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关于畜牧渔业相关的论文范文欣赏(共4篇)

2022-06-09

  畜牧渔业一直以来都是当下人们都特别重视的一个专业,这也是为了能够提高畜牧渔业行业的快速发展,所以很多高校也针对畜牧渔业做了相关的创新,下面小编就整理了关于畜牧渔业的论文,来供大家借鉴参考。


  第1篇:畜牧兽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构建


  杨利江,陈晓梅(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广东广州510642)


  创新创业成为新时代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的有效途径。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各地掀起创新创业的高潮,畜牧兽医行业也迎来大发展机会。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更是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创新创业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的使命。


  1理清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


  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是决定人类行为的主要因素。对于创新创业,人们从不同角度进行理解和阐述。高校的四大职能分别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面对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必须从高校的角度去理解和落实创新创业。


  1.1教育目标高等教育具有社会性,也就是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是为社会服务的,其对社会产生作用不是显示其办学的利润上,而是其培养的人才对社会对国家产生了多大贡献,具有不可量化性。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具有创业观念、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人才,而不是追逐产品产出、成立了多少公司,产生了多少利润。这是教育的社会属性所决定的。


  1.2教育内容学科发展和科学研究既是创新创业的基础,又是创新创业的源泉。美国的硅谷就是高校创新创业的代表,其必须扎根学科,依托学科,是学科与科研相结合发展到一定层次的结果,也是科研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结果,由市场引导,进而提升了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促进产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同样,高校还必须培养适合社会创新创业发展的人才,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其实质就是提高他们的就业力,这构成了高校不同于社会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这是教育目的所决定的。


  1.3教育形式与社会上注重创新创业培训的实用性、方法性和技巧性不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更注重观念引导、思维启发、主体实践的教育形式。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认为,创业教育不是以培养企业家、创造就业岗位为目的的“创业职业教育”,而是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素质为目的的“创业通识教育”。必须将能够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教学要点“嵌入”到必修课程中,这比设置单独课程或选修课程更有效[1]。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有一个不断摸索完善并建立标准的过程。这是由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


  2实践课程建设的原则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要求高校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创新创业教育要依据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考虑我国大学的国情和特点,实践课程建设应该具有整体性、递进性和实践性3原则。


  2.1整体性创新和创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创业需求刺激创新,形成良性循环,从而使我国创新、创业两架马车并为一架马车,形成合力,达到“1+1>2”的效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动力。在课程设计中,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作为整体性建设,做好顶层设计。创新创业教育涉及到课程设置、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等方方面面,高校必须注重顶层设计和统筹布局,例如在一些高校学生管理部门中,为了适应创新创业教育,原先的“就业指导中心”改为“就业与创新创业指导中心”,从管理方面完善強化了这方面的功能。


  2.2递进性根据MBA智库百科的解释,能力是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是一种力量。任何一种活动都要求参与者具备一定的能力,而且能力直接影响着活动的效率。“无能力”则是与此相反。著名的心理学家米尔顿·埃里克森博士将人的能力获取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S1.无意识无能力、S2.有意识无能力、S3.有意识有能力、S4.无意识有能力。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具备创新创业素质,获得创新创业所需的能力。结合创新创业,我们相应地把这种能力提升分为认知阶段、体验阶段、孵化阶段和转化阶段。在不同阶段设计不同的课程内容,这就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递进性;在认知阶段,开设创业基础等通识课程,培养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兴趣;在体验阶段,与专业融合进行专业创新思维和创业技能训练;在孵化阶段,安排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虚拟环境下综合训练,学生体验公司的组建、运营、管理、生存、发展等过程,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问题能力,训练学生创造性、探索性思维;在转化阶段,依托“创客空间”等创业实体,进行创新创业实际运营,实现创新创业的成果转化,使学生由高校的小池塘最终过渡到社会大海洋做好充足的能力准备。


  2.3实践性畜牧兽医类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同时,创新创业活动,也不能只是纸上谈兵,这就决定了创新创业课程的实践性。创新创业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其目的是发现商业价值,通过创新过程实现创业目的获得商业利益;在此过程中,只有独特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创新才能有竞争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专业化分工提供了可能,所以创业必定体现创业者精神、意识和能力等独特个性。这些特征,使得创新创业课程设计上必须有大量的实践平台、实践体验和实践方法。


  3基于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一体化运作体系


  3.1我国畜牧兽医行业在后工业化时代,逐渐向国际化、集约化、自动化、智能化转变,行业间日益竞争激烈,企业创新需求和投入强烈,特别是人工智能在畜牧兽医行业首先得以运用,使得科技在行业中的含量增加,畜牧兽医行业附加值提升。高校的四大职能,决定了其必须紧紧围绕产业的发展服务,无论从以往的历史,还是未来,产学研深度融合,都是高校赖以安身立命的必要途径。结合前面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课程安排的三原则以及教学方法的探讨,我们构建了基于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一体化运作体系。


  3.2多维良性流动的人才团队是教育师资的保证教学团队是实践课程的基础,创业导师团队是必要的补充。在专业发展基础上,支撑产业的发展,产业发展激发创新,创新又促动创业。某大学的畜牧兽医专业教师,被派驻到温氏集团等企业。他们从技术骨干做起,逐渐培养成为公司的核心高层;他们在解决生产实际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管理和技术经验,反过来他们同时还指导研究生和本科生的课程和创新项目,这就使得创新有方向,创业有基础。与此同时,某大学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发现企业既有技术又有管理能力的人才,把他们引进高校,作为专业教师,形成了多维的良性流动的人才团队。这被前国家副主席李源潮赞誉为“大华农”模式,实现了技术、资本、市场的结合,达到了教授、企业、大学的“三赢”。


  3.3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产业特性形成立体多样的教育内核畜牧兽医行业由于其产业特性,其规模化整合加速,形成了产学研的深度融合,编织了技术、资本、市场和高校、企业、政府深度融合的立体的创新创业网络,构成了创新创业教育六个方面的要素,组成了实践课程所要连结的主要内容。针对不同创新创业认知阶段、体验阶段、孵化阶段和转化阶段,分别采用“头脑风暴的”“问题导向教学法”(PBL)提升创业意识;利用“案例教学法”增强体验效果和创新创业的说服力;利用“翻转课堂法”,使得学生积极投身其中,发现校外资源;采用“项目小组教学法”,为学生创新创业成果转化提供平台,综合“项目”和“小组”的优势,为他们从孵化的母体走向独立创造条件。如果说,学科专业和产业为肉,6个要素为骨架,课堂教学、案例学习、团队实践等如前所述的教学方法则是“血”和“气”,他们使得创新创业教育的各个节点构成有机整体,紧密结合,充满活力。


  3.4多方联动创建校企协同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从调查看,大学生创新创业还需要资金和引路人。某大学兽医学院从发展基金中,每年拿出10万元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此外,国内养殖行业转型升级,宠物行业异军突起,动物保健行业整合加速,需要大量的创新创业人才。该学院应抓住时机,争取校外企业支持,与十多家国内有实力的公司合作,成立了“智牧英才创业基金”,对学生的暑期实习、团队社会实践、专业征文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研究等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学院在实习生选拔推荐、企业培训、实习过程跟踪、实习结果反馈、实习成果分享等环节全程参与。学院为每位实习生购买保险、报销往返车费。该项目还设有“实习生交流会”、“优秀实习生评选”和“实习生征文比赛”等环节,评选出优秀实习团队、优秀实习生和优秀实习心得等,并在学院网站和微信平台给予公开表彰。由企业代表与学院专业老师成立“创新创业导师团”,由导师团拟定创新创业指南,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申报指南。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可以在十多家企业进行孵化或落地。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获得了新的活力,发现可用人才;大学生则锻炼了创新能力,获得企业的资金和技术以及渠道支持,提升综合素质。


  第2篇:畜牧一体化推动中国饲料产业稳步发展


  谢长城(北京博亚和讯农牧技术有限公司,北京100193)


