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养猪生产中的福利问题

2022-06-09

尹国安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163319)

在发达国家的畜牧生产系统中,猪的高密度养殖是养猪生产的主要特征,猪只被饲养在自动化程度高的大型猪舍中,高度集约化获得了商业上的成功,其既能降低饲料成本,降低劳动力成本,又能加强疾病控制,降低生产成本。而且,从消费的需求压力考虑,产品价格更低也是集约化的优势。但是,随着消费者思想认识的逐渐提高,消费者在猪的福利问题上与这种饲养方式产生了矛盾。生猪生产的所有方面都引入了福利问题,如猪只饲养、运输、屠宰和饲养环境方面等,主要关注的问题是贫瘠环境对猪只福利的影响。

1饲养工艺与猪的福利

目前的养猪生产饲养阶段的猪只面临的福利问题主要是饲养环境对猪只福利的影响。商品猪基本可以分为3种不同类型饲养:繁殖猪群是指只饲养种猪和25千克以内的仔猪;生长、育肥猪群是指饲养25千克以上的猪只直到屠宰;结合猪群是指以上两类猪群都饲养,既饲养种猪也饲养生长育肥猪,直到屠宰。

在很多国家都有早期断奶的处理方式,或者会将生长育肥猪的饲养分为更多的阶段,但从圈舍与福利问题的角度考虑,养猪生产可以简单分为3个不同的阶段:干奶母猪指涵盖猪群内所有妊娠期母猪、后备母猪和不孕母猪;产仔、哺乳母猪和将要干乳的母猪;以屠宰目的饲养已断奶猪只。

母猪育种循环从分娩栏断奶开始,见图1。断奶后,母猪通常要转移到与公猪接触的配种环境,以此来鼓励发情,从生产角度来看,在断奶后4~5天是最好的接触时段。配种可以由公猪自然交配,也可以通过人工授精完成,更可以结合两种方式来完成。在此之后,母猪要在配种环境生活3~4星期,在此阶段饲养员需要观察母猪是否成功受孕,例如配种后21天如果配种不成功会有返情表现。通常10%~20%的母猪可能因习惯性流产被剔除种母猪群,被后备母猪群取代。有的饲养单位在断奶时根据母猪产次或产仔数淘汰母猪,而不考虑母猪是不是还有生产能力。母猪的平均淘汰率通常高达40%~50%,淘汰的大部分原因是产次和年龄,但也有如肢蹄损伤和营养问题等其他原因导致的淘汰。每年还有5%~10%的母猪死亡,因此每年的母猪替换率可能达到50%~60%。

1.1妊娠母猪

如果母猪没有明显返情征兆或者通过超声检查确认怀孕,母猪即被转入妊娠母猪生产环境,在妊娠母猪舍生活12星期,然后在预产期产前一星期再转入分娩栏,干乳母猪饲养有很多不同的饲养模式,如垫草模式或者限位栏模式等。尽管粗放式的饲养方式一度被集约化饲养所取代,但现在一些国家已经立法(如欧盟),限位饲养可能即将违法(如英国和瑞典)。现在看来发展替代限位饲养的方式可能广泛开展,不止在欧洲,北美洲的主要动物生产厂家也已经改变了他们的饲养方式。

直到现在,母猪圈舍的选择依然主要依靠生产经济学原理。自二战以来,养猪从业者逐渐减少,而饲养的猪只数目持续增加。在20世纪40年底,由于政府的价格导向,粗放式的小群养殖已逐渐被大规模的集约化养殖替代,而到了50年代加速了新的集约化饲养方式的应用。经过多年的发展,干乳母猪主要依靠限位和栓系的方式饲养。而限制式的母猪饲养方式相对粗放式饲养有一系列的优势,如饲养容积率高,单位面积饲养的母猪相对更多。经济效益,在水泥地面养猪可以降低稻草和劳动力成本的投入。易于管理,饲养人员可以轻松监控个别猪只,随时可以调整饲养标准,技术上更容易上手。

然而,这样的集约化饲养系统虽然有以上的优点,但存在很多福利问题,更会给消费者带来不好的印象。

1.2产仔母猪

母猪一般在分娩前5~7天进入分娩栏,实际母猪在分娩栏的时间本来应该是整个妊娠期114天。同妊娠母猪饲养一样,对于分娩母猪的饲养也应区分为多个时期分别对待,但是世界范围内该阶段的主要模式依然是限位饲养(即使是在妊娠期并不限位或很少限位的国家),在开展集约化饲养之前,母猪通常在垫有稻草的巢穴中分娩。但是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再加上稻草应用和圈舍面积的减少,仔猪因拥挤而死亡的数量就增加了。为了避免仔猪的死亡,保育箱产子模式就应运而生,这也带来了更多的好处,如降低劳动力支出和易于掌控仔猪。

