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审计学教学设计改革创新培养途径研究论文(共4篇)

2022-06-08

  审计学可以说是现在的一门特别有实用性较强的课程之一,而且审计理论和审计实务紧密结合,学习理论的目的其实也是为了更好地执行审计实务。本文就整理了关于审计学的论文范文,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我国应用型高等院校审计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创新路径研究


  叶陈云、杨琪、刘灵秋/山东管理学院会计学院


  摘要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全国应用型或职业型高等院校为我国审计事业进步培养了大量高层次专业人才,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这些院校的审计本科教学和管理中也存在教学方式滞后、毕业生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就业能力弱等问题,因此,需要关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变化、新需求和新方向,需要深度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多元现实背景和现状,了解行业及地方经济发展对审计人才的真实需求,更积极地探索有特色的应用型本科审计专业发展之路。论文在概述我国应用型高等院校积极推动审计专业课程改革大背景的基础上,概括了这些高校审计教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剖析了其形成原因,并根据现实环境与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目标的需要提出了若干有针对性的改革和创新措施。


  关键词应用型;高等院校;审计学;教学研究;教学改革


  一、问题提出


  2017年10月18日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在2019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上进一步强调高校“应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这充分说明我国高等院校承担着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培养高端专业人才(如会计、审计、经济和管理类等)的神圣使命,可谓是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截至2018年12月末,我国共有1245所本科院校,1670万名本科大学生,形成了世界上数量最大的本科教育体系,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高素质人力资源。早在2014年3月中国教育部改革方向已经明确:全国普通本科高等院校1200所学校中,将有600多所逐步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转型的大学本科院校刚好占高校总数的50%。截至2018年12月末,全国一共有632所大学开设有会计学专业并同时开设审计学课程,共有110余所高等院校开设有审计学专业。对于以培养高专业素质、高级技能和高水平审计执业的、能满足审计部门需要的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需要更客观认知社会对人才多层面的需要,更积极地探索应用型高校发展之路,也为学生们提供多种成长途径,尤其是应积极培养既有理论更有操作与运用能力、知行合一的审计专业人才。


  因此,在我国高等教育模式发生重大变革的大背景下,结合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计专业学科发展的现实状况和形势,对审计专业教学改革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与分析,对于应用型本科高等院校的审计专业课老师和学校教务管理人员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可以促使他们积极思考与探讨,并尝试采取创新措施以更好地解决审计学相关课程教学中面临的若干矛盾与问题,有力地推动这些高校审计学科教学及科研水平的快速提升与健康发展。


  二、应用型高等院校审计学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的现实意义


  (一)审计学课程教改工作是会计专业学生知识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高等院校中的会计学课程是讲授经济主体如何运用会计程序和方法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一个组织的经济信息,主要是负责处理和传递受托责任履行情况与决策有用的信息,而审计学课程则是通过监督、鉴证和评价这些信息,合理提高会计信息可信度,对维护财经法纪和市场经济秩序起重要作用。如今会计学已经是多数高校财经学科的基础课和中心课程,审计学则是形成完整的财会专业学生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是大会计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审计学课程教改工作是高校财经学科教学改革的核心途径之一


  在审计理论与实践工作推动下,审计学方向相关课程如今已经是各应用型高校中会计学、财务管理、工商管理学、工程管理学和金融学等财经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与必修课程,是财务会计学科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审计学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无疑将会促进、完善和壮大这些本科院校的财会审计等财经专业学科体系,并以此为契机充分推进审计学科等传统弱势学科的发展,发挥审计专业课程的重要功能和作用。


  (三)审计学课程教研改革是推动应用型高校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


  目前我国应用型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缺陷,相当一部分毕业学生审计职业素质不高,尤其理论功底不扎实,实践能力较差,就业上岗后适应期较长。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企业内部管理运作更理性,资本市场竞争更有序,自然需要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和规范的经济行为,对大量高素质的审计人才需求日趋旺盛,但是目前应用型高校审计教育教学难以满足审计市场人才需求。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应用型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2018)》、《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2019)》等文件精神,结合应用型高校审计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社会对审计人才的实际需求,笔者认为构建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保障,厚基础、重实践,课堂+实验室+校外基地相结合的开放式审计课程教学体系,积极推进审计学课程教学方式改革是推动应用型高校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


  (四)审计学专业课程教研改革是有效提升我国应用型高校审计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


  目前应用型高等院校在审计学专业课程的建设中仍然存在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已经成为妨碍这些高校审计学专业课程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审计专业教学人员需要对相关审计课程的教学、教育中的问题和矛盾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剖析和解析,发现应用型高校教师和学校管理层应当及时解决的学科发展深层问题并能够提出解决办法,是直接影响和有效提升我国应用型高校本科审计学专业课程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的关键途径。


  三、我国应用型高等院校审计学专业课程现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应用型高校财会本科审计学专业课程缺乏清晰的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


  审计学是我国应用型高校本科学历教育体系中的一门财经专业课程,也是绝大多数应用型高校财务学、会计学等专业的核心课和必修课,是构成会计学专业和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审计学相关课程具有实践性、专业性和特殊性等鲜明特征,我国多数应用型高校财务会计专业本科教育体系中纷纷设置了审计学及其相关系列课程,为应用型高校本科审计专业课程及学科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回顾我国改革开放近四十多年来我国审计学科的教育和教学发展不平凡的历程来看,与会计学本科课程教学体系完整、功能完备和教学方法多元等特征相比,截止目前为止多数应用型高等院校审计学相关课程的教学功能定位还不够明确、不够具体,即审计教学是以理论教育为主还是应以实践教育为主,其功能是服务学生和社会,还是以传播审计专业知识与技术方法,难以明确。此外,审计教学课程定位不清,地位尴尬,往往不如会计学课程受到经管学院领导的重视,因而教学地位不高,投入资源有限,这些情况长期持续的话必定影响我国应用型高校审计学专业课程的整体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也会显著影响到这些高校审计学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与方法的变革和创新过程及其效果。主要原因在于,许多应用型高校因为背景不同,基础各异,传统和新兴学科间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工科和理科性质的高等院校中会计学或审计学专业等人文社科专业未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并未形成可持续、有特色、较完整的学科体系。


