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脉红螺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2022-06-09

杨辉,任福海,袁甜,冯春明

(丹东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辽宁 丹东 118000)

脉红螺(Rapana venosa Valenciennes) 又称红螺、海螺,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骨螺科、红螺属,主要分布于我国黄渤海一带。由于脉红螺足部特别肥大、肉味鲜美,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消费市场广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自然资源的日益减少,脉红螺的经济价值不断提高,养殖价值日益突出。

2010年8月,丹东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经反复论证,从生产角度开展脉红螺人工育苗技术研究,旨在通过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为解决人工增养殖苗种来源问题开辟出一条新路,为未来规模化的苗种生产和养殖品种结构的调整提供技术储备。2011年,在东港市新有生态养殖有限公司的支持下实施了该项目,经过各方面的不懈努力,圆满完成了项目预定的各项目标,成功培育出平均壳高5.4 mm幼螺174.6万个。

1材料和方法

亲螺采自黄海北部自然海区,壳高10~12 cm,平均体重250 g。亲螺性腺饱满,雄性性腺乳白色,雌性性腺乳黄色至浅黄色。脉红螺雌雄异体,性比约1∶1,外观从交接器的有无可分辨雌雄。

为保证浮游幼虫营养需要,促进生长,选择营养价值高的等边金藻、叉鞭金藻、角毛藻、扁藻为培养品种。底栖硅藻培养:用波纹板培养底栖硅藻,以满足脉红螺幼虫附着初期的摄食需要。动物饵料培养:进行杂色蛤育苗,以软泥为附着基培育杂色蛤稚贝,作为脉红螺食性转换后稚螺的饵料。

1.1饵料培养

1.1.1单细胞藻类的培养选择等边金藻、叉鞭金藻、角毛藻、扁藻为培养品种。5月初开始引进藻种,一级培养在5 000 mL三角烧瓶中进行,二级培养在56 L白塑料桶和18 L矿泉水桶中进行,三级培养在水泥池中进行。为解决高温期饵料培养易污染及雨季光照不足,单胞藻生长缓慢的问题,三级培养采取高密度接种,以尽快达到投喂密度,接种比例1∶30~50。

1.1.2底栖硅藻培养6月初采集底栖硅藻藻种。将波纹板用1 000 mg/L次氯酸钠处理24 h后洗刷干净,每架10片置于水泥池底,加入过滤海水,添加10~20 mg/L的底栖硅藻营养盐,培养水深50~60 cm,每5 d全量换水一次。7月中旬将采集的藻种洗刷下来,用200目网袋过滤后用于扩大培养。

1.1.3动物饵料培养6月下旬采集壳高3.8~4.5 cm的杂色蛤作为种贝,阴干刺激产卵,待20 h受精卵发育成D型幼虫后,选取上层健壮D型幼虫进行培育,培育密度7~8个/mL。以金藻为开口饵料,幼虫壳长150 μm以前以等鞭金藻、叉鞭金藻、角毛藻为饵料,150 μm以后添加扁藻,每日投饵4次,各种饵料混合投喂。每日换水2次,每次50%。幼虫壳长达到200 μm时开始倒池附着。附着基采用微细的软泥,搅拌成泥浆后用1 000 mg/L次氯酸钠消毒处理24 h,用硫代硫酸钠中和后,用200目网袋洗到附着池中,形成厚度2 mm左右的附着基,然后倒池附着。幼虫附着期间的管理与浮游期管理相同。幼虫经6 d全部附着后,进入附着稚贝培育阶段。稚贝培育水深50~60 cm,每日换水1~2次,每次90%。培育用水改为从沉淀池直接进水,经200目网袋过滤,完全利用沉淀池水中的天然饵料培育稚贝,培育后期天然饵料不足时适量补充水产专用酵母。

1.2脉红螺人工育苗

亲螺采自黄海北部自然海区,壳高10~12 cm,平均体重250 g。亲螺性腺饱满,雄性性腺乳白色,雌性性腺乳黄色至浅黄色。脉红螺雌雄异体,性比约1∶1,外观从交接器的有无可分辨雌雄。

亲螺入池水温24 ℃、海水比重1.020、pH 值8.1。亲螺经洗刷后,用20 mg/L高锰酸钾溶液处理20 min,放入水泥池暂养,暂养水深80 cm,密度13.7个/m3。以鲜活杂色蛤为饵料,投喂量以池中有剩余为度。每日全量换水2次,同时清除死亡的亲螺、残饵及粪便。

1.2.1交配与产卵亲螺入池第二天开始陆续交配,交配1~2 d后,雌螺开始在池壁上产出长条形卵袋,卵袋长约2~2.5 cm,外观乳白色或乳黄色,多个卵袋聚集成簇,呈菊花状。受精卵近似圆形,卵径210~230 μm。脉红螺在繁殖期间反复交配、多次产卵,每次产卵袋少则几十个,多则300多个。交配与产卵期间,每日全量换水2次,中等气量充气。当产卵数量达到要求时,取出亲螺,终止产卵。

