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循环农业发展

2022-06-09

黄国勤1,2

(1江西农业大学生态科学研究中心,南昌330045;2教育部/江西省作物生理生态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南昌330045)

摘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循环农业的意义、优势、模式,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应采取的对策等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循环农业具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提升干部群众素质和助推建设“美丽湖区”等多方面的意义;(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循环农业具有气候适宜、土壤肥沃、生物多样、资源丰富、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区位优越、基础良好和政策扶持等诸多有利条件和优势;(3)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循环农业主要有立体型、共生型、再生型、循环型、减灾型、休闲型、低碳型和复合型等类型与模式;(4)根据调查,目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循环农业发展尚存在认识不深、重视不够、资金不足、技术不新、模式不优、推广不力、素质不高、规模不大、链接不紧、交流不多、奖惩不力和效益不佳等各种问题;(5)针对存在的问题,应采取如下对策和措施:加强学习,加深认识;科学规划,有序发展;增加投入,改善条件;优化模式,创新技术;扩大规模,提高效益;培训人才,提升素质;开展交流,扩大合作;健全制度,规范管理;重视科技,加强研发;强化推广,服务“三农”。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循环农业;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01 文献标志码:B 论文编号:2014-0736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绿色高效循环农业技术集成与示范”(2012BAD14B14)资助。

作者简介:黄国勤,男,1962年10月出生,江西省余江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耕作制度、农业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通信地址:330045 江西省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江西农业大学生态科学研究中心,Tel:0791-83828143,E-mail:hgqjxnc@sina.com。

收稿日期:2014-07-30,修回日期:2014-09-20。

0 引言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位于江西省北部,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 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市的部分县(市、区),共有38 个县(市、区),连同鄱阳湖全部湖体在内,全区国土面积为5.12 万km2,占江西省国土面积的30%,人口占江西省50%,经济总量占江西省60%[1]。该区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承担着调洪蓄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多种生态功能。鄱阳湖又是长江的重要调蓄湖泊,年均入江水量约占长江径流量的15.6%。鄱阳湖水量、水质的持续稳定,直接关系到鄱阳湖周边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用水安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还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经济区等重要经济板块的直接腹地,是中部地区正在加速形成的增长极之一,具有发展生态经济、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良好条件。2009 年12 月12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准,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省第一个纳入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是江西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对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2]。

循环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发展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是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循环经济理论及生态工程学方法,结合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技术学原理及其基本规律,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的基础上,调整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及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严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质的投入和农业废弃物的产生,最大限度地减轻环境污染。循环农业运用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多层次利用技术,实现较少废弃物的生产,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3]。循环农业遵循公认的“3R”原则,即,(1)减量化(Reduce)原则,尽量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节约资源使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2)再利用(Reuse)原则,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减少一次用品污染;(3)再循环(Recycle)原则,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能够重新变成再生资源。因而,循环农业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模式,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只要不断地向循环农业系统输入物质、能量、技术、信息、资金等,使之成为充满活力的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才能更好地推进农业农村资源的循环利用、高效利用,从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循环农业是新形势下,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科技先导为一体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模式[4]。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第四章“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中明确指出[1]:“按照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生态经济,努力构建以生态农业、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显然,循环农业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产业,在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必须大力发展、重点发展。据此,笔者拟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循环农业发展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循环农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1 意义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循环农业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具体来说,其意义如下。

1.1 节约资源

“减量化”原则是循环农业的首要原则,即在发展循环农业过程中,尽量减少土地(耕地)、种子、劳力、化肥、农药等各种农业资源的投入,走集约利用资源、节约利用资源之路,这对本来就资源短缺的中国广大地区,尤其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则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发展循环农业,节约资源投入、集约利用资源,并不是资源投入越少越好,而是“适度”投入资源,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投入,减少资源浪费,且千方百计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转化效率,从而确保不断提高资源生产率和农业产出量。

1.2 保护环境

循环农业通过对农业副产物(如作物秸秆)的再利用,减少环境污染;通过对农业废弃物(如猪粪)的再循环,减少环境污染;通过对系统能量、物质的多次利用和多级循环,减少污染物排放。如实行“饲——猪——沼——果”循环农业模式,则可大大减少污染物质的排放量,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且可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可谓一举多得。

