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广西麻织史研究初探

2022-06-09

徐昕1,2,李富强3

(1东华大学纺织学院,上海201620;2广西民族博物馆,南宁530028;3广西民族大学民族研究中心,南宁530006)

摘要:在考古实据及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梳理考证了广西植麻用麻的历史。广西的麻纺织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此后,它不断得到发展。在汉代,麻已普遍成为人们的衣着用料,且用作纺织纤维的种类较多,有大麻、苎麻、黄麻和蕉麻。在宋代,选材、脱胶、灰冶、上浆及织作形成一整套成熟的工艺,以苎麻为主,兼有蕉麻。此时织物成为贡品及闻名的商品四处流通,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文章进行广西麻织史的回顾,对了解古代广西的纺织面貌及社会经济大有裨益。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麻织;历史;广西

中图分类号:TS125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4-0715

基金项目: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广西民族民间工艺、美术的文化生态研究”(11FMZ022)。

第一作者简介:徐昕,女,1979 年出生,安徽安庆人,馆员,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古代纺织工程。通信地址:530028 广西南宁市青环路11 号广西民族博物馆。

通讯作者:李富强,男,1965 年出生,广西陆川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化研究。通信地址:530006 广西南宁市大学东路188 号广西民族大学科技楼民族研究中心204室。

收稿日期:2014-07-21,修回日期:2014-09-24。

引言

古代所称的布多指麻、葛等的纤维制品。麻纤维来自各种麻类组织,包括韧皮纤维和叶纤维,它是世界上最早被人类使用的纺织纤维原料,至今仍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中国使用麻类纤维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5000 多年的河姆渡遗址就出土了苘麻的双股麻线和三股草绳。麻的记载很多,《诗经·齐风·南山》中“艺麻如何,衡从其亩”是最早关于大麻栽培的记录;尔雅载“汉麻雄者为枲麻,雌者为苴麻”,表明当时人们对大麻的植物特征有了清晰的认识;《周礼》记有“典枲,掌布緦縷紵之麻草之物”的官职,从侧面反映当时麻类作物有大麻、苎麻等。

在广西,麻织业久负盛名。苎麻为中国原产,秦、汉以前古书多用“紵”,后来演变为“苧”、“紵”、“纻”并用。越人是最早使用苎麻的,4700 年前的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出土了苎麻的平纹织物,虽已炭化,但仍有一定韧性。其密度与经纬捻回方向各不相同,约与现在的细麻布相当[1]。越人后裔居住的广西,最早的麻织实物发现于武鸣县马头乡安等秧17 号战国墓中[2],说明早在汉代,麻就已经成为广西当地人民最主要的衣料之一。植麻、用麻的历史是广西当时纺织技术的一个反映,笔者将从原料的发展、成熟的织作工艺及丰富多彩的织物品种3 个方面来论述广西麻织业的发展。

1 原材料的发展

最初用于纺织的麻类作物都是野生的。随着原始纺织业的发展,麻类作物开始进行人工栽培。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大麻实物表明,中国的麻类栽培已有5000 多年的历史[3]。商周时期,大麻、苎麻已普遍由野生利用变为人工栽培。麻的种植和利用,是麻织业发展的基础。麻类植物的种类、种植面积的广泛性及栽培技术等都对麻织业有着很大的影响。根据历史记载及考古发现,广西历史上所用的麻纤维种类多样,但以苎麻为主。

1.1 汉代种类较多

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汉墓出土的平纹麻织物的原料为大麻和苎麻,并有大麻籽出土[4]。这是广西麻类织物中最早辨明种类的。大麻(Cannabis sativa)属桑科,又称火麻、线麻等,1 年生草本,茎部韧皮纤维长而坚韧,可织布。其纤维素含量为59.16%,单纤维长度一般在15~25 mm[5]。古人很早就摸索出一条大麻的种植管理以及雌雄鉴别规律。如《吕氏春秋·审时》“得时之麻,厚枲以均”强调种大麻要掌握时节,种植及时,大麻才会上下均匀,纤维质量好。西汉《氾胜之书》进一步总结了大麻栽培的经验。