  (二)应用型高校财会专业审计课程缺乏连续性且有弹性的教学目标


  鉴于审计学的教育目标是教会学生能够对审计对象进行客观评价和公允鉴证,增强信息使用者对审计对象信息的可信赖程度。传统应用型高校审计学课程教学目标的核心内容应当是日常教学必须符合学科的教学规律与要求,必须提供并教会财务、会计和审计等专业本科学历层次学生们有关审计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等知识。然而审计实务工作经验告诉我们目前的审计教学目标依然是重视理论知识,如强调培养“复合型、全面型、应用型”人才,而忽视了本该高度重视的审计业务的实际操作能力。这说明虽然经过三十多年不断地改革与探索,我国应用型高校审计学专业课程教学方法与学科建设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可实际上高校审计学教学中“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与问题依然难以改观。因此,重塑教学目标,定位发展方向,落实教学改革,打造优质人才是审计学相关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审计学缺乏明确目标的主要原因是审计学教学未得到这些学校的真正重视,缺乏足够的人力资源,未形成高素质和年龄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未形成连续性且明确的审计教学目标。


  (三)应用型高校审计专业课程缺乏体系化和层次化的教学内容


  目前应用型高校的审计课程体系中教学内容与教材也存在诸多局限性,多数缺乏体系化、层次化和新颖化的审计学教学内容。例如,相当部分应用型高校审计学本科专业课程的教材选用的是注册会计师考试审计教材,教学内容偏重于注册会计师审计,即主要采用财务报表审计方法。在内容上比较缺乏一般审计的原理与基础审计理论,作为会计专业学生审计方向的专业必修课程,其实应该在重点讲解审计学核心内容——注册会计师审计知识之外,全面导入审计的起源与发展、介绍政府审计与内部审计,介绍财务审计、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审计学的概貌与审计实务工作的最新发展现状。然而由于现有审计本科课程体系不完善、审计教学时间和教学大纲内容的限制,在现有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内容中,有关企业集团公司审计、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财务审计、在线审计、环境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社会责任审计、法务审计等新兴热点知识在现有教材教案等教学安排中都比较缺乏,因此,高等院校审计课程改革中亟待加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方面的修改、更新、充实和完善。其主要原因是部分学校管理层和二级学院的负责人对审计核心课程内容不够重视,教学研讨力度不够,尤其是对审计课程教研活动投入的资源不够,教学安排比较僵化和传统,教学大纲形成缺乏充分讨论和严密论证。


  (四)应用型高校审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存在单一化和有限化的缺陷


  目前我国应用型高校审计学方向相关课程教学中一个突出难题就是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化、教学方法不灵活和教学效果不理想。目前应用型高校本科审计教学中主要采用教师课堂理论讲授、学生作业、陈旧案例和闭卷考试等被动式教学方式,缺乏实践介绍、实务经历、课堂讨论、课外思考、专门讨论、调查问卷和专题报告等多样化、互动式教学方法,因此,多数应用型高校的本科审计学相关课程的教学教育效果普遍不太理想,审计学教学被称之为会计学专业中最难教、最难学的专业课程。如教学中缺乏实务性和理论性兼备的审计案例,缺乏新颖的审计案例,缺乏师生双向互动式讨论方式,多数学生自主性较差,主动性不够;课堂气氛较沉闷,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数情况下审计学方向相关课程讲授完毕后,相当一批学生仍然似懂非懂,教学效果较差,成为会计学专业最难理解、最难掌握课程之一。其主要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惯性思维对学生、对老师的影响都比较深,愿意主动改变和创新的比较少;二是由于课程设置粗略不一、教学资源投入众寡不分、教学参与度主动性不足、教学研究活动较少、教学评价模式不客观不全面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各校在审计学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力度参差不一,整体而言,普遍水平不高、质量较低。


  (五)应用型高校审计专业课程已形成固态化和单调化的评价模式


  据不完全调查统计,经过审计专业教师的长期努力,各地应用型高校审计学方向相关课程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虽然已经取得了不少的进步和成绩,但仍然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在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师生之间评价都不全面和不客观,已经基本形成了一种固态化和片面化的模式,不利于全面客观地评价审计专业师生的教学状况与教学能力,也直接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是间接影响了审计课程的总体教学效果。如在应用型高校审计课程对学生的考核基本上是采用闭卷方式,只考察审计学的理论知识;考试题型设计也比较单一,如单选、多选、判断、简答和综合题等,由于考试形式的限制,考试的知识点也局限于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程序和基本方法,很难全面考查和评价学生是否真正具备实际审计监督与评价应用能力。其主要原因是部分应用型高校的教学评价体系普遍存在学校对审计课程的人财物投入不足和管理层对审计课程性质与功能认识不足、对审计教学规律研究和重视不够,至今未建立客观、公允、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审计课程教学双方均难以进行合理化的评价,现有的教学研究绩效评价体系对老师和学生难以真正起到激励与约束作用。