1.3 提高质量

发展循环农业模式,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这是因为:首先,发展循环农业,通过实行生态减灾、绿色防控,可大大减少农药的使用量,这对避免或减少由于过量施用农药造成的农产品污染十分有利;其次,循环农业强调使用作物秸秆还田、沼肥肥田、绿肥翻沤归田等,这可大大减少化肥用量,不仅有利于土壤结构改善和土壤地力的恢复、提升,而且可减少因过量施用化肥造成的土壤污染、水体污染、生物污染和农产品污染,从而有利于提升农产品质量,维护农产品质量安全;第三,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及全国各地的生产实践来看,凡是循环农业发展得好的地方,其生态环境就好,农产品质量就得到保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产品、有机食品的比重就高。

1.4 增加收入

发展循环农业,可显著增加经济收入。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实践来看,循环农业模式的经济效益之所以高,分析起来不外乎3 个原因:一是“节本”增效,循环农业强调资源节约,减少购买性资源投入,显然生产成本下降了,经济效益就提高了;二是“多用”增效,循环农业对同一资源的利用环节增多、利用链条延长,且往往是一物(资源)“多用”——多层利用、多次利用、多级利用,“吃干榨尽”,经济效益自然就增加了;三是“优质”增效,采用循环农业生产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化学品投入减少,产品“安全”质量提高,尤其是循环农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多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这些农产品优质、安全、健康且有保健作用,在市场上更受消费者欢迎,价格要比普通农产品高出30%~50%,或60%~80%,甚至更高,有的可高出好几倍。以“质(优质)”增“效(经济效益)”,这将是循环农业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特别是农产品要进入国际市场,必须走这条路。

1.5 提升素质

发展循环农业,对于提高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具有促进作用。在设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之前,各地都推行传统农业模式,干部、群众不用“动脑筋、想办法”,只按“老一套”种植作物、发展生产,对干部、群众素质没有要求,干部、群众也感觉“能适应”、“不用学习”,没有一点“压力”。

自2009年12月开始,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成为全省上下的重要战略任务,各地干部、群众感到“有压力”,觉得不能再按传统农业的“老一套”方式方法生产,而应向着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循环农业模式“转变”,要按照循环农业的原理和技术开展农业生产,干部、群众要学习国内外循环农业的最新理论、模式和技术,要转变观念,要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思考农业、建设农业、发展农业。在这过程中,干部、群众的科学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得到空前提高。

1.6 建设“美丽湖区”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这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大战略目标[5]。当前,全国各地正在朝着这一目标迈进。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其根本目标就是要积极推进湖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湖区”。发展循环农业,高效利用农业、农村中的各种废弃物,优化、美化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农村整体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品质,以及提升广大干部和群众整体素质,这实际上就是整体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向着建设“美丽湖区”积极推进。

2 优势

2.1 气候适宜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中国现有四大淡水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中唯一没有富营养化的湖泊[6],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国土面积5.12万km2(包括38 个县、市、区),湖体面积约5100 km2,生态区域内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年降雨量为1500~1700 mm左右,年平均气温为16.3~17.5℃,日平均气温稳定超过10℃以上持续日240 天左右,无霜期250~280 天,初霜11 月中下旬,终霜3 月上中旬。日照时间长,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700~1900 h 左右,光合有效辐射为45~50千卡,水域小气候特点是年日变化小,湿度较大,白天空气较为稳定,是中国非常优良的农业生态区域,对于发展循环农业生产极为有利。

2.2 土壤肥沃

江西是一个东、西、南部三面环山,北部较为平坦,中部丘陵起伏,全省成为一个整体向鄱阳湖倾斜而往北开口的巨大盆地。北部的鄱阳湖湖积冲击平原区,面积约为1.5 万km2,区内有广阔的河湖冲积淤积平原,外沿则多为低缓岗地,盛产稻米和鱼虾。这样的地形、地貌,使得鄱阳湖周边及整个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壤相对肥沃,农田土壤肥力远比分布于东、西、南部的红壤农田肥力要高。如据2011 年测定[7],鄱阳湖湖区的赛湖农场、芙蓉农场、江洲镇的农田肥力分别为pH6.59、6.95、7.65,有机质:2.85%、2.09%、1.62%,全氮:2.12、2.38、2.32 g/kg,水解氮:174、153、160 mg/kg,有效磷:12.3、19.4、17.5 mg/kg,速效钾:130、370、387 mg/kg。显然,湖区农田肥力高于赣南红壤性农田肥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肥沃的农田土壤,是发展循环农业、提高农田作物生产力的有利条件。