  12017年我国饲料产业发展特点


  2017年,全球经济全面复苏,中国畜牧业产能恢复,低效产能逐渐出清,效率提升和转型升级初见成效;饲料产业稳步发展,质量安全管理更加严格,饲料产品质量提升,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具体表现为生猪出栏恢复增长,胴体重增加,一体化扩张,饲料渗透率进一步提高,饲料消费增长;蛋鸡养殖上半年亏损严重,蛋价创近十年新低,产业集中淘汰,存栏大幅度下降,蛋鸡饲料消费减少;白羽肉鸡出栏先增后降,黄羽肉鸡减量,肉鸭稳中增长,肉禽饲料消费回落。


  在饲料总量增长空间受限的背景之下,饲料企业增速分化。肉鸡养殖一体化程度高,一体化企业逆势扩张,以散户为主要客户的饲料企业收缩;生猪养殖结构变化,以一条龙、规模场为主要客户的饲料企业增长,品牌的拉动力更强。2季度饲料增长放缓,3季度略有恢复,大企业增速好于中小企业。预计2017年全国饲料总产量2.11亿t,同比增长1.1%,1、3季度同比增长,2、4季度同比下降。由于饲料需求总量波动幅度有限,短期波动被放大,饲料消费1、3季度扩张,2、4季度收缩。


  预计2017年配合料产量18634万t,同比增长1.3%,其中猪料增长5.8%,蛋禽料下降4.2%,肉禽料下降1.9%,水产料增长7.3%,反刍料下降11.8%。浓缩料下降1.3%;预混料同比增长1.4%。


  1.1商品料市场


  1.1.1一体化扩张,生猪饲料消费增长2017年,猪配合料产量7592万t,同比增长5.8%;玉米价格下跌,浓缩料产量恢复性增长至1168万t,同比增长2.6%;预混料产量440万t,同比增长6.7%。猪料消耗19120万t,同比增长5.4%,主要得益于生猪出栏恢复性增长,胴体重增加,饲料消费增长;一体化扩张,散户退出,工业化饲料使用比例提高。


  1.1.2产业集中淘汰,存栏大幅度下降,蛋鸡饲料消费减少2017年上半年蛋鸡养殖亏损严重,蛋价创近十年新低,产业集中淘汰,蛋鸡存栏大幅度下降。下半年蛋价强势上涨,蛋鸡养殖盈利创近三年新高,补栏增加,淘汰趋缓。据博亚和讯测算,2017年在产蛋鸡平均存栏9.79亿羽,同比减少12.74%;蛋禽料消费量为6145万t,同比下降5.1%。其中,配合料2429万t,同比下降4.2%,浓缩料同比下降4.2%,预混料同比下降6.2%。


  蛋禽料消费量下降主要体现在2季度,因大量淘汰,存栏下降,3季度消费量触底;随着养殖恢复盈利,补栏有所好转,4季度饲料消费环比回升,但同比仍下降。


  1.1.3肉禽料消费下降上半年白羽肉鸡祖代鸡引种受限,强制换羽提升产能,商品鸡出栏量大增,对饲料消费增加;但随着养殖效益恶化,补栏减少,下半年出栏量大降,对饲料消费回落。根据博亚和讯测算,2017年商品白羽肉鸡出栏总量42.61亿羽,同比减5.2%;黄羽肉鸡出栏同比降幅在2%左右;肉鸭出栏稳中有增。


  2017年肉禽料消费6208万t,同比下降2.9%,其中1季度消费同比增长,2、3、4季度同比下降;配合料产量同比下降1.9%;浓缩料和预混料同比降幅在10%以上。


  1.1.4反刍料下降,水产料恢复增长奶牛养殖效益下降,散户退出,导致奶牛存栏减少,饲料消费量大幅下降。预计2017年反刍料消费1673万t,同比下降6.7%。其中,配合料下降11.8%,浓缩料下降9.5%,预混料增长2.7%。


  受南方天气影响,2017年上半年水产料产量同比下降,3季度有所恢复,产量增长。预计2017年水产配合饲料产量2043万t,同比增长7.3%。


  1.1.5饲料产品质量稳定,大企业集中度提高《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自2015年7月1日起施行,《规范》的实施有助于提升饲料企业的整体生产与管理水平,淘汰生产设备落后的产能,饲料企业向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产业融合加快,大企业集中度提高。截止2017年,已公布5批174家部级示范企业名单,覆盖29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山东省(17)、湖北省(15)、江苏省(13)位列前3;包括77个集团公司,大北农集团(21)、正大集团(14)、通威集团(12)位列前3。


  近2年来,全国饲料产品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6%以上。2017年,农业部抽检商品饲料样品11000批次,商品饲料质量卫生合格率97.4%,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商品饲料中“瘦肉精”、三聚氰胺等违禁添加物非法添加行为得到有效控制。


  1.1.6代加工逐渐兴起,散装散运快速推进中国饲料工业经过最近2年调整迎来恢复性增长,但增速放缓,饲料加工毛利下降,饲料行业进入微利时代。面对养殖产业大变局,饲料企业和养殖企业整合加速,资源互补、资源共享成为常态,饲料企业以养户为中心,降低全流程成本,控制产品质量,为养猪企业代工开始逐步兴起。同时,随着养殖规模化程度提高以及饲料代加工的发展,亟需加快推进饲料散装散运,实现饲料生产和畜禽养殖“厂场对接”,有利于供需双方建立长期稳固合作关系,形成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利益联结机制,促进畜牧饲料产业融合,提升畜牧业综合竞争力。


  1.1.7环保政策升级,促进畜牧业生产布局调整2016年11月底,国务院发布了《“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明确提出“2017年底前,各地区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2016年12月通过“环保税法”;2017年6月12日印发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见,2020年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5%以上。


  环保政策的严格执行加快了养殖散户的退出,环保不合格、规模小的落后产能减少,规模化养殖场产能持续扩张,养殖规模结构改善;另外,禁养区、限养区的成立促进了畜牧业生产区域布局调整,出现了“生猪养殖北上”和“蛋鸡养殖南下”的新趋势。养殖规模结构和产能区域调整对饲料行业现有的产能布局、市场份额、定价能力、经营模式等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农牧业上市公司无论是饲料项目还是养殖项目的新建投资都主要集中在养殖潜力区和重点发展区。


  1.2饲料原料市场


  1.2.1政策调控初见成效2017年,国内收储政策改革初见成效,小麦、稻谷等口粮品种继续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棉花目标价格改革深化,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调整为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推进玉米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改革,健全生产者补贴制度,鼓励多元市场主体入市收购。同时,结构调整和促消费政策继续发力,以“镰刀弯”和黄淮海等地区为重点,深入推进粮改饲补贴试点,将粮改饲规模扩大至1000万亩(1亩=1/15hm2,下同),继续调减非优势区籽粒玉米,增加优质食用大豆、薯类、杂粮杂豆等。为支持供给侧改革,加快国家去库存的步伐,除深加工和饲料收购补贴政策外,国家还大力推动燃料乙醇能源战略和深加工产品出口政策。


  2017年起,在新疆深化棉花目标价格改革,棉花目标价格自2017年起由试点期间的“一年一定”改为“三年一定”,2017—2019年新疆棉花目标价格为18600元/t。


  国产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调整为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后,政府对大豆生产者给予一定补贴,生产者随行就市出售大豆,形成购销主体多元化和多渠道流通的市场格局。10月14日,黑龙江省2017年玉米和大豆生产者补贴资金发放工作正式启动,2017年玉米生产者补贴标准为每亩133.46元,大豆生产者补贴标准为每亩173.46元。


  2017年是玉米“市场化”的第2年,在国家政策驱动下,“镰刀湾”玉米种植面积持续调减,预计“镰刀弯”等非优势产区籽粒玉米面积调减约2000万亩。为支持玉米购销市场化改革实施,引导更多配合饲料企业入市收购、加工新产玉米,进一步扩大新产玉米就地加工转化能力,2月下旬,吉林、辽宁及黑龙江省相继公布了饲料企业采购玉米补贴标准,吉林省补贴200元/t,辽宁省补贴100元/t,黑龙江省补贴300元/t。同时,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财政部等十五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扩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和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的实施方案》,根据方案要求,到2020年,全国范围将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


  目前国内生物燃料乙醇的生产仍以玉米等粮食原料为主,按照10%的掺混标准,生物燃料乙醇总产量需达到1200万t,当玉米乙醇在燃料乙醇中的渗透率分别为5%、30%、50%和60%时,按生产1t生物乙醇需要3t左右玉米,消耗玉米用量分别为423、846、1410、1692万t。若按玉米用量占60%计算,玉米工业消费量预计达到9000万t以上。