  (六)应用型高校审计专业课程缺乏以切实提高学生审计实务技能的配套实践体系


  当前许多应用型高校的审计课程实践教学课程设计、配套设施和师资力量等存在严重不足,对于提高本科学生审计学专业能力与实践能力方面的教学效果确实难以提供有效保证。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缺少直接实践环境,即缺乏比较稳定和固定的审计执业实习场所(会计师事务所);(2)缺少与审计理论教学相衔接的实践课程,多数院校审计学的实践教学安排往往滞后于理论课教学一学期,由于间隔时间过长,常常导致审计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教练——教研——教评——教改等教育教学环节相脱节,学生的审计理论与实践环节脱节,学生的审计课程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均无法得到实质性提升,教学效果难以保证;(3)缺失个性化和可操作性强的实践能力考察工具,实践考核内容简单机械,抄袭现象比较普遍。


  审计课程教学实践课程配套设施不足方面的问题有:(1)现有实验室机位经常不够,电脑硬件设施比较落后;(2)审计模拟软件功能比较简单,模拟仿真程度较低。


  师资力量方面的问题主要是高校审计课程的任课教师大多缺乏审计实务经验,对信息系统不太熟练,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四、未来应用型高等院校审计学专业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创新路径


  (一)对审计学专业课程教学框架体系方面的重构与创新


  研究确定方向明确清晰的审计学相关课程教学指导原则体系(包括确定审计学的教学理念、重新修改和确定审计学相关课程的教学目标、明确审计学的教学导向、拟定审计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制定审计学教学规程);研究确定完善审计学教学内容体系(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材类型、考核内容、教学效果等内容);研究确定全面客观的审计教学绩效评价体系(考核和评价制度);研究确定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审计教学人力资源优化体系(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学校教务处和管理层应不断组织审计专业教师讨论、探究和确立应用型高校本科层次审计学课程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的框架体系,尽早形成比较完整的审计学课程教学变革的系统化教学管理规范。


  (二)对审计学专业课程教材及教学内容的拓展与更新


  因为不少高校选择使用的审计学教材涵盖的内容差异比较大,课堂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导致学生审计知识结构会存在明显差距,因此,需要对现有审计学教材及时改革与更新,以审计学规律与基础理论框架为指导,全面介绍审计学基本原理、审计学基本方法、审计学基本技能,注重我国社会主要审计类型知识介绍。既要讲授注册会计师审计专门知识,还需要讲授和介绍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的理论知识,便于学生全面了解审计学科的知识。除了传统审计理论与方法以外,还需要在教学内容中安排一些专题审计理论与方法,如可增加企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经济效益审计、集团公司审计、在线审计、司法审计、环境审计、能源审计、社会责任审计等应用审计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需要充分了解和掌握审计学科理论与实务最新发展状况,及时对审计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更新,选择特色审计教材并拓展热点审计专门知识,尽力体现审计前沿理论与方法。


  (三)组织审计专业教师探索并促进审计学课程教学方式及方法的改革和创新


  部分高校审计学课程教学思维落后、教学方法单调无疑是直接影响审计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当前应该尽快对审计学教学方式方法进行全面研究、探索与创新,而不能再延续传统审计模式重理论讲授轻实践能力培养、重审计方法轻视审计思维、重传统教学流程轻视互动教学方法创新等弊端或问题。此外,未来审计教学改革除了审计课堂教学方式之外,还应当对调查研究法、现场模拟教学法、分组竞赛法等进行有益的探索。


  (四)更多采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促进审计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等教师能使用多媒体课堂授课和审计模拟实验,不代表学生会掌握先进有效教学技术与手段,运用效果不尽如人意。应借助精品课程建设和审计模拟实验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精品课程建设系统审计资源挂网、在线辅导答疑和模拟实验系统改造升级。例如,应进行审计课程教学资源的日常储备与动态更新;为审计课程教学与实践系统建设提供充分的资金保障;积极建设与完善高校审计专业审计教学管理系统等。


  (五)对审计学专业课程的考核与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建设与完善


  多数应用型高校期末审计学相关课程考察和评价方式比较片面,学校审计学考试主要是以考试为主、以老师单方面评价为主、以书面评价为主、以自上而下的考核为主;偏重于期末闭卷考试,平时成绩比重较小,注重表象,忽视学生对审计实际工作能力的评价。因此,未来审计考试与考核方法改革应改革平时成绩和期末试卷考试的比例,平时成绩应综合考虑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现场模拟、设计方案竞赛、社会调查、研究论文等方面的表现。


  (六)注重增加学生审计课程的课外实习机会和提升其实践教学能力


  因为生源质量和师资结构水平等差异较大以及学校的教学管理成熟度不同,目前我国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审计课堂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比较单调,相当一部分审计专业实践课教师授课方式单一、照本宣科、纸上谈兵多,“满堂灌”的多,学生被动与消极听课,沉淀思考较少;教师的理论讲解多,许多学生明白和掌握的少。审计学习效果较差的重要原因是缺少审计实践实习,缺乏对审计执业工作的感性认识,尤其是与课程同步的审计实习实践,缺少稳定会计师事务所实习基地。可进一步提高应用型高校虚拟仿真实验室中相关审计课程实务操作的训练效果;积极联系和促成校外实习基地和事务所,为学生提供更多审计实习机会;聘请校外客座教师和注册会计师等审计专业人士,为学生介绍审计实务中审计经验和技能。


  第2篇: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审计学教学中的培养途径研究


  赵珊(副教授/博士)(南京审计大学政府审计学院江苏南京211815)