2.3 生物多样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气候适宜、土壤肥沃,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据有关资料[8],鄱阳湖分布着高等植物75 科200 余属350 余种;浮游植物54 科154 种、浮游动物24 科112 种;软体动物55 种、贝类32 种、鱼类25 科122 种;在高等动物中,有爬行动物48 种、兽类45 种、鸟类51 科280 余种。在鄱阳湖区(包括沿湖11 县市)已鉴定的森林植被类型就达2403 种。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内有鸟类300 多种,近百万只,其中白鹤等珍禽50多种。无怪乎,鄱阳湖被誉为“白鹤世界”、“珍禽王国”、“鸟类天堂”,“生物基因库”。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如此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发展循环农业提供了难得的“生物基础”。正是由于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循环农业系统的能量转化、物质循环、生物共生、资源多级利用与再生等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可靠保证。

2.4 资源丰富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循环农业的光、热、水、气、土、劳力、技术、资金等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技术资源十分丰富。从光、热、水、气等气候资源来讲,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县市光热充足、水量充沛、气候适宜;从土地资源来说,全区土地资源面积大、质量相对较高,适宜种植各种农作物及发展畜牧业,尤其是鄱阳湖区有湖中草洲13 万hm2,还有其他草地约46 万hm2,这些对发展畜牧业都是极其有利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劳动力资源富余,农业技术及可用于发展循环农业的资金等均可满足需要。可以说,丰富的资源,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循环农业大发展的先决条件和优势所在。

2.5 环境优美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优美。鄱阳湖是目前中国四大淡水湖泊中水质最好的湖泊,全区地表水水质总体良好,Ⅰ~Ⅲ类水质监测断面比例达80.6%,各设区市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9]。全区农业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在全省、全国均名列前茅。优美的生态环境,对于发展循环农业,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极为有利。事实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三品”(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比重在全省、全国都是较高的。

2.6 交通便利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海、陆、空交通发达,区域内拥有20 多个港口,构成了中国最为密集的内陆港口群,海运、铁路、公路、航空运输线路密集,形成了以港口为中心的陆海空立体交通网络,成为沟通华中、华东和华南经济,以及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集散地。尤其是近几年来,国家和江西省加大了该区域交通网络建设,使全区交通更加便利。可以说,便利的交通,将极大地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循环农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2.7 区位优越

鄱阳湖经济区雄踞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三大经济发达地区的核心位置,是连接沿海与内陆的枢纽,直接面向东亚和迅速崛起的亚太经济圈,置身于世界经济的整体之中,拥有无限的发展机遇,是国内外公认的发展现代农业特别是现代循环农业的理想区域。

2.8 基础良好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自然资源基础、工农业生产基础、社会经济基础、科技文化教育人才资源基础等均位居江西全省第一,在全国也有一定影响。如该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凸现新的优势,金融环境正在改善;环鄱阳湖区已经形成了能源、化工、冶金、纺织、食品等八大支柱产业;区域内科技资源和人才资源高度聚集,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成果丰硕。这些都是全区发展循环农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坚实的基础。

2.9 政策扶持

自2009 年12 月12 日国务院批准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并明确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加快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带动区、国际生态经济合作重要平台、连接长三角和珠三角的重要经济增长极和世界级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示范区”的发展战略目标,之后,国家和有关部委在项目设立和资金投放等多方面给予江西,特别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直接和间接的政策扶持,使区域发展呈现前所未有的良好态势。

