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新生代农民工从事农业意愿的探讨——基于安徽省十七县市340份问卷的实证分析

2022-06-09

房 馨,常 伟

(安徽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摘 要:新生代农民工将来是否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关系到我国未来农业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安徽省十七个县市340份问卷的调查结果加以分析,研究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具有文化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的“三高一低”特征.在这些特征作用下,加之从事农业辛苦且收入较低、惠农政策缺乏针对性等,致使新生代农民工不愿意继续从事农业.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农业意愿;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134-04

基金项目:安徽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J18520052),(kyx12013052)

1 引言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出生于1980年以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据相关资料统计,新生代农民工目前在现有农民工外出务工的1.5亿中大约占到60%,相当于近1个亿,而且这个总数及其所占比例会随着日趋加快的城市化步伐继续扩大,而相对于原有的农民工群体,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本身更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与以往的劳动力有所不同,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文化程度比较高,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城打工,对农业、农村、农民等并不熟悉.同时,他们又渴望融入城市,对城市充满了向往.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以城市为坐标,更渴望以智力而不是体力在城市生存,赚钱糊口并不是他们进城打工的唯一目的.

“新生代农民工”因其占农民工的比重较大,因此新生代农民工将来是否从事农业的意愿将影响到“将来谁来种地”的问题,该问题关乎到我国农业的长远发展.

2 文献述评

已有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研究多侧重于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就业制度、工作满意度等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1)自我身份认定问题.王春光(2001)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受教育程度及受城市文化的影响,其对职业期望和对物质生活的享受和精神生活的追求远高于第一代农民工,但由于制度上的二元制壁垒造成了他们融入城市的过程比较艰难,其制度性身份与实际身份已经出现了错位现象,身份认同已成为一项关键因素.(2)维权意识问题.王小章(2009)认为新生代农民工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对农村的辛苦劳作没有体会而是参照城市的同龄人的生活来审视自己,权利意识明显增强,从被动接受向追求权利平等改变.(3)农业收入对农民工流动的影响问题.郭志仪、常哗(2007)研究农民工的农业收入对其外出务工行为有着哪些重要影响.重点研究农业收入将以什么比例增长才会使得农民工回到农村务农的问题.(4)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价值观、职业期望观、职业报酬观等影响其择业行为问题.肖亚鑫(2011)认为这一群体的生活背景、人生经历以及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与上一代农民工存在较大的差异.特别是他们正处在一个身份认同、自身定位的转型期,他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也正在形成.作为城镇化的重点对象,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状况直接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发展与我国城镇化的推进.

而关于新生代农民工将来是否愿意从事农业的研究却相对较少,但也有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相应研究:方华、刘洋(2012)在《新生代农民工将来都不愿意从事农业吗》一文指出新生代农民工将来从事农业的意愿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低,他们目前没有从事农业的主要原因是农业收入低、劳动太辛苦,新生代农民工从事农业的意愿主要与他们对农业农村的认知状况有关.但人们没有充分重视到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特征对其从事农业意愿的影响以及社会、国家对新生代农民工从事农业的惠农鼓励政策缺乏针对性等,这就可能导致相关认识的偏差.

3 相关原因分析

3.1 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的“三高一低”特征使其不愿意从事农业.

新生代农民工大多缺乏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经验且工作耐受力较低.这一群体大多是80、90后,基本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宠爱使得他们与多数城里孩子一样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并且他们没有务农的经历,对土地的依赖性不强,多数人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出去务工.据统计,89.4%①的新生代农民工基本不会农活或只会一点点.他们中虽然大多数人都是出生在农民之家,户籍在农村,但却很少接触农业生产活动,甚至有的随同父母在城镇长大.在自身农民身份的认同中,也觉得自己外出务工经商,脱离了农民身份.他们对家乡的乡土认同更多的是对亲人的感情,对农业活动则缺乏感情和兴趣.

