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噻虫嗪与杀虫单混配对黄螟的增效作用和田间防效

2022-06-09

韦茂春1,周洁成2,赖开平1,叶一强1,易芬远1,马就庆1,方峰1

(1广西壮族自治区化工研究院,南宁530001;2广西来宾东糖桂宝有限公司,广西来宾546100)

摘要:探讨甘蔗螟虫的化学防治,为筛选高效的防治药剂提供科学依据。采用蔗茎浸渍法测定了噻虫嗪、杀虫单及其混配对黄螟幼虫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噻虫嗪和杀虫单复配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噻虫嗪与杀虫单比值为1:18 时增效作用最显著,共毒系数为133.43。根据最佳配比配制成3.8%颗粒剂进行防治甘蔗螟虫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3.8%杀虫单·噻虫嗪颗粒剂制剂用量55、70 kg/hm2施药90 天后的防效分别为80.1%、85.4%,可作为防治甘蔗螟虫替代农药。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黄螟;噻虫嗪;杀虫单;毒力;防效

中图分类号:S482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3-1023

基金项目: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环保型高浓度草甘膦三元复配制剂的研发”(桂科攻14122005-31);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农药化肥技术在缅甸的推广示范”(桂科合14125007-2-15);南宁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20135227)。

第一作者简介:韦茂春,男,1984年出生,广西河池人,工程师,硕士,从事农药开发与应用研究。E-mail:121506507@qq.com。

通讯作者:赖开平,男,1975年出生,广西都安人,高级工程师,博士,从事农药产品的开发与应用研究。通信地址:530001 广西南宁市望州路北二里7号广西壮族自治区化工研究院,Tel:0771-3326036,E-mail:lkpgxhg@163.com。

收稿日期:2013-12-19,修回日期:2014-11-17。

0 引言

广西是中国主要的蔗糖生产省区之一,目前甘蔗种植面积超过93 万hm2。蔗糖业是广西农民增收和地方税收的重要来源[1]。甘蔗上发生危害的害虫以蔗螟为主,蔗螟危害甘蔗后会造成甘蔗缺苗断垄,同时还会降低原料蔗的含糖量[2],若不进行防治,一般可造成甘蔗20%~40%的产量损失,严重时可达60%~70%[3]。广西蔗区的甘蔗螟虫主要种类有二点螟(Chiloinfusca tellus Snellen)、条螟(Proceras venosatusWalker)、黄螟(Tetramoera schistaceana Snellen)、大螟(Sesamia inferens Walker) 和白螟(Tryporyza intactaSnellen)等[4]。以往常用药剂主要有甲拌磷、甲基异柳磷、特丁硫磷和克百威[5]等高毒农药。随着这些农药的大规模应用而产生的问题越来越突出[6],由于它们的高毒、高残留等缺点,已不适合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要求。同时,甘蔗螟虫的抗药性日趋增强[7],其为害情况更加严重[8]。因此,必须筛选出低毒、高效的杀虫剂新品种。噻虫嗪属于第2 代新烟碱类药剂[9],杀虫单属于沙蚕毒素类药剂,2 种药剂都具有触杀、胃毒和内吸传导作用,对刺吸式口器害虫和螟虫都具有较高的防效。潘方胤等[10]在甘蔗种植时和大培土时各施用杀虫单复配制剂5%杀单·毒死蜱75 kg/hm2具有良好的防治螟虫效果,能减少原料蔗的虫节率。

许焕明等[11]通过田间药效试验发现,噻虫嗪的复配制剂40%氯虫·噻虫嗪WG 0.75、0.60 kg/hm2处理对甘蔗螟虫具有显著防效,能有效控制甘蔗螟虫危害。梁巧丽等[12]采用浸叶法、浸渍法和药膜法评价吡虫啉、啶虫脒、噻虫嗪和烯啶虫胺4 种新氯化烟碱类杀虫剂对棉花粉蚧3 龄若虫的毒力,结果表明3 种方法测定结果均显示噻虫嗪对棉花粉蚧有相对较高的毒力。长期从事甘蔗害虫的防治研究的罗志明等[13]发现噻虫嗪及其复配制剂根施对3 种甘蔗害虫稻蛀茎夜蛾、甘蔗粉角蚜及甘蔗蓟马的防效达70%以上,是甘蔗害虫防治的有效药剂。目前,噻虫嗪、杀虫单用来防治甘蔗害虫已有研究,但关于两者复配研究尚未见相关报道。笔者用蔗茎浸渍法测定噻虫嗪、杀虫单剂及其混剂对黄螟2 龄若虫的毒力作用并对复配制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以期为下一步制剂生产和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98%噻虫嗪原药(江苏绿叶农化有限公司);95%杀虫单原药(江苏天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3.8%杀虫单·噻虫嗪颗粒剂(广西化工研究院配制);3%克百威颗粒剂(江苏常隆化工有限公司)。

