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国内学界对“报纸消亡论”的回应与思考

2022-06-08

【摘 要】“报纸消亡论”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由美国学者首先提出,随后引起了多国学者的普遍关注。国内学界对于此论有支持和反对两种态度,但传统报业在新媒体时代必须有所改变则为共识。学者们认为,中国报业的现状虽然也存在着危机,但通过加强深度报道、开发传播渠道、实施多元化经营、培养全媒体人才等措施,仍然可以继续生存与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报纸消亡论 新媒体 中国报业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报业发达的欧美各国在遭遇金融危机后,报业经营出现了令人担忧的状况,而新媒体的出现,又进一步加深了报业的生存危机。在这种背景下,学界和业界都出现了“报纸消亡论”的声音。美国未来学家迈克尔·克莱顿将报纸称为“媒介恐龙”,《华盛顿邮报》媒介批评家霍华德·库慈用“死亡气息”来形容报业发展态势,而美国《时代》周刊资深编辑丹尼尔·奥克伦特在2000年发表的演讲《纸媒的死亡?》中更是肯定而明确地说:“所有印刷品的形式,已经死亡。完结了。过去了。”①国内学界亦结合我国报业的现状,对此作了诸多回应与反思,仅中国知网可检索到的相关论文即有100余篇,另外还有一些专著论及这一问题。本文试对这方面的观点和看法进行总结与梳理。

一、两种态度:支持与反对

国内学界对“报纸消亡论”的回应意见不一,有支持者,亦有反对者。

支持“报纸消亡论”的,以刘建明、匡文波、王君超、郭全中等人为代表。刘建明教授在《关于报纸消亡的对话》及《重提报纸消亡的话题》中依据媒介消亡演变规律,阐明报纸必然消亡的命运,并指出其消亡的时间大约在2025-2035年间。他认为:“中国报业自然也面临一场生死抉择,不可能逃脱报业崩溃的趋势,报纸确实在走向消亡。”②匡文波的《纸质媒体还有明天吗?》则从新旧媒体的优劣性出发,指出新媒体具有纸媒不具有的优势,纸媒会在50年至100年内消亡,甚至大胆的预言,100年后,纸质媒体只能在博物馆里才可以看到。王君超在《报纸的未来:消亡还是再生?》一文中,从传媒的发展规律、传播技术的替代性、读者阅读习惯的变化、产业成本四个方面对报纸消亡进行学理性的分析研究,提出报纸在不久的将来退出历史舞台的可能性。郭全中在《报纸消亡,信息长青》中指出,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新媒介必将替代旧媒介,报纸这种旧的媒介形态在为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之后,终究要退出历史的舞台。另外,他还从理论上说明,发达国家的报纸将先行消亡,继而是发展中国家的报业宿命:一是转型,二是关门大吉。

反对“报纸消亡论”的,以陈力丹、喻国明、杨保军、范以锦等人为代表。陈力丹教授在《报纸印刷版停刊不等于“报业消亡”》中指出,进入“融媒”时代后,从传播形态角度来看:“传递信息,只要接受者和发送者都乐于接受,选择任何方式都是可以理解的。而各种媒介的外在形式,都会有不同的人群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讲,纸质媒体也不会消亡,可能未来的总体发展中,会呈现下降趋势,但不会消失。”③喻国明认为,虽说出现了新媒体,报纸会面临更大的挑战,但报纸也不会被完全的吞没。因为传统纸媒在原创性、阅读习惯等方面具有着明显的优势。杨保军在《新闻理论教程》一书中强调:“传播媒介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扬弃、迭加发展的过程,不是一个互相彻底取代的过程。”④作为一名资深的报人,范以锦认为报纸不易消亡,它是一种有别于其他媒体的传播形态,总有人会喜欢,特别指出就我国国情而言,中国报纸不会快速消亡。此外,学者曾振华在《报纸不会终结的几道屏障分析》中也态度鲜明反对“报纸消亡论”,认为“互联网的兴起,在世界上远没有达到消灭媒体的能力”,⑤他还分析了我国报业的特殊情况,指出报纸是我国重要的舆论宣传工具,出于政治上的保护,它具有网络媒体无法取代的地位和作用。

二、一个共识:必须要变

国内学界对于报纸是否会消亡的看法虽不一致,但是他们有一个共识,即在新媒体时代,报纸要继续生存和发展,就不能不有所改变。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学者都意识到传统纸媒若“按兵不动”则必是“全军覆没”。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周鸿铎在《评“报纸消亡论”》一文中分析了媒介整体发展的基本走势,指出各类媒介的融合是一种规律,传统纸媒与新媒体进行融合是在新媒介环境下新的生存和发展途径。翁忠英则在《我国报业发展现状、困境及出路浅析》一文中,提出传媒业的未来将是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优势互补,深度融合的共赢局面。苏林森在《中国报业:谨慎中迎来小阳春》根据我国报业近几年发展的相关数据,指出只有积极转型升级和改革创新,才是报业发展的王道。

此外,赫岩在《“专题化”报道为报纸增色》中提出了“专题化”报道,袁丽萍以《南方周末》为例,指出传统报业要想赢得视觉新闻时代的竞争,报纸要想在这个年代不走向消亡,重视自身视觉形象和视觉品牌的建设是一条重要途径。这些观点和论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都反映了报纸为应对新媒体挑战、趋利避害而主动求变的方法和态度。诚然,传统纸媒要想不被取代,就必须在激烈的新媒介环境中进行改革和转型。

