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制造业竞争力与结构调整绩效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2022-06-09

文/周青梅

【摘要】本文基于不同的层次,从制造业产业竞争力、国际竞争力和企业与产品竞争力角度, 对制造业结构优化绩效评价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梳理,分析了我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制造业;竞争力;结构;评价

【基金项目】山东省软科学项目(2012RKB01045);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周青梅,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收入分配、产业经济学。

一、引言

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对制造业发展程度进行准确的判断和评价,才能明确制造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方向和着力点。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制造业发展水平高,意味着制造业比较“先进”。在产业转型问题研究中,“先进制造业”是一个较为普遍的提法。先进制造业是相对于传统制造业而言的,所谓的“先进”体现在产业、技术和管理几个层面,即在生产体系中处于高端,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的制造业,通常指高技术产业或新兴产业。

随着经济发展,对先进制造业内涵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先进制造业本质上体现的是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和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工业化和信息化贯穿先进制造业发展全过程。就阶段性目标而言,先进制造业包括制造业竞争力逐步增强、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布局更加合理、技术创新能力、外向度、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等内容。先进制造业不仅要求制造业产业本身发展水平高,还指其结构符合合理化、高度化的标准。这两个方面共同构成了先进制造业的基本内容。

二、制造业产业竞争力测评的理论与方法

制造业作为一个产业,其发展程度如何,即是否先进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评价,但先进制造业必定是竞争力强、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就竞争力而言,目前有多种提法、多种评价方法和指标。本文基于不同的层次,从制造业国内竞争力、国际竞争力①及企业与产品竞争力的角度对制造业发展的理论与方法问题做一研究。

(一) 制造业竞争力理论及其发展

制造业竞争力是制造业产业发展的系统能力。

制造业竞争力理论的基础是产业竞争力理论。

1.产业竞争力理论的形成。产业竞争力理论是一个包含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国际竞争力等在内的庞大理论体系,是战后国际经济变革背景下各种经济学、管理学理论融合的产物,包括产业集聚、产业转移、区位优势等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产业竞争力的理论基础是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和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后来,赫克歇尔-俄林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补充,指出国家之间要素禀赋的差异决定着贸易的流动方向。此后的学者主要致力于产业结构理论研究,产业竞争力理论没有更大的进展。

直到20世纪80~90年代,迈克尔·波特在反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上对全球竞争进行了研究,认为更应该关注的是为什么某个国家在某个产业特别有竞争力,而不再是某个国家为什么有竞争力。从1980年到1990年间,他连续发表了《竞争战略——分析产业和竞争者的技术》、《竞争优势——创造和维持优良绩效》、《全球产业中的竞争》、《国家的竞争优势》四部著作,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的“钻石理论”。这一理论也成为此后产业竞争力理论体系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主要取决于生产要素,需求因素,相关性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四个主要因素,以及政府行为和机遇两个辅助因素,它们构成了“钻石模型”的主体框架。该理论从管理学的角度系统阐释了国家竞争优势模型、五种作用力模型、企业“价值链”以及国家竞争优势的发展阶段,形成了一个涵盖国家、产业和企业不同层面竞争力主体的国际竞争力理论体系。

“钻石理论”一经提出就产生了巨大影响,此后的相关研究多围绕这一理论模型进行拓展,致力于弥补该理论模型在解释现实问题时的缺陷。推动该理论应用发展研究的组织主要是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

2.产业竞争力理论进展。产业竞争力理论以波特钻石理论为标志和主要贡献,20世纪80年代形成后,其发展主要沿着两个方向进行,一个是理论上的拓展,一个是方法上的不断突破。

理论上的进展主要体现为对波特理论的补充与修正,针对“钻石模型”在研究国际竞争力时忽视外部因素影响的问题,克鲁格曼和邓宁等人加入了跨国因素,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双钻石模型”,并将理论拓展到企业竞争力、国家竞争力的研究领域。更多的研究是方法上的,是以钻石理论为基础结合各国实际进行实证检验。20世纪80年代后,西方发达国家制造业受到来自日本的强力竞争,制造业的发展问题引起更多重视,实证研究开始增多。

将现代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引入产业竞争力理论研究,就形成了产业竞争力的计量分析理论。产业竞争力计量分析的一般思路是:首先,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各指标合理赋权,建立模型;其次,搜集数据进行分析,得到量化评估结果。计量分析必须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指标的选取和指标体系的建立;二是对各指标科学地赋予权重。

