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首批拓荒者将移居火星

2022-06-08

彪炳千秋的俄国伟大科学家、“航天之父”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曾经说过:“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开始他将小心翼翼地穿出大气层,然后便去征服太阳系。”对于这句话所要传递的意思,有不少人的理解都是“人类要不断进步,要去努力寻找更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但科学家们却不这样理解,因为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气象学家认为,目前扭转地球气候变化的措施很可能都“为时已晚”,我们世代居住的地球将迅速变得不再适宜居住,星际移民很可能将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越来越多的天文学家也都认为,已有着35亿年历史的地球曾被冰冻过、被陨石撞击过、被有毒物质污染过、被致命辐射照射过,至今仍有着许许多多的潜在危险威胁着这个蓝色的星球,我们面临的重大自然灾难除了地震、火山、海啸以外,还包括了小天体撞击、地球磁极倒转、超新星爆发、超级太阳风暴等等,谁也说不清会有怎样的突发灾难终将把地球变成一个寸草不生的世界。换句话说,虽然人类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但人类的命运却十分脆弱,于是在广袤太空中找到未来人类的第二个家园,就已变得非常迫切。而与地球紧邻的太阳系行星火星,正好被锁定为未来的地球人类进行星际移民的理想目的地。

然而就在人类刚开始“小心翼翼地穿出大气层”的当下,我们身边的一些同伴却转眼就将迁居遥远的火星了——近两年里,一个名为“火星一号”计划的荷兰民间项目突然火爆起来,宣称将在十余年内将数十名地球人分批次送上火星,使之成为不再返回地球的第一代火星开拓者,并由此开启人类星际移民的宏伟篇章。这似乎便意味着,刚穿出大气层的人类就已然大步迈出了征服太阳系的脚步,人类构想已久的星际移民之梦也转眼就将兑现,即面临着地球环境每况愈下、地球资源日渐枯竭、人口呈爆炸式膨胀的人类,终于可以阔步离开地球这个“垃圾场”了。

可问题是,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移居火星真的那么简单可行吗?近期已有不少科学家站出来质疑说,“移民火星”的先驱们不是死在去火星的路上,就是死在火星上。种种迹象都已表明,充满科幻色彩的“火星一号”计划不过是一场玩笑,而或是一场不负责任的炒作,甚至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商业骗局而已,结果只会让人们对太空探索失去信心,甚至可能导致一部分人对科学丧失信心。若真是这样的话,迎合了人们一种理想的渴望和追求的火星移民之梦,就仅仅只是一场难有下文的迷梦罢了,生存际遇日渐逼仄的我们又该将未来寄托于何方呢?

事实上,人类探索火星的道路充满挑战,不过正是这种挑战和冒险精神,才是人类社会蓬勃发展的原生动力。近期已有科学家预测,人类宇航员将在未来20年内首次踏上火星表面,而后再朝着建立火星前哨站、改造火星环境、火星移民的长远目标逐步迈进。且现代科学研究已经显示,在茫茫宇宙中还有着许多类似地球这样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仅银河系中就存在着2000多亿颗类地行星,欧洲航天局天文学家近期还首次在455光年外的金牛星座恒星生成区中探测到大量复杂有机分子乙腈,这都说明当今的人类所缺的仅是更先进的航天技术,而不是同样宜居的移民目的地。而要想拥有更先进的航天技术,靠的应是真实的进取,而不是虚幻的梦想。