三、我国报业的现状与未来:在危机中寻找出路

任何理论的探讨都必须立足实践,面对现实,国内学界在回应“报纸消亡论”时,也对我国报业的现状与未来的发展道路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1、国内报业现状

对于中国报业的现状,学者们大多持忧虑的态度,对危机的关注超过了对成绩的肯定。王君超在《“报纸消亡”与报业的对策》一文中指出,国内报业虽呈一定的发展势头,但是这并不能表明三十四年之后的报业前景依然光明。范以锦的《“寒流”中唯创新才有出路》论述我国报业的特殊情况,指出“报纸是国家重点掌握的舆论阵地,许多保护性措施依然在起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危机。这种危机最大的就是受众危机。”⑥郭全中在《2012:缘何重提“中国报业拐点论”》一文中提出传播技术的革命是报业衰退的根本原因,“基于新传播技术的新媒体可以对传统媒体在功能上起到完全替代,新媒体必将对传统媒体带来更为致命的根本性生存危机。”⑦

我国报业经营从2005年起为“拐点”步入下坡,国内各主要报纸的广告与发行量呈普遍下降趋势。2008年可谓是我国传媒的盛典之年,然而这也不能将陷入困境的报纸拯救出来,当年8月国内第一家中央级新闻报纸《中华新闻报》宣布停刊。《传媒蓝皮书:2013年中国传媒发展报告》指出2012年国内报业业绩不佳,这是继2005年“报业冬天”之后,中国报业又遭遇的一次困境。从报业广告数据看,报纸广告刊例价下降7.5%,创下广告恢复以来三十多年的最大降幅。东部地区部分报业集团主业收入普遍下滑,整体经营陷入困境。而从发行数据看,部分地区、部分报社的报纸发行量呈上涨态势,党报等主流媒体由于行政力量的推动,发行量未受大的影响,但是晚报、都市报等靠市场发行的报纸“整体销量下滑”却是不争的事实。

2、探寻未来出路

对于我国报业来说,新媒体的冲击虽然带来了种种现实的危机,但也未尝不是一种新的发展机遇。学者们在清醒地认识到危机的同时,纷纷出谋划策,为其在新媒体时代的生存发展寻求可行之路。这些对策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报道内容要优化。在以“内容为王”的时代下,报业必须要注重在内容上下功夫。王君超在《未来报业何者为王》中强调报纸内容的重要性,指出只有内容,才是拯救这艘“泰坦尼克号”的方法。报纸固有公信力和权威性,以“内容为王”的时代,报业应审时度势的运用自身的优势,打造以深度、分析、解释见长的报道。且将最具新闻价值的精华内容融入其中,为快节奏生活的人们提供及时省时的新闻餐。

二是传播渠道要创新。除了注重内容外,传播渠道的创新也为报业发展加分。当前国内报业转型发展中,新媒介技术的不断产生,出现了众多的“融媒体”形式,包括新闻APP、二维码、官方微博、微信公共账号等。人民网研究院于2014年2月19日发布的《2013中国报刊移动传播指数报告》显示:当前我国传统纸媒纷纷走向移动终端传播,积极开拓“报网屏”互动模式,以减少读者的流失。

三是经营方式要多元。当前我国报业主要以单一模式经营为主,因而受广告市场的冲击大。学者们建议纸媒应该要试图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力主多元化经营。袁德渠在《“全媒体”时代中国报业的挑战与应战》中强调“受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及科技发展水平等的限制,中国报业长期处于无”业“状态,经营方式和赢利模式存在严重缺陷”,⑧并建议中国报业应该要调整步伐,以资本为纽带,力求向其他产业延伸,诸如建筑业、房地产、旅游、制作业等。

四是报业人才要全能。康虞在《对“报业寒冬论”的思考和分析》一文指出我国报业的发展急需适合市场的新型报业传媒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刻不容缓。人才是报业发展的保障。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报业转型发展急需一流的新型专业人才,具有极强的文字采编能力和专业知识,懂得运用各种媒体技术的全媒体记者。除内部机制拥有外,还可通过外聘等方式来储备这些人才,如发展公民新闻记者、自媒体人、聘用高校学者、专栏作家等丰富报业的人才资源。

除此之外,学者们还有一些其他的建议,诸如体制改革、发行免费报纸、政策支持、公益性办报等。李良荣先生曾在《“双转”:中国传媒业的一次制度性创新》中提及体制转轨和形态转型是中国传媒业发展的关键。免费报纸的发行及政府扶持在西方部分国家已经成功实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国报业可取其长补己短。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范东升:《拯救报纸》[M].南方日报出版社,2011:3

②刘建明,《关于报纸消亡的对话》[J].《新闻界》,2006(1)

③陈力丹,《报纸印刷版停刊不等于“报业消亡”》[J].《新闻与写作》,2009(1)

④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57

⑤曾振华,《报纸不会终结的几道屏障分析》[J].《新闻爱好者》,2008(7)

⑥范以锦,《“寒流”中唯创新才有出路》[J].《中国记者》,2012(1)

⑦郭全中,《2012:缘何重提“中国报业拐点论”》[J].《新闻前哨》,2012(11)

⑧袁德渠,《“全媒体”时代中国报业的挑战与应战》[J].《今传媒》,2011(5)

(作者: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