评价指标方面,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显示性指标,用市场占有率和利润率反映竞争力结果;另一类是分析性指标,这类指标反映竞争力形成的直接和间接原因。直接原因指标主要反映生产率和企业营销管理效率等,间接原因指标大体相当于Porter的“国家竞争优势四要素”。从形成过程看,最早有Buck-ley 等人建立的绩效衡量、竞争潜力衡量和竞争过程衡量三大体系。绩效衡量包括利润、增长率、市场份额等指标,其中市场份额指标一般采用显示性比较优势(RCA)指标,国内的研究也较为普遍地使用了这一指标。

在指标赋权方面,可以直接采用传统经验赋权方法,也可以运用统计学中的赋权理论,即现代统计学中的主成分分析法。

(二) 分层次的评价方法

1.制造业产业国内竞争力评价。衡量一个产业的竞争力一般采用多指标综合分析,研究的主要思路都是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依据评价结果进行区域间或产业间的比较。

反映制造业国内竞争力的指标有很多。最早的指标体系研究仍是基于Porter的产业竞争力理论,主要选取了相对劳动生产率指标、与出口相联系的R&D投入密度、全要素生产率TFP等指标来衡量产业的竞争优势。

国内有学者构建了包括制造业实力竞争力、成长竞争力、市场竞争力、成本竞争力、创新竞争力、投资竞争力和管理竞争力7大要素,共49个指标的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框架,详细描述了地区制造业竞争力水平和态势。以实力竞争力为例,它是根据产值规模指数、资产规模指数、职工规模指数、区位熵等来衡量制造业的规模和实力。

具体的测评方法与分析工具有很多,一般可以分为单因素方法和综合评价法,常见的有成本收益法(Siggel,1998)、区位熵方法、单一比较法、加权综合法、CMS模型、投入产出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DEA)、组合分析等。

较早进行实证检验的有J.Fagerberg (1995)、Marion & Kim(1997)、Lourdes Moreno (1997) ,他们分别运用OECD国家、美国和西班牙的数据,建立计量模型对产业竞争力问题进行了研究。

分析制造业的发展程度可以从制造业对就业的贡献、制造业增加值比率和制造业对出口的贡献三个角度来进行。在工业化阶段,制造业的增加值应占40%~35%;后工业化阶段,亦应保持在30%~25%之间,这应视为规律性的产出结构。这一比例是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必须十分重视的。

一些研究从产业效率角度,构建了包括人均固定资产净值在内的12个反映制造业财务绩效的指标体系,用因子分析法得到产业绩效的主因子得分,构建面板数据模型,考察制造业竞争力和产业绩效的关系。或者从产业投入、产业产出、经济绩效和技术水平指标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用混合回归或DEA方法测算制造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因素。

在分析方法上,对各省(市区) 及省际间制造业竞争力进行比较研究和综合评价,多用主成分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多指标通过线性变换转化为少数几个重要的综合指标。把给定的一组相关变量通过线性变换转成另一组不相关变量,这些新的变量按照方差依次递减的顺序排列。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首先是由K.皮尔森对非随机变量引入的,尔后H.霍特林将此方法推广到随机向量的情形。

偏离-份额(SS) 分析法也常用于地区间竞争力的比较研究。此方法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丹尼尔.B.克雷默于1942年首先提出,后由E.S.邓恩和埃德加.M.胡佛在应用中做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到了20 世纪80 年代初,由Dumn 集各家之长,总结成现在普遍采用的形式。偏离-份额分析法是把区域经济变量与标准区域(通常指一个国家)联系起来比较,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G)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三个分量,即份额分量(RS)、结构偏离偏离分量(PS) 和竞争力偏离分量(DS),它们之间的关系是:G= RS+ PS+ DS。三个分量可以作为评价区域经济竞争力强弱、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原则的标准。

另外,增长速度也可以显示制造业的增长情况,所以经济增长速度也是反映制造业竞争力强弱的一个主要指标,是分析制造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发展特征的主要依据。

2.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与分析。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是以一个国家为主体的制造业发展程度及综合素质。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出现和信息化的飞速发展,揭示产业国际竞争力演变规律的方法也逐渐形成。

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可以简单地依据跨国公司数量及其表现来度量,也可以使用进出口数据(包括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贸易竞争指数TC、国际市场占有率MS、产业内贸易指数IIT等)、生产率数据、产业环境数据(研发投入和工业集中度)和利润指标数据进行国际竞争力的评价。其发展历程从一开始的少数几个粗放指标发展到多而杂的多指标,最后又回到了更加精确的少指标的研究。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是衡量一国产业在国际市场竞争力最具说服力的指标,指一个国家某种商品出口额占其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出口总额中该类商品出口额所占份额的比率。RCA 值接近1表示中性的相对比较利益,无所谓相对优势或劣势可言;RCA值大于1,表示该产业商品有出口相对优势,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RCA值小于1,则表示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