与大麻相比,苎麻纤维在强韧度、抗霉性及光泽度等方面更为突出,自古以来就是很重要的纺织原料。苎麻(Boehmeria nivea)属荨麻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喜光和温暖湿润气候。最早把苎麻纤维作为纺织原料加以利用并进行栽培的是南方的百越民族。广西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很适于苎麻的生长。苎麻茎皮纤维素含量为65%~75%,纤维长度一般可达20~250 mm,最长为600 mm。强度是天然纤维中最高的,平均为6.73 cn/dtex,耐热性、可染性及吸湿性优越,是麻纤维中最好的纺织原料[6]。当地的壮族先民较早地种植苎麻,并以苎麻纤维为原料织布,形成“北方穿丝,南方着麻”的不同生活方式。

据有关志书记载,汉代岭南地区出产的麻,有青、黄、白、络、火5 种。黄白曰苎,青络曰麻,火曰火麻,所织出的麻布叫“都络布”和“葛布”等[7]。屈大均的《广东新语》一书中提到东汉初“马援在交趾(即广西南部、越南北部一带),尝衣都布单衣。都布者,络布也。”除了苎麻和大麻,青、络即为黄麻。黄麻(Corchoruscapsularis)属椴树科黄麻属,又叫络麻、绿麻。纤维可以织布和搓制绳索。黄麻纤维具有吸湿性能好、散失水分快等特点,主要用于纺织麻袋、粗麻布。黄麻也是纤维和种子两用。播种时,用纤维则密播,用种子则稀播。

除此,还有蕉麻。蕉麻(Musa textiles)属芭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从叶柄中制取纤维,主要种植于福建、江西、广东、广西等地。由于它的纤维不易保存“一年即黑而脆”,未见有实物出土,但广西很早就对蕉类纤维进行利用。东汉时期《异物志》载“芭蕉叶,大如筵席,其茎如芋,取镬而煮之,则如丝,可纺绩。女工以为絺绤,则今交趾葛也”。郭义恭《广志》载“芭蕉……其茎解散如丝,织以为葛,谓之‘蕉葛’,虽脆而好。色黄白,不如葛色。出交趾,建安”。南方生产的蕉布,“蕉类不一,其可以为布者曰蕉麻。山生或田种”[8],即有野生的和种植的蕉麻。蕉布质量优越,早在西晋左思《吴都赋》中就赢得“蕉葛升越,弱于罗纨”的盛赞。《太平寰宇记》记载昭州(今昭平县)产红蕉布。容州(今容县)缉蕉葛以为布。王象之《舆地纪胜》横州(今横县)“服用惟蕉葛”。元代郁林州(今玉林市)各县都产蕉布,出现“男勤耕,女勤织”的盛况。《古今图书集成》记载梧州府所产“蕉布,各乡皆有,土人植麻蕉绩之”[9]等。

1.2 隋至宋苎麻为主

隋唐时期,包括广西在内的南方逐渐成为苎麻的主产区。《新唐书·地理志》记载,淮域以南苎布成为有名的贡品。由于地方官吏的大力倡导,广西的苎麻种植有了很大发展。《宋史·陈尧叟传》记载,陈尧叟因地制宜,认为广西“地少桑蚕……地利之博者惟苎麻尔”,山多田少,但可种苎麻的坡地处处皆是;且苎麻“三收其苎,夏一固其本,十年不衰”,农忙种稻,农闲绩麻,两不误时;同时提高苎麻收购价格和便利出售,奖励植麻,“未及二年,已得37 万余匹。其利甚广”。《岭外代答·服用门·布》赞“广西触处富有苎麻”。南宋,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六绍兴五年末条知,广西西路静江府(广西桂林)和昭州都督行府(广西昭平)二郡的上供布90281匹[10],盛况空前。

1.3 元至近代继续发展

元明清时期,苎麻织物的优越性得到进一步发挥。不仅可织造蚊帐、渔网、缝纫线、绳索等家庭必需品或是清爽隔汗的细麻织布,还可与蚕丝混织成高档面料。虽然棉花栽培得到推广,但在植麻悠久的广西,苎麻的种植并没有明显缩小,且种植技术亦有提高。《农桑辑要》对苎麻的繁殖、收割时间、收割次数及麻田管理都做了详细记载,并有“南人不解刈麻,北人不知治苎”之说。在明代,南宁、梧州等府产麻尤多,有些地方“力田日少,种麻日多,日用饮食多用麻易”[11]。