——本刊编者

文/地遥

英国科学家们于今年3月中旬确认,在太阳系以外星系的遥远太空中,有着一个名为“格利泽581d”的超级地球,虽然其大小约是地球的两倍,质量更是地球的7倍左右,不过它的表面环境不太热也不太冷,允许有液态水存在,大致环境也如同地球一般,并具备支持生命孕育的条件,因此是已知的与地球最近似的星球,这一“地球备胎”不仅能帮助科学家们寻找外星生命,同时也是人类潜在的太空移民基地。但遗憾的是,作为一颗围绕红矮星“‘格利泽581”运行的行星,超级地球“格利泽581d”距离我们身处的地球达20光年,即我们现在发给居住在该星球上的外星人的手机短信息,估计要到2029年后才能被对方接收到,即便对方以达到光速的信息传送技术向我们回复,我们最快也要到2049年后才能读到对方的回复短信息。换句话说,若现在的我们突然收到“格利泽581d”星球的居民们发来的一份访问邀请函,那其实是对方发给我们的老祖宗如孔子、乔达摩悉达多、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如若我们真的想到这个星球上去“串门”,则哪怕是乘坐如今地球人类所能制造的最快飞行器,也要在广袤的星际中穿越8万年之久方能抵达。从这个角度上说,假如没有科幻影片中经常提到的那种“虫洞(时空隧道)”,地球人类要想移民至此谈何容易?

假如真有那么一天,美国影片《星际穿越》中描绘的末日变成了现实,即地球真的不再适合人类生存了,已达70亿的地球众生能悉数搭乘上“格利泽581d”这艘诺亚方舟吗?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答案无疑是否定的。不过今天的科学家们在想,我们是否可以赶在末日来临之前,将一部分人类从地球陆续移居到虽不太宜居但却距离更近的太阳系星球,并凭借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天赋之力去竭力改善这类星球的生存环境?荷兰一家非营利组织近期便启动了一项名为“火星一号”的计划,将自2027年起分6批将24名“永久居民”送上5500万公里外的火星,包括科学家和一些爱好天文、追求极致的冒险者。而在该组织日前公布的男女各半的100人候选名单中,共有4名华人或华裔青年入围,在和其他候选者经过多轮选拔角逐后,他们都有可能如期开启自己去往火星的单程旅行。在20万人中侥幸初胜

美国《纽约每日新闻》于今年4月1日报道称,年仅21岁的美国纽约长岛女孩劳雷尔·凯耶,近日成功入选荷兰“火星一号”计划,拿到了去火星永久定居的单程票,在经过长达十年时间的培训与准备之后,她将与3名同伴一道于2027年踏上火星,成为首批火星居民。

据这则并非“愚人节新闻”的权威媒体报道显示,劳雷尔刚刚毕业于地处美国北卡罗莱那州达勒姆市的杜克大学,并在这所享誉全球的私立研究型大学取得了物理和化学双学位。作为美国纽约地区的唯一一位入选者,劳雷尔表示她并不惧怕这次有去无回的太空旅程,并相信作为“火星开拓者”的自己一定可以在环境极其恶劣的火星上生活下去。

多家西方媒体的报道均指出,“火星一号”计划是荷兰一家非营利组织于2011年发起的,该计划在全球招募志愿者并进行筛选培训,最终将选出两男两女率先送入火星。这则招募消息一经发布便火遍全球,但同时也遭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诸多质疑,反对者纷纷表示,从现有的科技水平和将会耗费的巨大花销来看,这一计划根本就不切实际,而且这些“火星开拓者”在难以为继时也根本无法返回地球,等待着他们的其实只有死路一条。

但少不更事的劳雷尔却并不在意这些反对观点,在颇具理化知识并富有冒险精神的她看来,火星之旅就如同15世纪的欧洲探险家们去探索发现“新大陆”一样,总得有不惧牺牲的人踏出这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当然与探险家们在地球上探索未知领域不同的是,遥远的火星上没有现成的食物和水,目前仅有理论认为,涉足那里的地球人类只能通过太阳能获得必要的能量,以及通过埋藏于深土层之下的冰块获得赖以维持生命的水和氧气。

