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调研报告

2022-06-09

  摘要:互联网逐渐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尤其是高校大学生更是引领潮流。网络交往作为一种新型沟通方式迎合了当代大学生的交往需要,但也弱化了他们的现实沟通能力。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对互联网背景下河南高校大学生人际沟通现状进行分析和积极思考,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沟通能力;网络沟通;面谈


  一、调查背景


  自从1994年中国迈入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生活逐渐被改变。尤其是以追求新异、时尚的青少年学生为主流的年轻人,成为网络的中坚力量。权威部门的一项研究数据表明,大学生拥有手机的比例高达99%,拥有电脑的比例高达75%。我们不排除网络是大学生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的第二课堂,但选择网上娱乐消遣的学生也不在少数。值得关注的是:互联网改变了一代人的生活,网络交往作为一种新型沟通方式迎合了当代大学生的交往需要,但也弱化了他们的现实沟通能力。其次,因陷入网贷而导致的大学生自杀的悲剧也一再上演。因此,对互联网背景下河南高校大学生人际沟通现状进行调查研究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二、调查设计


  (一)调查目的


  本问卷旨在调查互联网背景下河南高校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现状,以便于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育理念和丰富教育手段等,创设更有针对性的环境和平台,助力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改善和提高,进而为其未来的职场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调查对象


  我们将河南高校按地域分块:豫中、豫东、豫西、豫北、豫南,进而对包括郑州大学、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河南中医药大学、平顶山学院、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商丘师院、洛阳师院、安阳理工学院、鹤壁职业技术学院、信阳农林学院、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南阳师院等高校的文、理、工、农、医、法等专业的本专科学生共660人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纸质问卷660份,回收问卷645份,问卷有效率98%。


  (三)调查内容


  设计调查题型包括单选和多选题。设计调查内容包括大学生沟通对象,沟通能力评估,上网时间,传统面谈变化,网络沟通及沟通效率等。


  (四)调查时间


  2017年9月~2017年10月。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此次调查全部采用纸质问卷,手工填写。回收问卷后,人工录入,采用专业的spss统计分析系统出调查结果。


  (一)单选题(见表1)


  从1和2题的数据可见,没有网络或手机,大学生经常有或偶尔有孤独感的比率分别是21.2%和56.7%;一直很孤独占6.4%;三项总合高达84.4%,没有孤独感的学生只占15.6%。大学生对自己沟通能力的评估:选择很强和较强比率分别是7.9%和26%;选择一般和较弱的比率分别是56.3%和9.8%.后两项总合高达61.6%,与1题的结论基本一致,可见,大学生的心理现状和沟通能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重视,因沟通能力差导致孤独感较高。同样,有了手机,大学生是否就不孤独了,同样也值得深思,我们经过和学生面谈,发现手机并不能解除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孤独感。


  从3、4和5题的数据可见,大学生由于上网时间过长(65.5%)、使用网络沟通的时间相应也增加,大学生认同只要双方有良好的沟通心态和沟通技巧,利用网络聊天工具能达到预期的沟通效果(55.4%),网络沟通效果不理想(44.6%)。因沉溺网络,大学生的传统沟通能力(面谈)较以往的变化:享受面谈,有说有笑(32.4%);面谈减少、淡化和取消的比率合计(33.7%)。这也是学生与学生、老师、与父母之间,疏离感增多的一个关键因素。


  从6、7和8题的数据可见,大学生认识新朋友的方式是参加社团活动(36.4%),社交工具账号(31.3%),朋友介绍(22.8%),索取电话号码(9.52%),符合大学生活动范围相对狭窄,社会化程度偏低的事实。大学生在沟通中能坚持遵循社交礼仪(50.9%),随意点评、视情况而定和加入网络互撕(合计49.1%),这也能部分解释为什么网络沟通不尽如人意,除了与沟通主体的沟通意识和语言表达技巧有关外,还和某些人不遵循网络社交礼仪有重大关系。与父母联系选择书信沟通(5.9%),QQ微信视频和打电话语音聊天“屏幕社交”(合计85.7%),见面(8.4%)。可见“屏幕社交”相当流行,但现实效果并不理想。我们通过面谈,得到一部分学生反映的情况:我和父母打电话或聊天时,有时控制不住情绪,说些伤人的话,最后我只好回家。和父母见个面,一个拥抱,什么过节都没了。总之,“屏幕社交”不能代替面谈。


  (二)多选题(见表2)


  大学生结交社会上的朋友的方式:同学介绍(78.7%)、兼职或打零工(54.0%),社交账号(46.4%),老乡会(43.3%),网络陌生人(24.1%)写信或E-MILL(8.4%),由此可见大学生结交社会上的朋友方式是多元化的。


  大学生上网主要的目的:学习或查找资料(80.7%),交友聊天(77.4%),观看新闻时事(71.8%),娱乐消遣(70.9%),网购(42.4%),开店(12.3%)。由数据可见,除第一项外,其余各选项和我们平时了解到的学生上网消耗时间最多的项目惊人一致。由此可见,绝大部分大学生上网目的性并不明确,消耗大量的时间在交友聊天和娱乐消遣上,反而感觉孤独无聊。


  大学生认为要达到预期的沟通目的哪几种沟通技巧重要:选择比率较高的依次是倾听(83.2%),适时和适度提问(78.5%),说话简明清楚(67.9%),适时反馈(45.1%),不插话(39.0%),不先入为主(36.6%)。由此可见,大学生能够凭借直觉、自己的沟通经历和社会经验,做出正确的选择。但是僅仅认识到倾听等技巧的重要性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在现实的人际沟通中,多多用心体会,细细践行,逐步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进而学会享受沟通的乐趣。


