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新媒体背景下的网络纪录片创作——以澳大利亚SBS广播公司的纪录片节目为例

2022-06-08

王之月 俞哲晏 彭兰

作者王之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俞哲曼,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彭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呈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我们通常所说的纪录片以视频为主要形式,并辅以画外音、文字说明、图片等。纪录片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要“真实”,它讲究通过独特视角“复原”历史世界。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一种新形态的纪录片逐渐兴起,人们把这种全新形式的纪录片称为“网络纪录片”。这种纪录片通过对多种多样媒体技术的综合运用,使视频不再是唯一的叙事主体,原本的线性编辑被打破,叙事更加灵活、更富有吸引力。同时,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也使纪录片变成双向的、互动的,用户可以通过参与互动了解纪录片的内容,甚至参与纪录片内容的生产。“网络纪录片”继承了传统纪录片记录真实、再现历史的职能和功用,但在形式上更接近我们所说的“融合报道”,叙事手段更加新颖、传播能力更加强劲。

澳大利亚SBS电视台对网络纪录片做出了积极的探索。SBS是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属下的特别广播服务公司( Special Broadcasting Service).是国际上重要的国际广播电台之一,其下设有SBS电视台、SBS广播台和SBS在线三个部门,宗旨是让“所有的澳大利亚人,不论地域、年龄、文化背景或语言能力,都应能阅读到一个高品质的、独立的、与文化相关的澳大利亚媒体。”该电视台在官方网站上专门开辟了“纪录片节目( Documentary Program)”这一栏目,其中各个专题使用各种多媒体技术,以融合报道的方式对澳大利亚的社会文化进行立体化的深度报道。

一、技术上:运用多种媒体、打破线性叙事

学者侯赛尼与罗恩认为,网络纪录片通常在一个数字空间中使用展示、杂志或地图的形式来组织数据,并邀请用户在数字空间中穿行去探索这些文档,用户在数据空间之间的跳跃方式影响了他们构建整个故事或组织信息的体验。SBS纪录片中有运用复杂多媒体技术制作的专题,包括“克罗纳拉骚乱”“拘留中心”等在内的多个专题运用了互动地图、交互视频,更直观地、非线性地展示复杂的信息。

最为典型的例子当属去年获得了多个媒体大奖的专题“克罗纳拉骚乱:举国震惊的一天( Cronulla Riots:The Day that Shocked theNation)”。发生在2005年的悉尼“克罗纳拉骚乱”是一起当地白人与中东移民发生的冲突事件,引发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和激烈争论。9年后,SBS重新将目光投向这一事件,制作了“克罗纳拉骚乱”互动专题,将时隔多年的克罗纳拉骚乱事件重新拉回人们关注的焦点。

专题分纪录片视频、互动调查与交互地图3个部分。其中,“互动纪录片”包括一个长达60分钟的纪录片视频,对当年事件的亲历者进行深度采访。互动调查部分被制作成资料墙的形式,将事件背景分为种族、语言、媒体、政策、移民、身份认同、地区介绍等8个六边形板块,点击每一个板块时都会弹出数个到十几个数量不等的子版块供用户点击查看。除了这8个大板块两侧,还散落着一些独立的小版块,每一个板块都代表一位事件亲历者,用户可以点击查看该人物的简介及其所经历的事件过程和心理状态。“互动调查”部分不仅搜集整合了当年的媒体报道文章,更是深度采访了事件亲历者,注重挖掘呈现事件的始末细节和亲历者的心理感受和态度等;还与西悉尼大学的研究机构合作,将重点研究骚乱事件的背景、原因和社会环境的学术论文成果融人报道之中。

第二个部分“交互地图”用橙黄色的六边形标示了骚乱发生的地点,并在六边形上标示出该地点发生骚乱的次数等信息,六边形面积大小来表示事件的激烈程度。点击每个标注数字的六边形时,还会显示出相应数量的小六边形。这些小六边形会在右侧的时间轴上显示出来,点击时还会弹出一个文字信息框,介绍该次骚乱的详细信息。运用互动地图配合时间轴,更清晰地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向用户展示骚乱的信息。

在这个互动项目中,SBS的编辑记者们试图更冷静、更客观地还原事件的经过、分析可能的前因后果,并借助多媒体手段完成非线性的叙事。这就为用户提供多个观察事件的角度,给用户留出很大的自主探索空间。不同用户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从不同的节点开始查看信息,都会得到不一样的观看体验。同时,充分详实的信息让他们在全面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权衡各方表现的基础上独立思考、探求真相。