1.受教育程度高.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9年,在新生代农民工中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30②岁以下年龄组均在26%以上;年龄在21-25岁之间的达到31.1%,高出农民工总体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同时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新生代农民工有46.65%的人为高中及以上学历,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77年,远高于第一代农民工.较高的受教育程度使得他们认为自身本不该从事农业生产这样的低级工作,他们积极融入城市,参加各类工作去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而不像其父辈一样工作只为了养家吃饭.

2.职业期望值高.当前我国欠发达农村地区的工厂缺工现象仍然非常严重,说明农村高素质劳动力还是流向了沿海发达地区.这跟农村新一代青年的就业观念有关系.他们不像老一代那样出来打工仅仅是为了挣钱回家盖房子、娶媳妇、交学费,而是寻求自我发展的机会,寻找立足城市的机会,或者为回乡创业打基础.更多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务工的同时还参加一些职业培训课程,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学习新的知识,他们与城市人已经没有太多区别.

3.对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较高.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新生代农民工普遍不满足于当前的工作环境及薪资水平,他们对职业的期望值已经超越了自身的工作能力.通过对问卷“新生代农民工平均月工资水平”和“新生代农民工对薪资水平的满意度”两个问题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得出他们的月平均工资为3062.7元,然而却有49.53%,接近一半的人对自己目前的薪资水平不满意.唐有财(2009)在《新生代农民工消费研究》一文指出:在生活消费方面,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农民工开始走入网吧、舞厅、公园等公共活动场所,尝试着融入繁华的城市.在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中已经显示出享受性消费支出.年轻人一般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强,对新事物比较敏感,喜欢追求新潮的东西,在文化消费方面比较注重享受.同时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大约有50%的人收入主要用于自己的吃穿住行,工资很少寄回家,100%的人拥有手机.较高的职业期望和对物质生活享受的追求使得新生代农民工不愿意回乡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4.工作耐受力低.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服务业等工作比较轻松的工作领域,而对于建筑业等需要较高体力的工作则少有人从事.并且新生代农民工工作选择的行业分布也明显呈现出“两升一降”的特征.《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③显示,2004年农民工在制造业、服务业和建筑业中的比重分别为33.3%、21.7%、22.9%,而国家统计局2009年数据显示,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中从事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的比重分别为39.1%、25.5%、17.3%④,数据对比可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与传统农民工相比从业显现出了行业倾向性,开始倾向于劳动环境和条件好的行业.因此,对于农业这种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工作比较辛苦的,且每年收入低于工业商业服务业的工作来说,新生代农民工是不愿意从事的.

3.2 农业本身生产周期长、生产风险大、收入低等特点使得新生代农民工不愿意从事农业.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繁殖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它一般要依靠土地才能进行.在农业中,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是相互交织的,这使得农业生产既可获得大自然的恩赐,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大自然的约束.其具体表现主要是:

1.农业生产周期长,使得资金周转速度较慢.由于作物生长发育受热量、水分、光照等自然因素影响,这些自然因素随季节而变化,并有一定的周期,所以农业生产的一切活动都与季节有关,从播种到收获需要按季节顺序安排,季节性和周期性很明显.由于生产周期较长,使得资金周转速度慢、资金回笼速度慢,而外出务工不仅可以拿到高于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而且还可以较快的按月拿到工资,这使得新生代农民工不愿意从事农业.

2.农业生产难以逃避种种自然灾害侵袭,生产风险相当大.我国自然灾害发生范围广,频率高,对粮食生产影响巨大.目前,我国的农田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落后,制约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黄正军(2009)通过对历史统计资料分析,认为对我国粮食生产影响较大的农业自然灾害有:洪涝、干旱、霜冷冻、风雹及病、虫害等灾害,而这些灾害造成粮食减产严重,经计算发现减产幅度平均为5%,减产量为250亿千克,远远超过了近几年中国每年进口粮食150亿千克的水平;从长期趋势来看,成灾面积与受灾面积的比例呈上升趋势.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加剧了新生代农民工弃农务工的决心.