3 模式

3.1 立体型

多方位、多层次、集约、节约、立体利用光、热、水、土地等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地传统的循环农业模式之一。如东乡、进贤、余江等县在红壤丘陵旱地发展“顶林、腰果、谷农、塘渔”立体循环农业模式,成效显著;丰城市依托水面优势,通过推广“鸭基鱼塘”循环农业模式,实现水体立体利用;永修、德安等县,在房前屋后的庭院里,发展“地下(水池)养鱼、地面(土地)种菜、地上(空中)养鸽”的立体农业模式,极大地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

3.2 共生型

充分利用农业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物种间共生、互补的关系,将不同习性且处于不同生态位的生物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结构上互补、功能上互惠、效益上互利的循环农业系统。这种循环农业模式具有结构稳定、功能强大、效益良好、能流物流高效的优点。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共生型循环农业模式主要有:稻田养鱼、稻鸭共生、稻——萍——渔复合种养、棉田养鸡、蔗田种菇、林地养蛙,等等。

3.3 再生型

“废物再用、资源再生”,这是循环农业的基本原则和重要内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县、区、市和乡、镇、村,对农业生产中产生的“副产品”(如作物秸秆)和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废弃物”(如瓜皮果壳、剩饭剩菜等)均加以利用。如将作物秸秆用于饲料、肥料、燃料、原料等多种用途;将瓜皮果壳堆沤积制肥料,将剩饭剩菜用作饲料喂猪,猪粪肥田。

3.4 循环型

“再循环原则”是循环农业的基本原则之一。为遵循这一原则,要求在发展循环农业的过程中,将各种“废物”、“副产物”——如作物秸秆、猪牛栏粪、河塘沟泥、生活垃圾等充分利用起来,并根据生态学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原则,将其进入各系统进入“循环”,以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是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推广农产品加工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如稻米加工企业利用优质稻米为原材生产精制米、米粉、米淀粉,产生的稻壳作燃料,米浆水中可提取淀粉,再从淀粉中提取葡萄糖和米蛋白,过滤后的水送养猪场喂猪,养猪场有机肥施入企业的稻米生产基地。

二是沼气循环利用模式。根据调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地普遍广泛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饲—猪—沼—果”、“饲—猪—沼—稻”、“饲—猪—沼—花(卉)”、“饲—猪—沼—鱼”、“饲—猪—沼—蔗”、“饲—猪—沼—菜”等高效循环农业模式,不仅切实可行,且取得良好的综合效益。据调查[10],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利用荒山资源发展“饲、猪、沼、果”循环农业模式,建造沼气池1 座,饲养母猪5 头,出栏肥猪80 头,开发果园1.33 hm2,实行饲料养猪,猪粪产沼气照明,沼液浇果园,可实现年利润15000元。

3.5 减灾型

自然灾害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之一。该区域具有自然灾害种类多、频率高、面积大、分布广、危害重的特点。为减轻自然灾害对全区农业发展造成的影响和危害,必须大力发展减灾型循环农业模式。

发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减灾型循环农业模式的核心,就是要贯彻“生态减灾(指各种农业灾害)、绿色控害(指农业病、虫、草、鼠害)”的根本原则,要以最小的防灾减灾投入,获取最大的减灾控害效果。

具体来说,目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减灾型循环农业模式与技术主要有:(1)避洪农业技术,通过改“肥-稻-稻”三熟制为“油-稻”两熟制,可有效避开湖区每年5~6 月份的洪涝灾害;(2)避旱农业技术,通过推广抗旱作物与品种、调整作物播种期以错开作物水分敏感期(将作物水分敏感期与干旱缺水季节“错开”,二者“不重叠”)、推广作物秸秆覆盖技术等;(3)生态治虫技术,如以虫治虫、以病治虫、以草治虫、以蛙治虫等,可少用或不用农药,既节省成本,又保护环境;(4)耕作制度防病治虫减害,如推广作物轮作、合理间混套作,以及复合种养等模式,可起到防病、灭虫、减灾、控害的效果。

3.6 休闲型

“减量化原则”是循环农业的首要原则。休闲型循环农业模式,既减少了农业资源特别是化肥、农药等化学制品的投入,又可增加农业产出(如门票收入等),还可保护生态环境,一举多得。

