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安徽九华山寺庙建筑环境艺术设计探析

2022-06-09

余维君1,许建春2

(1.安池州学院,安徽 池州 247000;2.南京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江苏 南京 )

摘 要:安徽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地藏菩萨道场.山上众多寺庙各依山势,以佛教殿堂与皖南民居相结合而独树一帜,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环境艺术.以九华山寺庙建筑与环境艺术为中心,从选址、设计、美学等角度出发,对环境与建筑的关系作深层分析,借鉴与汲取其设计精华.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九华山;寺庙建筑;环境艺术

中图分类号:TU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134-02

寺庙建筑是中国三大古典园林建筑之一,无论是在建筑艺术或在人文艺术方面都有很强代表性,具有宗教性、公共性和连续性等多种功能.寺庙与周围的环境,如丘陵、山地、周边村落等都有密切的生产、生活联系,其中山地寺庙对周边环境的接纳与利用称得上环境艺术的典范.我们熟悉的环境艺术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旨以艺术行为改变空间环境的纯艺术环境作品.其为纯艺术行为.它是以人的主观意识为出发点,建立在自然环境美之中,为人对美的精神需求所引导,而进行的艺术环境创造.另一种是以精神和实用相结合,以各种设计元素组织人类生存环境的美的创造.这种环境美的创造,不一定是以绘画、雕塑等观赏艺术结合.它是以自在于自然界美的环境之外,但又不脱离自然环境本体,它必须根植于一定的环境,成为融入其中与之有机共存的艺术环境.我国的佛教四大名山——四川峨眉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和安徽九华山的寺庙建筑都是巧妙地利用周边地形,刻意弱化人工修饰的痕迹,寺庙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且具有浓厚的乡土特点,令人叹服.环境艺术要考虑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人文生态的平衡、发展及其相互影响的问题.从本质上讲,环境艺术就是环境生态的艺术.九华山等四大名山的寺庙环境那种幽居于深山之中并高度交融的方式,体现了“因地制宜”、“景到随机”的环境艺术思想,也彰显了天地与人和谐共处的境界.

1 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

中国古人历来尊重自然,尊重现状,讲求顺应.早在秦汉时代,就以将物质生活与人们对自然的精神审美需要结合起来,在自然环境中大规模的建造离宫别苑和楼台亭榭了.大自然创造了自然生态环境,是环境形成的客观规律.人们通过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认识和解读,创造了人工环境,也就是人类在自然生态环境基础上创造的以满足人类生存需要和精神享受的空间环境.中国建筑类型丰富,功能各异,但不论其性质和功能如何,都能与山水,树木有机结合,谐调一致,互相映衬,互相渗透,互为借取.所以在建筑规划设计中,要考虑与周围的山水,树木等自然协调共生,逢遇河湖,自然林木,绿化带或公园绿地,都应珍惜这些自然条件,尽可能保护和发展它们,同其配合融为一体.英国著名园林设计师伊安·麦克哈格在《设计结合自然》中强调了人类对自然的责任,芒福德曾指出:“为了建立必要的自觉观念、合乎道德的评价标准、有秩序的机制,在处理环境的每一个方面都取得深思熟虑的美丽表现形式,麦克哈格既不把重点放在设计方面,也不放在自然本身上面,而是把重点放在介词‘结合’上面,这包含着人类的合作和生物的伙伴关系的意思,他寻求的不是武断的硬性设计,而是充分利用自然提供的潜力”.这样的观点与中国传统的“因地制宜”设计理念不谋而合.

九华山寺庙并未脱离客观现实而一味的追求气势上的宏伟壮观和造型上的与众不同,而是精心对周围的地势进行深入的观察、分析和判断,用包容的态度去接纳实际的情况,因地制宜.不仅使寺庙与周边地势有机结合、还取得了与周围环境和谐共存的效果,达到融洽自然、气韵生动的审美意旨.寺庙是宗教活动和信徒修行的场所,从其特定的氛围来看,清静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选址上就以清静之地为佳境.九华山远离闹市,幽静淡雅,与宗教意义上清静的意境契合.

