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宁波与泸州城市植物景观特色比较

2022-06-09

doi:10.13360/j.issn.1000-8101.2015.04.037中图分类号:TU986

李寿仁1,高博1,张昊1,丁闪闪1,来伊楠2,卢山2*

(1.杭州市园林绿化股份有限公司,杭州 310020;2.浙江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摘要:选取同处于中亚热带地区的宁波与泸州两个城市,以理论探讨和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阐述两地的植物景观特色,并挑选具代表性的宁波和泸州的公园各两处典型绿地进行植物景观对比分析。从自然条件、历史文化、社会经济3个方面,分析阐述这两个城市植物景观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通过特色对比和形成机制的剖析,从园林植物种类选择,植物群落、空间、总体风貌营造等方面提出两地特色植物景观的营造方略,以期为中亚热带城市植物景观营造提供参考。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植物景观;地域性;特色;对比;中亚热带

收稿日期:2014-10-21

修回日期:2015-05-12

基金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LY12E08023)。

作者简介:李寿仁(1963-),男,工程师,从事风景园林绿化及工程研究。通信作者:卢山,男,副教授。E?mail:lushan516@163.com

植物景观作为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一定时间、地域的气候、地理、历史、文化、民俗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也是一个区域、城市等特色的载体。随着人们环境意识和生态意识的提高,园林植物景观备受关注与重视[1]。本研究选取位于中亚热带的宁波与泸州两座城市的植物景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当地自然条件、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分析,总结两处的地域性特征及其对植物景观形成的影响,进行对比研究,并提出如何来营造独具特色的植物景观。

1研究区概况

1.1自然条件

宁波位于浙江省东部(120°55′~122°16′E, 28°51′~30°33′N),长江三角洲南翼,地处姚江、奉化江、甬江的三江交汇处,是浙江东北部海滨。地势平坦,市区海拔4~5.8 m,郊区海拔为3.6~4 m。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平均气温在16.4 ℃,平均降水量达到1 480 mm左右,平均日照时数有1 850 h。宁波的冬夏季比春秋季要长2个月左右,作物生长期维持在300 d左右。

泸州系四川省辖市,位于四川盆地南缘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105°08′41″~106°28′E,27°39′~29°20′N),地势北低南高,最低海拔203 m,最高1 902 m。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南部山区立体气候明显。气温较高,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土壤肥沃[2]。年平均气温高于宁波,达17.5~18.0 ℃。

1.2社会经济

宁波以港兴市,是中外闻名的商埠,工商业一直是宁波的一大名片,“宁波帮”更是蜚声海内外。宁波已成为国内经济最活跃的区域之一。泸州是成渝经济区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川滇黔渝结合部商贸文化中心、物流中心、长江上游重要的港口城市、枢纽城市。

1.3历史文化

宁波历史悠久,早在7 000年前,先民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河姆渡文化。 同时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成就了其特殊的航海文化。泸州是著名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公元前161年西汉设江阳侯国以来,至今已有2 600多年的历史;同时作为“酒城”,泸州有着独特的酒文化。

1.4绿化概况

2003年宁波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2010年又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截至2013年底,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28%,绿地率为35.01%,人均公园绿地达到了10.58 m2。泸州因为其优良的植物景观,先后被评为四川省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目前,正在努力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截至2013年底,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9.85%,绿地率35.0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02 m2。

2研究区植物景观特色

2.1宁波植物景观特点

宁波位于亚热带北缘,其植被是典型的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城市的植物景观中较好地利用了亚热带自然群落中的樟科、金缕梅科、壳斗科、冬青科、山茶科、槭树科、木兰科、豆科、山矾科、杜鹃花科、蔷薇科、小檗科等观赏树种来营造其植物景观。但由于入冬之后温度较低,因此宁波在树种选择方面注重能安全越冬的树种,如香樟、广玉兰、桂花、罗汉松等。

1)城区园林植物群落结构比较丰富,有较多复层群落结构,层次分明,结构良好,比例适当[3],整形灌木运用较多。

2)注重保护利用。在植物景观营造方面,开发利用乡土树种。注重保护原有大树,如日湖公园中的桂花古树,树体高大,挺拔,叶色发亮。

3)以植物结合地形起伏分割空间,创造多样绿地[4]。大草坪在城市绿地中的频繁出现,给当地园林营造了一种宏大的气魄。如鄞州公园的中心活动区是一块面积巨大、长势极好、修建整齐的草坪,在大草坪周边零星点缀上几棵槭树科的植物,孤植一个磅礴的香樟,群植一些高耸的雪松,形成了最好的游憩场所,近看形态尚好的孤植树,远看水景对岸的亭廊桥榭。