贸易竞争指数(TC) 是一国或地区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其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TC指数取值范围为(-1,1),TC 值越大,表明竞争优势越强,反之则竞争优势越小。

国际市场占有率(MS)是地区产业出口额占世界该产业出口总额的比重,反映某一区域产业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或竞争地位的变化。

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关键指标、多边比较和综合指数等方法。一般是从宏观数据角度出发,用生产效率、劳动成本、产品市场、自主创新等在内的指标体系,借助多指标综合指数和多元统计方法,通过多边比较方法对制造业竞争的关键指标与主要国家(地区)进行比较。

3.制造业企业或产品竞争力分析。从微观角度看,制造业竞争力与企业生产效率、市场运行效率有关。企业绩效评价是最为常用的评价企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西方国家企业绩效评价理论研究经过不断深入和发展,目前已形成比较完善的绩效评价方法和技术。

反映企业绩效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产品市场份额。市场份额是产品销售量(或销售额)在市场中所占的比重。市场份额支撑着产业利润,但是市场份额只能反映制造业的“大”,而不能反映其“强”的程度。市场份额高并不必然意味着企业的利润和效率高,也不意味着企业竞争力与国际竞争力强。所以市场份额指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单独计量制造业的竞争力。要更好地说明问题,还应该同时运用效率指标。

制造业发展水平的高低最终可归结为生产效率是否提升。从理论经济学的角度来定义,竞争力的本质就是经济效率或者生产率,在经济学意义上,无论如何定义企业竞争力,都不会离开效率含义。

效率或效益是产出和投入的比例,包括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TFP)、企业经营效率、技术效率等指标的测算与比较。效率是产业竞争力的最终结果,不管是改善竞争环境、提高生产率还是增加市场份额,最终的指向都是利润的实现。

总资产贡献率、资金利税率、销售利税率、产值利税率、利润增长率和全员劳动生产率等指标也可以从资源利用效率和利润创造能力方面反映制造业企业的效益水平。

但就像市场份额不能单独计量制造业的竞争力一样,纯粹的效率指标也无法全面评价制造业企业的竞争力。生产率只是影响企业业绩的因素之一,并不能反映企业或产业在创新、生产和竞争力方面的所有情况。除劳动生产率、综合生产率等指标外,还必须运用质量、创新或产品开发速度等指标,但是这些指标的数据很难获得。不过,这些因素都能通过市场份额占有的高低反映出来。所以,为了全面计量制造业的竞争力,同时运用市场份额指标和效率指标是必要的。

创新特别是技术创新能力是评价或测算制造业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包括技术创新和原始创新能力等指标。创新是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一般是技术密集型产业。Porter认为,科技进步能有效提高制造业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使产品在竞争中具有质量和品牌优势;科技进步是新产品开发的重要基础,并导致管理和组织制度创新。

学术界普遍认为影响制造业先进性的最重要因素是技术和获利能力,两者紧密相连,彼此促进。先进技术能够创造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增加经济利益;企业利润增加也会加强技术的持续改进,保持良性循环。制造模式和社会效益对制造业先进性的影响不可忽视。

当然,制造业产业国内竞争力、国际竞争力与企业或产品竞争力之间存在内在的一致性,企业或产品竞争力强的制造业一般来说国内竞争力也强,国内竞争力不强的企业国际竞争力也不会强。

三、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绩效的理论与评价方法

(一) 制造业结构变动理论

制造业结构是产业结构在制造业领域的具体化,制造业结构变动反映了其内部各行业的兴衰变化。在资源、环境、政策、体制、贸易等内外部条件作用下,各要素在行业之间进行更加有利的配置,可以推进行业之间产值、效率等的提升。

国外对产业结构问题的研究主要着眼于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产业结构理论在20世纪50~60年代开始较快发展。这一时期对产业结构理论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代表人物包括列昂惕夫、库兹涅茨、A.刘易斯、赫希曼、罗斯托、钱纳里、霍夫曼、希金斯及一批日本学者等。但是专门针对制造业结构变动的研究非常少,仅有一些散见的或附带性的成果。