民国时期,广西苎麻主要产区在漓江西岸各县,而以平乐、桂林专区为最多,产量占全区80%以上。在种植技术上,经多年的良种选植,形成了黑皮蔸(乌龙麻)、黄金麻、绿皮麻、黄皮麻、满地丰等10 多个优良地方品种。据广西年鉴的记载,1897 年产1821250 kg,1938 年产1669100 kg,1939 年产1934200 kg,1940 年产1847150 kg,1943 年产1179000 kg。平均年产量为1679950 kg,其中以平乐、阳朔、荔浦等县产量最多。

1950 年栽培总面积为48666666.67 m2,产量为700003500000 kg,1953年产量为6.95 kg/hm2[12]。综上,早在汉代,广西就已人工种麻,用作纺织纤维的有大麻、苎麻、黄麻还有蕉麻。到了宋代之后,苎麻生产已成为广西的特色产业且全国有名,且伴随有小部分的蕉麻生产,到了清代,当地仍然是“暑衣葛、麻、蕉”[13]。直至近代,苎麻生产仍有一定的发展。

2 工艺成熟

1985 年,在广西武鸣马头乡等养岭17 号战国墓发现一块铜片用麻布包裹。麻布质灰白且有光泽,比较轻柔,每平方厘米有经纬线11 根,结构平整,与现代农村编织布无大差异。这是目前广西发现的最早麻布实物[14]。广西贵港市罗泊湾汉墓1 号墓出土的一种麻织品的支数在200S 以上[15]。汉代即能纺出如此精细的麻纱,说明麻纱质量优良,同时纺织工艺先进。

麻布的质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麻纱的质量,高质量的麻纱应具有细、匀、柔韧等特点。麻纱加工的第1 步是将麻纤维周围的胶质等杂质部分脱去,获取可纺纤维。麻纤维的主要组成为纤维素,还含有半纤维素、木质素、果胶等物质。纤维与纤维之间依靠果胶粘结,经脱胶后纤维分离[16]。麻纤维的制取加工从旧石器时代起开始了漫长的摸索过程。《诗经·陈风》“东门之池,可以沤纻”、“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就是麻类纤维的浸沤脱胶。唐代以前即已形成沤渍和浸煮2种成熟的加工方法。

如蕉麻,晋代嵇含《南方草木状》所载的制取的方法已从水煮演进为碱性溶液煮,“甘蕉……其茎解散如丝,以灰练之,可纺绩为烯络谓之蕉葛”。用碱性的灰水煮使脱胶过程加快兼有漂白作用,处理后麻更柔韧、光泽。在《岭外代答·花木门·水蕉》记载“南人取之为麻缕,片干厌煮,用以织缉,布之细者,一匹值钱数缗”,可见蕉麻织布工艺已经很成熟,质量上乘。

广西对于麻纤维,尤其是苎麻,从原料的选择、制取到后期的加工织作,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技术。将沤渍或浸煮获取的束状可纺麻纤维劈分为细条,再经过绩接,使之变为细长的纱线。纱线质量的高低不仅取决于个人的手工技术,也和麻纤维的质量有关。如《岭外代答·服用门·綀子》所述当地苎麻“洁白细薄而长”,还要“择其尤其细长者”,可减少接头,使纱线更细而匀。接成的纱线在铺经上机之前,先是纺,通过对纱线加捻,提高其强力,并使之更加细匀。再是采用灰治法脱胶,将纱线放入碱性溶液中浸泡或煮练,以进一步清除纱线中残余的胶质,使纤维更加精细、柔软、洁白。《岭外代答·服用门·布》记载“以稻穰心烧灰煮布缕,而以滑石粉膏之”,织造前先用稻草灰煮练麻纱,并出现浆纱技术,即在织布前,将调成胶状的滑石粉浆糊,用刷帚涂于麻经面上,织造时“行梭滑而布以紧”。即减轻开口、引纬时的摩擦,便于投梭织布,使麻布生产率进一步提高,且织出来的布紧密厚实。

近代,20 世纪初,随着麻布业的发展和产地的相对集中,麻布的商品生产、市场交易和对外出口都有所扩大。广西临桂六塘所产的麻布最为有名,其交易也很兴旺。仅麻布贩就有长安、柳州、宜山、芦墟、平乐、阳朔6 帮[17]。尤其是1949 年以后,新建的苎麻纺织厂和广西南宁绢麻纺织厂用国产机器生产的各种规格的高级苎麻布,远销东亚、东南亚和欧美各地。黄麻则用以生产麻袋,以供应粮食的包装[18]。