4) 利用观赏价值高的植物。在城市公园中,白玉兰、紫玉兰等观花树种运用较为普遍。含笑、木莲、木芙蓉等观赏价值很高的种类也能被发现。此外还种植了不少山茶科的山茶、浙江红花油茶、油茶、厚皮香。杜鹃花科的种类也较为丰富,尤其是白毛杜鹃和锦绣杜鹃。

2.2泸州植物景观特色

泸州温暖湿润的气候使得其植物景观以常绿阔叶林景观为主,桑科榕属的植物为城市主要基调树种。泸州市现有常见园林植物388种,乔木类植物如:皂荚、银杏、苹婆、香樟、桂圆、蓝花楹、黄葛树、小叶榕等;在藤本灌木地被类植物使用中,泸州大量栽植表现优异的乡土树种,如三角梅、毛丁香、杜鹃等,也适量引进乡土树种的衍生种和外地优良品种,如金禾女贞、小丑火棘、红背桂、荚蒾等,丰富了园林植物种类,使植物品种搭配更加多彩多样;在竹类及水生植物使用中,泸州具有本土优势,园林植物几乎全为乡土植物,如:佛肚竹、楠竹、荷花、菖蒲、水葱等。相对于宁波,更加温暖湿润的泸州,乡土植物更加丰富,偏热带的植物种类在城市中运用得也更大胆、频繁。

1)植物景观组成具有多层次性。由于泸州市的植物种质资源丰富,拥有大量的乡土植物、较多的耐阴植物和种类极多的地被、灌木植物,所以有条件配植成垂直层次、亚热带人工植物群落。例如蓝花楹-红叶石楠-红花檵木+洒金东瀛珊瑚-艳山姜+冷水花群落。

2)充分利用榕树景观。在众多的城市主干道,林阴大道上,采用观赏性极好的小叶榕。通过一定的修剪,产生不一样的景观大道效果。在一些休闲公园或者滨江的休息场所,大叶榕和小叶榕或互相映衬或孤植赏玩。如滨江公园的行道树为修剪掉气生根的小叶榕树,茂密的树叶配合质感的树干,一条林阴大道为惬意的泸州人提供美的享受和凉意。

3两城市典型绿地植物景观对比

3.1宁波

1)园林建筑与植物配置。该植物景观位于月湖公园,该公园是宁波市区内最重要的历史文化保护区,也是宁波城区内植物配置最丰富的公园。采用大乔木与灌木相互搭配,中间形成草坪空间供人休憩。在主景石旁植以杜仲一株高大乔木,配以古朴的造型罗汉松盆景供人欣赏,并丛植紫竹、杜鹃,粉白绿相配。亭前植一株白玉兰,球状灌木搭配种植。整个植物景观古朴淡雅,不足之处为整体层次不够丰富,银杏长势欠佳(图1、2)。

2)典型复合植物群落景观。该植物景观取自鄞州公园,其公园在总体设计中充分运用了微山水的造园理念和手法,体现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该群落以乔、灌为主,搭配一些时令草花,采用群植、丛植相互结合的栽植方式,整体层次分明,植物配置简洁,并兼顾常绿、落叶、观花种类。一年四季,时令草花、杜鹃、紫薇、八仙花、山茶等先后开放。夏有绿荫蔽日,秋有沙朴、乌桕、南天竹变色,植物景观的季相变化十分明显(图3、4)。

3.2泸州

1)园林建筑与植物配置。该植物景观位于滨江公园。该公园位于泸州市西北部,东邻沱江,是长达1 km的一个典型带状滨江公园。建筑旁多层次乔木为主的近自然群落,以常绿小叶榕与落叶大叶榕相互搭配,群落中央分支点高的榕树为游人提供林下活动空间,由中心向外缘分别由小乔木、大灌木、小灌木、草本组成有序组群。点缀景石,整体错落有致,层次变化丰富,具有韵律美(图5、6)。

2)典型复合式植物群落景观。该植物景观同样位于滨江公园,是泸州典型的复合植物群落模式。群落“乔-灌-草”3层结构清晰,植物运用丰富,不同形态、质感的常绿植物、观花植物,以丛植的形式,形成四季常绿、季季有花的植物景观。多层次的植物配置方式,也起到了很好的阻隔视线的作用。红花羊蹄甲、假槟榔的运用也是对泸州温暖湿润气候的体现,同时大量种类灌木自然式配植,使整个群落更加生动、具有天然美感(图7)。