  1.2.2市场延续去库存,价格触底反弹2017年,国内饲料原料价格涨跌互现,饲料原料成本延续下降。玉米去库存步伐加快,市场化定价,国内玉米价格触底反弹。全球大豆供需宽松格局延长,蛋白原料价格区间震荡。添加剂(维生素、矿物质)等涨幅较大,预混料成本上涨,但玉米和豆粕价格偏低,按市价计算,饲料原料使用成本比上年同期下降5.3%。


  1)谷物去库存步伐加快,市场化定价2017年,玉米产量达2.16亿t,比2016年减少366万t,同比减少1.7%;小麦产量达1.3亿t,比2016年增加93万t,同比增加0.7%。


  2017年,玉米市场围绕“减面积、去库存、促消费”展开,“镰刀湾”玉米种植面积持续调减,临储拍卖投放力度加码,国家除补贴政策外,还大力推动燃料乙醇能源战略和深加工产品出口政策。受一系列利好政策支撑,2017年玉米消费明显升温,玉米市场供应过剩格局有所缓解,价格在1季度触底之后震荡上行。2017年全国玉米均价1637元/t,同比下跌10.1%。


  2017年国内小麦收购价格维持不变,每市斤1.18元。新麦上市开秤价格高于2016年,且新粮质量较好,而托市收购预案启动进一步支撑价格走高。2017年全国小麦均价为2492元/t,同比上涨3.9%。虽然2018年小麦最低收购价首次下调,但0.06元/kg的下调幅度符合市场预期,新年度重点关注国家政策变化。


  2)谷物替代优势分化,进口量延续下降2017年小麦-玉米价差在500元/t以上,小麦价格大幅高于玉米价格,饲料中小麦替代玉米量持续下降。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12月份预计,2017—2018年度国内小麦饲料消费为500万t,较上年度减少200万t,减幅30.8%(图8)。


  国内玉米价格触底反弹,进口谷物替代优势分化,进口总量延续小幅下降。其中,进口玉米和高粱替代优势减弱,进口量大幅下降;大麦价格优势依然明显,进口量大增。2017年前11个月,中国玉米、小麦、大麦、高粱、DDGS进口量累计2006.1万t,同比减少0.8%。其中,高粱进口量489.9t,同比减24.1%,玉米进口量237.3万t,同比减21.6%,大麦进口量828.6万t,同比增80.1%,小麦进口量411.8万t,同比增30.7%。受制于惩罚性的“双反”关税政策影响,DDGS进口量38.5万t,同比减87.2%。


  3)中国油料产量止降回升,进口量再创新高2017年中国油料产量止降回升,大豆产量为1440万t,同比增加146.3万t;菜籽产量为1430万t,同比减少24.5万t;棉籽产量为980万t,同比增加100万t。中国油料进口量再创新高,增幅扩大。其中,大豆进口量达9554万t,同比增13.9%,对外依存度为86.9%;前11个月菜籽进口量为441.8万t,同比增32.9%。2017年鱼粉配额前高后低,鱼粉价格触底暴涨,前11个月进口量为152.3万t,同比增52.8%。


  全球大豆市场延续丰产,供应宽松周期延长,豆类市场仍处于熊市格局,国内豆粕现货价格先跌后涨,整体保持低位震荡。2017年国内豆粕现货均价为2991元/t,同比下跌1.5%。全球菜籽和棉籽产量连续2年增产,供需格局转向宽松。其中,中国菜籽产量延续下降,但菜籽和菜粕进口量大幅攀升,叠加中国棉籽产量连续2年增产,国内杂粕市场供应转向宽松。2017年国内杂粕现货市场区间震荡,其中菜粕现货均价为2443元/t,同比上涨4.9%,棉粕现货均价为2531元/t,同比上涨0.1%。


  4)豆粕价值优势明显,使用量保持高位一般来讲,豆粕与棉粕之间价差为800元/t以上、豆粕与菜粕之间价差为1000元/t以上时,替代效应开始显现。2017年国内蛋白原料市场涨跌分化,国内豆粕与菜粕价差为548元/t,价差较上年缩窄162元/t;豆粕与棉粕价差为460元/t,价差较上年缩窄50元/t,豆粕使用优势依然明显。据市场调研,猪料中豆粕添加比例达到最高水平,禽料中基本完全替代杂粕,水产料中豆粕添加比例保持在20%左右(图9)。


  22018年饲料产业发展趋势展望


  2018年,全球经济延续增长,中国经济仍将在合理区间运行,商品通胀压力上升,美国加息引领全球货币政策收紧。国内养殖盈利情况有望恢复常态,盈利水平相对合理,盈亏周期因大企业扩张和产业链延伸将被拉长,预计蛋鸡上半年保持盈利,肉鸡产量保持平稳,饲料产量稳中有增。其中,生猪工业化饲料增幅有望扩大,家禽工业化饲料达到2012年水平之后保持稳定,反刍料和水产料增速分化,不确定性较大。一体化饲料增幅扩大,继续抢占商业饲料份额,商业饲料增长幅度受限。


  2.1玉米供求格局转变,谷物市场景气度回升玉米酒糟自2017年12月20日起免征进口环节增值税,但受制于惩罚性的“双反”关税政策,进口DDGS较国产仍无价格优势。在“双反”政策影响下,预计2018年DDGS进口量仍将保持低位,进口量将不足50万t。


  目前,国家临储库存中2013年玉米尚未拍完,叠加2014年5000万t和2015年1.25亿t,2018年玉米市场将延续去库存节奏,若2019年底粮源尚未出库,部分将沦为陈化粮。此外,4季度玉米价格强势上涨,2018年玉米拍卖及定向销售或将提前启动,拍卖量有望加码,需关注政策落实情况。


  由于玉米种植效益明显增加,叠加“镰刀湾”地区经过2016年调减3000万亩、2017年调减2000万亩,目前已达到2020年调减5000万亩的计划,2018年农民种植玉米积极性或增加。此外,由于深加工利润较好,市场对东北深加工玉米收购补贴政策分歧较大,预计补贴额度将减半或者取消。


  国内玉米市场供需格局悄然变化,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的效果开始显现,玉米价格触底反弹,甚至在4季度多元化收购主体集中入市后,市场出现“抢粮”现象。在玉米产量持续下降和下游需求持续增加的背景下,预计2018年玉米价格或将延续震荡上行,均价运行区间在1650~1900元/t。


  2.2油料进口再创新高,价格底部抬升2018年全球油料产量延续增长,供需格局保持宽松,中国需求强劲,进口量有望再创新高,但增幅或将放缓。预计2018年中国大豆进口量将达到9900万t,菜籽进口量达到530万t。


  南美大豆产量分化,美国大豆播种面积有望再创新高,且中国大豆播种面积和产量有望延续回升,全球大豆供应保持宽松。但在需求强劲的背景下,大豆期末库存或将高位回落,且在“拉尼娜”天气背景下,全球大豆单产存在较大变数,豆粕现货价格底部有望抬升。全球菜籽和棉籽产量延续增产,供需格局保持宽松。其中,中国菜籽产量有望止降回升,棉籽产量有望连续3年增产。在需求保持稳中增长的背景下,国内杂粕现货价格维持区间震荡,豆粕与杂粕价差保持较窄水平,豆粕对杂粕替代保持高位。


  2017年,中国养殖产能恢复,饲料消费增长,饲料起步的集团企业继续重金投资养殖业,融入养殖大产业、打造全产业链的步伐加快,一体化企业布局终端市场,抢占下游消费空间。国内收储政策改革初见成效,结构调整和促消费政策继续发力,去库存步伐加快;玉米价格探底反弹,豆粕价格区间震荡,饲料原料成本延续下降,饲料企业盈利续增。预计2018年国内养殖盈利有望恢复常态,盈亏周期因大企业扩张和产业链延伸将被拉长,饲料产量稳中有增。


  第3篇:青海西州水库生态渔业养殖技术研究


  袁军(青海省海西州菜篮子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青海海西817099)