3.农作物单位面积产品重量大、产值低,保存费用高、风险大.与高技术产品相比,存储农产品需要较大的仓储空间.尤其当农产品不能及时出售需要长时间仓储时,农业生产成本将大大增加.这些因素也使得新生代农民工不愿意从事农业.

4.农产品的需求小,变现风险大,农业“无效成本”高且无法收回.农产品是生活必需品,其需求弹性较小.当农产品市场供过于求时,滞销的农产品不能及时变现,造成资金链断裂等,无效成本较高.

袁隆平在2012年“全国两会”时说“粮价太低则谷贱伤农,农民收入太低了,国家可从补贴石油的钱里拿出一些来补贴粮价.”他援引湖南省物价部门的统计数据,2010年农民种植每亩水稻的纯收益是186.2元,但其中包括104.1元的国家粮食直补,实际上不含补贴农民纯收益只有82.1元.2011年,由于生产成本上升了121.6元,农民种植每亩水稻纯收益仅有116.6元,除去109.1元的国家粮食补贴,农民纯收益只有7.5元.

以种一亩小麦为例,小麦种子需要50元、犁地80元(包括耙地、分陇)、复合肥180元、浇地和农药70元、收麦子50元.按一亩地效益平均1200元计算,除去人力成本,一年才收益770元.这是风调雨顺的情况下,相对于务工或者从事商业活动的人来说,这点收益远远不能满足劳动者的需求,于是放弃土地成为了多数新生代农民工的选择.下图是对调查中新生代农民工不愿意从事农业原因的比例分析图.

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所有新生代农民工中有43.45%的人选“农业不赚钱”是自己目前不从事农业的原因,有36.10%的人选择“农业太苦太累”是自己目前不从事农业的原因之一,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出当前许多新生代农民工不从事农业的原因与当前农业比较效益低的现状有关.调查中设置了一道“从事农业达到多少收入才愿意回家种田”的问题,经过对调查数据进行平均值处理后得出:在被调查者中,年纯收入达52966.34元时他们才会回家种田.而2013年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仅为为8895.9元,这种收入差距使得理性的新生代农民工都会选择在外务工而非回家务农.

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城镇和农村人民的人均收入都有所增加,但是城镇人均收入远远高于农村人均收入,趋于理性的人都会选择不从事收入较低且比较辛苦的农业,相反他们会去城市务工,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

3.3 国家的惠农政策缺乏针对性、互补性以及落实不到位等也导致新生代农民工从事农业的积极性大大降低.

1.政策缺乏针对性.当前国家的惠农政策中较少涉及到对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鼓励政策.农业部2014年出台的50条深化农村改革的措施中也没有特别针对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群体出台具有针对性的鼓励性的政策措施.即使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政策”、“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政策”等,但并没有提出具体怎么培养以及如何吸引鼓励这类高素质人才回乡务农.而且在现有的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培训中对其有实际意义的培训不多,类似于农业种植方法培训、养殖技术等培训更是屈指可数,使职业培训多流于形式化.由于政策缺乏针对性,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宁愿选择在外务工也不愿意回家务农.

2.政策缺乏互补性.信息知情各方的道德标准是建立对称信息披露制度的制约因素,信息保密链任何节点的中断,都会导致对称信息制度的终结.虽然国家为鼓励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出台了一些列惠农政策,但是这些政策措施不配套,信息不对称使得在监管上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由于各项惠农补贴的性质不同,管理的单位也不同,如财政部门负责粮补、退耕还林、“家电下乡”等补贴,民政部门负责低保、救助补助,卫生部门负责医疗补贴等.各项补贴发放的依据、要求各不相同,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一补一发”,部门多头多次发放、农民多次领取的情况,这就带来了发放成本和领取成本高的问题.此外,按要求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资金要在6月底发放到农民手中,但此时播种已经结束,农作物正处于生长期,造成农民需要钱买生产资料时,补贴却没有下来.这些因素促使新生代农民工从事农业的意愿大大降低.