近年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依托当地主导产业——农业的优势,先后举办了婺源油菜花节等各具特色的节会,打造了“中国最美乡村——婺源”、“中国秀美乡村·安义”等一批脍炙人口的休闲农业品牌,不仅推动了优势产业发展,而且促进了地方经济繁荣。

据不完全统计[11],近两年来,江西省各类休闲农业企业年均增长11.1%,总数达2 200 家;规模经营的农家乐年均增长10%,总数超过12 000 家;全省目前已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4 个、示范点8 个、星级企业19 家和一个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创建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县5 个、示范点54 个。其中,有相当部分分布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县(区、市)、乡(镇)、村。

可以设想,今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交通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和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不断“打造”、“升级”,全国各地甚至是国外的游客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观光、旅游、休闲、渡假的人将会越来越多,这也预示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休闲型循环农业发展的前景十分广阔。

3.7 低碳型

低碳发展已成为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必然要走低碳之路。循环农业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显然,循环农业是一种典型的低碳农业,或者说,“低碳”是循环农业的本质所在,循环农业的实质就是低碳。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低碳型循环农业,就是要在农业生产中大力推广各种“低碳技术”,包括:(1)有害投入品减量、替代技术,如减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用农家肥替代化肥,用生物农药、生物治虫替代化学农药,用可降解农膜替代不可降解农膜,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和平衡施肥,以减少农作物化肥施用量,等等。(2)节地技术,通过立体种植、多层养殖和种养结合,充分利用土地、阳光、空气、水,拓展生物生长空间,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产出效益。(3)节水技术,采取科学的工程措施,积极发展防渗渠道和管道输水,改造落后的机电排灌设施,推广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和农作物喷灌、微喷灌、滴溉等技术,大限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4)节能技术,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改革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种植技术,大力推进少耕、免耕、水稻直播等保护性耕作技术;旱地推广耐旱作物品种及多种形式的旱作栽培技术;冬季建造充分利用太阳能的温室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推广集约、高效、生态畜禽养殖技术,降低饲料和能源消耗;利用太阳能和地热资源调节畜禽舍温度,降低能耗。(5)清洁能源利用技术,利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丰富的资源发展清洁能源,如风力发电、秸秆发电、秸秆气化、沼气、太阳能利用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全区各地积极实施“一池(沼气池)三改(改厕、改厨、改圈)”生态富民工程,既净化了环境,又获取了能源,还增加了收益,深受农民欢迎。(6)废弃物再利用技术,如秸秆还田培肥地力、秸秆氨化后喂畜、秸秆替代木材生产复合板材、利用桑树修剪下的枝条种植食用菌、利用畜禽粪便生产微生物有机肥、将花生壳粉碎加工成细粉再利用等。

3.8 复合型

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整个区域或局部某一区域(县、乡、村),成建制地推广一整套相互配套的由多种循环农业模式组成的“复合型”循环农业模式体系,这有利于全方位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功能和效益,促进区域农业“提质、增效、转型”[12]。这种在一个区域内,由产业与市场构建的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流通业之间的产业大循环,有利于促进形成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

4 问题

4.1 认识不深

从总体来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广大干部、群众对发展循环农业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深。其主要原因是思想观念陈旧,农业可持续发展意识淡薄,至今还没有树立起循环农业、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观念。尤其是部分干部、群众,只对经济收入、经济效益、GDP感兴趣,而对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生态建设、生态平衡等不理解、不理会。

4.2 重视不够

由于对循环农业认识不足,在实际工作中即表现出对循环农业发展的不重视,更谈不上主动推动循环农业的发展。作者近年对安义、新建、进贤、万年、余干、余江、鄱阳、永修、湖口等县农业发展状况进行了多次实地调查,普遍感到当地干部、群众对工业重视,尤其是对新上工业项目表现出极大热情,而对农业则远远谈不上重视,对循环农业则更是“陌生”,甚至是“冷冰冰”的。如此状况,对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循环农业发展是很不利的。