  摘要:文章以青海省海西州地区水库生态渔业为研究实例,结合当地养殖存在的问题,提出水库渔业放流增殖、库区野生经济鱼类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局部库区渔业调控和控藻等关键性的养殖技术,希望改善青海省海西州当地水库生态渔业养殖效果,为其他区域生态渔业的养殖工作开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关健词:水库生态渔业;养殖技术;研究


  目前阶段,生态污染的情况愈加严重,人们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也随之提高。其中,水库生态养鱼能够有效地保护水体,所以,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并分析水库生态渔业的养殖技术。


  一、水库生态渔业的放流增殖技术研究


  在水库渔业放流增殖技术应用的过程中,最主要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了鱼类资源实施定量评估准确程度、放流作用与效果、放流苗种实际质量以及各类生态鱼种群组合放流等。在实施水库渔业放流增殖技术的时候,鱼类资源定量评估准确程度的控制,需要将现代水声学技术引入其中,严格调查水库渔业发展的具体状况。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放流增殖技术工作人员,就能准确了解鱼类群落分布的多样性形成,同时还可以掌握鱼饵生物和水库水域环境改变之间存在的资源关系等,以保证对鱼类种群生存环境的需求做出科学性地规划[1]。


  在运用放流苗种质量与来源确定技术的过程中,研究工作人员可以有机整合放流经济型鱼类苗种繁育以及中间培育技术,实现苗种生产工艺和技术的全面优化。如果是鱼类种群不同的组合增殖流放技术,作为水库生态渔业养殖工作人员,需结合使用水体初级生产力、种间关系、饵料生物与鱼类群落结构分布等相关因素,以保证捕捞强度以及类型的有效确定。在此基础上,流放增殖技术工作人员要科学合理的选用放流鱼类的种别、放流位置、放流时间和放流数量等参数。


  二、水库生态渔业的库区野生经济鱼类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在对青海省海西州地区某河段府库鱼类进行早期资源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库区内部的洄游型鱼类在实际繁殖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规律,而以调查的结果为参考依据,对库区内部定居型的鱼类育苗展开了时间与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也对资源现状做出了研究[2]。在此基础上,还针对水库当中的野生经济鱼类的早期生长和发育状况实施了有效地探究,了解到早期资源在库区鱼类发展中所做出的贡献。将以上内容作为参考依据,认为应将野生经济鱼类生产管理技术引入到水库生态渔业养殖中。


  将生态鱼类作为研究案例,在水库生态渔业养殖的过程中必须要对鱼类的繁殖适应能力做出分析,同时对繁殖的策略加以总结,进一步了解生产环境和规模。结合人工产卵场构建的方式,即可为库区内部生态鱼类的保护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养殖生态鱼类的时候,必须要严格按照多渔具与多种群的基本原则,综合考虑种群关键技术的有效调节。而在此技术当中,主要涵盖了最小起铺的尺寸与总允许渔获量等多个方面,而且要科学合理地制定渔具的规格,保证捕捞强度设计的有效性。


  三、水库生态渔业的局部库区渔业调控和控藻技术研究


  将生态互补原理与生态操纵理论相互结合,遵循生态系统因子修复基本原则,严格控制库区内部的藻类,尽量消减水库区域内部水体的氮磷负荷。特别是直流区域,因其污染程度较为典型,所以要将滤食性鱼类放养其中,并有效地控制浮游类藻类。与此同时,也可以在库区内部养殖碎屑食性的鱼类,这样一来,就能够有效地控制浮游类的生物过度繁衍[3]。如果水库存在消落区的特点,则应当对季节性渔业养殖技术加以运用,确保水域资源得到合理使用,有效地减少渔业管理方面与运输方面的成本支出,进一步创造理想的经济效益,获取可观的社会效益。


  四、水库生态渔业的营养施配技术研究


  在水库生态渔业养殖的过程中,对水产品的营养要求相对较高,因而在实际养殖的过程中,应对生物特性需求加以有效地控制,以保证养殖更加科学与健康。其中,要对营养投放以及比例需求给予高度重视:


  1、对碳水化合比例加以控制


  这在鱼类养殖中是需求量最大的物质,所以要严格测量水中所含化合物量。通常情况下,普通饲料当中就含有这一营养物质,可以积极开展比例调节的工作[4]。


  2、氨基酸与蛋白质有效调配


  因鱼体的表面富含蛋白质,所以数量因素会对育苗的发育速度带来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对氨基酸含量加以控制,确保蛋白质成分更加平衡。为此,要积极开展氨基酸与蛋白质检定工作,以保证养殖数量的合理性。


  3、维生素脂肪的调配


  通过对维生素脂肪的合理运用,可以实现鱼类的健康发育目标,鱼类生理功能得到调节,而且还可以达到氧化还原与代谢调节的目的。


  4、矿物质的调配


  具体指的就是无机盐类的物质,只有矿物质充足才能够保证鱼类代谢功能的正常。


  五、结语


  综上所述,水库生态渔业养殖能够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所以必须要提高重视程度,确保养殖技术的健康性与合理性,有效地控制养殖的整个过程,优化养殖的质量与水平,在满足水库水质和环境的同时,增强水产产品质量和产量,创造更为理想的水库生态渔业经济效益。由此可见,养殖技术对于水库生态渔业的发展十分重要。在文中,将青海省海西州地区水库生态渔业作为研究重点,阐述了关键的养殖技术,以期将水库的功用与价值充分展现出来。


  第4篇:全球海洋渔业治理的发展趋势与特点


  黄硕琳1邵化斌1(1.上海海洋大学,上海201306)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对可持续渔业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高度关注,可持续渔业问题和保护海洋脆弱生态系统已经成为海洋渔业治理的热点问题。从一系列相关国际条约和国际文件分析,全球海洋渔业治理的发展趋势是:聚焦海洋脆弱生态系统;强调在海洋生物资源管理中生态系统方法的应用;强化国家管辖范围外海域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对深海渔业的管理;促进可持续渔业发展。全球海洋渔业治理的特点是:强化区域渔业管理组织在全球渔业治理中的作用;国家被要求承担更多的责任;渔业资源养护和管理措施的实施或执行的标准逐步具体化;打击非法、未报告及不受管制捕捞活动成为海洋渔业治理的重点;加强渔业执法合作,提升渔业执法效力;关注水产养殖对海洋生态的影响。在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如何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意识,提高履约能力,履行船旗国的责任和义务,是我国海洋渔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关键词:渔业治理;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可持续渔业;发展趋势


  全球面积的71%被海洋所覆盖,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均起源于海洋,有80%以上的生物生活于海洋。当前已知海洋生物种类大约有22万~24万种,包括海洋微生物、海洋植物和海洋动物,其中海洋鱼类约有16700余种、甲壳类50000多种、头足类760多种、海洋哺乳动物130多种①。海洋渔业是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最主要的形式。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报告,2011年全球海洋渔业产量为8260万吨,2012年为7970万吨,2013年为8090万吨,2014年为8150万吨②。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类捕捞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海洋渔业资源的需求和开发力度不断加大,海洋渔业资源衰退、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海洋渔业发展的严重问题,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危机。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以来,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特别是公海渔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已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由于海洋渔业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密不可分,渔业资源的生存和维持依赖于一定的生态环境,因而海洋生态环境问题引起国际社会的重视,尤其是海洋渔业生产与海洋生态环境的相互影响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可持续渔业问题已经成为海洋渔业治理的一个热点问题。


  海洋捕捞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主要来自于对海洋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当某种生物种群被利用的程度超过其最大持续水平时,会引起该种生物种群衰退甚至枯竭。这种危害不仅限于那些受到过度捕捞的生物种群,与其有关联的其他种群也会因这些种群数量的严重下降而受到影响,特别是一些更容易受到渔业影响的种类,如海洋哺乳动物、鲨鱼、海龟和海鸟等。原有的生物种群之间的生态平衡被打破,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群结构发生变化,生物多样性受到影响,整个生态系统被破坏。