1.2.2孵化卵袋原池孵化。脉红螺幼体孵化时间较长,在水温19~26 ℃、比重1.020~1?018、pH 8.0~8.3、水质清澈、溶氧充足的条件下需要21~23 d。孵化过程中,受精卵在卵袋内液中逐步发育为面盘幼虫。卵袋颜色逐渐由乳黄色变为土黄色直至灰黑色时,面盘幼虫开始从卵袋顶孔中孵出,每个卵袋可孵出面盘幼虫1 500~2 000个。刚孵出的面盘幼虫壳高376~380 μm。孵化期间,每2日换水1次,每次100%。换水时用水泵冲洗掉卵袋上附着的赃物及底栖硅藻,保持卵袋清洁。

1.2.3排放与幼虫培育当卵袋变为灰黑色,面盘幼虫开始从卵袋顶孔中孵出时,将卵袋用扁铲小心铲下,绑缚于塑料筐上,吊挂于幼虫培育池中。当24 h面盘幼虫孵出量达到0.1个/mL以上时,将卵袋移入新池继续排放。

幼虫培育密度0.1个/mL。每日换水2次,每次50%,换水网目前期80目,中后期60目。饵料为等边金藻+叉鞭金藻+角毛藻+扁藻,日投喂量5万~15万细胞/mL,每日投喂4次。培育期间EDTA维持3~4 mg/L以络合重金属。每2日投放青霉素2~3 mg/L预防疾病。

1.2.4倒池附着在水温20~28 ℃、海水比重1.018~1.015、pH 8.0~8.3的条件下,面盘幼虫经23~25 d培育,壳高达到1 450~1 500 μm时,幼虫发育接近4螺层幼虫,头部触角和眼可伸出壳外,幼虫用足和面盘共同运动,时沉时浮,即将变态附着,此时及时倒池,并投放附有底栖硅藻的波纹板,每池200~300片。

1.2.5稚螺和幼螺培育幼虫倒池后即开始附着,池底和波纹板上附着的稚螺逐渐增多,池水中浮游的幼虫逐渐减少,约经8~10 d,池中已基本无浮游幼虫,池底及波纹板上可见大量的稚螺。初附稚螺为4螺层,壳高1 500 μm,以足爬行。幼虫附着1~2 d后,面盘消失,食性转变为动物性,摄食方式由滤食变为在贝壳上融孔,穿孔后用管状的口器吸食。稚螺穿孔能力很强,刚附着的稚螺既可以在稚螺上穿孔,也可以在壳长1 mm以下的杂色蛤稚贝和壳长1 cm的蓝蛤上穿孔。附着幼虫面盘消失变态成稚螺后,开始投喂壳长0.8~3 mm的杂色蛤稚贝。幼虫全部附着3 d后,停止投喂单胞藻,全部投喂杂色蛤稚贝。当稚螺壳高达到2.5~3 mm以上时,开始投喂壳长0.5~1.2 cm的鲜活蓝蛤,投喂前将蓝蛤用20 mg/L高锰酸钾浸泡消毒20 min,用过滤海水洗净后均匀撒到池内。为便于摄食,前期可以筛选个体较小的蓝蛤投喂,随着生长,可以投喂个体较大的蓝蛤。培育期间日换水1~2次,每次50%。中等气量充气。培育期间水温23~28 ℃、海水比1.015~1.013、pH值 8.0~8.3。

1.2.6病害防治对于脉红螺人工育苗中的病害主要采取以防为主的方针。由于脉红螺幼虫浮游期长达23~25 d,幼虫的贝壳上会附着聚缩虫。少量的聚缩虫对幼体不会造成影响,聚缩虫大量繁殖时,不仅与幼虫争夺饵料,还会影响幼体的运动和摄食。由于脉红螺幼虫对一些治疗聚缩虫的传统特效药物如制霉菌素、甲醛等比较敏感,即使最低有效浓度也会造成幼虫的下沉甚至死亡,因此在育苗中应采取以防为主的方针。比如通过沉淀池清池消毒,加大滤水力度,保证育苗用水的清洁;加大换水量,减少附着机会;适当加大换水网目,提高换水效率等措施减少聚缩虫附着,预防聚缩虫大量发生。

2结果与分析

2.1试验结果

育苗水体80 m3,培育出壳高5.4 mm幼螺174.6万个,单位水体出苗2.18万个。较为完整地掌握了脉红螺的生态习性,基本确认了食性转换后稚螺的摄食方式,解决了生产性育苗中稚螺和幼螺培育的饵料来源问题。形成了一套操作简便、实用性、有效性和可行性较高的脉红螺苗种繁育技术。

2.2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比较

本项目选择营养价值高的藻类品种金藻、角毛藻、扁藻为饵料培育浮游幼虫,与相关文献采用金藻、小球藻 、扁藻相比,浮游期和变态期均有所缩短,初期面盘幼虫到变态幼虫成活率明显增高。本项目在稚螺和幼螺培育期间采用杂色蛤稚贝和蓝蛤为饵料,与相关文献采用贝肉糜相比,变态幼虫到幼螺培育成活率以及单位水体出苗量显著提高,生长速度明显加快 (见表1)。

3讨论

3.1立体采苗和立体培育

脉红螺稚螺和幼螺营底栖附着生活,附着面积的大小与单位水体出苗量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如何通过提高浮游幼虫培育密度,利用塑料盘等器材制作成立体浮动采苗器,进行立体采苗立体培育,以进一步提高单位水体出苗量,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探索。

3.2工作的细化和量化

由于受诸方面因素的限制,一些工作还是粗线条的,例如在水质监测上,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测定;在稚、幼螺饵料投喂方面还没有做到严格的量化等,尚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收稿日期:2014-04-16)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