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微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2022-06-08

陈军

【摘要】从产品试水到用户一年突破1亿,从简单的语音聊天工具变身多元化立体式沟通平台,微信在版本的不断升级中逐渐完善,最终打造成为IM领域的“无敌航母”。2014年8月14日,腾讯发布公告微信目前月活跃用户数量已经达到4.38亿,这意味着它已经覆盖了一半以上的智能手机用户。微信所带来的社交方式的变革使其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微信 大学生 人际交往 变革

一、微信

如今是社交社会,为满足人们的“社交需要和猎奇心理”,2011 年1 月21 日,腾讯公司推出一个免费应用程序微信,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微信通过网络可以快速的发送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不受通信运营商、操作系统平台的限制。同时,微信提供了一系列的服务插件,例如基于位置的社交插件“摇一摇”、“朋友圈”、“公众平台”、“漂流瓶”等,还可以使用共享的流媒体内容。微信为用户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用户除了可以添加好友和关注公众平台,还可以通过微信将内容分享给好友以及将用户看到的精彩内容即时分享到微信朋友圈①。

2014 年8 月,腾讯发布第二季度财报,一同公布的还有微信的月活跃用户数量,加上WeChat 目前已经达到4.38 亿,比上一季度增长11%,比2013 年同期增长57%,直逼目前号称拥有5 亿月活跃用户的WhatsApp。

二、人际交往关系

所谓交往,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为了交流有关认识性与情绪评价性的信息而相互作用的过程②。人们通过人际交往产生人际关系。在社会学中,人际关系被定义为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心理学则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③。微信集实用、娱乐功能于一体,满足当下大学生多元化交流的诉求,让大学生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方便并且富有趣味,因此,微信能风靡社交网络,成为智能手机社交网络APP 的领头者,它所带来的社交方式的变革正在潜移默化的融入大学生的生活,成为其的一种生活方式。

三、微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如果你在某公共场所休息区看到某学生手拿手机左右摇摆,以为其手机粘水,那你就OUT 了;如果在校道上看到某学生对着手机大声说话,你觉得他打电话怎么开着免提,那你也OUT 了,别人这是在玩“微信”。玩微信成为很多年轻人的新风尚。当刷微信、分享朋友圈成为众多大学生们的习惯动作时,大学生们也不知不觉地被圈进了一个微妙的“圈子”。不少学生利用微信的LBS 功能结识朋友,寻找驴友、求购书籍、共享学习资料等。通过修改微信的个性签名,将个人需求反映到签名中,利用微信LBS 功能让大家看到自己的需求,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远在天边,也可以近在眼前。还可以通过修改微信签名,向周围的同学求助。新生小珊就是一位典型的大学生潮人代表。“在图书馆找自习座位找不到,失落ing”,她的签名刚改了没有几分钟,就被一位热心的校友看到了,还主动向她提供了图书馆自习座位的“情报”。微信已经融入了当今的校园生活,其搭建起了大学生间信息资源共享的平台,LBS 功能让互动不受专业、年级、地域限制,微信成为校园互动交流的流行方式,支持语言、图片、视频、文字等多种格式的信息发送,让大学生之间的沟通变得丰富有趣。

月底到了,“微本地生活”给学生小柯生成了一份报告,它告诉小柯本月吃了16次快餐、2 次湘菜、4 次西餐,他的饮食结构看起来不是那么的健康,平均每餐成本在20 元左右,他还理过1 次发、打过3 次羽毛球、买了2 件衣服,他的活动路线主要集中在广州天河区,本月相比上月,支出增加了12%,在小柯的微信好友当中,他的支出排名第23 位,属于“屌丝中的铁公鸡”,他的幸运商家是星巴克,在9 月13日的那次消费时,他中了一次微生活的幸运奖,获得了9000 个积分④。微信的这种商业公众账号很明显符合高校网购文化,适应了各种满足学生需求方式。不得不说,微信为大学生带来了新型沟通方式,也为校园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而大学生们玩转微信的创意,也将成为这群年轻潮人们争先体验的潮流。

四、微信给大学生人际交往带来安全隐患和消极影响

然而,现代社会所面临的信任危机与安全隐患并不能保证每一对陌生人见面后都能够成为“好朋友”。网友这样调侃,微信微信,只可微微一信,不可全信。如果你全信,微信就会变成“危信”。