  【摘要】批判性思维是审计理论、实务不断发展创新的前提。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急剧变化的审计环境对审计人才培养的需要。文章探讨了审计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依次介绍了“探索问题五步段”“小组辩论式”“切块拼接法”“项目研究式学习”等不同模式。通过对上述培养途径的分析,揭示了将批判性思维培养与课堂教学内容相互渗透、有机结合的方法,对培养审计创新人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审计学教学;创新人才


  一、批判性思维的概念


  批判性思维(criticalthinking),简单地说,就是批判性地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是思想家苏格拉底探究性质疑的重要思维源泉。批判性思维也是多年来哲学界、心理学界和教育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对于批判性思维的概念也出现了多种不同的表述。现代批判性思维的代表人物杜威(Dewey)提出了“反思性思维”,即对任何信念或被假定的知识形式,根据其支持的理由以及它进而指向的进一步的结论,给予能动、持续和细致的思考;批判性思维运动的先驱恩尼斯(Ennis)认为,批判性思维是指个体基于思考,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而做出的合理决策的能力,其目的在于决定我们的信念和行动。


  不同于上述两者将批判性思维看成一种能力,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测试(CCTST)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思维形式,是“一种有目的性的,对产生知识的过程、理论、方法、背景、证据和评价知识的标准等正确与否做出自我调节性判断的思维过程”。批判性思维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才达成了一致,美国哲学学会的四十六位学者在《德尔斐报告》的“专家共识声明”中将批判性思维最终界定为“有目的的、自我校正的判断,这种判断表现为解释、分析、评估、推论以及对判断赖以存在的证据、概念、方法、标准或语境的说明”。根据该报告,批判性思维能力包括情感特征和认知能力。前者可以看作批判性思维精神,后者可以看作批判性思维技能。情感特征包括好奇、开放、自信、正直、坚毅等情感特质;认知能力包括分析技能、推理技能、评价技能等三项核心技能。


  二、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八大后,总书记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系列讲话,提出了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深思的问题。为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2018年6月,教育部在成都召开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大会,强调“以本为本”,指出本科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战略地位;推进“四个回归”,明确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果的重要性。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这是我国首个以教育现代化为主题的中长期战略规划。在2035提出的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中,在显著位置强调了提升一流人才的培养与创新能力这一战略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呢?本文认为,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形成批判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国家兴起了一场影响广泛的批判性思维运动,以英美为首的众多学者对批判性思维的研究从早期的概念界定、影响因素和批判性思维的维度研究发展到测量工具研制、效度和信度以及培养方式的研究等。许多国家的教育行政部门与教育实践部门也都非常关注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制定了清晰明确的培养目标,并将其确立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如美国,有近千所高校开设了批判性思维的有关课程。批判性思维不仅列为美国本科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而且批判性思维教育贯穿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各教育阶段,成为美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此外,通过精心的研究和设计,批判性思维能力也成为美国高校录取学生、选拔人才的重要测量指标。


  三、批判性思维能力与审计专业的密切关系


  “无怀疑,不审计”。审计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控制活动,职业怀疑态度应贯穿于整个审计工作的始终。职业怀疑,是一种质疑的思维方式,在本质上与批判性思维所倡导的怀疑一切的理念存在天然的内在联系。在审计的不同阶段,如在审计计划阶段,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如何审慎地进行风险评估及设定重要性水平,恰当地确定审计工作的重点领域并设计科学高效的审计程序;在审计实施阶段,如何在不同来源、不同性质的大量资料中辨别事实真相,确定资料的适用范围,形成相关、可靠的审计证据;在审计终结阶段,如何对众多证据进行反思、进行分析辨别,将看似孤立的事实有机地联系起来,得出适当结论。在上述各阶段中批判性思维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下,审计环境的变化、审计范围的扩展、审计对象的复杂性都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审计人员的批判性思维水平,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对于满足不断提高的审计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审计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有利于形成未来职业所需的技能,提高审计质量,实现审计目标。批判性思维是审计理论、审计实务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前提。


  四、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审计学教学中的培养途径


  高校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获得分为两种:直接获得和间接获得。直接获得是指学生通过逻辑学、科学方法论等专门的思维课程获得该能力;间接获得是指学生经过具体的专业学习实践,通过对专业知识的判断、分析、归纳而获得批判性思维的过程。只有对一个学科有深入的了解,有丰富的知识,才能够进行批判性思维,并且不同学科的批判性思维是有差异的,所以本文主要关注间接获得,关注如何使批判性思维教育贯穿于审计学的专业课程学习中。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至关重要,培养模式与方法的优劣直接决定着学生批判性思维技能的提升及批判性精神的形成。


