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高产优质杂交糯玉米‘益糯369’的选育

2022-06-09

岳青1,武江1,苗如意1,田明会2

(1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太原030031;2重庆市鹏益种子有限公司,重庆400039)摘要:为了满足鲜食和籽粒加工兼用糯玉米品种的市场需求,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采用杂交育种方法,以自交系BN23-1 为母本、自交系BN51为父本育成糯玉米单交种。‘益糯369’出苗至采收鲜穗100~105 天,叶片浓绿,半紧凑型,株高227.3 cm,穗位高96.6 cm。穗长18.8 cm,穗粗4.8 cm,穗行数14~16 行,行粒数37.2 粒,穗轴白色,籽粒洁白,糯质硬粒型,排列整齐,蒸煮后糯性强,皮薄,香甜,商品性好。平均产量每公顷14210 kg。2012 年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渝审玉2012009),适宜在重庆市中低山区、浅丘、平坝及类似生态区种植。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糯玉米;‘益糯369’;杂交一代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4-0777

基金项目:山西省科技攻关项目“甜糯玉米种质资源的评价和甜糯型玉米创新育种”(20120311002-6);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育种工程项目“优质糯玉米新品种选育”(11yzgc067)。

第一作者简介:岳青,女,1963 年出生,山西应县人,副研究员,本科,主要从事瓜菜和甜糯玉米育种研究。通信地址:030031 太原市许坦东街21 号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Tel:0351-7828217,E-mail:jyseed@163.com。

通讯作者:苗如意,男,1964 年出生,山西人,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甜糯玉米和瓜菜育种研究。通信地址:030031 太原市许坦东街21 号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Tel:0351-7973355,E-mail:df2128@163.com。

收稿日期:2014-08-07,修回日期:2014-09-02。

0 引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糯玉米鲜食市场持续增长,其用途也越来越广泛,糯玉米具有了更加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1]。中国糯玉米杂交育种始于20 世纪80年代初,山东省烟台市农科所育成了中国第一个糯玉米杂交种‘烟单5 号’[2]。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糯玉米育种工作进入快速发展期,每年有约20 个新品种通过审定[3],如江苏沿江地区农科所育成的苏玉糯系列,其中‘苏玉糯1 号’是第一个国家审定的糯玉米品种[4];重庆市农科所选育的渝糯系列,烟台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烟糯系列等[5]。‘京科糯2000’是目前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鲜食糯玉米品种[6],也是第一个通过国外审定的糯玉米品种。糯玉米在中国以鲜食为主,常因采收期集中或区域种植面积过大、鲜穗滞销而导致效益下降[7],种类单一,产量和品质两者难以兼顾,不能满足生产和市场消费需求,影响糯玉米产业的进一步发展[8]。针对糯玉米产量(特别是干籽粒产量)普遍偏低的问题,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选育出了中早熟、半紧凑、大穗型、高产杂交糯玉米新品种‘渝科糯1 号’[9]。笔者开展本研究,以期为农民提供干籽产量和品质两者兼顾的糯玉米品种,降低生产风险,满足市场需求。

1 选育经过

1.1 育种目标

选育优质、丰产、抗逆性强,适宜鲜食和籽粒加工兼用的糯玉米新品种。

1.2 亲本选育

1.2.1 母本BN23-1是利用中糯一号严格套袋自交,F2代中的第2 自交单穗播种,选第3 株自交后代,按育种目标定向选择,每年播种第1 单株,又经4 代连续自交,于2006年选育成性状稳定的白粒糯质玉米自交系。

特征特性:苗期长势弱,第一叶鞘紫色,第一叶为细长叶。株型半紧凑,茎秆粗壮,节间短,叶片较密,叶片中宽,穗上部叶片上冲,株高150 cm,穗位高70 cm。雄穗一级侧枝7~8 个,长约9 cm,与主轴夹角小,颖片黄绿色,花药黄色。果穗长约14 cm,穗粗3.6 cm,穗行数14 行,行粒数24 粒,穗轴白色,穗型锥形,排列较整齐。干籽粒为中等圆粒,硬粒型。