  大学生选择网络沟通交流的原因:可以边聊天边工作(71.8%),多人视频聊天方便(67.9%),减少面对面沟通的尴尬(78.5%),免费或低价及高质量的沟通模式(36.6%),隐藏自己真身身份与意图(39.0%)。由此可见,大学生选择网络沟通交流的原因是省时、省钱和便利以及高质量和多样化的信息传输和沟通方式,而这正是网络沟通不可抵挡的魅力,据媒体报道微信每天有9亿的登陆人数。


  大学生对网络交流模式相较于传统(面对面)交流模式的不足:因网络身份的隐匿无从判断真伪(73.3%),因为文字表达或语音口误等存在沟通效果不理想(57.0%),为省时浪费更多时间在聊天上(49.8%),通联智联依靠于网络稳定性能(39.8%),无聊斗图造成无效沟通(38.2%)。由此可见,大学生很清醒地认识到网络沟通的弊端,但是能理性控制的学生少之又少。


  大学生和同学或朋友出现矛盾的时候,采用何种方式进行沟通:使用QQ、微信(74.1%)、打电话(71.6%)、见面交谈(64.4%)、写信或发Email(19.9%)、不想沟通(14.1%)。由数据可见,出现矛盾时,学生选择“屏幕社交”的比率依然较高,但若双方通过“屏幕社交”解决不了问题的话,选择见面交谈的比率比单选题高了很多。这是很有趣的现象。


  四、调查结果与思考


  从以上对互联网背景下河南高校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调查不难看出,大学生已经意识到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存在力不从心、孤独迷惘、沉溺网络、沟通不畅的状况。①自我评估沟通能力较弱,孤独感较高(84.4%),上网时间过长,面谈淡化,减少和取消等现象。②网络沟通是大学生热衷的媒介,但是“屏幕社交”也存在诸多问题:网络身份隐匿存在的不确定性,沟通效果不理想,聊天本为节省时间结果适得其反。③不能理性使用网络,信息素养过低。


  分析河南高校大学生在人际沟通的心理认知和实际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三方面因素:


  (一)自我管理能力的缺失,导致自我沉溺于“网络世界”


  不可否认,网络世界丰富多彩,有诸多的诱惑,自我管理能力不强的学生沉溺游戏或视频,孤家寡人,其乐无穷,但这些虚拟世界的“网络达人”,往往是现实世界的“内向寡人”。自我沟通唯我独尊(或独卑),遑论与他人的沟通。最终学业上一事无成,甚至退学了事。还有部分学生因为网络贷款陷于困境甚至选择自杀,这对于即将走入社会成为栋梁之材的大学生来说,是多么可悲啊,也是河南高等教育的惨重的损失。


  (二)信息素养教育的缺失,使学生陷入误区


  信息素养是指人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并懂得如何获取、评价和有效利用信息,进行创造性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大学生必须学会寻找与学习、工作有关的信息,不要在无关信息和无聊信息上前停留,学会“信息节食”。总之,网络信息的过度获得,如果大学生缺乏自我思考,删繁就简,取精华弃糟粕的关键环节,并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知识或智慧。这对多数大学生而言,是个难题,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引导和干预。


  (三)骄纵和“自我中心”的心理定势,不利于有效沟通的达成


  俗话讲“习惯成自然,少小若天成”,作为沟通主体的大学生,个人的心理状态对有效沟通的达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现在很多高校大学生大多数来自独生子女家庭。生活环境的优越,家庭成员的溺爱,让他们逐渐形成了骄纵和“自我中心”的心理定势。即便是条件有限的家庭,孩子也不例外。但(下转第页)(上接第页)是,良好的人际沟通的基础,是双方平等、彼此友好,相互欣赏。大学生这类“自我中心”的心理定势和处事习惯往往会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出现心理认知的偏差和交往技能的欠缺。


  五、调查结论与建议


  正如总书记指出: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但电话、网络永远不能取代人与人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植根于人心的友情,才是牢不可破的。本次调查结果使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到互联网背景下河南高校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现状,认识到调整教育计划创设更有针对性的环境和平台尽快帮助学生们提升人际沟通能力已经势在必行。


  建议在高校公共课程中增加对人际沟通能力培养的描述并调整相关课程设置满足大学生对提升人际沟通能力的需要。


  建议教师以学生成长和发展为中心理念,对大学生上网进行合理引导和干预,课内外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沟通与交流训练活动,促进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提升。


  总之,虚拟世界越发达,现实世界越可贵。大学生是时代的财富,是未来的接班人,他们沟通连接现实世界的能力,会滋养自身的健康成长,并反过来促进整个社会的创新和健康发展。因此,促进学生自我系统与社会系统的连接,激荡共生,良性互动,那么河南乃至整个中国的未来必定是光明的!


  参考文献: 

  [1]刘雪峰.美国高校大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及启示[J].比较与借鉴,2014年第19期. 

  [2]黄劲佑,崔渤旸.网络时代大学生沟通能力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4年9月第3期. 

  [3]基辛格.世界与秩序.中信出版社. 

  [4]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 维护社会和平的牢固纽带.中国教育报,2017年12月22日. 

  作者简介:董麗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