  (一)引导学生独立自主提出问题


  笛卡尔认为“要想追求真理,我们必须在一生中尽可能地把所有的事务都怀疑一次”。当我们看到某种现象或听到某种论断,首先要提出质疑,如此现象的来源?论断的真伪?成立的前提条件?影响的因素?批判从质疑开始,问题产生了,才有批判的对象,才能有针对性地对问题展开系列的分析、评判。“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地提出问题、思索问题。”根据哈佛大学的这句名言,只有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提问的主体,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独立自主地思索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只有通过这样的培养模式,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在目前的审计学教学中,为改变学生消极被动听课的状况,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教师经常围绕所讲述的内容精心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去启发学生,这实际上剥夺了学生从审计实践中独立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致使学生过度依赖显性问题,只通过简单识记、背诵获取知识,而忽略了产生问题的源头——审计实践。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所提问题的优劣,往往决定了批判性思维的深度和效果。所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是提升审计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首要工作。如在讲授审计取证模式这部分内容时,可按照美国著名现代教育家杜威的探索问题五段教学法进行,一是教师在对所讲授的内容有深入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精心挑选,采用比较隐蔽的方式,将审计实践中蕴含审计取证模式运用的实例材料提供给学生;二是在学生反复阅读这些实例材料后会提出审计模式运用方面的系列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些问题深化,进一步刺激学生思考;三是学生通过收集审计取证模式的相关材料,充分理解各种取证模式产生的环境、特征及局限性,明确影响审计取证模式选择的核心要素;四是学生运用掌握的审计模式的有关知识探索审计实例材料所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五是教师提供给学生系列审计模式运用的成功案例或一些审计实践的机会来检验他们的想法,并且让学生自己得出所提解决方案是否有效的结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不是单纯地教会学生某个知识点,而是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通过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提出一系列高质量的问题,进行有目的的思考和学习,最终找到解决实践问题的方案。


  (二)引导学生对不同观点展开辩论


  在目前的审计学教学中,最常见的方式是教师面对学生,将自己认为重要的审计知识满堂灌地讲授给学生。这种传统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灌输,善于记忆,但缺乏主动、合作、批判的意识和能力;只追求学业绩点和考试成绩,对课程考试内容之外的事项缺乏兴趣,对审计实践和社会问题缺乏敏感和关切。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之一是进行辩论,以形成学生的批判倾向,常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完成。学生适当分组后,先进行组内问题辩论,然后合作展示辩论结果。小组合作可以改变传统的、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将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权转移给广大学生,增加学生批判性思维训练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进行小组辩论,不但使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更充分和深入,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提出创新观点。如在探讨内部审计业务是否外包时,可以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内部审计外包问题,对不同外包方式的优缺点进行开放性的讨论,分析内部审计是否外包的影响因素。然后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合作,对小组辩论结果进行观点展示。


  在小组辩论中,学生是辩论的主体。通过小组辩论,注重小组成员间的意见交流,通过不同思维碰撞,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引导者而非仲裁者。在小组合作辩论之前,教师应对该部分的教学内容全面设计,确定教学目标并根据学生的能力状况恰当分组。在小组辩论的过程中,教师应是小组辩论的参与者,深入到小组辩论之中。在学生辩论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及时给出建设性指导意见。在辩论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倾听学生的想法,不直接批驳学生不成熟的观点,而是应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引导他们进行自我评判与自我改进。在小组辩论后,教师应对学生汇报展示的辩论成果进行准确评价,分析其中的不足之处,并给出相应的建议。通过这种积极的学习形式,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得以提升。


  (三)引导学生对知识点整合提炼


  学生所掌握审计学知识的系统性、完备性也是评价学生能力的重要标准。在引导学生提问和小组不同观点辩论时,教师提供的实例或案例材料都是基于审计学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知识点,学生获得的知识比较零散,难以形成逻辑上完备的知识体系。所以,在自主提问与辩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整合、要点提炼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决定审计学教学效果的重要一步。学生由此得以逐步提升的逻辑与推理能力也是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审计实践中,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调查、评价,对海量的业务数据进行分析、复核,可能发现诸多疑点,但如何将看似孤立无关的诸多疑点有机地联系起来,发现表面现象背后隐藏的事实真相,形成恰当的审计结论,审计人员的逻辑与推理能力强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切块拼接法”由美国学者阿伦逊最先设计,后经美国教育家斯莱文改良,是一种具有一定创意与实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法,能够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该方法是将学习任务事先进行划分,每位小组成员承担学习任务中的某一部分各自为战。各小组成员中学习同一内容的成员集中在一起共同探讨,掌握后再回到原小组实现资源共享。如在教授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这部分内容时,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全班同学划分为若干小组,将准备的职业道德方面的材料发给小组,各小组学生在涉及独立、客观、公正、专业胜任能力和应有的关注、保密等论题的材料中自由选择,认真阅读,选择相同论题材料的学生组成专题组,就相同的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完成专题讨论后,专题组成员返回各自所在的小组,轮流就自己在专题组讨论并已经掌握的论题讲授给组内其他同学听,其他同学如有疑问可随时提问。在规定的时间完成任务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测试或在各组中随即选取一人向全班同学发表该组的观点。这种“切块拼接法”优化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由教师进行的职业道德的系统讲述被学生的互助互教所取代。每个学生既是专题组的成员,又是学习组的成员;除了自己掌握的那部分知识外,还可以通过其他小组成员的讲解获取其他论题的知识。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之下,学会对同一问题下不同论题的零散知识进行分析、对比、提炼、整合,构建自己逻辑上完备的知识体系。