3.3两地典型植物景观特色对比

从上述两组典型案例研究来看,宁波绿地所运用的植物种类普遍要少于泸州。同时,在配置方式上,泸州的更近自然,而宁波多采用整形灌木,更显人工化。

4植物景观形成机制对比

4.1自然因素

中亚热带是我国亚热带中最宽的一个地带,跨度之大,使得该带的区域性既有一致性,也有差异性。就宁波与泸州这两座城市而言,同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5],夏季较长,雨量大,空气湿度较大,肥沃的土地使植物品种丰富,两地园林中常用植物存在一致性。乔木如楠木、香樟、银杏、梅花、翠柏等,观花灌木如海棠、紫薇、木芙蓉、杜鹃等,其他观赏草本如兰、菊、荷等,均在两地城市园林中频繁出现。但是,宁波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而泸州则位于四川盆地,不同的地形地貌形成的地域性气候特征导致两地的植物景观特色既有共性也存在差别。泸州在气候上更加温暖湿润,植物种质资源更加丰富,相对于宁波,泸州对于桑科榕属的植物运用得更为巧妙和频繁;林下的灌木及地被植物的丰富度也表现得要比宁波更强一点。

4.2历史文化因素

4.2.1地域文化

宁波园林属江南园林,而巴蜀文化则是对泸州影响较为深远的地域文化,巴蜀园林所特有的景观对于泸州人打造泸州印象的影响必是潜移默化的[6]。因此,不同的园林特色导致了城市植物景观特色的不同(表1)。

4.2.2政治文化

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积累,宁波自近代开埠以后,园林受到西方文化和商贸经济的共同冲击,而在民国时期更是受到了国民政府意识形态的影响,宁波人海纳百川的开放姿态,使宁波园林呈现出近现代的中西交融的园林形式[7]。在这种文化的引导下,当今宁波的植物景观表现出了一种只要适合,都可采用,不拘形式的风格。整体布局上既崇尚自然,打造生态自然景观,又融合规则式景观。

泸州作为一个内陆城市,现代政治发展得相对较晚。但在政治立场上一直弘扬泸州特色,保护和建立了不少自然特色风景区,如保护具有近2 000年的桂圆林,建立面积宏大的张坝生态公园,当然也有通过多种形式融入城市特色的公共绿化,如国窖广场、滨江公园、玉带河公园等城市绿地。

4.2.3商业文化

从商业文化上来看,两地的共同之处最显著的在于对城市港口商业的重视。宁波长久以来是著名的港口城市,其地理位置促成了城市的繁荣,随着对城市绿化的重视,体现航海文化的植物景观表现日益明显。而处于长江、沱江交汇处的泸州,在城市规划中也明确提出建设“港城”的想法,通过乡土植物与合适的滨水植物打造具有泸州特色的滨水景观带。在滨水绿化中,不乏看到以常绿树种为主,榕属、棕榈科植物景观非常丰富,亚热带喜光植物丰富,附生植物景观突出等特点。

除此之外,体现宁波商业文化内涵的人文旅游资源有很多,如会馆古建筑、古今商业区、古商埠遗址、“宁波帮”名人故居等[8],对于名胜古迹的保留是对商业文化的尊重,而这样的行为也呈现了配套的植物景观。植物景观结构搭配有条理,植物与文化小品搭配加深了这座城市的内涵,且注重运用植物景观营造来提高商业效益。因此相较于泸州,在商业构成上要更加多元化,这就促成了其城市景观更偏向于规则、齐整,线条大方、典雅。而泸州其酒文化的延续与发展已经深深影响着泸州人的衣食住行,在其城市的中心绿地中,象征着酒文化的小品、建筑,模纹花坛十分常见[9]。

4.3社会经济因素

宁波的几个县级市及地区在绿化工作上投入了较大的财力、人力。早在2010年,鄞州区就计划每年在园林方面投入5亿来建设。巨大的经济投入使得宁波的城市植物景观更加鲜明,特色突出。整个城市也变得更加整洁环保,植物结构更加饱满,植物品种更加丰富。

2011年泸州市提出要把泸州建设成国家级园林城市,分阶段逐步实现90%绿化覆盖率,还大力实施绿色通道建设工程,用以增加城市绿地。在城市公园建设方面泸州市将加快一批新公园的建设,以满足宜居城市的发展需要;同时加快对城市老公园的改造,完善公园基础设施,提高公园服务功能和文化内涵,宣扬城市地域特色及涵养。重视长江、沱江生态绿廊建设工程,保护城市原有自然风貌,不断体现“江城”特色。根据地域特色,重视山体绿化工程,无论是城区还是城周山体生态林建设都发挥城市个性。

2013年宁波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 128.9亿元,而泸州同期为1 150.5亿元,经济水平和宁波有一定的差距。两地的社会经济状况,对两地的城市绿地的植物景观营造的影响较大。不仅仅体现在整个城市绿地系统环境上的改善,还突出在单位绿地植物造景投入上。