很多有关分娩栏设计的研究已经将初生仔猪的死亡率降低到10%以下,而且事实上,这提高了母猪的福利而且仅需要很少的投入。新的分娩栏也在不断的研究和开发,如在垫草分娩栏里设置防压杆,这样的环境允许母猪表现母性行为和完成简单的姿势转换。

1.3育肥猪

仔猪断奶后,会在不同的饲养环境中饲养直到这些仔猪达到屠宰体重。中间大概包括断奶到保育阶段,然后到育肥阶段。但如果仔猪从断奶开始为了经历不同的生长阶段而采用4段不同的饲养模式来完成育肥,这也是很少见的。不同国家的猪只屠宰年龄各异,同时这也取决于产品的需求,比如猪肉、熏肉、火腿或者其他产品。因此屠宰体重可能从60~125千克不等,对应的屠宰周龄约为18~26周龄。

跟饲养母猪一样,饲养屠宰猪也有很多的饲养模式,大多数的育肥猪都在室内饲养。这是因为育肥猪能给养殖户带来很高的经济效益,饲养者需要在尽量短的时间内用最少的饲料把猪只养大,因此最好在室内饲养。为了降低饲料等经济开销,全封闭、板条箱式的饲养系统也应运而生,育肥猪也需要面临空间限制等问题。

2运输、屠宰与猪的福利

2.1运输

相对于生产饲养过程的时间,运输的时间较短。运输对于动物显然不是自然的,动物在这段时间内通常会遭受多种应激,包括禁水、禁食、不熟识个体的并群、人类驱赶、新异环境的刺激、声音、颠簸、装载密度、被迫的身体运动以及极端温、湿度等。这些因素都将通过生理途径来激活动物的应激反应,从而可能引发不同的病理反应。健康是动物福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任何疾病或潜伏疾病的出现都意味着较差的福利水平,运输可能引起的疾病有组织损伤、损坏,对感染和疾病易感性的增加,传染性的增加,动物间接触增加。

猪只运输前后包括捕捉、装载、运输、卸载等过程,其中常伴有创伤事件发生。尽管每次运输各不相同,但是猪只都会遭遇一系列的压力,包括潜在的粗鲁操作、不熟悉的环境、恐惧的心理状态、社会压力、拥挤、极端的温湿度变化、运动中的加速度及振动等。运输前的装载过程可能福利问题就很多,将猪这类大动物趋赶到特定方向是很困难的,特别是让其上坡时。猪舍到运输工具之间的距离可能导致猪只的应激以致物理指标的变化,如张嘴呼吸和皮肤颜色的变化。相对于其他动物,猪只登载车辆的斜面是很困难的,斜度较高的坡面会引起心律升高,同时也需要更多的时间攀爬。由于陌生同伴的碰撞等压力猪只可能在此过程中受伤。如果猪只装载速度过快,也会导致后续较高的死亡率,这可能是由于粗鲁的装卸过程导致的。

运输前16~24 小时内猪只通常被禁食和禁水处理。这种处理有很多原因,如防止猪只晕车、呕吐,以防止胃肠穿孔的危险,因为吃饱的猪只在运输过程中更容易死亡,以及降低最终饲料成本等。结果导致猪只经历饥饿、脱水以及由于营养缺乏导致的应激和疲劳。

运输过程中,司机也会影响动物的舒适程度和身体姿势的稳定程度。EFSA(2004)报告着重强调了运输过程中不良驾驶对动物福利的影响和重要性。突然的刹车或者加速,以及迅速的转向都能导致猪只感受到自身体重20%~33%的作用力、应激以及可能因跌倒而产生的损伤。车辆行进过程中,猪只可能会发生晕车。

运输过程中组织机能障碍指生物功能的改变可能导致与运输有关的疾病。猪最重要的组织机能障碍是猪应激综合征(PSS),这可能会导致DFD以及PSE肉质。有关专家分析了禁食和运输对猪只肉品质的影响,而同时运输会引发猪只胴体质量的下降。PSS对猪来说是很严重的福利问题,应激的身体运动可能引起体温升高、心跳骤停和死亡率增加,尤其在高热、高湿度环境死亡率相当高。猪是易受热应激的动物,在受限的运输条件下,由于水缺乏猪只无法完成体温调节行为,这通常会造成脱水,相关的研究已经开展了很多,部分研究结果证实了车厢温度与猪只死亡率之间的联系,而有关湿度的研究也有类似的结果。另外,极寒的环境温度也不适合猪只的运输。

研究结果显示,欧盟各国8小时内的运输猪只死亡率不尽相同,数值在0.03%~0.5%之间。约有70%的猪只死在运输过程中,其他的猪死在待宰栏中。由于运输可能导致的猪只重大疾病,包括猪瘟和口蹄疫、猪痢疾、猪水疱病、猪繁殖呼吸综合征、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猪皮炎肾病综合征、肺炎等。许多研究结果表明,运输相关的抓捕、装载、卸载是最容易引起应激的环节,因此对于处理淘汰动物要更加注意,因为淘汰动物一般会存在身体发育上的隐患,处理过程也需要格外小心。