  (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审计实践


  恩尼斯认为批判性思维是指为了“决定信什么”“决定做什么”所进行的合理、深入的思考。“决定信什么”是指是否相信前人或他人的实践;“决定做什么”是指主体自身准备进行或已经进行的实践,两者都与实践密切相关。文献阅读与评述和完成审计研究项目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审计实践的两种重要方式。在审计学本科教学中,仅仅依靠审计理论课和实验课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与补充,课后有引导地进行文献阅读与审计课题的研究,在培养审计学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文献阅读与评述要求学生在当年的国际期刊上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篇报告审计研究成果的文献仔细阅读,依次回答系列问题,如该研究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涉及哪些变量?为什么要进行本项研究?该项研究如何进行?研究结果是什么?该研究的亮点以及不足等。这些问题涉及学生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及评价能力,特别是在回答“对他人的研究实践指出其亮点与不足”时,更需要学生具有敏锐的分析与评价能力。学生在正确理解文献的基础上,挑选出重要信息,恰当组织内容,形成文献评述报告。通过阅读学生报告,教师可以评价学生的清晰性、逻辑性、灵活性等批判性思维技能。通过对经典著作和学术前沿的潜心阅读,学生可以判断自己想研究问题的价值,可以从文献中获取灵感,寻找解释某种现象的清晰逻辑或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进行审计项目研究是促进学生参与审计实践的另一种有效方式,是以审计项目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教师根据审计学教学内容拟订切合学生实际的研究项目或专题,或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形成项目或专题。教师由浅入深、主动设疑、科学引导。如在讲授“国家审计、社会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关系”这一主题时,教师可以拟定“国家审计对内部审计的指导与监督”“国家审计向社会审计购买审计服务的质量控制”和“社会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协同”等三个相关子项目。学生自愿参与,自发地形成项目研究小组,每组约3—5人,根据自己的兴趣在上述三个子项目中进行选择并分工,利用暑期社会实践或到不同层级国家审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事业单位实习的机会,采用观察、问卷和访谈等系列方法进行研究。从收集资料、制定方案到深入实践、数据分析最终撰写报告,小组成员各尽所能,知识共享,通力合作,共同完成团队目标。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归纳、分析和判断,提升了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有助于学生的思维锻炼,从而有利于批判性思维的形成。


  第3篇:审计学课程实验巧设计


  张朝辉(郑州成功财经学院,河南巩义451200)


  摘要:审计学课程是财会、审计类专业的必修专业课,课程本身较为抽象,实践性强,并且没有前导性课程,学生们初学审计都是一片迷茫,想要把系统的审计理论传授给学生难度很大,填鸭式的教学,学生反感教师叫苦,为了改变审计学教学的现状,笔者尝试将审计实验引入审计学教学中,不仅丰富了教学方式,而且让枯燥沉闷的审计课堂活跃起来,审计学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审计学;审计实验


  1审计学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审计学是财会类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有些高校依托会计学专业已设立审计学专业,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已较为完善,实验条件、教学方法日渐成熟,但目前审计学教学绝大多数还采用纯理论的讲授,学生普遍反映审计抽象难懂,教师也叫苦不迭。经调查发现审计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审计教材纯文字编排,枯燥无味,课堂上学生很难坚持认真听课;(2)审计抽象难懂,学生即便认真听课,也是似懂非懂,学过就忘,形不成深刻印象;(3)限于校园上课,教师无法让学生接触到审计实务,理论和实践难以对接。


  鉴于审计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在会计师事务所实习的经验,经过反复思考将审计实验引入到审计教学中,让学生学习审计理论后,即可进行审计实验,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学以致用,并能更深刻理解审计理论。


  2实验过程设计


  2.1课时安排


  审计课程一学期按18周计算,每周4课时,共72课时,其中实验课时16课时,审计实验最好在期末进行,意味着前14周要把所有的审计理论讲授完,在学生掌握了审计理论的整体框架后进行系统实验操作。


  2.2实验内容


  根据审计教材知识体系,审计实验共设计8个内容,分别是:(1)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编制总体审计策略;(2)编制具体审计计划;(3)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4)采购与付款循环审计;(5)生产与薪酬循环审计;(6)货币资金审计;(7)编写审计调整分录与试算平衡表;(8)撰写审计报告。实验内容涉及到存货监盘、库存现金监盘、应收账款函证、银行存款函证、收入截至测试等重要审计程序,基本涵盖了审计教材的重点内容。


  2.3实验分工


  由于实验课时有限,实验内容较多,全班同学可以分组进行,8-10人一个小组,在编制总体审计策略时就要做好人员安排,按照四大循环审计思路分工,安排1名项目合伙人、1名项目经理,其余8个人每两人负责一个循环的审计,项目经理负责编制试算平衡表,项目合伙人负责撰写审计报告。


  3实验操作步骤


  前两个实验让学生们自己去巨潮资讯网上下载上市公司年报数据,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该公司信息,对该公司开展初步业务活动,模拟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并编制总体审计策略、具体审计计划,对公司进行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本文不再赘述。后六个实验考虑到学生们初学审计,可能处理不了上市公司数据,笔者自行编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数据,设置审计障碍,让同学们根据这些报表数据展开四大循环审计,填制相应项目的审计工作底稿,然后汇总审计出现的问题编制审计调整分录、试算平衡表,最后撰写审计报告。


  3.1编制基础数据,设计工作底稿


  3.1.1编制基础数据


  根据课时安排,自行设计简易的财务报表数据,未审的报表数据见表2的期末未审数、表3的本期金额所示。


  3.1.2设计审计工作底稿


  设计一些简易的审计工作底稿,如货币资金审定表后附库存现金监盘表、银行存款询证函,应收账款审定表后附坏账准备计算表、应收账款询证函,存货审定表后附存货监盘表,收入截止测试表等,具体格式同实际的审计工作底稿,这里不再展示。


  3.2重要审计程序的操作


  3.2.1货币资金审计


  货币资金审计,涉及到库存现金审计和银行存款审计,为了使审计实验更加真实、有趣,从网上买来新道币充当人民币,让学生组内分角色扮演出纳、会计主管、注册会计师,盘点开始先由被审计单位人员打开保险柜盘点现金,注册会计师监盘和必要的复盘,并填写库存现金监盘表,与库存现金明细账核对,看账实是否相符,根据实验的难易程度,可以设置账实相符或不相符,不相符的话要调查原因并进行审计处理。银行存款审计让学生填写银行存款询证函,发函给教师,由教师回函,以证实被审计单位资产负债表所列银行存款是否存在。