5研究区园林植物景观的营造方略

地带性园林植物景观的实现需要综合考虑和回应自然与人文环境,而园林植物景观的建成又要经历从植物选择、群落构建、空间围合,到最终形成整体风貌的过程。

5.1园林植物种类选择

地域性的植物材料应具有独特性和适宜性。适宜性植物即中亚热带适生适用树种。两地城市中采用的树种基本类似,以樟科、壳斗科、蔷薇科、山茶科、百合科、豆科、禾本科、冬青科、木兰科等为主[10]。

独特性即特色植物。宁波市树樟树、市花茶花均在园林中普遍应用。而特有种对城市特色的凸显也是立竿见影的。有些植物以宁波定名,具有宁波特色,如宁波木蓝、宁波溲疏、宁波木犀、宁波三角槭等。由于种种原因,此类植物在宁波园林中应用尚不普遍,有待进一步挖掘、利用。

而泸州市花桂花的应用较为普遍,市树龙眼却略显不足。同时,由于气候更加温暖湿润,植物种类更加丰富,大叶榕、小叶榕、羊蹄甲、蓝花楹等南亚热带植物可运用频繁,形成独有的泸州特色。

5.2植物群落构建

尊重自然,顺应植物生态习性配置成植物群落,最大限度地发挥园林植物的生态效益与观赏特性。两地的群落结构一般为乔-灌-草结构,在具体应用中应对植物种类及群落各层加以调整,满足不同类型绿地的不同功能,同时,注重季相、色彩变化,形成一年四季不同的植物景观。

在宁波植物配置中,可采用以下典型配置模式:香樟+银杏+榉树+广玉兰-桂花+罗汉松+鸡爪槭+垂丝海棠+碧桃+石楠+锦带花+海桐-鸢尾+吉祥草;香樟+女贞+日本晚樱-海桐+红花檵木+山茶+紫薇+杜鹃+金森女贞-玉簪+鸢尾+细叶麦冬,等等,灌木可加以整形修剪,体现江南园林精致、秀丽之风格。

泸州林下灌木的运用比宁波更多,层次也可更丰富。典型配置模式有:蓝花楹+黄葛树+小叶榕-羽毛枫+石楠+贴梗海棠+红花檵木+杜鹃+海桐+茶梅+龟甲冬青+洒金东瀛珊瑚+金边胡颓子+金边大叶黄杨-花叶艳山姜+细叶麦冬+冷水花+肾蕨;桂圆+女贞+香樟-桂花+三角梅+山茶+小蜡+红花檵木+南天竹-细叶芒+一叶兰+阔叶麦冬,等等,配置手法追求自然美感。

5.3植物空间营造

宁波地势平坦,平地造园需在植物空间经营上花费心力,以不同类型的植物组合而成多样的植物空间,规则与自然式相结合,以满足人的视觉、心理的不同需求,表现其开放包容之个性。而泸州属山地城市,山水自然天成,可就势来营造不同的植物空间。

5.4总体风貌营造

在经历了“江南文化”、“海派文化”而不断丰富的长江中下游文化下的包容兼具、开放灵活、简约朴素的文化特色,对宁波地区的园林及植物景观特色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植物景观有可游与观赏两种类型,在表现江南园林的典雅、细腻、精致的景观风格的同时,还应融入宁波自身的多元文化,与商业、港口景观相辅相成。

泸州植物景观则应体现出浓厚的巴蜀文化、酒文化、“江城”文化气息,可充分反映在泸州植物运用选择、配置方式及与当地特色景观小品的搭配上。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周丽. 昆明地区地域性植物景观特色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1: 14-24.

[2]黄修华.乡土树种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以四川省泸州市为例[J].中国园艺文摘,2012,27(12): 83-84.

[3]冯灼华.宁波城市园林植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价[D].临安:浙江农林大学, 2012:12-17.

[4]王彭伟, 龙骏, 戎根宝.宁波主要公园植物配置的特点与分析[J].风景园林, 2008 (4):74-78.

[5]王国玉, 白伟岚, 梁尧钦.我国城镇园林绿化树种区划研究新探[J].中国园林,2012,28(2):5-10.

[6]朱春艳.巴蜀园林与江南园林之比较[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 2006.

[7]陈枫, 周向频.西风东渐和政治异化下的宁波近代园林勃兴与转型[J].中国园林, 2013, 29(10): 110-116.

[8]范露丹.宁波市园林发展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7:10-45.

[9]于会莲, 李寿仁.低调的奢华, 文化的大气——泸州市滨江路灾后重建景观提升工程侧记[J].农业科技与信息 (现代园林), 2013(4):21.

[10]陈卫娟.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区系地理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6:11-34.

(责任编辑 吴祝华)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