劳雷尔是“火星一号”计划于今年2月23日筛选出来的100名候选‘志愿者中的一员。在这之前,与她一道参与600人淘汰赛并期待能够在火星上漫步的,还有年轻的英国机械师瑞安·托尔,且他们都是从全球20.2万名报名者中挑选出来的。“火星一号”计划原定从2024年起,每两年将4名志愿者送至火星,最终将有40名志愿者可到火星上拓荒。但项目运营方于近期宣称,首批志愿者登陆火星的时间已延迟至2027年,且最终成行的火星探险家也将减缩至24名,至于哪些志愿者终能入选,将会由电视真人秀节目的观众投票来决定,今年年底之前将公布最终的24人名单。这就是说,劳雷尔与瑞安是否能够幸运地(或不幸地)成为最终离开地球的“火星开拓者”,在短短六七个月以后就将见到分晓。

来自英国<镜报>的报道称,身为普通人的瑞安之前一直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当他第一眼看到“火星一号”计划的时候,就觉得这是他长久以来一直在等待的机会,而当他从几十万报名者中脱颖而出后,他开始相信这一切均为命中注定。刚开始申请成为探索火星的志愿者时,亲朋好友们都以为瑞安在开玩笑,他们中的一半人觉得他是疯子,另一半人则觉得他会成为传奇。瑞安最渴望的当然是成为传奇,但他的母亲对他可能开启的火星之旅并不支持,总在告诫他:“如果你不能回来,那就别去了!”瑞安的态度则是,他知道该计划的危险性,不过那种能够成为“首个踏上火星的人类”的可能性却令他欲罢不能,他觉得就算自己真的为之献出生命,也是做了别人从未尝试过的事情,这很值得。

从之前的报道中可见,最终选定的24名“火星开拓者”将接受为期7年、每年至少3个月的封闭训练,系统地学习机械操作、搭建、种植等一切在火星上的必要生存技能。与此同时,“火星一号”计划的运营方原定将在明年进行第一次试验发射,2018年发射火星探测器以寻找定居点;2021年用飞船将人类聚居地所需要的全部货物分6次运往火星,其中包括两个居住单元、两个生命支持单元和两个供给单元:到2022年初,火星定居点的所有水、氧气及大气生产装置即已准备就绪,只等着得经过七八个月太空旅程的首批志愿者入住了。当然,首批4名训练有素的志愿者抵达火星后,第一任务就是安装每个太空舱的连接装置,并配置和激活食物生产系统、装配太阳能电池板等。两年过后,第二批4名志愿者亦将登陆火星,后者将和首批志愿者一起开展科学调查、实验以及自给自足工程等。计划运营方同步推出的真人秀节目,则将从海选到训练再到移民后的生活,全程直播首批火星移民们的生活点滴,使之成为有史以来题材最疯狂、播出时间最长、忠实观众最多的电视节目,并靠收取广告费、出售转播权等方式来筹集该计划运营的所需资金。

也就是说,如若劳雷尔、瑞安最终都去了火星,我们坐在家里就能通过电视看清他们在那个红色星球上的一举一动,他们的亲友更可与之保持通讯联系,他们甚至可以像传说中的地球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那样,在遥远的“伊甸园”里大啖禁果、狂生儿女,在星际异域里繁衍自己的崭新部落。且“火星一号”计划的运营方还预想,将在未来20年内将8万名地球人送到火星上去定居,作为先驱的他们必将越来越不会感到孤单。

或成先驱的华裔青年

究竟什么样的人,才有可能成为这24名“火星开拓者”中的一员呢?“火星一号”计划的运营方早在2013年初就曾表态说,该组织并没有将候选人局限于科学家或宇航员,评选程序将为每一个渴望在有生之年做出贡献的人敞开大门,全球任何年满18周岁的成人都可以申请,不过在通过电视进行的全球选拔过程中,聪明机智、拥有良好的精神和身体素质、具有奉献精神等,都将会成为入围者在众多候选人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因素。正如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NASA)研究员、“火星一号”首席医疗董事诺伯特·卡夫之前所说的那样:“以非常勇敢、能忍受数小时超音速飞行来作为选择志愿者的最高标准,这样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如今我们更关心的是,每个志愿者在生活和工作中与他人的协作程度,毕竟在从地球到火星的漫漫征途中,这些志愿者们将要面临的是终其一生的挑战!”