1.2.2 父本BN51是1994 年利用从内蒙古赤峰市农科所引入的一个白粒、糯质杂合基因种质材料‘白51’与中国农大选育的‘白糯一号’F1杂交种为材料,选单株套袋杂交,收获后选留2个果穗分别脱粒(S0代)。经8代自交,于1999 年育成遗传性状稳定的白粒糯质玉米自交系[10]。

特征特性:苗期长势弱,第一叶鞘紫色,第一叶为细长叶。株型较紧凑,茎秆较细,叶片较窄,有卷曲现象,对旱情较敏感,但水分充足时叶片自然平展。株高170~180 cm,穗位高85 cm,花柱浅黄色,配合力高。果穗长13~15 cm,穗轴白色,籽粒白色,穗行数12~14行,行粒数28粒,圆粒大籽,硬粒型。

1.3 选育过程

2006 年在山西省农科院园艺所试验地用30 多份遗传性状稳定的糯质玉米自交系,根据其特征特性,父母本合理选择搭配[11],测配组合80 个。2006 年冬季海南加代,对80 个组合进行杂交组合筛选鉴定,其中BN01 综合性状好,产量排名第一。2007—2008 年在山西省太原市园艺所和忻州市播明村两地种植,进行小区品比试验。组合BN01仍表现高产、稳产,综合性状优良。2009 年和2011 年参加重庆市特用玉米区域试验。2012 年通过重庆市审定,审定后定名为‘益糯369’,审定编号为渝审玉2012009。

2 选育结果

2.1 丰产性

2007 年春,该组合分别在山西省太原市园艺所和忻州市播明镇两地种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小区面积66.7 m2,2 次重复,管理同当地一般水平。该组合平均每公顷产鲜穗16380.0 kg,对照品种‘玉糯一号’每公顷产鲜穗14550.0 kg,比对照增产12.6%,增产极显著。2008 年品比试验,平均每公顷产鲜穗14025.0 kg,对照品种‘玉糯一号’每公顷产鲜穗12915.0 kg,比对照‘玉糯一号’增产8.6%。

2009 年和2011 年参加重庆市糯玉米区试,在海拔180~720 m的浅丘、平坝设置6 个试验点,对照品种为‘渝糯7 号’,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3 次重复,重复间走道宽0.5 m,小区面积13.3 m2,4 行区,均收中间行记产。667 m2植3200 株。试验地四周设保护行。各试点均为营养钵育苗移栽。2年的产量结果见表2。

BN01 2009 年平均每公顷产鲜穗11844.0 kg,比对照‘渝糯7 号’增产9.27%,产量居该组8 个参试品种的第1 位。6 个试点全部增产,其中4 点增产极显著,1 点增产显著。2011 年平均每公顷产鲜穗12238.5 kg,比对照‘渝糯7 号’增产5.68%,产量居该组11 个参试品种的第4 位。6 个试点中有5 个点增产,其中4 点增产极显著,1 点减产极显著。2 年区试结果,平均每公顷产鲜穗12042.0 kg,比对照‘渝糯7 号’增产7.5%,增产点比例为91.67%。

2009 年参加重庆市糯玉米区试的同时,还在山西和重庆开展了该组合的生产示范。2009—2011 年在山西省忻州市播明村示范种植1.33 hm2,平均每公顷产一级鲜穗(穗长16 cm 以上)43200 个,比对照‘玉糯一号’增收10.6%;曲沃县示范种植0.87 hm2,平均每公顷产鲜穗14100.0 kg,比对照‘玉糯一号’增产8.6%;阳曲县示范种植1.53 hm2,平均每公顷产一级鲜穗(穗长16 cm 以上)40200 个,比对照‘玉糯一号’增产7.6%。2010 年在重庆市九龙坡区西彭镇石塔村示范种植0.21 hm2,每公顷产鲜穗13650.0 kg,比对照‘渝糯7 号’增产7.2%;在垫江县龙凤村示范种植0.19 hm2,每公顷产鲜穗13275.0 kg,比对照‘渝糯7 号’增产7.0%。根据在山西、重庆等地2009-2011 连续3 年多点试验结果,“ 益糯369”平均每公顷干籽粒产量7420.0 kg/hm2,比对照‘玉糯一号’增产14.6%;比对照‘渝糯7 号’增产16.0%。