1.2 供试昆虫

试验所用试虫为黄螟Tetramoera schistaceana(Snellen),该虫是严重为害甘蔗的主要害虫之一。试验所用黄螟从甘蔗田间采集并繁殖,卵孵化后取健康一致的2 龄幼虫备用。

1.3 饲养条件

将黄螟幼虫接入有带鞘幼嫩蔗茎的烧杯内(烧杯口盖有纱布防止试虫逃逸),放入相对湿度90%、(25±1)℃的恒温恒湿养虫室内饲养观察。

1.4 仪器设备

恒温恒湿养虫室;量筒、烧杯、玻璃棒、塑料盆;电子天平(感量0.1 mg);毛笔,镊子;移液器一套(100~1000、20~100、1~20 μL)。

1.5 室内毒力测定

设置噻虫嗪、杀虫单2 个单剂以及5 组不同的混配比例的混剂。在上述母液的基础上,按照预备试验结果,各配制7 个系列供试浓度的稀释液。两药剂的混配比例以及各处理使用浓度见表1。参照陶岭梅的浸渍法[14],将准备好的蔗茎在配制好的药液中浸渍15 min,取出晾干,用湿脱脂棉包住一头,再外包保鲜膜,置于烧杯中,每烧杯20 根蔗茎。每处理4 次重复,并设不含药剂(含溶剂和乳化剂)的处理作为空白对照。处理后用毛笔将试虫移入各烧杯中,每烧杯50头,杯口用纱布罩住,放入相对湿度90%、(25±1)℃的恒温恒湿养虫室内饲养观察。72 h 后检查幼虫死亡情况,计算死亡率和校正死亡率。

用数据处理系统(DPS)进行分析,计算各药剂的毒力回归方程、相关系数、致死中浓度(LC50)及其95%置信限;按照孙云沛法[15] 计算混配剂的共毒系数(CTC),当CTC≤80 为拮抗作用,80≤CTC≤120 为加和作用,CTC≥120 为增效作用。

1.6 田间试验设计

田间试验设5 个处理。处理1—3.8%杀虫单·噻虫嗪颗粒剂40 kg/hm2;处理2—3.8%杀虫单·噻虫嗪颗粒剂55 kg/hm2;处理3—3.8%杀虫单·噻虫嗪颗粒剂70kg/hm2;处理4—3%克百威颗粒剂75 kg/hm2;处理5—空白对照(不施药)。

采用随机区组排列,3 次重复,共15 个小区,小区面积60 m2。

试验点在南宁市邕宁区五塘镇沙坪甘蔗田进行。供试蔗田土壤为紫红色壤土,有机质含量1.7%,田间肥力基本一致。供试甘蔗品种为‘新台糖22 号’,供试蔗田为历年蔗螟发生严重地块,1 年宿根蔗,于2013 年3 月16 日结合甘蔗松蔸时施药1 次,药剂拌土均匀撒施于蔗株基部,并覆浅土。试验期间未使用其他杀虫剂,栽培管理按常规进行。

甘蔗出苗后,在第1 代螟虫发生高峰期过后且枯心稳定时,分别于施药后60 和90 天进行小区调查,调查各小区甘蔗总株数和枯心苗数。药效计算方法参照GB/T 17980.61—2004[16],计算各处理的防治效果。

枯心率=(小区枯心苗数/小区总株数)×100%

防治效果=[(对照区药后枯心率-处理区药后枯心率)/对照区药后枯心率]×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室内毒力测定

采用蔗茎浸虫法,对噻虫嗪和杀虫单混配制剂进行毒力测定。从表2 中可以看出,噻虫嗪与杀虫单按1:(6~22)各比例混配中,其共毒系数均大于120,对黄螟均表现出不同程度上的增效作用,其中噻虫嗪:杀虫单为1:18 的增效作用最明显,共毒系数为133.43,以此配方配制成3.8%杀虫单·噻虫嗪颗粒剂用于田间药效试验。

2.2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各药剂处理对甘蔗螟虫的田间防治效果见表3。

从表3 看出,药后60 天,3.8%杀虫单·噻虫嗪颗粒剂40、55、70 kg/hm2的防效分别为78.8%、84.9%、88.3%。其中55、70 kg/hm2处理与对照药剂3%克百威颗粒剂75 kg/hm2处理差异不显著。药后90 天各药剂处理防效虽有所下降,但70 kg/hm2处理在药后90天的防效仍超过85%,与对照药剂差异显著。在试验期间,参试药剂对作物植株生长无不良影响,施用3.8%杀虫单·噻虫嗪颗粒剂的甘蔗植株长势良好,优于空白对照。