选址上符合顺地势现清静的寺庙,并不能完全体现审美情趣.顺应地势、体现清静只是基础,寺庙选址的更高要求对地势合理的运用和创新,具有彰显优势,突出特点的审美价值,归纳起来就是“巧运用、出新意”.九华山的寺庙在选址上均根据地势特点,突出优点,巧妙地利用地势将整个寺庙建筑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统一,使寺庙成为了各具美感、充满生机的审美对象,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它们结合地形特点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大多建在山坡、山顶或巨石上面,有的甚至还建在了悬崖峭壁.是寺庙建筑与自然环境结合的成功的典范,寺庙建筑利用环境的约束,把建筑处理为环境中的有一部分特征化的空间,使其融入环境,衬托环境.

百岁宫,是建在九华山最高峰的寺庙之一,始建于明代,是典型的皖南民居式寺庙,周围怪石林立,非常险峻.从外表看酷似皖南民宅,实际上是一座拥有九十九间半殿宇、僧房的大型寺庙,是专为供奉无暇禅师的真身而建造的.布局充分利用由南向北下跌的坡势,它的内部结构更为精妙,寺庙入口的大雄宝殿为一层,穿过数层依山势渐下,达底层才现五层高楼.五层高楼并无单体建筑的配置,而是集山门、大殿、肉身殿、库院、斋堂、僧舍、客房和厕所为一个整体.由于屋顶采取同一高度,而基线却随山势高下附于岩石之上,远望轮廓整齐,墙身挺拔有力,犹如一座威严的古代城堡,这种建制在中国现存的寺庙建筑中十分罕见.这座寺庙建筑坐落于在高低起伏的岩石上面,错落有致,独具匠心.整个建筑是岩石与建筑,建筑与山峰有机结合,是人工建筑与天然岩石结合为一整体的极好范例.从下往上看,百岁宫就像悬在半空中一样,从上往下看则是一览众山小.这种独特的与自然相融合的建筑风貌,使这些寺庙看起来,仿佛本身就应该存在于九华山上,与这里的天空、树林、竹海和云雾缭绕的山峰配合在一起,与大自然的神奇杰作相辅相成.

这些师法自然的寺庙建筑以自然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并把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三者之间关系运用科学与艺术的手法精妙地糅合起来.不仅在布局上与自然融为一体,而且在风格上朴实素雅,具有浓郁的民居特色,构成独特的九华景观,使九华山在雄奇秀美的风光之外,更兼一种禅的灵性.无论是长年在此修行的僧众,还是过往驻足瞻仰的人们,在这里都能感受到一番融入自然,忘情于天地的意境.九华山地处皖南山区,寺庙建筑具有典型的徽派建筑特色.这里所有的寺庙与普通的皖南民居几乎没有什么分别,寺庙与民居浑然一体,只有用颜色才能区分.寺庙建筑中常有黛瓦、天井、马头墙,木雕这些鲜明的徽派建筑特点.“褐瓦白墙、马头墙、天井院落杂回廊.地板楼板隔墙板,正厅供佛居两厢.”虽然是寺庙,但也把儒家的思想和徽派建筑融会在一起.如此浓郁的“入乡随俗”的皖南民居风格无疑是对“因地制宜”理念的另一种诠释.

2 天人合一的设计思想

早在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子就提出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意境,最先阐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后由汉代思想家董仲舒传承并发扬光大,逐渐形成“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体系.中国古代先贤们所谓的“天人合一”,其最本质的涵义就是强调“自然界和人精神的统一”.告诫我们,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息息相通.作为一种境界,要求人不仅要去适应自然,还要达到与自然融合的高度.“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命题,也是中国哲学的基本信念,解释纷纭,莫衷一是.季羡林先生对这一伟大思想的解释是:天,指的是大自然;人,泛指人类;合,则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的意思.

