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谣言传播研究:社会转型现实困境分析的视角

2022-06-08

○陈华明 徐萌

【摘 要】谣言不仅是造谣者恶意捏造的信息,而且是特定时期的替代性新闻,是群体协商的共同认知和解决方案。本文从社会转型现实困境的视角切入,认为在社会转型和现实困境两大社会背景下,传统社会的均衡稳定被打破,成为近年来我国谣言泛滥的重要社会背景。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社会转型 现实困境 谣言传播

随着人们对谣言认识的加深,发现谣言不仅是造谣者恶意捏造的信息,而且是特定时期的替代性新闻,是群体协商的共同认知和解决方案。从人类发展历史上看,谣言的大面积爆发与社会大环境密切相关。有学者认为,社会发生变故、社会面临危机、社会内部紊乱是谣言产生的三个原因,而三种现象均表现为社会的不稳定。①而高不确定性的社会环境是转型期社会的表现,它主要由两个进程联合发力而成。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打破了长期以来稳定的社会结构,社会流动性、变化性大大增强,而且容易出现新旧因素的整合问题,引发社会矛盾;从现实环境上看,信息公开不足,现实表达渠道不畅,社会公信力危机等急需相关信息以消除不确定性和不安。在社会转型和现实困境两大社会背景下,传统社会的均衡稳定被打破,成为近年来我国谣言泛滥的重要社会背景。

一、转型社会中的矛盾冲突与谣言传播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全面转型期,主要表现为从产品经济社会向市场经济社会转化、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从乡村社会向城镇化社会转化、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性社会转化、从同质单一性社会向异质多样性社会转化、从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转化。②社会转型是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过渡阶段,是社会的整体发展和全面变迁,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组织、观念等各方面的更新转化。在社会转型大背景下,个人生活也在经历着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到高度分工的现代工业、从农民到市民、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等各种变化,不断告别传统的生活方式,适应现代的生活方式。渐次展开的现代社会图景,对民众来说是未知的,亟待探索与认知。

1、社会转型中的矛盾冲突

由于社会转型涉及到利益调整、结构转换、体制转轨,极易产生矛盾、冲突。有学者将此称为转型的代价。其一,利益结构调整拉大了贫富差距,成为民众的压力源和社会的风险源。一方面,贫富分化、发展不平衡会让人产生相对剥夺感,进而演变成社会矛盾。当前民众的仇富、仇官情绪,很大程度上就是贫富分化的后果。另一方面,社会中向上流动机会的匮乏,进一步加剧了人们的压力。过去,我国的社会结构被认为是“金字塔型”,底层人民聚集,越往上人数越少。但近来有学者提出我国社会呈“丁字型”结构,即阶层之间的界限更为突出,下层与其他阶层之间几乎没有缓冲或过渡,是非此即彼的二分式结构。③部分的底层民众虽感受到极大压力,却又缺乏有效途径和手段来改变现实状况,容易造成结构紧张,进而引发社会问题。

其二,转型社会中存在的新旧规范重组,引发多领域中的失序现象。转型期新旧规范、体制交替过程中,旧规范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变化,而新规范的建立、完善又尚待时日,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规范真空”、“规范软化”、“规范重叠”④等问题,造成新的社会不公、管理混乱,并孕育出新的问题和矛盾。近年来日益突出的官员腐败、官商勾结、食品安全、司法不公等失序现象多发,已经成为社会敏感区和矛盾集中区。

2、转型社会中的谣言传播

转型社会是渐进的改革过程,与社会革命引发的剧烈变革有着根本的不同。在转型社会中,不是全盘推翻旧制度建立新制度,而是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的此消彼长,存在很长时期的过渡期。“摸着石头过河”、“试点先行”的提法和做法,正是对转型期传统和现代并存、交替的注解,而在此期间,政府、媒体对结果、未来也不能完全确定,导致正式渠道的信息短缺、滞后。民众对现实新变化的信息需求无法满足,转而通过谣言等小道消息来了解现实、降低不确定性。

另一方面,社会转型带来的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社会失序现象丛生等问题,给民众的生活带来了压力及不满,孕育出新的社会问题、社会矛盾,成为造谣传谣的重要推动力。因而,在转型期带来的压力和不满下,容易催生谣言,而社会不公、失序现象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存在,使谣言容易引起共鸣,进而得到广泛流传。

二、社会现实困境视角下的网络谣言传播

转型期的宏观社会背景下,社会的失序、不稳定成为谣言滋生、传播的温床,致使谣言的出现越来越频繁。另一方面看,谣言总是在传递着某种有价值的信息,“与大众媒介的信息传递过程一样,谣言之所以能够迅速而广泛得以传播,正是因为它所传播的内容符合新闻的质量特性”。⑤显然,谣言的诞生和扩散离不开一定的现实环境、事件的刺激以及相应的心理状态。正是外在刺激和内在心理的相互作用下,谣言应运而生。