3 结论

通过噻虫嗪与杀虫单2 种药剂的配方筛选,发现它们存在增效配比,当噻虫嗪与杀虫单有效成分质量比为1:18 时表现出最佳增效作用。按质量比(有效成分)1:18加工成复配制剂3.8%杀虫单·噻虫嗪颗粒剂,对甘蔗螟虫有较好的防效。其使用剂量在55~70 kg/hm2,药后60 天药效达85%以上,药后90 天达80%左右,持效期长。3.8%杀虫单·噻虫嗪颗粒剂防治甘蔗施药技术简单,在甘蔗下种或中耕培土时与肥料一起撒施于甘蔗根际,降低了劳动成本,对人和环境的负面影响很小,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生产上不宜长期单一使用同一种农药,为延长药剂的使用寿命,应与其他农药轮换交替使用,田间药效试验表明3.8%杀虫单·噻虫嗪颗粒剂可作为防治甘蔗螟虫的替代农药,使用制剂量以55~70 kg/hm2为宜。

4 讨论

甘蔗螟虫种类多、一年多代,防治难度大,用药次数多[17]。目前,甘蔗螟虫对辛硫磷、呋喃丹等有机磷类杀虫剂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其主要原因是这类药剂对螟虫的作用位点单一[18],而利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进行复配使用,是延缓甘蔗螟虫产生抗药性的有效方法之一。近年来一些新烟碱类高效低毒杀虫剂用于甘蔗螟虫的防治上[19],效果不错。噻虫嗪属于新烟碱类杀虫剂,其作用于昆虫神经突触烟碱乙酰胆碱受体,具有更高的活性、更广的杀虫谱及持效期长等特点,对刺吸式害虫如蚜虫、飞虱、蓟马等防效较好。杀虫单是人工合成的沙蚕毒素的类似物,具有较强的触杀、胃毒和内吸传导作用,特别是对鳞翅目害虫的幼虫如螟虫等特效,该药环保无残毒,是国内化学仿生合成开发非常成功的一个范例,曾被誉为“二十世纪绿色农药”。因此,利用噻虫嗪和杀虫单进行混配,对甘蔗螟虫防治能表现出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同时还可以兼治甘蔗蚜虫、蓟马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陈引芝,游建华,樊保宁.广西甘蔗专用肥研制及肥效验证研究[J].广西农业科学,2008,39(1):70-74.

[2] 管楚雄,蔡连明,林明江,等.广东翁源蔗区甘蔗螟虫系统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J].甘蔗糖业,2009(2):1-7.

[3] 李杨,李恒锐,李茂植.2012 年甘蔗螟虫田间调查报告及防治建议[J].农业研究与应用,2012,142(5):69-71.

[4] 商显坤,黄诚华.甘蔗螟虫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20064-20066.

[5] 龚恒亮,管楚雄,林明江.呋喃丹3G防治甘蔗主要害虫研究报告[J].甘蔗糖业,2005(2):11-14

[6] 李文凤,黄应昆,罗志明.5%丁硫克百威·杀虫单颗粒剂防治甘蔗害虫田间药效试验[J].甘蔗,2003,10(2):11-13.

[7] 杨友军.甘蔗螟虫为害加深原因及防治对策[J].甘蔗,2003,10(2):36-38.

[8] 李文凤,黄应昆,卢文洁,等.云南甘蔗地下害虫猖獗原因及防治对策[J].植物保护,2008,34(2):110-113.

[9] 张翼翾,张一宾.新烟碱类杀虫剂新用途的探索——对噻虫嗪作为多杀菌素增效剂的研究[J].世界农药,2013,35(4):23-26.

[10] 潘方胤,杨俊贤,安玉兴,等.新型低毒农药5%杀单·毒死蜱对甘蔗螟虫防治效果试验[J].甘蔗糖业,2011,2:38-41.

[11] 许焕明,黄霞,王艳红.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防治甘蔗螟虫药效试验[J].广西植保,2012,25(1):7-9.

[12] 梁巧丽,陆永跃,梁广文.应用3 种方法评价4 种新氯化烟碱类杀虫剂对棉花粉蚧的毒力[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4,35(4):61-66.

[13] 罗志明,李文凤,黄应昆,等.噻虫嗪及其复配制剂不同施药方法对3种甘蔗害虫的防控效果[J].植物保护,2014(40):4.

[14] 陶岭梅,王晓军,姜辉.吡虫啉与杀虫单对水稻飞虱和螟虫联合作用研究[J].昆虫知识,2005,42(1):47-50.

[15] Sun Yun-pei, Johnson E R. Analysis of Joint Action of Insecticidesagainst Houseflies[J]. Journal of Economic Entomology,1960,53:87-89.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 17980.61—2004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第61部分:杀虫剂防治甘蔗螟虫[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

[17] 覃振强,邓展云,黄冬发,等.几种杀虫剂防治甘蔗螟虫田间药效试验[J].广东农业科学,2012,16:72-74.

[18] 方峰,赖开平,叶一强,等.8%毒死蜱杀螟单颗粒剂对甘蔗螟虫防治效果试验[J].广西农业科学,2010(41):24-26.

[19] 唐静,杨卫斌,谭贤勇.0.06%噻虫胺药肥混剂防治甘蔗螟虫效果初报[J].中国糖料,2013,3:64-65.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