3.惠农政策落实不到位问题仍存在.农业部在2014年8月18日公布的2013年农民负担检查情况通报中,总体来看,涉农乱收费和集资摊派等问题明显减少,农民满意度较高.但检查发现一些地方减负惠农政策落实不到位问题仍然存在,村级组织负担呈增加趋势,涉农乱收费问题仍然存在.

4 结论与对策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要解决当前新生代农民工不愿意从事农业的问题,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解决:

首先,从新生代农民工自身来说,由于新生代农民工自身过高的职业期望与要求而使其从事农业的意愿大大降低,我们应该加大对其职业选择价值方向的引导,向其输入正确的择业观念,职业没有贵贱之分,只要可以为社会做贡献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那就是有意义的工作,不断培养高素质农业人才;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解放农村劳动生产力.

其次,基于农业辛苦收入不确定、风险大等基本特征,应加强农业生产用具的技术革新,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通过形成规模效益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修正以前工农业产品之间存在的剪刀差.

最后,针对惠农政策存在的问题,国家应不断完善惠农政策,加强政策落实的针对性、可操作性.通过加大配套资金的投入,来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建立健全惠农政策体制;进一步完善惠农政策落实的监督机制,减少和控制乃至杜绝违规违法现象的发生,让农民群众切实从惠农政策中得到实惠;改善惠农补贴方式,提高惠农资金使用效率;提高惠农政策落实效率;完善惠农政策落实中的沟通与反馈机制.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推进,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城市化,农业基础设施的逐步改善和农业劳动过程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农业从业人员逐步摆脱繁重劳累的农业劳动以及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和惠农政策的不断完善,部分农村青年劳动力留在农村务农和新生代农民工返回农村务农将会逐渐成为现实.

注 释:

①朱丹华,曾丹凤.坚持以人为本,关爱新生代农民工.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3).

②该处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2009年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相关数据.

③李建华,郭青.新生代农民工特点分析与政策建议.农业经济问题,2011(3):42-45.

④方华,刘洋.新生代农民工将来都不愿意从事农业吗.农业技术经济,2012(10):98-102.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方华,刘洋.新生代农民工将来都不愿意从事农业吗[J].农业技术经济,2012(10):98-102.

〔2〕李建华,郭青.新生代农民工特点分析与政策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2011(3):42-45.

〔3〕张红宇.新形势下中国农业农村稳定发展的总体思路[J].经济研究参考,2009(54).

〔4〕陈丰.从“虚城市化”到市民化——农民工城市化的现实路径[J].社会科学,2007(2):110~120.

〔5〕罗竖元,李萍.现阶段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理性择业的路径选择[J].中国林业经济,2011(1):37-42.

〔6〕罗竖元.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实现“发展型择业”.[J].理论探索,2011(1):92-94.

〔7〕牟增分,孙正林.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问题研究[J].中国林业经济,2011(3):37-42.

〔8〕王春光.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合问题的认识[J].人口研究,2010(2):31-34.

〔9〕刘传江,徐建玲.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0〕段成荣,马学阳.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的“新”状况[J].人口与经济,2011(4):16-22.

〔11〕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市融合的关系[J].社会学研究,2001(3):63-76.

〔12〕蔡日方,都阳,王美艳1户籍制度和劳动力市场保护.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研究中心[EB/OL].http://www.cass.net.cn/chinese/s06_rks/chrrsite/paper/working%20paper%2013.pdf.

〔13〕金三林,王宾,许召元.新时期农民工总体特征及发展趋势[N].开放导报,2011(4):65~71.

〔14〕简新华,黄锟.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5〕刘传江,徐建玲.中国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6〕舒尔茨(美).论人力资本投资.吴珠华等译[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