  尤其引起人们关注的是捕捞活动对海洋哺乳动物和海鸟的影响。一些渔业直接以海洋哺乳动物为捕捞对象,如捕鲸渔业、捕海豹渔业等;而某些捕捞方法在捕捞作业中容易造成对海洋哺乳动物或海鸟的兼捕,例如,金枪鱼围网作业对海豚的兼捕,流刺网作业对海鸟、海豹、海狮及海豚等众多海洋哺乳动物的兼捕,拖网作业对海龟的兼捕。这些海洋哺乳动物或鸟类大多处于海洋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顶端,数量较少,由于直接捕捞或兼捕导致的衰退甚至枯竭会对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造成很大危害。


  201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世界渔业与水产养殖状况》指出,在被评估的渔业资源种群中,58.1%的渔业资源被完全开发,31.4%的渔业资源在生物学上不可持续的水平上被开发(过度捕捞),只有10.5%的渔业资源处于健康状况(见图1)。①因此,通过科学而有效的海洋渔业管理制度,实现海洋捕捞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及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维护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海洋渔业对海洋生态系统、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进入21世纪以来,这种关注达到了新的水平。通过全球或区域性协定,以及可持续渔业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决议、宣言,共同构建起一个全球海洋渔业治理的法律框架;并在此框架内,由主权国家和区域性渔业管理组织采取措施,确保国际渔业养护和管理措施得到遵守的全球海洋渔业治理的行动正在有序地展开。


  一、全球海洋渔业治理的基本法律框架


  1994年11月16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以来,国际上有关海洋生物资源和海洋生态保护的公约、协议、决议等都是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海洋生物资源的规定为基本框架,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养护和管理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作了更进一步或更具体的规定,体现了国际渔业法律制度的发展趋势,代表了国际社会对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观念的进一步深化和扩展。


  除了上述有关渔业的国际公约和国际文件外,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人类与生物资源的关系成为了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众多的国际公约、国际文件制约着人类对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利用。相关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国际公约包括:1971年《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1973年《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1979年波恩《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1980年《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公约》(CCAM⁃LR)、1992年赫尔辛基《跨境水道使用和保护公约》、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2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等。


  这些国际法律性文件或指导性文件的生效和实施正在使世界渔业资源管理和海洋生态保护理念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从而使渔业资源开发和海洋生态保护的秩序和管理制度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二、全球海洋渔业治理的主要趋势


  2.1聚焦海洋脆弱生态系统


  全球海洋渔业治理的一个趋势是保护海洋脆弱生态系统。脆弱海洋生态系统的特征表现为物质性或功能性脆弱,最脆弱的生态系统是易受干扰、恢复很慢或可能永远无法恢复的生态系统。①


  2004年联合国大会59/25号决议号召:各国以及相关区域渔业管理组织采取紧急行动,以科学为依据,遵循预防性措施,“暂时禁止破坏性捕捞法,包括有损于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脆弱海洋生态系统,包括海底山脉、热液喷口和冷水珊瑚的底拖网捕捞法,直至依照国际法的规定制定适当的养护和管理措施”②。


  2005年新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指出:海洋与海岸带位于世界上受威胁最严重的生态系统之列。没有海洋区域不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且近一半的海洋区域受到多种因素的严重影响。需求增长、过度捕捞、海水养殖向远海扩展、在脆弱生态系统中使用破坏性渔具、海洋酸化、海底石油和海底矿藏的开发……都严重威胁了海洋生境、生物资源和生态系统。③


  近年来,国际社会越来越关注现行法律构架是否足以解决国家管辖范围外海域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问题。联合国大会一直呼吁:制定终止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国家、区域或全球性计划,特别要关注脆弱生态系统;发展和促进各种不同方法和工具的应用,包括生态系统方法,消除破坏性渔具渔法,依据国际法和科学证据建立海洋保护区等。④


  2.2强调生态系统方法的适用


  海洋渔业治理的另一个发展趋势是在治理中强调生态系统方法(EcosystemApproach)的适用。2002年可持续发展世界峰会上,各国承诺不仅要促进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希望到2010年能在国家层面实施生态系统方法,促进综合的、跨部门的海岸带和海洋管理。⑤


  2005年联合国大会要求联合国海洋和海洋法问题不限成员名额非正式协商进程(UnitedNationsOpen-endedInformalConsultativeProcessonOceansandtheLawoftheSea,简称ICP)第七次会议聚焦讨论“生态系统方法和海洋”⑥。会议讨论认为在世界的许多地方持续的环境恶化以及日益增加的需求竞争情况下,国际社会应该急切回应,并为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设定管理的优先事项。会议进一步认为,海洋管理中的生态系统方法应该聚焦于管理人类活动,以维持或修复生态系统健康,保持其原有的物质和环境功能,为食品安全提供社会和经济效益,提供满足国际发展目标的谋生方法,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会议向联合国大会提出了有关“生态系统方法和海洋”的基本要素、实施生态系统方法的途径以及提高生态系统方法适用性的必要条件。


  200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62/177号决议,号召各国2010年起在渔业管理中适用生态系统方法,提高对生态系统方法的认知;呼吁各国根据国际法,直接或通过区域渔业管理组织和安排(RegionalFisheriesManagementOrganizationsandArrangements,“组织”有固定的常设机构,“安排”没有固定的常设机构),在鱼类种群(包括跨界鱼类种群、高度洄游鱼类种群和公海鱼类种群)的管理与开发中适用生态系统方法。该决议进一步鼓励各国在采用和实施有关兼捕、污染防治、捕捞过度、特别生境的保护等养护和管理措施时,适用生态系统方法①。


  2.3强化国家管辖范围外海域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


  强化国家管辖范围外海域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是海洋治理包括海洋渔业治理的一个发展趋势。2002年南非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峰会通过《可持续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执行计划》,要求“保持国家管辖范围内外重要和脆弱海洋与沿海区域的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为实现此目标,各国应“在2012年前根据国际法和科学依据在全球建立起海洋保护区网络,包括具有代表性的网络。”②


  2003年联合国海洋和海洋法问题不限成员名额非正式协商进程第四次会议,呼吁探索对国家管辖范围外脆弱和受威胁的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和管理的工具,并提出四种管理工具,即实施海洋和沿海地区的综合管理、建立海洋保护区、生态系统方法的应用、风险预防方法的应用。③


  2010年10月在日本爱知县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届成员方大会,通过了《生物多样性战略计划》修订方案,并提出了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其中第11个目标是“利用得到有效公平管理、具有生态代表性、联接良好的保护区系统以及其他有效的划区养护措施,到2020年使10%的沿海和海洋区域,尤其是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特别重要的区域,都得到有效养护④”。


  2011年“研究与国家管辖范围外海域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有关问题的不限成员名额非正式特设工作组”第四次会议,同意把海洋保护区与其他内容一起作为解决国家管辖范围外海域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一揽子”方案。⑤“一揽子”方案内容为:海洋遗传资源,包括惠益分享;包括海洋保护区、环境影响评估等在内的管理措施;能力建设以及海洋技术转让。


  2012年6月20—22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的成果文件《我们希望的未来》,重申了“包括海洋保护区在内的划区养护措施的重要性,这些措施必须符合国际法并以现有最佳科学资料为依据,作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利用其组成部分的一种工具”,同时再次重申了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⑥


  2015年6月1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A/RES/69/292号决议,决定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框架下,就国家管辖范围外海域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问题拟定一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文书。⑦至2017年7月,联合国已经召开了国家管辖范围外海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协定的4次预委会会议;预计在2018年9月启动政府间大会谈判①。从现在的发展趋势看,可以预见,《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框架下第三个执行协定——“国家管辖范围外海域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协定”指日可待。


  2.4加强对深海渔业的管理


  国际社会特别关注的是深海底层渔业对脆弱海洋生态系统的损害。尤其是底拖网作业,对海山、热液泉口、冷水珊瑚以及深海生物资源等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对深海脆弱生态系统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2004年联合国大会59/25号决议呼吁有权管理底拖网作业的区域渔业管理组织“依照国际法的规定,在各自的监管区内采取适当的养护和管理措施,以解决破坏性捕捞法,包括有损于脆弱海洋生态系统的底拖网捕捞法所造成的影响,并确保这些措施得到遵守。”②