  3.2.2应收账款审计


  应收账款审计涉及到应收账款函证,设置好空白的企业询证函,让学生们根据应收账款明细表所列公司分别进行函证,建议学生们采用积极式询证函,发函的时间最好是与资产负债表日后接近的时间,要由注册会计师亲自发函并接收回函,要写明回函地址(必须是会计师事务所的地址),所有的应收账款询证函发给教师,统一由教师回函,回函中教师会分别回函相符和回函不符两种情况,让学生们处理。


  3.2.3存货审计


  存货审计涉及到存货监盘审计程序,由于实验课程是在机房上的,就因地制宜,将机房的电脑作为存货,让同学们分角色扮演仓管人员、仓库记账人员、注册会计师等,拿一根盘点指示棒当道具,模拟真实盘点,先由被审计单位人员进行存货盘点,注册会计师跟踪监盘然后抽盘,并填制存货监盘表。为了考核学生们处理问题的能力,实验中设置的存货明细账的数量、金额与实际盘点不符,盘盈三台电脑,让学生进行审计调整。


  3.2.4主营业务收入审计


  主营业务收入审计涉及到的重要审计程序是截止测试,设置了被审计单位主营业务收入明细账,并标明每笔收入的记账日期、发票开具日期、发运日期,让同学们逐笔判断主营业务收入的截至是否正确,并让同学们设计主营业务收入截至测试的路径,一条“顺查”路径,即以发运凭证为起点,从报表日前后十天的发运凭证查至发票开具情况与账簿记录,确认收入是否已记入适当的会计期间,防止低估收入,另外一条“逆查”路径,即以主营业务收入明细账簿记录为起点,从报表日前后十天的账簿记录追查至记账凭证,检查发票存根与发运凭证。实验可以设置跨期记账也可以不设置,自行调整实验难度,笔者在本次实验中没有设置跨期记账情形。


  3.3编写审计调整分录,编制试算平衡表


  根据实验课时和考核重点设置一些审计障碍:(1)应收账款账面金额110000(其中应收A公司60000元,账龄1年以内,坏账准备计提比例5%,应收B公司50000元,账龄1-2年,坏账准备计提比例10%),B公司的询证函回函金额400000元,与账面金,查明原因多记收入账,另外,被审计单位没有计提坏账准备;(2)盘盈三台电脑,金额9000元,记入营业外收入;(3)预付账款30000元出现在明细账贷方;(4)固定资产打印机账存实亡,账面原值2000元,已计提720元累计折旧;(5)将管理费用15000元误计入主营业务成本等。


  3.3.2编制试算平衡表


  根据审计调整分录编制资产负债表试算平衡表和利润表试算平衡表,如表2、表3所示。


  3.4撰写审计报告


  将未更正错报与财务报表重要性水平相比,如果低于重要性水平,可以出具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如果超出重要性水平要考虑出具非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在编制总体审计策略时确定,注册会计师通常先选择一个恰当的基准,再乘以恰当的百分比,从而得出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这里选择利润总额为基准,百分比定为5%,则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利润总额×5%=289000.00×5%=14450(元),审计中发现的错报导致被审计单位利润总额减少8827元(利润总额期末未审数-期末审定数),假设被审计单位不予调整,未更正错报为8827元,鉴于未更正错报小于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注册会计师可以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但应当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管理层声明,说明其是否认为未更正错报单独或汇总起来对财务报表整体影响不重大。审计报告的撰写略。


  3.5装订成册


  审计实验结束后,将八个审计实验按照先后顺序装订成册,形成一整套审计工作底稿。


  4审计课程实验弹性调整


  以上实验过程是按照审计课程实验16课时设计的,可以根据课程实验课时的多少进行弹性调整,课时少,财务报表数据可以编制的简单一点,少设置一些审计障碍,课时多,财务报表数据编制的复杂一些,可以多设置一些财务报表错报,当然也可以单独开设一门审计实验课程。另外由于设置的审计实验简便可行,实验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单独到实验室完成,因地制宜,灵活调整。


  5结束语


  审计课程理论较为抽象难懂,实践性强,但限于校园授课限制,实践教学很难开展,本文的探索打破现有约束,让审计实验变得切实可行,学生们看到自己的成果,他们自己都不敢相信,感觉收获很大,效果很好。但由于实验处于尝试阶段,没有真实的账套不能处理真实的案例数据,下一步会探索延伸审计实验链条,借助基础会计实训课程实验成果(含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明细账、总账、报表等一套完整的账簿记录),让同学们在真实查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审计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第4篇:审计学教学与审计类人才


  严少斌、郑英莲


  审计专业是一个就业前景十分广阔的专业。为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就业竞争力,高校尤其是财经类院校的领导既要考虑是否设置审计专业或审计课程等重大事项,也应考虑合理安排审计课程的教学规模、教学课时等若干细节。


  一、审计与会计的关系


  有人认为,审计是会计的一个分支,笔者对此持不同观点。审计与会计的关系是密切的,但两者性质是不同的。会计的任务是把大量的具体信息浓缩到可以理解和利用的程度,审计的任务则是检查会计计量、认定和传达的妥当性。审计是分析性的,而不是制作性的。


