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从中籼区试结果看安徽省水稻发展趋势

2022-06-09

汤雷1,石英尧2

(1黄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安徽黄山245000;2安徽农业大学,合肥230036)

摘要:为了研究安徽省中籼稻产量的发展变化趋势,以安徽省2007—2011 年区试的439 个品种为材料,通过分析参试品种的产量水平及各产量性状间的相关性,研究影响安徽省中籼稻产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的育种水平在不断的进步,育成的品种(组合)的产量水平在不断的提升;产量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应当在保证结实率的基础上,提高穗粒数和有效穗,这样才能达到高产和稳产的目的。研究的结果为安徽省中籼杂交水稻组合的选育提供重要参考。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中籼稻;产量;发展趋势;相关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S511,S-3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4-0540

0 引言

水稻(Oryza sativa L.)是安徽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省粮食作物首位,栽培遍及全境,以淮河以南长江两岸为主要产区[1]。然而近年来,由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耕地资源锐减,加之自然灾频发,安徽省水稻产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而且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一季稻的种植面积逐年上升[2],因此,如何提高一季稻的产量,提升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是当前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近几年安徽省水稻品种选育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高产、优质品种数量增加,推广面积逐渐加大,自育品种所占比例明显增加[3-4],并且安徽省水稻的单产通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5-6]。石全红研究后发现南方稻区一季稻的光温生产潜力呈逐年下降趋势,产量差在逐渐的缩小[7],许信旺等[8]认为安徽省中籼稻的实际产量和趋势产量呈逐年增长趋势,减产的原因主要是灾害性天气的影响,因此,笔者以近5 年安徽的中籼稻区试汇总材料为依据,分析近年来安徽的中籼稻产量的变化趋势。

水稻的许多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受多个基因控制呈正态分布[9],这些性状的表现不但受到其基因的控制,同时还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如何协调好水稻这几个产量因子间的相互关系,是实现水稻高产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对水稻产量因子的相关性分析中,刘丽华[10]认为水稻的产量和穗数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和其他的产量因子的相关性不明显,在栽培上通过增加茎蘖数以提高有效穗,是水稻获得高产的前提条件[11],有学者研究后发现认为,水稻的产量除与有效穗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外,同样与株高、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呈极显著正相关[12],水稻的各产量因子中,结实率对产量影响最大,其次是千粒重,而有效穗对产量影响较小[13],季彪俊[14]研究认为影响产量的主要正相关因子是粒重、结实率、实粒数和生育期,而有效穗和株高与之呈负相关。不同的研究者对水稻产量因子构成性状的相关性研究结果不同。为此,笔者以2007—2011 年安徽省选育的优良中籼新品种为材料,以参试的所有品种的产量因子的平均值为基础,分析安徽省中籼杂交稻新组合产量的变化趋势,并且通过产量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找出影响安徽省中籼稻产量的主要影响因子,旨在为安徽省中籼杂交水稻组合的选育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以安徽省2007—2011 年中籼区域试验品种为材料(2007 年有43 个品种参加安徽省中籼区域试验,2008 年有59 个,2009 年有91 个,2010 年有93 个,2011年有119 个,对照为‘Ⅱ优838’)。

1.2 试验设计

试验完全按照安徽省区域试验方案进行,栽插地点在合肥、黄山、广德等试验点,要求土壤肥力水平中等偏上,排灌方便、大小合适、形状规正、肥力均匀。采用湿润育秧、人工拉线定点移栽,种植规格19.8 cm×16.6 cm,每品种设置3 个重复,小区面积13.3 m2。试验四周设置保护行,种植对应小区品种。小区间、小区与保护行的间距不大于33.3 cm。施肥水平中等偏上,不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及时防治虫害。文中试验的结果均采用各试点的平均数。

1.3 测定内容

收获前1~2 天,取2 个重复用于查苗定点处的10株,作为室内考种样本,2 个重复独立考种并相映证,重复间各项考种结果相差不超过平均数的5%,取两重复的平均值。

穗长:穗节至穗顶(不连芒)的长度,取10 株的平均数。

每穗总粒数=10穴的总粒数/10穴的穗数

每穗实粒数=10 穴充实度在1/3 以上的谷粒数及落粒数之和/10穴总粒数

结实率=每穗实粒数/每穗总粒数×100%

千粒重:在考种后完全晒干的实粒中,每品种各随机抽取2 个1000 粒称重,其差值不大于其平均值的3%,取两重复的平均值,以g 表示。

小区产量:按品种成熟先后及时收获,分小区收获晾晒,稻谷完全晒干扬净后称重(含水量籼稻<13.5%,粳稻<14.5%),以kg表示。

1.4 数据分析

试验结果的平均数、增产幅度等待分析用Excel 进行分析,产量性状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AS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性状的表现

将2007—2011 年的所有品种(439 个)按产量比对照组的增幅程度划分5 个等级,分别为第一等级:比对照增产8.00%~14.00%;第二等级:比对照增产4.00%~7.99%;第三等级:比对照增产0.00%~3.99%;第四等级:比对照增产-2.00%~-0.01%;第五等级:比对照增产-2.01%~-11.00%(表1 和图1)。

从表1 和图1 可以看到,2007—2011 年中,每年二级和三级品种个数都居多,一级和四、五级品种都偏少,这说明品种的产量水平都集中在0.00%~7.99%之间,超过8%和和减产的品种都比较少。