1、信息公开不足与民众信息渴求的困境

谣言是一种小道消息,提供了官方无法提供或尚未提供的信息。根据奥尔波特提出的谣言传播的基本法则,谣言的传播与主题的重要性、信息的模糊性密切相关,如果其中一个为零,就不存在谣言了。⑥可见,谣言的生成传播与信息公开程度密切相关。重要的事件发生后,打乱了日常生活秩序和环境,民众因不确定性、不安而产生强烈的信息渴求,但信息公开的滞后和不充分,加剧了民众的焦虑情绪,转而寻求小道消息,谣言便获得广泛流传。2003年的非典期间,我国就经历了信息不公开导致的谣言泛滥。之后,我国出台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提出建立突发事件信息发布制度。2007年,我国又先后颁布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突发事件应对法》,进一步扩大信息公开的范围和程度。当前,我国对重大突发事件信息发布制度比较成熟,在汶川地震、芦山地震中都起到了及时提供信息、抗击谣言的成效。然而,在某些具体事件处理上仍存在信息通报形式化、信息通报不及时、公开程度低等问题,如温州动车事故中铁道部发言人所说“不管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瓮安事故中的通报迟缓和“俯卧撑”说法、厦门PX事件中的环评资料不公开,仍旧是谣言生成并流传的原因之一。

2、现实表达渠道不畅通与社会情绪积压的困境

中国正经历着的社会转型,是一项涉及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各领域各行业的系统工程,面临着利益调整、体制转轨、机制转换等难题,不仅关乎国家的未来,而且与民众权利、利益息息相关。而超过13亿的庞大人口数量、伴随经济全球化来临的竞争与冲击,让社会转型的形势更复杂、任务更艰巨。社会转型时期,新旧矛盾叠加发酵,而公众参与、沟通机制的完善,办事机制的健全尚待时日,还有些问题需要在发展中解决,中国已经进入社会矛盾的凸显期。

最迅速的变迁发生在互联网。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1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5.8%。尤其是近年来自媒体的兴起,打破了此前一直被官方及媒体垄断的传播权,让百姓的知情权、言论自由权得以实现,极大改变了传播环境。

社会矛盾的凸显和相关机制变迁的相对滞后,让开放、互联的网络承担了信息、通信之外的其他功能。互联网时代“人人皆记者”,人们逐渐探索出一条通过网民的关注和舆论来探求真相、追踪结果的现实道路。而这些功能必须通过信息传播、网民关注、舆论聚焦才能实现,为此不惜突出焦点、夸大真相、捏造事实等,催生了网络谣言。

在贵州瓮安初中女生溺亡、湖北石首厨师死亡、京温商城打工女坠楼等影响较大的网络谣言事件中,都由受害者家属、附近群众中,传出了对死因的质疑,“奸杀投河”、“死者叔叔被警察打死”、“外地打工者被多名保安先奸后杀”等谣言,恰好击中了民众长期以来意见很大的官员特权、司法不公、官商勾结、户籍歧视等敏感区域,演变成一种集体性诉求表达和抗议。而重庆市北碚区委书记雷政富是网传不雅视频男主角、河南高官包养九名情妇等关于官员贪腐、公务员系统潜规则的谣言也时常涌现,并部分得到证实,既是民众对现实状况的不满,也成为非制度化的监督方式。

3、民众科学素养偏低的困境

谣言止于智者。科拉斯提出“公众批判能力”对谣言传播的影响,认为公众批判能力越强,谣言广为流传的几率越小。批判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与已有的知识文化素质密切相关,知道得越多,越不容易被谣言迷惑。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教育的推进,我国民众的科学文化素养有所提升,但总体水平还很低。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其中,了解必要科学知识的公民比例为14.67%,掌握基本科学方法的公民比例为9.75%,崇尚科学精神的公民比例为64.94%。⑦

一方面,对科学的崇拜和科学素养偏低相结合,容易造成对科学谣言的轻信。果壳网发布的2013年十大科技谣言中,“口服胶原蛋白可以美容”、“N95口罩使用半小时以上会对呼吸道造成永久损伤”“转基因大豆致癌”、“WiFi杀精”等,都涉及的是民众并不熟知的高科技、新事物,并贴上“研究表明”、“专家指出”等科学标识而得到广为流传。另一方面,民众科学素养偏低容易造成对科学的误读,进而衍生谣言。科学研究的结果是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得出的,从实验室到现实、从小白鼠到人类,都需要严谨的转化推论过程,而一些科学术语又超出人们理解范围。如“每日饮用咖啡超过三杯致女性胸部缩水”谣言中,原研究表述为:在含有CYP1A2*1F C-allele基因的女性中,每天喝大量咖啡的女性乳房比喝得少的女性小。隐去前提条件后,并不能得出谣言所说的结论。可以说,民众科学素养偏低为谣言提供了可乘之机。