4.3 资金不足

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总体来讲,由于国家和地方政府重视,近年来投入的资金不断增加,资金数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良好发展势头。但应该看到两点:一是发展不平衡,有些县(市、区)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加上“项目好”、“人缘好”等多方面原因,争取的资金数量多且到位快;而对另外一些位置相对比较偏僻、交通条件相对差一些的地方,加上原有基础薄弱等多方面原因,往往争取项目、资金就比较困难,因而资金不足;二是尽管资金充足,但往往多用于工业项目或城市建设,而投放到农业,特别是用于循环农业发展的项目和资金却寥寥无几。一句话,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用于支持、扶持循环农业发展的资金严重不足,这不利于区域循环农业发展。

4.4 技术不新

循环农业的建设与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先进的技术为依托,不断进行技术开发、技术创新、技术推广。然而,作者在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典型地区循环农业模式与技术进行调查中发现,当前该地区循环农业的生产技术总体是落后的,多是原始的、传统的“老”技术在生产实践中应用,当今现代化的“高”技术、“新”技术、“精”技术、“尖”技术还很少在生产实践中“出现”和推广。可以说,要加速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循环农业的发展,提升循环农业的综合效益,必须加速推广应用现代化的“高”、“新”、“精”、“尖”技术,加速推进循环农业技术的更新、换代、升级。

4.5 模式不优

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循环农业模式存在的问题有三:一是模式单一,二是模式“陈旧”,三是模式低效。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不断研发新的、多样化、高效益的循环农业模式。要将国内外最新的循环农业模式应用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产实践,并结合该区域的具体实际加以改造、提升,真正使之切合实际、高产高效。

4.6 推广不力

从全国各地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来看,“线断、网破、钱缺(推广经费缺乏)、人散”的状况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市、县、乡(镇)、村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状况大致如此。由于推广不力,循环农业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新理念等往往得不到及时“传送”、“推广”、“应用”,这也是该区域循环农业发展成效还不尽如意之重要原因之一。

4.7 素质不高

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与江西全省平均水平相比,从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循环农业建设与发展的人员素质总体是不高的。一是干部素质不高,特别是一些乡村干部,精力不是用在如何发展农业生产、发展循环农业上,而是热衷于玩牌、打麻将、闲聊天,更有甚者“不务正业”,与当地“不法分子”拉帮结派、称兄道弟,不仅对发展循环农业无益,更败坏了社会风气,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极为不利。二是农民素质不高。由于当地干部素质不高,必然对农民素质产生“负面”影响。可以说,不提高干部、农民素质,发展循环农业只能是一句空话。

4.8 规模不大

“规模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由于历史与现实等多种原因,目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循环农业的生产规模尚不大,离“规模化”差距甚远。在调查中随处可以看到,该区域的多数地方仍然是传统的“作坊式”的农业生产模式,“一家一户”、“小打小闹”,规模不大、效益不高。

4.9 链接不紧

如前所述,循环农业系统实际上是一个由“产——供——销”、“种——养——加”、“农——工——贸”组合而成的、由多部门紧密联系起来的复合农业生态——经济——技术系统。要使系统高效,就必须使系统中的各环节紧密衔接、配合并高效运转。然而,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循环农业系统中的各环节并未紧密“联接”,有的甚至是“断裂”的。

4.10 交流不多

本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市、县、乡(镇)、村,为推进循环农业发展,加强彼此间的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是必需的和有益的。但各地并没有做到这一点,多是各搞各的、各做各的,缺乏必要的信息交流,更谈不上学习和合作。这也是该区域循环农业发展得“慢”的又一重要原因。

4.11 奖惩不力

现在,在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循环农业发展方面还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奖惩制度。由于赏罚不明、奖惩不力,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循环农业的向前发展。

4.12 效益不佳

从当前调查的总体状况来看,由于存在上述一系列问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循环农业的效益是不佳的,未达到人们所期望的要求。

5 对策

5.1 加强学习,加深认识

要通过深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2008 年8 月29 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等相关文件,加深对发展循环经济、循环农业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从而在生产实践中自觉遵循循环经济、循环农业的“3R”原则(即减量化原则、再利用原则、再循环原则)。这对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循环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5.2 科学规划,有序发展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循环农业有序、快速、高效发展,必须首先搞好规划,做到规划先行。要做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循环农业规划,必须遵循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即要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市、县、乡(镇)、村的自然与社会经济状况,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搞好循环农业规划。江西农业大学生态科学研究中心循环农业研究团队从2012年1月至2014年5月,在多次实地调研和田间定位试验基础上完成的《万年县循环农业发展规划》,对该县循环农业的“有序发展”就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5.3 增加投入,改善条件