2.2 熟性

在太原地区春播种植出苗至采收100~105 天。在重庆市区域试验中,2 年春播出苗至采收均为101 天,比对照‘渝糯7 号’晚1 天,吐丝至采收22天。

2.3 品质

2.3.1 商品品质和食用品质BN01 果穗大小均匀,籽粒白色,排列整齐,饱满,外观性状好。蒸煮后品尝打分评定[12],口感好,品质优良。

参加重庆市糯玉米区试过程中,经重庆市种子管理站组织有关专家品尝鉴定,对外观品质、气味、色泽、风味、糯性、皮厚等性状进行了评分[13],2009 年品质品尝综合评价为84.5 分,对照‘渝糯7 号’综合评分为85.0,2011 年评分为85.7 分,对照‘渝糯7 号’综合评分为85.0。2 年区试结果,食用品质综合评价为85.1 分,优于对照‘渝糯7 号’。

2.3.2 营养品质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含粗蛋白(干基)11.45%,粗脂肪(干基)4.51%,粗淀粉(干基)70.81%,支链淀粉占粗淀粉(干基)99.08%。

2.4 抗病性和抗倒伏情况

2009 年和2011 年的区域试验,田间种植表现抗倒伏,2009 年倒伏、倒折率为0,和对照品种相同;2011 年倒伏、倒折率为1.4%,对照品种为0,抗大斑病、小斑病和纹枯病[14],结果见表3。经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人工接种鉴定,2 年的表现为中抗-感大斑病,高感-感小斑病,感丝黑穗病,中抗-感茎腐病,中抗-感纹枯病,中抗玉米螟。具体结果见表4。

3 特征特性

3.1 生育期

春播出苗至采收鲜穗100~105 天,全生育期115~120 天,属于中早熟品种。

3.2 植株性状

3.2.1 苗期生长势较强,第一叶鞘紫色,叶片深绿色。3.2.2 成株期植株高大,茎秆粗壮,叶片浓绿,半紧凑型。雄穗发达,花粉量充足,花药绿色,颖壳黄色。株高227.3 cm,穗位高96.6 cm,花丝浅粉色。

3.2.3 果穗穗长18.8 cm,穗粗4.8 cm,秃尖长2.1 cm,穗行数14.2行,行粒数37.2 粒,穗轴白色,籽粒白色,苞叶浓绿,千粒重330.6 g,出籽率70.1%,商品性好。

3.2.4 籽粒糯质硬粒型,排列整齐。蒸煮后糯性强,皮薄,香甜。

4 适应地区

根据试验及示范结果,‘益糯369’适宜在重庆市中低山区、浅丘、平坝及类似生态区种植。

5 栽培技术要点

5.1 隔离种植

与普通玉米或其他玉米隔离种植,采用时间、空间隔离的方法,防止串粉影响品质。

5.2 适时播种,育苗移栽

春播宜在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2℃以上时播种,在重庆春播以3 月初为宜,保护地栽培可提早播种;秋播最迟须保证鲜穗采收期日平均气温在18℃以上。采用拱棚育苗,培育壮苗,叶龄二叶一心时移栽,不栽老苗,做到苗齐、苗全、苗壮。

5.3 种植密度

每公顷植42000~51000株为宜。

5.4 合理施肥

基肥以有机肥为主,搭配无机肥施用,在拔节期和灌浆期追施2 次。

5.5 适时采收

鲜穗采收应在吐丝后22~25 天进行,保证甜粘可口、鲜香脆嫩的食用品质。

6 制种产量及技术要点

制种一般每公顷产籽3750~4500 kg,制种技术采取一般杂交玉米制种技术,其播种期调节、父母本行比和种植密度分别为[15]:(1)父母本应错期播种,先播母本,母本顶土播父本。或先播母本,7 天后播父本,过5天再播二期父本。(2)父母本行比为1:5 为好。(3)母本每公顷植67500~75000株,父本每公顷植15000株。