  有学者将会计与审计的关系比喻为作者与编辑的关系,笔者认为这种比喻既恰当又不完全恰当。作者的责任是构思、创作和提供作品,编辑的责任是发现和纠正作品中的错误,进而将作品修改、完善到能刊登的程度,这是该比喻恰当的一面。该比喻并不完全恰当,是因为编辑对于质量较差的稿件可不予采用,而审计人员的责任是对未审财务报表进行评价并发表意见,不能因为未审财务报表质量很差而不予采用,只能加大审计力度,增加审计程序,以便发现该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将审计风险控制或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


  其实这个比喻还隐喻了一个重要事实,即审计人员要能及时准确地发现未审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就必须在专业胜任能力上高于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人员。所以,如果一所大学只安排财会、管理等专业的大学生学习各种财务会计、经济管理等课程,而不安排其学习审计课程,那么,此类大学生毕业时就只相当于学校为社会提供的“半成品”人才,这些大学生在会计和审计人才市场上竞聘时,就缺乏必要的核心竞争力。因此,财经类高校的财会、经济、管理等院系大学生,除了学习会计类课程之外,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审计类课程。


  二、课程性质与课程特点


  审计学是研究审计的产生和发展规律的学科。审计科学就是对审计实践活动在理论上的概括、反映和科学总结,并用来指导审计实践活动,以达到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笔者认为,审计课程具有几个显著特点:一是该课程有许多内容来自对外国或国际组织的审计准则等资料进行的翻译,如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制定的《国际审计准则》和美国、英国、意大利等国的审计准则等。二是从国外引入内容的表达方式与汉语的表达方式有所区别,部分概念、原理比较抽象、模糊,且文字量很大,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均有枯燥无味之感。三是教材上在介绍审计原理时缺乏有针对性的审计案例,所以教师在讲授审计原理过程中要做到理论结合实际比较困难。


  由于审计课程存在这些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大学生学习审计比会计的难度大许多。因此,高校开设审计课程,既对招聘审计专业教师提高了标准,也对大学生学习审计课程提高了要求。


  三、教学层次与课程设置


  笔者认为,审计教学至少包括如下三个层次。一是审计类高校,就是整个高校的教学资源完全用于培养审计专业人才,如南京审计学院(简称南审)。二是审计类专业,主要是指部分高校尤其是财经类高校设置有审计专业,专门招收审计专业大学生,进行审计人才的专门培养。三是审计类课程,不少高校的财务会计、经济管理、工商管理等院系,虽然没有开设审计类专业,但是安排财务、会计、管理等专业的学生学习审计类课程。


  关于审计课程设置问题,据了解,审计类高校与财经类院校审计类专业的主要课程一般包括统计学、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等课程等40余种,这些课程是财务审计专业方向大学生需要学习的课程。绩效审计专业方向大学生不仅需要学习其中的财务会计类课程,还需要学习公共预算、绩效评估、项目绩效审计、政府绩效审计等相关课程。


  高校一般会安排学生先学习会计类等相关专业课程,然后于大三或大四上学期安排学习审计类课程,这是由审计课程的性质所决定的。因为审计工作对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很高,审计活动实质上是办理与财务数据有关的经济侦查案件。所以,与审计课程相近的实际上还有侦破学、纳税检查、税务稽查等相关课程。


  非审计类专业的财会、管理、财政、税收、金融等专业的大学生,学校往往只会安排学习一门《审计学》或《审计学通论》课程。笔者认为,对于非审计类专业还可以安排两至三门充分的审计课程(如审计原理、审计实务和审计案例)。


  四、教学课时与教学规模


  首先审计的教学课时问题,看起来次要实际上重要,因为教师在有限课时内要讲授好该课程是很困难的。那么,一门审计课程到底安排多少课时为宜呢?


  假设安排一位教师讲授某《审计学》教材(包括审计原理和审计实务共15章),平均每周讲授一章内容。如果安排教师平均每周讲授3个课时,一个学期合计45课时,这是基本的课时量;如果每周只安排2个课时,一个学期合计30课时,这是偏少的课时量;如果安排每周讲授4个课时,一个学期合计60课时,这是比较充足的课时量。


  假如安排一位教师讲授《审计原理》课程(不包括审计实务的内容,共10章),需要的教学课时会相对少一些;假如安排一位教师讲授《审计实务》课程(不包括审计原理的内容,共7章),虽然其比《审计原理》的章节少一些,但是审计实务需要讲授大量的审计案例,所以需要的教学课时与《审计原理》的教学课时大体相当。必须注意,上述课时测算均没有将期末考试前的复习辅导时间考虑在内。


  其次是教学规模问题。这里是指每一个教学班的规模,而不是指一所高校审计课的整个教学规模。教学规模与教学效果是反向关系,教学规模越大,教学效果越差;反之,教学规模越小,教学效果越好。现在高校对于本科或专科进行分班教学,一般分为小班教学与大班教学两类。笔者认为,为保证教学质量,应控制、减少大班教学,尤其是对教学难度大的专业课程(如审计学),高校应尽量安排小班教学。


  五、教学目标与就业前景


  已经设置了审计专业或开设了审计课程的高校,其教学目标往往是希望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审计人才,且获得审计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学习过审计类课程的大学生,既能从事审计类工作岗位,又能从事会计类工作岗位,就业空间相对大一些。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本专科专业就业状况显示,近几年审计专业就业率一直在85%以上,说明其人才需求量比较大。


  因此,那些没有设置审计专业的高校可以考虑设置审计专业;那些已经有会计、管理等专业而没有开设审计课程,或开设了审计课程而课时安排严重不足的高校,可采取“增设审计课程、增加审计课时”等措施,以进一步提高本校的教学质量,为社会提供更多更优秀的审计人才。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