二、形式上:用户参与互动,进行沉浸体验

互联网的出现对于纪录片传播的革命性改变在于其交互性。网络纪录片是超媒介的,网络纪录片需要观众的参与或互动。传统媒介的传播形式是发布一传播一接受的单向过程,而互联网传播的过程是双向、互动、可逆的。交互的呈现形式为用户带来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使严肃话题的深度报道不再那么单调和沉重,而是让用户在充满好奇的互动和探索过程中,对某个议题产生更深刻的了解和更直观的体会。

互动专题“逃离澳大利亚(Asylum:Exit Australia)”被制作成为一个角色扮演型互动游戏,假设澳大利亚成为了一个充斥着危险和不公的国度,用户必须想尽办法让自己和家人离开澳大利亚,到其他国家寻求避难。游戏开始时,用户将看到社区中心的场景,点击场景中的每个人物就可以与之对话,对话内容用对话框内的文字来展示,这些文字为用户提供信息,或是提供数个选项让其进行选择。社区中心的4个人物主要用来解释游戏的背景基本的操作方法,并通过一些选项确定用户在游戏中所扮演的角色(例如身份、宗教、工作技能、护照情况、随身携带的物品等)。

用户还会被配给数额随机的初始资金,可用于游戏过程中购买食品、办理护照、购买机票船票等,并可以通过找工作、变卖物品、借贷等方式获得更多的资金。场景中的人物所提供的信息都会被记录在一个日记本中,可以分别查看“日记”“资源”“联系人”“文件”的情况。用户在游戏中所经历的时间在屏幕的右上角显示。

离开社区中心场景,用户将看到标注多个场景的地图,点击图标即可转换场景。游戏开始时有家、社区中心、大使馆、机场、宗教组织、黑市等,随着与人物进行对话获得更多信息,还会出现码头、码头酒吧等场景。不同场景中出现的不同人物都有着自己特定的功能,有明显职业的人物如机场售票人员、大使馆签证官等主要负责本职工作,其他的路人、闲散人员则承担起提供信息、介绍工作、借钱、售卖食品、收购物品、提供各种出国方式等作用。

用户在游戏中不仅要综合掌握各种信息,按照信息寻找工作、办理相关手续、寻求出国的方式,还得想尽办法得到资金,办理护照、购买食品和机票船票等。游戏中还存在着不可控的随机因素,比如大使馆的护照办理处则会随机关闭,是否能办成护照或申请移民不光取决于有没有钱,还取决于机会(比如申请技术移民则要看你的技能是否与当天大使馆的要求相符)。每个人物都可以提供2-3组信息,而且常常为用户提供多个选项,不同的选择都会导致千差万别的结果,最终能否逃离澳大利亚与用户在游戏中所作出的每一个决策都密切相关。

这个游戏让用户以假想的身份融人一个模拟真实的环境,并对“逃难”这个主题进行沉浸式的体验。当用户切换场景时,屏幕上会出现晃动的图片,并用文字说明告诉用户这些日子又经历了哪些危险,需要尽快逃离。同时,游戏通过一系列复杂的互动设置,试图让用户亲身体验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寻求安定生活的人们的痛苦与诉求,并通过自己的选择来了解可能的逃难途径及不同途径的难度和结局。例如,如果选择坐船偷渡出国,则可能因为没储备足够的粮食和水而体能耗尽,无法成功逃离;如果选择用护照和签证买飞机票到一个安全的国度后,最终可能自己本人在新的国度安定地生活下来,但无法把父母家人也带到这个安全的地方。

游戏的结尾引入事实数据,将用户从虚拟的游戏带回到真实的现实世界,表达的潜在信息是真实经历过这一切逃难经历的难民有1520万人,他们中只有0.7%在2009年得到重新安置。用户在游戏中经过一番努力之后仍然不能确保家人的安全,更可想而知现实中逃难之路的阻碍重重。专题借助更为沉浸式的游戏形式完成了一个严肃、沉重议题的表达,达到普通文字报道所难以企及的传播效果。

观众不仅通过互动而获得对网络纪录片内容的更深刻的了解,甚至还可能会参与作品的内容生产,影响其制作过程和呈现方式。如为了迎接中国农历羊年的到来而特别制作的专题“从中国到澳大利亚( China To Australia)”(图4),该选题以中国人喜欢的大红色为画面的主色调,以中国传统的剪纸作为配图,还设有中英文对照翻译,充分考虑了中文使用者的需求。