7 结论与讨论

玉米杂交种选育工作,难在选系,重在组配。利用成熟的杂优模式,采取单交、复合杂交等方法[16]创新种质,扩大了种质变异范围,聚合了多个种质的优异基因,选育出具有配合力高、品质好、产量高等优点的自交系。并根据育种目标与适应性等性状,选择遗传差异较大的自交系组配育成了高产、优质兼顾,适宜鲜食和籽粒加工兼用的糯玉米品种。

研究印证了自交系间的血缘越远,它们间的杂种优势就越大的遗传学的基本原理。自交系的选育方法证明,二环系、多元复合杂交分离选择法是糯玉米育种实用有效的方法,可提高多优聚合、高配合力自交系选育效率。

该品种2009 年参加重庆市糯玉米区试,组织单位因故2010 年区试暂停1 年,试验结果为2009 年和2011年,参试时间延长1 年,对试验结果结论没有影响。

‘益糯369’采用糯质硬粒型自交系间组配杂优模式,杂一代干籽粒容重高、品质好,与糯质硬粒型×改良马齿粉质型糯系杂优模式选育的杂交种比较,适采期较短,不易运输和保存,适宜城市周边自产自销农民种植或鲜食和干籽利用兼顾地区种植。为了达到营养品质高、口感风味好的市场要求,今后应加快选育早、中、晚熟、白、紫、黄、花色搭配各具特色的甜糯型品种,满足生产和市场多样化的需求。

既甜又糯是消费者追求的理想品质,通过选育适采期长、货架期长、品质好的甜糯型玉米品种[17],满足鲜食市场需求;通过将甜质基因导入糯玉米,创新选育可溶性糖含量较高的糯玉米自交系,选育口感甜味浓的鲜穗加工型糯玉米品种,满足鲜食玉米加工产业的需求。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于晓莹.我国糯玉米的生产现状和发展前景[J].农业科技通讯,2013(6):4-5.

[2] 郑洪良,龙丽萍.双穗高产糯质玉米烟单5号的选育和利用[J].山东农业科学,1986(3):47-49.

[3] 王小强,李占林,武建凯,等.我国特用玉米生产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园艺与种苗,2012(10):58-61.

[4] 黄小兰,胡加加,薛林,等.特色糯玉米新品种研究进展及育种方法创新[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2):7024-7026.

[5] 于维忠,刘述和,赵明.丰产型糯质玉米杂交种烟丰糯4 号选育报告[J].现代农业科技,2012(22):43-56.

[6] 卢柏山,赵久然,史亚兴,等.糯玉米新品种京科糯2000的选育[J].长江蔬菜,2004(2):44-45.

[7] 沈新芬,姚明军,沈渊.优质糯玉米新品种不同采收期影响试验研究[J].上海农业科技,2012(6):62-63.

[8] 赵久然,卢柏山,史亚兴,等.京科糯2000 等系列糯玉米品种选育与推广[A].2012 年全国玉米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暨新品种展示观摩会论文及摘要集[C],2012:372-373.

[9] 易红华,蔡治荣,陈荣丽,等.杂交糯玉米新品种渝科糯1 号的选育[J].湖南农业科学,2011(5):9-11.

[10] 苗如意,岳青,张培忠,等.优质糯玉米新品种玉糯一号的选育[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9):186-187.

[11] 陈艳萍,袁建华,孟庆长,等.优质高产早熟糯玉米杂交种选育方法研究[J].玉米科学,2011,19(6):45-48.

[12] 史振声.鲜食玉米品种品质评价及标准的探讨[J].玉米科学,2006,14(6):69-70.

[13] 库丽霞.黄淮海糯玉米区域试验品种品质评价的分析与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8):127-131.

[14] 李辉,马昌广,王国栋,等.28 种自交系对5 种玉米主要病害的抗性鉴定研究[J].玉米科学,2014,22(2):155-158.

[15] 陆慧,薛涛,张燕.鲜食糯玉米高产制种技术的应用[J].农业科技通讯,2012(12):149-151.

[16] 王晓梅,王福海,崔坤,等.特用糯玉米新品种组合的选育与栽培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0):4309-4311.

[17] 袁建华,陈艳萍,赵文明,等.江苏省糯玉米种质改良和品种创新[J].江苏农业学报,2012,28(5):963-968.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