实际上,运输对动物产生疾病的影响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运输造成的应激降低了动物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加了动物对疾病的易感性;运输造成的应激增加了亚临床感染动物对疾病的易感性;运输增加了动物的接触频率,为疾病传播提供了条件。其中,前两方面可以通过降低应激强度来控制。在运输中,改进动物福利的重点是运输、装车和卸车前必要的动物检查、装载工具内动物的密度、运输时间以及驾驶水平等问题。其中,降低运输时间,缩短运输距离是非常有效的办法。

2.2屠宰

动物总要面临死亡,无论是畜牧业有计划宰杀,还是其他原因导致的死亡,如事故、伤害、疾病或者是衰弱。在其他原因这部分,死亡之前可能是长期的伤痛、痛苦或者残疾。因此需要以合理的方式和技术对动物进行宰杀。目前生猪的屠宰方式多采用规模化屠宰这种工艺,规模化屠宰优缺点明显,其优点在于能够容易的进行检查和监督;而其缺点是一般屠宰前需要长途运输。

目前的屠宰过程一般都遵从人道宰杀的道德要求,其基本标准如下,没有痛苦、疼痛或应激的死亡,瞬时死亡或无意识死亡,对个体和群体都是可靠的,简单而且只需要最少的维护,最小的环境影响,对执行者和观察者的情绪影响最小。

联邦人道屠宰法要求在猪只屠宰操作“拴挂、抛掷、分割”前必须保证其昏迷以降低痛苦。对于猪只屠宰的无意识屠宰处理方法一般采用螺栓枪射击、电击、CO2等气体窒息等方法。如电击法就是将电极置于猪只头部两侧,使强大电流通猪只大脑来击晕猪只;而CO2窒息法就是将猪只置于密闭的CO2空间内使其窒息死亡。无意识处理后猪只被铐住后退悬挂,刀从胸骨下切入并割断动脉及静脉,随后猪只死于失血。随后经65.6°C的热水处理脱毛,并准备加工胴体,技术方面来说,执行者技术和道德水平尤其重要,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训:动物的管理,最佳宰杀方式的运用,设备的维护。非计划性或紧急事件中的宰杀所采用的方式和技术应依据以下原则:有效的帮助,特别是一些训练有素的或有经验的人的帮助,合适的可利用器具,了解动物的情况。

目前对于这些无意识处理方式来说,在实验室研究中,人类已经通过测试脑电图(EEG)或者其他方式证明螺栓枪射击的处理方式可以达到有效的无意识处理效果保障击晕。适当的振幅、频率、波形的电击对击晕也很有效,EGG显示与人类无意识状态相同;但CO2处理并不是瞬时的无意识处理方式,2008年的研究结果称,在实验室模拟的商业化CO2处理条件下,猪只经过60秒的时间才变得无意识,CO2是一种酸性气体,可能引发严重的呼吸紧迫,因此CO2的使用对于动物福利来说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其可能引发猪只痛苦及厌恶。惰性气体氩气就不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合适的气体无意识处理实际比电击处理的福利效果要好的多。动物昏迷后可能发生剧烈的抽搐,无意识的猪只在悬挂的时候可能会发生踢腿行为,这也容易被误解为无意识处理失效。这种无意识踢腿可能是由于大脑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器已经无法控制脊椎反射,然而神经测试结果证明,动物确实已经失去意识了。但是对于CO2的处理方式,目前仍不清楚猪只的肌肉反应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许多研究也致力于证实类似处理的猪只福利状况,对于标准化的处理方式,还是很难完全实现的,如电击电极的放置位置在生产过程中的变化也会导致猪只福利的恶化,此外还有设备自动故障等问题。

屠宰过程的研究与控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仍需改进。如一些屠宰场未经审核或者无法通过人道屠宰审核,以及人员培训管理缺位等问题都亟待解决。

3小结

目前为止,猪一直是小规模饲养。全世界很多国家的农村甚至城市家庭可能都以家庭为单位养猪,用家庭的食物剩余来喂养,以供给人类的肉食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商业经济竞争的日益增强,农业产业和机械化畜牧业已经成了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而在人口数量的增长的强大压力下,全球范围内生产和消费的猪肉量不断攀升,集约化饲养也成了带动猪肉生产的中流砥柱。

高度集约化的动物生产工艺就会带来诸如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全球集约化养猪引起的不仅是动物福利问题,也是人类的福利和环境问题,这本身可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动物福利。不仅是家猪,其他家养物种和野生动物也会带来类似的动物福利问题。在我们考虑动物的福利问题时,必须从人与动物平衡的大局出发,尊重动物,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开展动物福利。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