  公海底拖网作业,由于其选择性差及对海床的生态的影响,面临着被禁止的危险。2004年2月,上千名科学家联名要求联合国和有关国家禁止在公海和各国专属经济区进行底拖网作业,以使深海珊瑚生态系统得以长期生存。2006年,11月17—22日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的联合国非正式会议将“在全球公海领域暂时禁止拖网捕捞的提议是否可行”列为会议主题。③2007年5月,第三次南太平洋区域渔业管理大会决定从2007年9月30日起,在南太平洋的公海区域,未经严格的评估和未采取高度预防性保护措施的情况下,禁止底拖网作业。其他区域也正在考虑采取类似的措施。


  2006年联合国大会第61/105号决议明确对海洋脆弱生态系统管理,“鼓励加快工作进度,制定关于为渔业目的建立的海洋保护区的目标和管理标准,在这方面,欢迎联合国粮农组织拟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制定技术导则,用以指导为渔业目的建立的海洋保护区的设计、落实和检验,并敦促在所有相关国际组织和机构之间进行协调与合作。”④


  2007年3月,联合国粮农组织渔业委员会会议决定:在2007年8月份之前召开专家磋商会,起草《公海深海渔业管理国际准则》(草案),2008年初完成技术磋商,以使区域渔业管理组织和相关船旗国根据第61/105号决议在2008年12月31日前制定相应措施。为此,联合国粮农组织共召集了7次会议,其中专家磋商会2次、技术磋商会2次、破坏性捕捞研讨会1次、深海渔业知识和数据研讨会1次以及船长与船队管理者研讨会1次。2008年8月25—29日,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技术磋商会审议并通过了《公海深海渔业管理国际准则》。


  从发展趋势看,选择性较差或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渔具渔法将受到进一步的限制甚至禁止。在大部分区域,公海底拖网和围网作业势必受到严格的限制,并且这种限制很可能会发展成为在公海区域对底拖网作业的全面禁止。


  2.5促进可持续渔业发展


  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大会就公海大型中上层流网捕捞、在国家管辖区内和公海上未经许可捕捞、兼捕和弃鱼等渔业问题通过了一系列决议。进入21世纪之后,联合国高度关注渔业问题,200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56/13号决议,关注《执行1982年12月10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养护和管理跨界鱼类种群和高度洄游鱼类种群的规定的协定》(本文简称《执行协定》)的生效与实施问题;2002年,联合国大会57/141号决议、57/142号决和57/143号决议都高度关注了渔业问题。2003年起,每年的联合国大会都会通过一个关于《执行协定》的年度决议,即“通过1995年《执行1982年12月10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养护和管理跨界鱼类种群和高度洄游鱼类种群的规定的协定》和相关文书等途径实现可持续渔业的决议”。截至2017年底,这些年度决议是:2003年58/14号,2004年59/25号,2005年60/31号,2006年61/105号,2007年62/177号,2008年63/112号,2009年64/72号,2010年65/38号,2011年66/68号,2012年67/79号,2013年68/71号,2014年69/109号,2015年70/75号,2016年71/123号,2017年72/72号。①这些决议关注的主要事项如下。


  (1)实现可持续渔业


  强调重视世界各大海洋的海洋生物资源的长期养护、管理和可持续利用,促请所有国家直接或通过区域渔业管理组织和安排,根据国际法和《负责任渔业行为守则》,把预防性办法和生态系统方法广泛用于养护、管理和开发各种鱼类种群。


  (2)实施1995年《执行协定》


  促请所有尚未批准或加入《执行协定》的国家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执行协定》第1条第2款(b)项所述实体批准或加入《执行协定》,并在此之前考虑暂时适用《执行协定》;促请协定缔约国通过其国家立法和它们参加的区域渔业管理组织和安排,优先有效执行《执行协定》的规定;强调《执行协定》有关在执法方面开展双边、次区域和区域合作的规定非常重要,敦促继续在这方面做出努力。


  (3)相关的渔业文书


  强调必须有效实施《促进公海渔船遵守国际养护和管理措施的协定》的规定,敦促继续在这方面做出努力;促请尚未参加《促进公海渔船遵守国际养护和管理措施的协定》的所有国家和其他实体作为优先事项参加该协定,并考虑在此之前暂时适用该协定;敦促各国及次区域和区域渔业管理组织和安排在其职权范围内实施《负责任渔业行为守则》和鼓励适用《负责任渔业行为守则》;敦促各国优先制定和实施国家行动计划,并酌情制定和实施区域行动计划,以落实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国际行动计划。


  (4)非法、未报告及不受管制的捕捞活动


  严重关切非法、未报告及不受管制的捕捞活动(以下简称IUU捕捞),IUU捕捞仍然是对鱼类种群和海洋生态系统的最大威胁之一,会继续对海洋资源的养护和管理、粮食安全和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产生严重和重大的影响,促请各国、区域渔业管理组织和安排充分履行一切现行义务,打击这类捕捞活动,迅速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执行《预防、阻止和消除非法、未报告及不受管制的捕捞活动国际行动计划》;敦促船旗国加强对悬挂本国国旗的船只的有效管辖和控制,并进行尽职调查,包括在必要时制定或修订国家规则和条例,以确保此类船只不从事非法、未报告及不受管制的捕捞活动。


  (5)监测、控制和监视措施的遵守与执行


  促请各国各自和在他们参加的区域渔业管理组织或安排内,根据国际法进一步执行全面监测、控制和监视措施,以便有一个适当的框架,促进遵守商定的养护和管理措施;敦促各国各自和通过相关区域渔业管理组织和安排,建立强制性船只监测、控制和监视系统,尤其要求所有在公海捕捞的船只尽快在可行时配备船只监测系统。


  (6)捕捞能力过剩


  促请各国承诺通过制订指标和制定不断评估捕捞能力的计划或其他适当机制,紧急降低全世界捕捞船队的捕捞能力,使其达到与鱼类种群的可持续性相称的水平,同时避免以破坏鱼类种群可持续管理的方式将捕捞能力转移到其他渔场或地区,包括鱼类种群已被过度捕捞或处于枯竭状态的地区;促请各国各自或通过区域渔业管理组织和安排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措施,不仅将捕捞强度调整到与鱼类种群的可持续性相称的水平,包括通过制定和实施能力评估和能力管理计划,为自愿减产提供激励办法,而且提高捕捞能力的透明度;促请各国各自和通过区域渔业管理组织和安排确保迅速采取《管理捕捞能力国际行动计划》规定的紧急行动,并立即协助执行该计划。


  (7)大型中上层流网捕捞


  敦促各国各自和通过区域渔业管理组织和安排采取有效措施,或加强现有措施,执行和实施关于大型中上层流网捕捞的第46/215号决议和其后各项决议的规定,以取缔大型中上层流网在所有海洋的使用;敦促各国各自和通过区域渔业管理组织和安排采取有效措施,或加强现有措施,执行和实施目前全球暂停在公海使用大型中上层流网捕捞的做法,并促请各国确保悬挂本国国旗,获有正式授权在本国管辖水域使用大型流网的船只不在公海使用该用具捕捞。


  (8)兼捕渔获物和丢弃物


  敦促尚未采取行动的国家、次区域和区域渔业管理组织和安排以及其他相关国际组织按照国际法和包括《负责任渔业行为守则》在内的相关国际文书采取行动,尽量减少兼捕渔获物,并减少或消除弃鱼和捕捞后损失。


  (9)次区域和区域合作


  敦促在公海捕捞跨界鱼类种群和高度洄游鱼类种群的国家和相关沿海国履行合作义务,在次区域或区域渔业管理组织或安排有权限制定养护和管理此类种群的措施的情况下,加入这些组织或参加这些安排,或同意采用这些组织或安排规定的养护和管理措施;鼓励相关沿海国和在公海捕捞跨界鱼类种群或高度洄游鱼类种群的国家,在没有次区域或区域渔业管理组织或安排来制定养护和管理此类种群的措施的情况下,合作成立这样的组织或做出其他适当安排来养护和管理这些种群,并参加该组织或安排的工作。


