析,对大学生进行优秀民族文化的渗透。本文以音乐作品对民族文化渗透的意义为研究基点,详细分析音乐作品对民族文化渗透的过程,并研究音乐作品对民族文化渗透的作用,以期高校中的音乐教学可以更好的对大学生进行优秀民族文化的渗透。

【关键词】音乐作品分析;大学生;民族文化

前言

中国古代的音乐艺术对传统文化的记录与传承早于文字,有着更加朴实深刻的文化内涵,古人善于用音乐艺术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传播自己的文化感受,音乐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独有的艺术象征,也是我国文化传承脉络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优秀音乐作品中所蕴藏的民族文化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培养人们的民族意识、增强人们的民族自信,对优秀音乐作品的分析是当前高校音乐教育所必不可少的,有利于优秀民族文化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中去。

一、音乐作品对民族文化渗透的意义

(一)音乐作品分析是提升大学生民族文化修养的主要途径

在高校的音乐教育中,想要实现对音乐艺术的创作,首先便要学会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这是一切创作的根本…。同时,对优秀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可以让大学生从深层次感受到音乐作品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作品创作的时代与社会背景以及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气息。通过对优秀音乐作品的分析,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民族文化修养,体会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有助于大学生爱国情怀和民族意识的培养;通过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可以将作品中具有积极意义的部分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学习者,这是单纯学习演唱或演奏音乐作品所无法感受到的。

(二)音乐作品传承性与民族性的分析是提升大学生民族文化修养的重要基础

民族音乐艺术也是民族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高校中音乐教育最终的教育目标还是要落到文化中来,在整个音乐教育系统中,对音乐作品传承性与民族性的分析是必不可少的。每个民族的音乐都有其独有的表达方式,在思想感情、生活习惯、文化风俗等方面都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这也是民族文化的一种传承方式,如蒙古族音乐的粗狂辽阔、新疆音乐的异域优美等。而对于文化的源远流长来讲,音乐更像是漂浮在文化长河里的一叶扁舟,其所传承下来的内容,正是文化中最具有生命力的部分,值得被广大音乐传承人所重视。

二、音乐作品对民族文化渗透的过程

(一)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一个民族的民族意识与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中最不能舍弃的部分,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便有着优秀的爱国主义情怀,这种伟大的情怀也融入到了优秀的音乐作品中,无论经历多少磨难与坎坷,仍然屹立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高校音乐教育中,重视音乐作品的分析,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音乐与文字不同,它是一种动态的传播方式,可以带给学生更强大的震撼力,更容易激发起学生内心的爱国情怀,利用音乐作品分析,也更容易将优秀民族文化渗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感情中去。

(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个民族的人民如果具有强大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也必将具有强大的民族创造力,这是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必要条件。对优秀音乐作品的分析可以是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民族文化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并将自身融人到优秀音乐作品中来,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自身命运与祖国未来发展密不可分的关系,进而有效的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优秀的音乐作品所传达出来的思想与精神是积极向上的,这也可以有效驱散学生的一些负面情绪,将民族优秀精神深入到学生思想与精神当中。

(三)增强学生的民族内涵,培养学生的民族品格

优秀音乐作品肩负着传承民族精神的重任,而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正是增强学生民族内涵、培养学生民族品格的重要依托,因此,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对优秀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可以使学生在学习音乐作品的过程中,提升民族品格,受到优秀文化精神的熏陶,驱走学生内心的一些负面情绪,净化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达到塑造人格、升华意识的作用。与传统耳提面命或文字记录的方式相比,音乐作品分析的方式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也更有利于学生对民族文化精神的理解与感受,对升华学生品格有着重要意义。

(四)增强学生的民族了解,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

现阶段,很多高校虽然意识到了音乐作品分析对大学生优秀民族文化渗透的重要性,但真正能够应用到音乐作品分析的事件与内容仍然相对较少,因此,要通过以下方法来改变这种教育现状

1改变教学观念

当前,很多学生对音乐教育课程并不重视,音乐作品分析也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认识,因此,在音乐教育过程中,要转变学生对音乐的学习观念,认识到音乐作品分析对大学生优秀民族文化渗透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音乐作品分析的作用。通过对优秀音乐作品分析课程的学习,充分了解到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不同,体会我国民族文化悠久的历史与伟大的精神,进而培养起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提升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在对优秀音乐作品分析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强化大学生对传统优秀民族文化的认知能力,还能通过音乐作品分析,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塑造健康的人格。

2构建教学方法

大学生具有文化层次较高、文化基础较扎实的特点,对传统优秀民族优化也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只是在深度与广度上有所欠缺,因此,当前的高校音乐教育应该以民族历史为依托、以民族文化为载体、以现代教学方式为手段,构建起一套适合既包传统透优秀民族文化内容,又符合现代音乐教育发展方向的教学方法。在对音乐作品分析的过程中,教育工作中可以利用高科技的多媒体与网络传输技术,让学生不仅从听觉方面感受音乐的魅力,更能从视觉层面了解音乐艺术的文化内涵,与此同时,在选择所要分析的音乐作品时,一定要有一定的标准,将优秀的民族文化传播到学生中去。