发展农业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在当前农业政策、农业科技相对稳定、不变的情况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循环农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增加投入。这里说的增加投入,一是要增加物质投入,不仅包括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还包括增加人力、物力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如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完善水利设施(重修或重建水库、水坝、水沟等各种排灌设施),等等;二是增加资金投入,要通过国家、企业、个人、民间团体等多种途径筹集用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循环农业发展的资金。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增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循环农业发展的投入,才能改善条件,推进循环农业快速发展。

5.4 优化模式,创新技术

当前,尽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循环农业的类型和模式多种多样,但高效、优化的模式并不多,而原始的、传统的、低效的模式则在各地都能见到。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总结、筛选、优化循环农业模式,在此基础上,还要创新循环农业技术体系,将优化模式与创新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方能真正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循环农业的高产、高效。

5.5 扩大规模,提高效益

规模小、效益低,是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循环农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2014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要提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循环农业的效益,扩大生产规模是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与途径。可以设想,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通过土地流转,以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形式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循环农业的规模化生产经营,将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5.6 培训人才,提升素质

农业生产发展如何,“人”是关键因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循环农业发展的快慢、效益的高低,关键在于干部、群众的素质高低。要通过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杂志、网络、微博、微信、墙报、“夜校”、培训班(短训班)等多种形式与途径,以发展循环农业为主题,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从事“三农”(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干部及广大农民群众为对象,开展教育、宣传和培训,切实提升干部、群众素质,真正使他们懂得什么是循环农业?为什么要发展循环农业?在鄱阳湖生态区如何发展循环农业?等等。只有这样,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循环农业的发展才大有希望。

5.7 开展交流,扩大合作

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化”的世界。加强彼此间的信息交流,对于促进双方(乃至多方)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循环农业的发展,不仅要加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部各市、县、乡(镇)、村之间的交流,还要重视与外部(全省、全国、全世界各地)的交流与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合作,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5.8 健全制度,规范管理

如上所述,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是当前阻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循环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要依据国家和江西省相关法律和规章制度,并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具体实际,制定一整套有利促进循环农业(包括整个农业)发展的法规和制度,并在此基础上,规范管理,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从而真正实现以“法规”、“制度”保障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循环农业的健康发展。

5.9 重视科技,加强研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度重视农业科学技术,并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对于促进农业“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循环农业的科技水平总体还是比较低的。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高度重视并大力加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循环农业的科技研发。一是要增加循环农业科技投入;二是要加强循环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三是要吸收先进国家、先进地区在循环农业科技方面的最新成果,“为我所用”。

5.10 强化推广,服务“三农”

循环农业科技研发的“成果”最终要能应用于生产实践,要为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循环农业科技研发的各项成果,如新品种、新肥料、新机具、新技术、新规程等,要尽快在生产实践中推广应用,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尽快服务于农业、农村和农民。一句话,只有将最新研发的循环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于“三农”,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循环农业的建设与发展才大有希望,才前程似锦。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EB/OL].新华网,2009-12-16.

[2] 肖光明.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中国共产党江西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报告》学习读本[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

[3] 高旺盛,贾敬敦.中国循环农业研究进展(第1 辑)[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4] 黄国勤.1949 年至今中国循环农业的发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一):115-120

[5] 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 赵其国,黄国勤,钱海燕.鄱阳湖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J],土壤学报,2007,44(2):318-326.

[7] 余策金,刘克东,段志诚,等.鄱阳湖棉区土壤肥力长期定位监测研究[J],棉花科学,2012,34(4):25-29.

[8] 鄱阳湖研究编委会,鄱阳湖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9] 黄国勤.鄱阳湖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10] 黄国勤.鄱阳湖区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

[11] 周群.江西休闲农业发展前景良好[J],江西农业,2013(1):13-15.

[12] 黄国勤.探索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