“天人合一”的思想早在原始社会就有所体现.强调天、地、人的关系,按规律办事,顺应自然,追求天地人的协调发展.“天人合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而作为日渐进入中华文化主流的佛寺,在建筑上崇尚“天人合一”宇宙观,有意识的模糊内外空间,讲究室内外空间的相互转化,追求这种和谐与统一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沈福煦先生在《人与建筑》中认为:佛教建筑不仅巧妙地使其举行佛事活动的寺院建筑与中国古代的宫殿和住宅建筑形态同构,而且在内在文化性上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观念糅合并恰到好处地运用于寺院的建置创意之中.英国剑桥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中也说到:“世界上没有其他地域文化表现得如中国人那样如此热衷于‘人不能离开自然’这一伟大的思想原则.这些思想都应证了中国人所特有的审美特征——融于自然.“崇尚自然,师法自然”的理念也成为中国园林遵循的亘古不变的法则.

九华山寺庙建筑也明显受到了儒家、道家天人合一、阴阳转化的宇宙观的影响.“天人合一”的九华山寺庙建筑首先与其选址和设计格局有着很大的关系,依山就势的寺庙建筑利用天然的地形、地貌进行规划设计.其迷人之处正是在于它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的完美结合,不把自然排斥在外,而是要纳入其中,主动将自己和自然融合在一起.把寺庙藏于深山,使之成为深山的一部分,建筑与自然有机融为一体.和谐流畅,宛如一幅幅迷人的画面.从整体布局上,可将九华山看作一位顶天立地的仙人,以天台为首,东为背,西为面,化城为腹,五溪为足.总体规划严谨,主次分明,大小有序,布局严密中见精巧;寺庙建筑设计别出心裁,外观上或气势磅礴、或小巧考究,选址上或藏于山坳、或濒临危崖,讲求与环境的相互补益,具有奇特优雅的建筑韵律;在局部布局上,又依托山势,打破我国寺庙建筑庄严雄伟、轴线对称的传统手法,从散乱中求和谐,因地制宜地进行大胆而精心的安排,使之具有外形为白墙灰瓦似山居民舍,而内部结构却复杂多变的特点.屋顶除少数大殿采用歇山大屋顶外,都是硬山两落水,覆盖当地烧制的赭黑色陶瓦.通过适量采用花墙、漏窗、楼阁、天井等徽派建筑手法,沟通内外空间,以使寺庙群落都达到与环境巧妙结合的意境.甚至有的寺庙跨路而建,朝山者可穿行建筑物中,开创了一种清新、简朴、自由、轻快的寺庙建筑格调.寺庙和自然山水融合在了一起,正是“天人合一”哲学理念和境界的体现.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顺应和尊重,很好地处理了建筑、人和环境的关系,诠释了“人——自然”适应和利用的和谐.

3 结语

九华山寺庙建筑的艺术风格是艺术与技术的结晶,在我国建筑史上堪称一绝.这一结晶应归功于历代能工巧匠们精妙的艺术构思和高超的建筑技巧.九华山寺庙建筑是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它们从规划到建设充分诠释了“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环境艺术设计理念.大胆地将寺庙建造在峭崖陡壁之上或山林幽谷之间,寺借山势,灵活布局;建筑格局积极吸收皖南民居独有的格调,外型简化,布局生动,使精美的寺庙建筑与优美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将浓郁的宗教气氛与朴素的地方民风自然融合,彰显了优秀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实现了环境的艺术化和艺术的环境化的完美结合.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鲍诗度.中国环境艺术设计·集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64.

〔2〕王建国.城市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89.

〔3〕易存国:《敦煌石窟环境艺术设计研探》.《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1).

〔4〕吴罡.“天人合一”思想对武当建筑的影响.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4).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