  (10)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负责任渔业


  敦促各国各自或通过区域渔业管理组织和安排加强努力,对渔业适用生态系统方法;鼓励各国各自或通过区域渔业管理组织和安排以及其他相关国际组织做出努力,确保以协调和统一的方式收集渔业和其他生态系统数据,推动酌情将其纳入全球观察举措;促请各国、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其他专门机构、有关次区域和区域渔业管理组织和安排以及其他有关政府间机构相互合作,实现可持续的水产养殖,评估水产养殖可能对包括生物多样性在内的海洋和沿海环境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包括社会经济影响,并采用有关方法和技术尽量减少和减轻不利影响;促请各国各自和通过区域渔业管理组织和安排,根据预防性办法和生态系统方法立即采取行动,可持续管理鱼类种群,防止具有重大不良影响的捕捞方法伤及包括海山、热液喷口和冷水珊瑚在内的脆弱海洋生态系统;要求各国加强对脆弱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使其免遭各种重大不利影响;促请有权监管深海渔场的国家、区域渔业管理组织和安排、以及参与建立这种组织或安排的谈判的国家管制底层捕捞活动,特别是在国家管辖范围以外海域采取有关的紧急行动。


  三、全球海洋渔业治理发展的特点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国际社会对渔业资源养护、管理和利用的重要性和意义的认识不断提高,开展海洋渔业治理,建立海洋渔业新秩序,对渔业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的要求日益强烈。作者认为,目前全球海洋渔业治理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3.1国际或区域渔业管理组织功能和作用日益强化


  全世界共有50多个区域渔业管理组织(RFMOS);海洋主要渔区几乎全部被区域渔业管理组织覆盖。国际或区域渔业管理组织的地位大大提高,1995年《执行协定》规定,在一个国际渔业管理组织的管辖区域,只有组织成员或同意遵循这种组织所订立的养护和管理措施的国家,才可以捕捞适用这些措施的渔业资源。国际渔业管理组织以要求船旗国自觉遵守和执法为基础,管理措施日益具体、细致、严格,采用了船位监控措施、国际观察员机制、公海登临检查机制、港口国检查措施、贸易制裁等手段,一些管理措施具有强制性。目前国际渔业管理组织采取的治理措施包括:强制性渔业数据统计和报告要求;公海捕捞渔船实行捕捞许可管理;实行合法渔船名单制度;投入、产出控制、配额管理;捕捞日志和渔船船位报告;渔船和渔具标识管理;渔获物产品证书制度;技术管理措施;混捕、误捕、兼捕物种的管理;渔船船位监控(VMS);观察员制度;公海登临检查;贸易措施等。


  3.2在海洋渔业治理中,国家被要求承担更多的责任


  国家对渔业资源的养护与管理的责任,乃至对整个渔业活动的责任不断被强化。国家被要求:建立捕捞批准和登记制度;完善渔业数据的统计、收集和保存制度;确立渔船、渔具的标志制度;遵守渔船船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等。这些制度或标准的建立、完善和遵守都要求按照公认的国际标准和方法进行。船旗国应确保有权悬挂其旗帜的渔船向其提供有关作业情况的必要资料,其中特别要提供有关其捕捞作业区域、渔获量和上岸量的情况。船旗国应对违反协定条款的本国渔船采取强制措施,对违法行为的制裁必须严厉地足以有效地确保国际养护和管理措施得到遵守,包括没收违法者的非法得益、拒绝授予、中止或撤销违法渔船的捕捞权。


  3.3渔业资源养护和管理措施的实施或执行的标准逐步具体化


  各有关公约、协定和守则确定的有关实施和执行的制度和标准不断增加。专属经济区制度规定了确定可捕量或总可捕量,决定本国捕捞能力的方法和措施;有关协定及《负责任渔业行为守则》又规定了预防性措施、特定种群目标参考点和特定种群极限参考点等具体的量化管理措施。港口国措施协定强化了打击IUU捕捞活动的措施的有效性。在渔船上派驻本国或外国观察员的比例将进一步提高;要求禁止海上渔获物转运的呼声将更加高涨,今后可能出现的情况是所有在公海上的转运活动均要受到严格监管。


  3.4IUU捕捞活动成为海洋渔业治理的重点


  IUU捕捞包括非法、未报告及不受管制的捕捞活动。非法的捕捞活动指:本国和外国渔船在未经沿海国许可的情况下在该国管辖水域内所进行的捕捞活动;违反国家法律或国际义务的捕捞活动,包括与相关区域渔业组织合作的国家的法律;悬挂有关的区域渔业组织成员国旗帜的渔船违反该国受其约束的养护和管理措施,或违反国际法有关适用规定的捕捞活动。未报告的捕捞活动指:未向国家有关当局报告或误报的违法捕捞活动(报告错误的渔获种类、报告比实际偏低的渔获数量等);在相关区域的渔业组织管辖水域进行的违规报告、不报告或误报的捕捞活动。不受管制的捕捞活动指:悬挂有关区域渔业组织非成员国旗帜或无国籍渔船,以违反该组织养护和管理措施的方式在该水域进行捕捞活动;在无适用养护和管理措施的水域,针对相关鱼类资源的捕捞方式违反依照国际法应当承担的海洋生物资源养护责任的捕捞活动。


  全球范围内IUU捕捞占总捕捞量的13%~31%,有地区甚者高达50%以上,每年IUU捕捞对全球造成的损失共计100亿~235亿美元①。据估计,每年IUU捕捞对发展中国家造成的经济损失达90亿美元,其中非洲国家的损失为10亿美元,在亚太地区,IUU捕捞每年造成的损失达58亿美元。②IUU捕捞不仅对鱼类资源造成了直接而严重的影响,海鸟、海龟等依赖鱼类以及其他海洋资源而生存的其他生物也受到严重影响。IUU捕捞活动是对鱼类种群和海洋生态系统的最大威胁之一,也是对世界渔业造成严重影响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世界渔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


  一系列国际和区域渔业法律文书,如1995年《执行协定》、2009年《港口国措施协定》、2010年《欧盟IUU条例》,和一系列非法律国际渔业文件,如2001年《IUU捕捞国际行动计划》、2005年《非法、未报告及不受管制的捕捞行为罗马宣言》、2014年《船旗国表现自愿准则》、1999年联合国大会54/32号决议、2003年以来联合国大会关于可持续渔业的年度系列决议,都呼吁全球加强打击IUU捕捞活动,鼓励区域渔业组织采取措施打击IUU捕捞活动。


  一些国家、地区和区域渔业组织高度重视打击IUU捕捞活动。美国、韩国、欧盟、智利、新西兰、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地中海区域、太平洋海岛区域、加勒比海区域、东南亚地区、西亚地区、西非地区等海域的区域渔业组织都提交了有关预防、制止和消除IUU捕捞的国家报告。从以上所述可以判断,全球海洋渔业治理和打击的重点是IUU捕捞活动。


  3.5强调渔业执法合作,提升渔业执法效力


  公海渔业管理制度长期得不到遵守和执行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渔业执法,特别是公海渔业执法,缺乏必要的执法措施与手段。目前全球海洋渔业治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就是促进在公海的渔业执法合作,保证国际渔业养护与管理措施得到遵守。


  1995年《执行协定》第21条“分区域和区域的执法合作”规定:“1.在分区域或区域渔业管理组织或安排所包括的任何公海区域,作为这种组织的成员或安排的参与方的缔约国可通过经本国正式授权的检查员根据第2款登临和检查悬挂本协定另一缔约国旗帜的渔船,无论另一缔约国是否为组织或安排的成员或参与方,以确保该组织或安排为养护和管理跨界鱼类种群和高度洄游鱼类种群所订立的措施获得遵守。”①该条第2款及其他款对登临检查程序的制定、检查员身份证明式样的通告、检查船的识别标志、违法证据的搜集及通知船旗国、船旗国应履行的义务等做出了规定。②1995年《执行协定》生效之后,区域渔业管理组织在公海渔业管理上的实践,特别是在对公海渔船的登临检查事项上,支撑和落实了渔业执法合作,提升了公海渔业执法的效力。


  西北大西洋渔业组织(NAFO)从2005年就开始了联合检查和监督计划。按照该计划,该组织允许缔约方授权的检查员在本组织管辖海域内,包括公海,登临另一缔约方的渔船进行检查。南太平洋区域渔业管理组织(SPRFMO)从2015年8月24日起,开始执行公海登临和检查措施,允许在公海上对彼此渔船的登临和检查,包括非成员合作方的渔船。③