3结合音乐历史

中国音乐的发展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史的一个缩影,让学生了解音乐的发展历史,更有利于学生对优秀民族文化的感悟。在高校的音乐教育中,应该让学生全面欣赏音乐类型,不仅包括民族音乐,还包括古典以及现代音乐,并对其代表作品做出比较,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同与差异,了解不同类型音乐的不同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刻、更全面的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进而提高大学生的音乐鉴赏力,让学生对优秀民族文化有一个更全面客观的了解。通过对音乐历史的讲授,让学生的思想更加开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重视民族音乐

民族音乐是音乐系统中蕴藏民族文明最丰富的一个部分,在高校音乐教育中,重视民族音乐更有利于优秀民族文化对大学生的渗透。在日常教学中,音乐教育T作者可以利用民族音乐专题的形式,来组织大学生对民族音乐作品进行分析,这种方式不仅对音乐专业学生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还可以激发非音乐专业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学习兴趣,改变枯燥的单纯讲授方式,将演唱或演奏活动融入到课堂教学,让学生可以更直观的感受到民族音乐作品中浓郁的爱国主义情怀,并在分析过程中,介绍作者创作作品的背景与思想感情。

(五)增强学生的音乐修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高校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大学生有丰富课余时间这一特点,组织学生参加音乐会,利用音乐会中真实的唱腔、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以及音乐会现场观众的气氛,让学生更加身临其境的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与内涵,更容易掌握优秀民族文化的真谛;也可以放下枯燥的课堂讲授,让学生模仿演唱优秀的音乐作品,不仅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还可以组织学生实地采风、参加音乐评论、欣赏影视音乐作品等。

三、音乐作品对民族文化渗透的作用

(一)提高了大学生的民族自信

通过对优秀音乐作品的分析,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自信。我同音乐发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九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期,我国人民在创造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音乐文明。在高校音乐教育中重视音乐作品的分析,让学生体会到我国伟大的民主文化,进而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与自豪感,这是一个民族所必不可少的,蕴藏着中国上下五千年未曾间断的精神传承。一个民族只有具备强大的民族自信,才能发挥出更加强大的创造力与创新精神。

(二)培育了大学生的品德人格

通过对优秀音乐作品的分析,可以培育大学生的品德人格。中国古语有云:棋品即人品,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心境与人品,便会下出什么样的棋局。事实上,在音乐领域,也是一样的道理,一个人的品德人格不仅可以影响到她的音乐表现,音乐艺术也可以塑造一个人的人的人格。音乐教育是学生德育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生的人格培养有着重要意义,具有唤醒人内在灵魂的作用,它通过长期对学生音乐感受力的激发,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培养,并对学生的审美心理进行塑造,进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品德与人格。

(三)激发了大学生的创造思维

通过对优秀音乐作品的分析,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思维。创造思维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所必须具备的一种思维能力,在音乐教育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音乐首先便是一种创作的过程,从作品产生,到进行表演,再到听众欣赏,整个过程都是创作的过程,无论哪一个部分,都能够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另外,音乐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同样一首作品,通过不同演员的演出,便会呈现出不同的效果,反之,文学领域有这样一句话“一千个读者眼中,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音乐领域中也同样适用,同一个人演唱出的同一个作品,在不同的听众耳中,也会有不同的感受,这也是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表现。

(四)提升了大学生的艺术修养

通过对优秀音乐的作品的分析,可以提升大学生的艺术修养。高校中开设音乐教育课程除了陶冶大学生的人格品德之外,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就是提升大学生的艺术修养,这是一个人想要全面发展自身素质所不可或缺的,无论学生的专业是什么、以后将要从事什么样的行业,都需要具有良好的艺术修养,有天马行空的创造力、发现探索的好奇心以及执着进取的职业精神,这也是民族文化渗透的另一个重要作用。

(五)促进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通过对优秀音乐的作品的分析,可以促进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我国民族文化之所以可以繁荣发展,这与过我文化兼容并蓄的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文化不仅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也将本国文化拓展到多个国家,尽管语言不通,音乐在任何语言环境下都是可以共通的,音乐的感情与内涵更容易传播出去,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也顺着音乐的脉络延伸到其他文化当中去,促进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四、结论

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发展音乐作品分析,不仅可以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也可以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保存的途径更加完善,鲁迅曾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大学生只有真正意识到音乐艺术的民族性优势,才能真正体会到音乐与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内涵。

参考文献

[1]王威威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方向[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 20):206-207

[2]葛卉建立广义的视唱练耳教学理念——对视唱练耳教学中民族性、文化性及社会性问题的思考[J].交响一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4,02( 15):129-130

[3]桑海波传与统之辩证——评第十五届全国音乐作品(民乐)获奖作品音乐会卟人民音乐,2013,04( 19):105-106.

[4]汪毓和,迎接华人音乐的春天——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曲目发布而写卟人民音乐,2013,08( 25):224-225.

[5]高慧萍浅议中国民族音乐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革新,2013,08( 15):218-219

[6]陈立新.重视民族音乐教学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情感[J].安徽新戏,2014,09( 27):184-185

[7]王晓微型党课,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共同守望精神家园[J].宁波通讯,2011,10( 28):169-170

[8]张静茹音乐新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与民族音乐文化的体现[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3,03( 25):54-55.

[9]王学华文化全球化过程中民族文化遗失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12,11( 20):149-150.

[10]罗冬生论民族器乐合奏课对学生综合艺术表现能力的培养作用[J].艺术教育,2011,10( 28):169-170.

作者简介:吴丽云( 1979-),女,苗族,贵州省,现供职广西艺术学院,讲师,学位学士,研究方向:音乐学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