霍夫曼对工业结构演变问题做了开创性研究,提出了揭示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工业化进程中工业结构演变规律的霍夫曼定理。霍夫曼使用了近20个国家的时间序列资料,分析了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比例关系,提出了“霍夫曼比例”或“霍夫曼系数”。并得出结论,在工业化过程中霍夫曼比例会不断下降,工业将会向重化工业发展。

列昂惕夫对投入产出进行了研究,把复杂经济体系中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数量化,通过结构系数向量反映各个部门的生产过程结构。这是有关制造业部门关系最早的量化描述,但是他并没有指明制造业结构变动的方向。

同一时期,钱纳里运用51个国家的数据计算得出了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制造业各部门相对比重变化的“标准值”,发现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制造业内部结构中投资品所占比重逐步增大,消费品比重则趋于下降。

20世纪80年代以后,Eli Berman等探讨了美国制造业结构的变动,认为劳动力需求从非熟练工人到熟练工人的变化和技术进步导致了美国制造业结构的重大变动。

在我国,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对制造业结构变动的研究开始增多,但多为比较分析与对策研究。多数研究认为我国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结构低级化问题,据此提出调整升级的方向及对策。

(二) 制造业结构变动绩效的评价方法

制造业结构变动绩效包括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两方面含义,对结构变动绩效进行测量,建立长效监测机制,可以为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的制度变革和政策调整提供依据。

产业组织理论认为,结构的优化会产生正向的增长效应,实现产业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利用。制造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就是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过程,是生产要素从初级向高级、从一般性技术向专业性技术的演化过程,是不断提高产业效益的过程。

从指标体系上来看,判断产业结构优化程度或变动绩效的内容有很多,包括行业结构、生产结构、技术结构、要素结构、产品结构、产业组织结构等。一些学者使用霍夫曼比例、产业高加工度系数、智力密集型产业产值比重、生态环保产业的发展水平等指标来测评制造业结构水平,丰富了对此类问题的研究。

从方法上看,目前对制造业结构变动绩效进行测度的方法很多。这些方法多是基于传统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特别是建立在此函数基础上的索洛余值法。

1.全要素生产率(TFP) 方法。全要素生产率是制造业结构变动绩效测度中应用较多的指标,通过核算其增长情况,可以反映制造业的高级化与合理化程度。

估算TFP的方法很多,主要围绕两个方面进行:一个是参数估计法,即索洛余值法或生产函数法。这种方法是构建反映技术发展及要素配置的生产函数,包括传统的生产函数和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利用制造业的面板数据来计算TFP增长;另一个是非参数指数法,数据包络分析是其中较为完备的方法,是生产率研究领域的新探索。比较常用的还有Malmquist指数法、HMB指数方法和Tobit回归等方法。

2.其他方法。常用的有两种,一种是“标准结构法”,这是非常便捷、直观也被广泛使用的比较方法。它选用一定的参照系,将本地制造业结构与其他国家的平均高度进行比较。常用的参照系有:钱纳里的“产业结构标准模式”、库兹涅茨的“标准结构”和“钱纳里—塞尔昆模型”等。另一种是“相似性系数法”,是联合国工发组织国际工业研究中心提出的度量方法。它以某一参照国的制造业结构为标准,用相似性系数表示两个分类单位间的相似程度。相似系数通常介于0和1之间,相似系数越趋近于1,说明两个区域的产业结构越相似;相似系数越趋近于0,则两个区域的产业结构越不相同。

具体研究中,可以利用重工业化、高加工度化、技术密集化、高附加值化、生态化和规模化作为衡量制造业结构升级的指标,利用基于熵权的多目标决策方法对制造业结构升级的水平进行综合测度。也可以建立包括分类指标层、基本指标层和权重层的制造业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测评指标体系,作为综合评价制造业结构优化程度的依据。

当然,目前的不同方法各有其局限性,如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隐含着要素同质和生产非开放的假设,对制造业结构变动中的效率增长评价有较大分歧,制造业结构变动是否引起效率改善也有争议。

四、我国制造业发展程度的评价

目前,国内外对制造业竞争力及结构优化升级的研究已经形成了大量的成果。从已有的研究可以看出,对制造业的发展程度和结构调整的绩效评价尚未形成一致意见。

就我国而言,由全球四大会计所之一的德勤公司全球制造业组与美国竞争力委员会联合发布的《2013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显示,中国的制造业竞争力指数在当前以及未来五年仍将位居榜首。但是总体来看,技术水平落后、产品质量不高、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集中度低、管理水平和效率低下是我国制造业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也表明,我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但不是强国,国际竞争力不够。“大”和“强”之间的差距体现在利润、技术、速度以及很多方面。