  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WCPFC)2006年通过了关于公海登临和检查制度程序的实施细则——《公海登临和检查程序》,从缔约方的参与、实施登临和检查的步骤、严重违规的定义、登临和检查的报告机制以及争议解决等方面完善了中西太平洋公海登临和检查制度,赋予了成员方实施公海登临和检查的权利。自2006年《公海登临和检查程序》通过后,相关成员方陆续对中西太平洋海域作业的渔船实施了多次公海登临和检查。从2008年起,经过10年的执行和实施,相关成员方实施公海登临和检查446次,检查范围遍布中西太平洋整个作业海域,有效地打击了渔船的违规作业,确保了缔约方遵守和执行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养护管理措施④。


  公海登临权的实施正在进一步朝着深化、具体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参与实施公海登临和检查的国家越来越多,实施的频率也在加大。不仅一些发达国家的执法船舶,如美国、法国、新西兰,参与了对渔船的公海登临和检查,一些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南太平洋岛国的执法船舶,也参与了公海登临和检查。可以预测,以确保渔船遵守公海渔业资源养护与管理措施为目的,开展渔业执法合作,在公海上对渔船实施登临检查,将成为公海登临中最常见、实施范围最广的国际实践,也将成为国际上普遍接受的国际法规则。


  3.6关注水产养殖对海洋生态的影响


  当前海洋渔业治理的又一个特点是,不仅仅关注海洋捕捞活动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而且关注到水产养殖可能对包括生物多样性在内的海洋和沿海环境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包括社会经济影响。国际社会将对水产养殖的发展加以必要的制约,要求发展水产养殖的国家或地区,根据最可靠的科学信息预先评价水产养殖的发展对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影响;支持负责任的和可持续的水产养殖方法并进行合作,保护跨境水生生态系统;尽量减少把非当地种类或水产养殖的遗传变异鱼类资源引入水域,以保存遗传多样性和保持水生生境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四、我国远洋渔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在我国实施海洋发展战略之时,在中央提出大力发展远洋渔业之际,国际上的这些发展趋势应该值得关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①中国在发展远洋渔业之际,应该考虑全球海洋治理,特别是海洋渔业治理的基本走向,发挥负责任渔业大国的作用,积极参加到全球海洋渔业治理,包括区域或次区域渔业管理的改革与建设中,提升在全球、区域或次区域渔业治理中的话语权和主导权。


  我国发展远洋渔业所面临的挑战:一是国际海洋形势趋于严峻。传统远洋渔业强国从政治、海洋战略考虑,尽其所能保护既得利益,借助国际和区域渔业管理组织抑制新兴远洋渔业国家发展,争夺发展空间。国际社会对公海渔业资源的管理日趋严格,重要渔业资源的捕捞配额已阶段性分配完毕。二是生态和环保问题对远洋渔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技术标准和要求。随着国际社会海洋生态保护意识的提高,要求远洋渔船生产采取生态友好型捕捞方式,减少对海龟、海鸟等其他生物的误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同时,为减少碳排放和能源消耗,要求远洋渔船使用高效节能设备和技术,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益。三是如何按照国际社会的要求,切实履行船旗国的责任和义务,提高我国的履约能力。②在国际渔业管理中,船旗国的责任被大大强调了。国家有义务采取措施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有义务建立捕捞许可和登记制度,完善渔业数据的统计、收集、保存和定期交换制度,渔船船员的培训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都有一些国际公认的标准。就我国而言,目前已经建立了一些基本制度,但要按照国际标准完善和执行这些制度,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及技术和强有力的行政领导的支持。四是鉴于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深海底层渔业对脆弱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应该加强对深海脆弱海洋生态系统的研究,采取适合的捕捞技术和捕捞方法,发展公海渔业。更关键的是,必须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意识。


  五、结语与讨论


  海洋的特点就是其高度的生物多样性和不同环境特征的生态系统,从浅水、近岸生态系统和生物种类到深海和与世隔绝的生态系统和生物种类,如海沟、深海海底。在深海,存在着特殊生境和生物多样性,包括海山和冷水、深水珊瑚。虽然有些生态系统的特殊作用还没被人类所了解,但是普遍认为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对自然界的循环和支持地球生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国家管辖范围外海域的海洋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支撑了世界上数十亿人口的生计。


  虽然人类活动及给生态系统的压力主要在沿岸海域,但一些因素已使人类活动向深海扩展。这些因素包括:近岸水域的鱼类资源衰退甚至崩溃;开发海底资源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寻找新的替代能源以及在国家管辖海域内管理日趋严格。近年来国际社会更加关注国家管辖范围外海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问题。海洋渔业治理已经从对捕捞目标的管控发展到对与捕捞目标相关或从属种的关注,进而发展到对生态系统的关注,包括对濒危物种、脆弱生态系统、深海物种的保护。海洋渔业治理的范围已经从单纯以捕捞自然资源为基础的捕捞业扩展到以人工繁殖、饲养为根本的水产养殖业,包括以养殖为基础的渔业。


  有关海洋渔业治理的发展趋势是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基本框架,更关注的是国家管辖范围外海域海洋生物资源,特别是生物多样性的养护与可持续利用问题。解决问题的措施倾向于:应用生态系统方法;建立国家管辖范围外海洋保护区;加强对深海渔业的管理,考虑暂时禁止破坏性捕捞法,包括有损于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脆弱海洋生态系统,如海底山脉、热液喷口和冷水珊瑚的底拖网捕捞法;提升对IUU捕捞活动的打击力度,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加强对捕捞船只的有效管辖和控制;建立强制性船只监测、控制和监视系统,尤其要求所有公海捕捞的船只尽快配备船只监测系统;评估水产养殖可能对包括生物多样性在内的海洋和沿海环境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包括社会经济影响,并采用有关方法和技术尽量减少和减轻不利影响;加强次区域或区域渔业管理合作。


  最近几年国际社会更加意识到,需要以综合的、跨部门的方式管理影响海洋环境和其生态系统的人类活动,以促进海洋及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没有一个国际公认的生态系统方法的定义,从目前国际上普遍的观点来看,可以认为这一概念是指:基于对生态相互作用和生态过程的良好认识,为了当代和世代的福祉,确保生态结构和生态功能的可持续发展,对人类活动的管理。基于这一概念,应用生态系统方法的首要任务是尽快提高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认知程度。


  从现行渔业治理的发展实际看,生态系统方法可以包括下列要点:养护水生生态系统;管理措施不应局限于养护目标物种,而且还应该养护属于相同的生态系统、某个目标物种的从属或相关物种;开展研究和资料收集工作增进对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生态系统相互影响的了解;发展和应用具有选择性、无害环境的渔具和捕捞方法,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种群结构、水生生态系统和鱼的质量;尽可能保护和恢复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中所有重要的鱼类生境,如湿地、红树林、礁石、咸水湖、育苗区和产卵区。


  中国不仅是一个渔业大国,而且是一个远洋渔业大国。中国有世界上最大的捕捞船队,也有世界上最大的远洋渔业船队。无船名号和船籍港、无船舶证书或无渔业船舶检验证书、无渔业船舶登记证书和渔业捕捞许可证书的涉渔“三无”船舶问题长期困扰着中国的渔业管理,对渔业资源、生态环境造成重大负面影响。中国也是世界上水产养殖产量最大的水产养殖大国。中国2014年的水产养殖产量为4550万吨,占全球水产养殖总产量的60%以上。①在全球海洋渔业治理中,中国在许多方面可以有所作为。首先,中国应该树立负责任渔业大国的形象,积极参与国际渔业治理,负责任地开展渔业活动,认真负责地履行国家的国际责任,承担相应的义务,积极主动地提高执行国际渔业协定的履约能力,包括更新渔业治理理念,创新与完善渔业管理制度等;第二,中国应积极采取步骤,提高我国参与国际渔业治理的话语权和治理能力,包括加强渔业资源的调查研究能力和参与国际渔业执法的能力,例如我国渔业执法船舶应该具备参与公海渔业执法的能力,积极参与公海渔船登临检查的国际或区域性渔业执法,提升中国在国际渔业治理中的负责任大国形象与作用;第三,建立和完善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管理制度,包括根据最可靠的科学信息预先评价水产养殖的发展对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影响;第四,与相关沿海国家开展渔业合作,促进合作国家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开展“一带一路”全面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