专题的初始页面被设计成一个类似卡片的形状,用户填写自己的姓名、出生年月以及羊年的新年心愿,点击“进入”,伴随着热闹的中国背景音乐,出现了澳大利亚华人街上中国过年传统项目“舞龙”表演的视频。视频时长为2分14秒,视频中在“龙”身的上方闪烁有记载着不同人名的名签,点击其中一个很可能就会看到一个人物专访短视频,视频中的被采访者分别讲述了自己在澳大利亚生活的故事。除了这些人物采访外,开场视频的进度条同时还是一个显示中国与澳大利亚两国关系历史各个重要时刻的时间轴,对每个重要历史时刻进行了简单的文字信息介绍,这些信息介绍也是中英文双语的,并配有可详细查看的按钮。

在这个专题中,用户还可以看到自己的名字也成为舞龙上方飞舞的一张名签,点击打开正是在首页所填写的新年卡片,系统还会自动计算出共有多少人与自己所填写的新年愿望相同。这时候,“我的故事”与他们的故事共同组成了这一个专题的内容,不论用户是什么种族、来自什么地方,或许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也都生活在这同一片土地上。

三、选题上:紧扣社会特点、深挖严肃议题

澳大利亚作为一个由许多不同民族背景的移民组成的国家,历史上有过三次大的移民浪潮,澳大利亚的移民政策也经历了由“同化、融合”转向“多元主义文化”的过程。“社会的宽容性、包容性和文化的多样性形成了澳大利亚民族的一个特征,并且这种多元文化主义作为澳大利亚价值观的核心已得到牢固的确立。”

SBS推崇多样性,而且致力于推进社会对所有澳大利亚人在语言上、社会学意义上和文化上的包容和对跨文化的理解,同时向世界介绍澳洲、让澳洲了解世界、反映澳大利亚多元文化的社会性质。SBS的纪录片选题一般是较为复杂的、受到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着重展现澳大利亚国内多种族、多元文化的社会样态。除了传统的新闻写作外,更是深度整合了当事人物专访、学术机构研究、可视化数据等多种报道手段,使报道结构更加立体。同时,编辑记者常常站在超越历史、超越单一文化的高度上,以更全景的视角观察社会、以更客观的方式呈现议题,使报道内容更为厚重。

以专题“拘留中心( Detention Center)(图5)为例,该专题向用户介绍了移民拘留中心的生活状态。它运用7名前被拘人员、2名前员工和1名志愿者的采访视频构建起报道的框架,并辅以报告、会议记录、日记、文学、歌曲等文字、图片、音频资料,对移民拘留中心的日常生活细节、心理状况、合作模式、发生过的骚乱进行详细的叙述;同时,运用可视化的信息图表和数据地图勾勒出移民拘留的历史沿革和当前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对移民拘留的未来进行了展望。可以说整个专题所使用的技术并不复杂,但丰富详实的资料铺开了报道的广度,深度访谈和研究报告的运用开掘了其深度,“历史一现状一未来”的思考方式将“昨天的新闻”和“明天的历史”联结起来进行观照,实现了超越历史的高度。“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要起到“知兴替”的作用,媒体还需与各社会机构和个体进行合作,共同呈现全面、深入的新闻事实,引导人们形成自主探究历史事件的习惯。从这个意义上讲,媒体也就承担了一定的“塑造人们看待、思考社会方式”的重要作用。

互联网变革了传统媒体。在新媒体和新技术的背景之下,纪录片这一传统的媒介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演变出网络纪录片这一全新的种类。其实不光是纪录片,许多其他媒介形式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除了延续传统媒介的基本功能之外,这些媒介都不同程度地发展出了互联网的标志性的“互动”特征,更是在同一媒介内部产生了与其他媒介融合的明显趋势。

SBS的网络纪录片从内容挖掘到呈现形式均明确体现了其拥抱多元文化的媒体定位,不仅充分、深入地挖掘澳大利亚所特有的丰富多姿的社会文化形态和历史现实,更是不断通过创意性的叙事方式和创新性的多媒体技术应用来增加纪录片的互动性、接近性和感染力,强化传播效果,完成推进澳大利亚多元文化、向世界展示澳大利亚的任务。不仅每个专题中的多媒体元素得以相互结合,而且SBS的电视台、广播台和在线部门的素材、生产流程和产品也深度整合,称得上是媒介融合的典范,不论是具体的新闻操作方式还是媒体组织形式都值得学习和借鉴。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