一些研究以“竞争阶段”概念为基础,从理论上论证了国内市场对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认为国内过于分散的市场结构不利于形成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即国际竞争力。市场竞争强度与产业国际竞争力之间存在着一个类似于倒U型的关系。

从企业角度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制造业企业规模、经济效益和分工协作都有不小的差距,其国际竞争力最薄弱的两方面问题是生产效率竞争力和管理效率竞争力。虽然从资产、销售收入与固定资产投资指标考察,我国的制造业已经完成了向重工业化的转型,资金、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已经成为主力,但是经济效益并没有优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效益的提升也滞后于结构的转型。

从结构调整角度看,制造业的升级就是要优化制造行业结构,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构筑起现代制造业体系,增强国际竞争力。

从系统论的观点看,优化制造业结构会提高效益水平。结构调整带来效率的提升,这是结构调整的根本意义所在。评价结构调整推进的效率变化是结构调整研究的重要内容,但目前的研究对此问题有较大的分歧和争议。

最近的研究显示,我国制造业生产率的提高更多地来自于各个行业内部的增长效应,而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关联度不高,制造业的结构变动并没有导致显著的“结构红利假说”。改革开放30多年来,虽然产业结构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一度十分显著,但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贡献呈不断下降趋势,结构调整的方向和措施需要修正。

结构调整没有带动效率提升,原因是制造业内部资源并没有向高生产率增长率的行业流动。这与市场的不完善和国内外的需求因素有关,也与制造业技术水平较差有关,因为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技术水平。显然,我国制造业调整的空间还比较大。

综上,影响我国制造业发展水平的突出问题是效率低下,根据“结构-行为-绩效”研究范式,效率和技术又由制造业所处的市场结构来决定。所以,要从技术创新、结构升级、效率提升的角度推进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在市场结构层面寻找问题的根源。

注释

①即国际化水平,依据跨国公司的表现来测度。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黄烨菁.何为“先进制造业”?——对一个模糊概念的学术梳理[J].学术月刊,2010,(7):87.

[2]Porter M. E.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NewYork:The Free Press,1990.

[3]Dunning J. H. Reappraising the eclectic paradigm in the ageofalliance apitalism[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95,26(3).

[4]Buckley P. J. ,Christopher L, & Prescott K. Measures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 critical survey[J].Journal of MarketingManagement,1988,4(2):175-200.

[5]赵彦云,张明倩.中国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评价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8):23-30.

[6]Fagerberg J. Technology and competitiveness[J].Oxford Reviewof Economic Policy,1996,12(3):39-51.

[7]Marion B., & D. Kim.Concentration changes in selected food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the influence of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vs[J].Internal Growth,Agribusines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1991,7(5):416-431.

[8] 武海峰.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程度及对策[J].山东社会科学,2003,(2):126-129.

[9]王玉,许俊斌,南洋.中国各地区制造业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11,(2) : 93-103.

[10]毛伟,居占杰.中国沿海地区制造业竞争力及影响因素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2,(11):18-22.

[11]张海星,许芬.辽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评价与财税扶持政策[J].财经问题研究,2008,(10):106-107.

[12]王章豹,郝峰.基于因子分析和黄金分割法的我国装备制造业区域产业创新力综合评价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0,(1):2-7.

[13]杜小军,刘婧.基于因子分析的区域制造业竞争力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改革与战略,2010,(12):127-129.

[14]甄峰,赵彦云.中国制造业产业国际竞争力:2007 年国际比较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8,(10):48-53.

[15]郑海涛,任若恩.多边比较下的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研究[J].经济研究,2005,(12):77-88.

[16]金碚等.竞争力经济学[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17]程翠凤.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江苏制造业上市公司收益质量评价[J].财会月刊,2011,(5):36-38.

[18]郭巍,林汉川,付子墨.我国先进制造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6):126-129.

[19]王志华,陈圻.江苏制造业结构升级水平的综合测度[J].生态经济,2012,(4):99-102.

[20]伦蕊.工业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的基本测评[J].经济学研究,2005,(2):69-74.

[21]周怀峰.大国国内贸易需求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机理分析[J].财贸研究,2007,(4):34-38.

[22]陈柳,刘志彪.市场竞争、竞争阶段与产业国际竞争力[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11):31-34.

[23]刘伟,张辉.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迁和技术进步[J].经济研究,2008,(11):4-14.

(责任编辑:杨艳军)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