3 丰富闻名的麻织品

广西古代的麻纺织技术十分精湛,从普通的粗麻布到能与丝绸媲美的精细苎布,从简单平纹组织到各种起花织物,产品丰富,种类齐全。

广西的麻布作为质量优异、工艺独特的地方名产,盛行中原。元和郡县图志载“宾州(今广西宾阳县)开元贡:筒布,蕉布”、“贺州(今广西贺州)……开元贡:蕉布”。唐代诗人张籍在其《白纻歌》中夸赞“皎皎白纻白且鲜,将作春衣称少年。”

宋代广西苎麻布工艺精细,《岭外代答·服用门·布》记述“一端长四丈余,而重止数十钱,卷而入之小竹筒,尚有余地”,因此感叹“触处善织布”、“商人贸迁而闻于四方者也”。据《宋会要辑稿·食货六四》记载,南宋时,广南西路麻织品产量跃居全国第3 位,出产的苎麻布以桂(今桂林市)、昭(今平乐县)2 州较优[19]。《古今图书集成》载广西蕉布“细者云滑莹洁,几与蕲葛相埒”。

相对来说,苎麻织品比其他麻织品好,先后被称为“繐”、“綀”等,有花纹的被称为“花綀”。东汉时代,据《华阳国志·南中志》载:“闽濮。鸩僚、傈、越、裸仆、身毒之民……有兰干细布。兰干,僚言苎也,织成文如绫锦。”南中地区,汉称西南夷,泛指云南、贵州、广西交界地区及四川西南部[20]。可知当时的麻织布已采用提花技术。除了有起花织物,自唐代起,还开始出现丝、麻、毛交织的织品[21]。直到民国时期,平乐、荔浦、阳朔、蒙山、昭平等地出产的麻布仍远销香港、日本等地,闻名中外。

麻布是农民家庭中最重要的生活资料,除了自给自足,还进入商品流通,尤其是在山地生活的人们,更以布来交换他们所需的日用品等。各种有名的麻布的出现,不仅表明麻织业商品生产的发展,同时也表明麻织业交换的繁荣。

4 结语

纤维植物在人类文明史上是仅次于粮食作物的重要植物。麻,不仅可作人们的服饰用料,而且还有很多生产和生活用途。广西麻织业的发展和其特定的人文地理息息相关,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加工技艺精湛,质量上乘,生动地反映当时的生产技术。麻织物作为商品,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因此,对于广西麻织业发展的回顾,将是了解古代广西的一个窗口。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吴兴钱山漾遗址第一、二次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60(2):73-101.

[2] 黄云忠.广西武鸣马头安等秧山战国墓群发掘简报[J].文物,1988(12):14-22.

[3] 王庆瑞,敦德勇.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稷与大麻[J].考古,1984(7):654-666.

[4]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编.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87.

[5] 肖亮生.大麻简介[J].山东纺织科技,1989(3):61-62.

[6] 姚穆.纺织材料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65.

[7] 周宗贤.桂布白似云美誉满中原[J].中国民族,1982(1):30.

[8]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1997.

[9] 陈炳应《. 中国科技史.纺织卷》[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436.

[10] 周藤吉之.南宋苎麻布的生产及其流通过程[J].农业考古,1993(1):150-152.

[11] 王双怀.明代华南农业地理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2:36.

[12] 刘鸿翥.我国的麻[M].北京:财政经济出版社,1957:51.

[13] (汉)杨孚,吴永章辑.佚校注《. 异物志》辑佚校注[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136.

[14] 覃尚文,陈国清.壮族科学技术史[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25.

[15]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85.

[16] 朱进忠.纺织材料[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77.

[17] 刘克祥.棉麻纺织史话[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184.

[18] 周启澄,程文红.纺织科技史导论[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3:80.

[19] 覃尚文,陈国清.壮族科学技术史[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7.

[20] 吴伟峰.壮族历史上的纺织业[J].广西民族研究,1995(2):51-57.

[21] 纪俊三.中国苎麻栽培历史与利用[J].农业考古,1990(2):404-309.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