2007—2011 年中439 个品种中一级品种为43 个,所占比例为9.79% ;二级品种209 个,所占比例为47.61%;三级品种149 个,所占比例为33.94%;四级品种为24 个,所占比例为5.47%;五级品种为14 个,所占比例为3.19%(图2)。参试组合产量级别以二级最多,三级次之,五级最少。这说明了安徽的育种水平在不断的进步,品种的产量水平在不断的提升。

2.2 产量性状间相关性分析

从表2 产量性状间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水稻的生育期越长,每穗总粒数就越高,穗长偏长,结实率越低;株高越高的品种,生育期越长,每穗总粒数和实粒数都偏高,千粒重偏大,但是有效穗和结实率都下降明显,反而产量水平提升并不多;有效穗对结实率和亩产都有较大的影响,有效穗越高,产量越高,但有效穗高的品种植株偏矮、穗粒数少,千粒重偏低;同样,穗粒数也影响着株高、有效穗和千粒重。

通过分析后认为水稻的实际产量与每穗实粒数、结实率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与株高、有效穗、每穗总粒数有较大的正相关性,与穗长和生育期无明显的相关性。因此,要想水稻获得高产,应当提高实粒数和结实率,在此基础上增加有效穗,以达到高产和稳产的目的。

3 结论

从品种的产量表现来看,2007—2011 年参试品种中高产品种所占比例较大,特别是2011 年更是达到了63.87%,这一方面说明了安徽的育种水平在不断的进步,育成的品种(组合)的产量水平在不断的提升,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目前的对照产量水平较低,迫切需要更换一个适应当前产量水平的广适性的水稻新品种。

产量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水稻的生育期越长,每穗总粒数就越高,穗长偏长,结实率越低;株高越高的品种,生育期越长,生长量越大,每穗总粒数和实粒数都偏高,千粒重偏大,但是有效穗和结实率都下降明显,产量水平提高并不多;有效穗对结实率和亩产都有较大的影响,有效穗越高,产量越高,但有效穗高的品种植株偏矮、穗粒数少,千粒重偏低;穗粒数也影响着株高、有效穗和千粒重;水稻的实际产量与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株高、有效穗、每穗总粒数呈较大的正相关,因此,要想水稻获得高产,应当在保证结实率的基础上,提高穗粒数和有效穗,以达到高产和稳产的目的。

4 讨论

安徽省的育种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参试的大部分品种产量水平都超过目前的对照‘Ⅱ优838’,这说明‘Ⅱ优838’的产量水平相对来说已经非常落后,当前应当更换一个新的对照品种。

影响水稻的产量因子很多,不同的学者研究的结论也不尽相同,有的学者研究后认为千粒重决定着水稻的产量[14],还有的认为穗粒数与水稻的产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15],这也许与水稻生长的外部环境条件有关。笔者通过产量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认为影响安徽省水稻产量提高的最主要的因子是结实率和穗粒数,其次才是有效穗。

本研究主要针对的是安徽省的水稻品种,在对这些品种的研究中发现,株高与产量也呈微弱的正相关,这说明安徽省这几年参试的品种植株都相对较高,笔者分析原因可能是植株高大的重穗型品种在区域试验中更能表现出优势,从而获得审定。水稻的植株高大,虽然可以提高生长量,增加产量,但是在实际生产中存在倒伏问题,因此不建议育种工作者通过提高株高的方式来获得高产。

本研究主要是针对水稻的产量进行分析,在产量因子的相关性分析中,发现水稻的生育期越长,每穗总粒数就越高,穗长偏长,结实率越低,和产量无明显的相关性,但生育期在实际生产中意义重大,它对农业生产茬口的安排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间接地影响着水稻的产量,因此在将来的育种过程中,生育期要当作影响产量的一个重要因子来考察。

从中籼区试结果中可以看出,安徽省水稻产量的提升还有很大的空间,今后要想更大程度的提升水稻的增产潜力,应当首先保证水稻的结实率和穗粒数,并在此基础上提高有效穗。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李成荃主编,安徽稻作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2-3.

[2] 罗志祥,苏泽胜,施伏芝.杂交中籼高产育种关键因素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1,17(5):52-54.

[3] 夏加发,李泽福,王守海,等.安徽省杂交水稻研究现状与强优势杂交种培育进展,杂交水稻,2010(9):88-91.

[4] 李泽福.安徽省水稻育种现状及展望,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2007(11):14-17.

[5] 李成荃.从中籼区试结果看安徽省水稻增产潜力.安徽科技,2005(6):23-27.

[6] 袁隆平.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J].杂交水稻,1997,12(6):1-3.

[7] 石全红,刘建刚,王兆华,等.南方稻区水稻产量差的变化及其气候影响因素[J].作物学报,2012,38(5):896-903.

[8] 许信旺,孙满英,方宇媛,等.安徽省气候变化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及应对[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1,30(9):1755-1763.

[9] 周鸿凯,曹珠平,叶昌辉,等.杂交水稻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因子分析[J].热带作物学报,2009,30(2):147-152.

[10] 刘丽华,王新兵,汤凤兰,等.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稳定性和高产相关性分析.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3,31(5):84-88.

[11] 林红,李晓方,梁宁,等.10 个水稻品种主要性状的相关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1994(3):4-6.

[12] 梁世胡,李传国,伍应运,等.杂交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通径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00(6):283-284.

[13] 王任初.杂交早稻农艺性状与产量的通径分析[J].江西农业科技,1992(1):14-16.

[14] 季彪俊.影响水稻产量因子的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27(5):579-583.

[15] 谢戎,何光华,左永树,等.两系杂交水稻产量性状的相关性及对播期的反应.生态农业研究,1998,6(1):23-26.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