和传统的网络社交相比,基于LBS 的微信在人际交往上虽然能够随时随地借助语音、图片、视频等方式模拟现实交往的现场感,“附近的人”能拉近陌生人交往过程中空间和心灵的距离,更加便捷地为虚拟空间建立起来的社交关系向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转变,但是,以网络虚拟平台为介质进行的人际交往与现实人际关系所依托的面对面人际交往依然有着鲜明的区别。首先,必须认识到一点,能够使得两个个体间产生社交吸引的内在因素包括相貌、品行、性格等等⑤。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通过对一个人的观察和日常的接触,很容易获知对方的相貌、行为举止、性格以及其他各方面的信息,由此完成零接触阶段、察觉阶段,接着迅速进入表面接触阶段,对双方能否建立社交关系以及关系的亲密程度实现作出较为明确的判断,并且双方信息真实度较高,信任度较高。而通过微信的LBS 功能所结识的陌生人,彼此之间只能通过各自在微信账号上展现出来的照片、性别、地址等信息以及在交流中所透露的个人信息来实现社交吸引,初步判断能否和对方建立起社交关系,缺乏现实依托性,并且信任程度较低。虽然在微信上,人们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组织传播信息的内容,能够更加完美的塑造自我形象,但随着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更加深入,个人真实信息暴露程度加深,单靠线上建立起来的泛泛之交能否进一步转化为中度乃至深度的依赖关系、交友吸引力能否继续保持,将受到了比现实中建立起来的社交关系更为严峻的考验。

浙江鄞州一个公司的经理,通过微信“查找附近的人”的功能,搭讪女大学生,先后强奸了数名90 后女大学生,其中一半以上的女生选择了不报警,此男在鄞州法院受审⑥。广州警方最近发现有团伙专门盗用微信,利用微信和留学生的国内亲戚朋友联系,要求汇款到国外。警方全景式地展现了骗子入侵微信,提醒大家对此保持警惕。现在很多大学生聚会吃饭,一上菜,大家都先拍菜,然后不吭声,低头都在那玩手机。每一次交友方式的变化,都在不断拉近两个陌生人之间的时空距离。从QQ 到微信,再到最近流行的“陌陌”,大都如此。

五、辩证应对微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带来的影响

一部分人认为应该提倡网络交友。他们认为网络的虚拟性,使得网络交友充满神秘感,充分满足了人们的猎奇心理。网络交友为我们的社交生活开辟了新的空间,超越了现实中交友的地域限制。较之其他的网络媒介,微信在人际传播中有着更加高效与便捷的特点,是较为先进的网络人际传播媒介,微信网络群体的形成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结识新的朋友,二是集聚现实社会相熟的人,这些个体依靠信息的传播以及互动交流逐步建立起稳定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网络群体逐步形成,并随着时间的增加,对彼此的了解也日益加深,微信的个体会逐步倾向于利用这个交际圈分享和获取信息。随着朋友圈群体的形成,使用微信的每一个个体就像现实社会中的真实个体一般,形成社区化的网络人际传播,社会个体之间通过信息传播维护社区人际的共同部分,而之前在微信朋友圈所构建起来的网络空间,其实就是人际传播的公共领域的形成。在朋友圈中,成员之间活动在一个紧密相连的圈子当中,成员之间的身份、所共享的信息、观点都是透明的,相互之间对各自的观点进行评论和发表见解。重视记录和分享,并把这个作为首要的用户体验,大学生彼此之间的关系从线下发展延伸到线上,丰富了彼此间的交往方式和内容。正是这样的一种共享性使得朋友圈内形成了一个私密的组织,不被陌生人打扰,使得圈内的感情更加的牢固,相对qq 等工具而言,其组织的严密性也更高⑦。

微信“附近的人”功能在人们选择微信交往对象时能够产生心理上的亲近感,并为转化为现实人际关系提供了便捷条件。但能否转化为现实关系很大程度上是由彼此间在微信这一虚拟社交平台上能否建立起稳定的社交关系决定的。所以,虽然人们有通过微信的LBS 功能结识陌生人的心理需求,但受诸多心理因素和客观条件的影响,通过微信认识的陌生人彼此间很难建立起稳定的社交关系,人们很难如愿通过微信LBS 功能达到预期的社交心理需求。

微信究竟好还是不好,因人而异,而且,在不同人的手里,微信扮演了不一样的角色。要正确对待就是我们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微信交友的行为本身没有错,网络在传播好东西的时候,难免会夹杂坏东西,如果对广大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少年缺乏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引导,就容易形成错误的人生观、道德观和理想价值观而误入歧途,甚至形成反社会人格。只有合理的利用微信,自觉抵挡其负面影响,才能使它真正成为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帮手。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 微信,http://baike.baidu.com/subview/5117297/15145056.htm

②张俊杰、姚先本,《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2)

③岳玲,《基于网络人际交往的社会学分析》[J]《. 群文天地》,2009(5)④虎嗅网,http://www.huxiu.com/article/7788/1.html

⑤李卓,《微信对青年群体人际关系影响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4

⑥ 浙江在线,http://zjnews.zjol.com.cn/05zjnews/system/2012/05/16/018495097.shtml

⑦温如燕,《微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以呼和浩特市3 所高校的大学生为例》[D].兰州大学,2014.6

(作者: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实验师)

责编:周蕾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