4、社会公信力危机与习惯性怀疑的困境

社会学家卢曼将信任界定为“遇到不确定风险时的一种非理性选择,是社会复杂性的一种简化机制”,社会信用体系包括政府公信力、包括专家、组织、文凭等在内的“简化系统”信任、人际信任三个层面。⑧信任能够减少公共管理成本,成为公共生活的润滑剂,而不信任则会带来社会运行成本提升和效率降低。老人倒地无人扶、小悦悦事件、买肉时先用手摸摸是否注水等,都是伴随着社会信任降低而衍生的。来自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数据显示,当前社会公信力下降导致的信任危机,以政府、专家及媒体最为严重。⑨对政府、专家、媒体的不信,直接削弱了官方声音、权威声音,成为谣言生成与流传的重要原因。

(1)政府公信力缺失。政府公信力是政府依赖于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和网络的认可而赋予的信任,并由此形成的社会秩序。它是社会信任的核心环节。政府作为一个为社会成员提供普遍服务的组织,公信力程度其实是民众对其履行职责的行为的评价、认可程度。2013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相关文件指出了我国政府公信力缺失的现状:与公众期望相比,当前一些地方和部门仍然存在政府信息公开不主动、不及时,面对公众关切不回应、不发声等问题,易使公众产生误解或质疑,给政府形象和公信力造成不良影响。⑩政府公信力的构建需要长期的努力,而一两件事情的处理不当,就可能导致公信力消失殆尽。

政府公信力缺失不仅带来公共管理成本的增加,而且容易陷入“塔西陀陷阱”,即当政府部门失去了公信力,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而且,政府曾经发布的一些消息不准确、出于维稳而掩盖的真相被揭穿、否认过的事情被证实等,给公众留下深刻印象而成为集体记忆,导致在面对官方信息时的普遍怀疑,将小道消息视作“真相”等认知倾向,成为谣言产生、传播的重要动因。

(2)媒体、专家公信力下降。由于个人的接触范围和认知有限性,人们通过新闻来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国家乃至世界。塔奇曼将新闻称作“了解世界的窗口”,李普曼指出人们通过新闻构建的“拟态环境”形成对现实环境的认知。互联网出现之前,大众传播的权力被拥有媒介近用权的传媒组织所垄断,报纸、广播、电视成为社会信息流通、民众信息获取的主要渠道。长期以来,我国传统媒体承担着社会信息传递、权威信息发布的任务,享有很高的声誉。而我国新闻媒体是“党、政府、人民的耳目喉舌”的定位,使媒体的公信力与政府公信力拧在一起,呈现协同下降的趋势。另一方面,新闻媒体的选择性运作机制在互联网时代暴露无遗,进一步降低了公信力。互联网时代下“人人皆记者”,很多事情都无法低调处理,尤其在重大事件发生后,媒体是否担当起守望社会的责任,对事件进行及时、全面地报道,往往成为评判其公信力的重要时刻。而一些宣传部门、传统媒体却选择了“噤声”,导致民众对媒体的不信任。2013年青岛输油管道爆炸事件,已经在微博、网站上引起全国人民关注,而第二天青岛本地媒体的头版却不提此事,丧失了媒体的担当,当地民众大呼失望。此外,传统媒体未经核实而报道假新闻等,也降低了媒体的公信力。

专家是在学术、技艺等方面有专门技能或专业知识的人。由于对某一领域的精通,人们愿意向他们寻求意见和指导,成为权威声音。这是社会分工的必然,也是提高社会效率的重要途径。然而在网络社会中,专家却常写作“砖家”,甚至成为骂人的贬义词,专家的公信力流失可见一斑。为出名而出现在电视节目中的伪专家、地震预测中不负责任的专家、被曝光学术造假的专家等,都给整个专家群体抹黑,降低了专家的公信力。

新闻媒体作为社会中权威信息的发布者,专家作为各行业知识、技艺的顶尖人才,起到了社会标杆的作用,成为人们辨别真假、衡量好坏的重要标准。而媒体和专家公信力不断流失,权威声音的“沉没”使评判标准模糊化,谣言也由此泛起。

结语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的全面转型期,在社会转型和现实困境的双重社会背景下,社会生活、现实环境呈现出高不确定性、亚稳定的特征,使民众出现对现实不满、对未来彷徨等心理状态,成为谣言滋生的温床。而现实环境中的信息不公开、公信力缺失等因素,又成为谣言产生、扩散的刺激因素。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37

②刘祖云,《社会转型——一种特定的社会过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1)

③李强,《“丁字型”社会结构与“结构紧张”》[J].《社会学研究》,2005(2)

④刘祖云,《社会转型期构建和谐社会的几个问题》[J].《学习论坛》,2006(6)

⑤陈雪奇,《灾难事件中谣言的新闻学意义阐释》[J].《理论与改革》,2014(3)

⑥奥尔波特 等著,刘水平、梁元元、黄鹂译:《谣言心理学》[M].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1

⑦王学健,《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公布》[N].《科学时报》,2010-11-26

⑧郭小安,《网络谣言的政治诱因》[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5)

⑨陈仁泽,《舆情监测显示民众对政府专家及媒体信任度低》[N].《人民日报》,2011-9-8

⑩国发办2013[100]号,《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见》

(作者:陈华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徐萌,现代快报社记者)

责编:周蕾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