除此之外,入围者将接受在压力环境下的表现等诸多测试,最终选定的“火星开拓者”还必须在心理上能够适应周围只有几个人的生活,并且接受他们无法返回地球的事实。

今年2月下旬,“火星一号”计划运营方公布了一份经过三轮淘汰后形成的男女各半的100人候选名单,其中来自美洲、欧洲的志愿者分别有39人和31人,来自亚洲、非洲和大洋洲的志愿者则分别为16人、7人与7人。在这份举世瞩目的名单中,共有4名华人及华裔青年入围,他们将和其他候选者共同争抢首批前往火星的4张单程旅票。这4名敢为人先的华人及外籍华裔青年,分别是33岁的河北省邯郸市林业局林业技术推广站青年农艺师李大鹏,31岁的广东省汕头市青年销售员林晓霞,以及24岁的英国伯明翰大学天体物理系华裔女博士刘梅姬(亦有译作麦琪·刘),35岁的美国籍华裔女线上教育工作者边思恩。

1982年出生、2005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生物科学学院的李大鹏,最喜欢看的影片是美国大片《彗星撞地球》,原因是他很喜欢剧中能拯救世界的主人公。有着稳定的事业单位编制的他,如今在邯郸不仅拥有一套100平方米的无贷款住宅和两辆汽车,还有着妻子和一个年幼的儿子,可以说小日子已过得非常安逸。然而在“敢为天下先”的人生信条鼓动下,他仍希望能有机会去探索别的星球,好让人类散布到更广阔的宇宙空间中去。不过他的“火星之旅”如今已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尤其是妻子强令他“去哪都行,但别离开地球”,父母也不支持他去火星,他因而已于日前在接受电视采访时公开表示:“如果家里人到2026年出发前依然非常反对这件事,我会考虑不去火星!”

1984年出生的林晓霞是个未婚女孩,17岁到广州读大学时学的是外贸英语专业,毕业后留在广州做外贸工作。因为着迷于探索无垠宇宙中的无穷奥秘,同时也想经历一些与众不同、颇具人生价值的事情,从而为自己的存在留下印记,她也义无反顾地报名参加“火星一号”计划的候选人角逐,并一路杀进了百人候选名单。在她看来,自己都已经离家十多年了,也就每年回去一次,去火星仅相当于去了更远的地方工作,也就是与老家的亲人们见不了面,只能通过卫星传输隔着屏幕相见了而已。她说:“对人类的发展进程,太空探索会是一个突破点。如果我能对整个人类的文明进程作出努力,会很伟大!”

1991年出生于英格兰的刘梅姬,是英国伯明翰大学的天体物理系女博士。她一直都有着一个很是“另类”的愿望,那便是在火星上生育子女,从而成为开人类之先河并名留青史的“火星产子第一人”。作为“火星一号”计划的百人候选者,她离这个目标的兑现已经很近了,不过在火星上生产并非易事,她和新生儿不仅可能面临缺氧、缺水、缺粮的危险,还必须对抗零下62℃的低温和致命的宇宙辐射。而且在面临这些考验之前,她还得迈出关键性的第一步,那就是要找到一名合适的火星爸爸——因该计划初步只有24人登上火星,其中男性仅为12人,她的选择范围可谓非常狭窄,所幸火星居住者们将与外界完全隔离,她可以在没有太多竞争者的地外星球上,非常从容地与其所选对象谈情说爱、经营感情,并共同孕育出具有创世纪意义的第一代“火星生命”。

1980年出生的边思恩,家住美国南加州橙郡尔湾市,曾获得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国际发展研究学位,目前从事线上教育工作,另兼表演与模特,同时也是一名攀岩爱好者。她从小便立志要当太空人,加之她的父母都在航天业任职,在知悉“火星一号”计划后,她就马上决定报名参加了。如若顺利登上火星,至今未婚的她亦有可能成为一名“火星妈妈”。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