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马向阳下乡记》:“三农剧”的突围

2022-06-08

【摘要】“三农”题材电视剧一直是我国电视剧的主要构成之一,但当前其与所处的观众、媒介等“新环境”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叫好又叫座的《马向阳下乡记》以其轻喜剧风格、时尚感和“一独多线”的营销推广模式,带给我们很多思考和启发。这表明,新环境对于“三农剧”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应该转换创作观念,创新制作播出模式,以实现“三农剧”的突围。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马向阳下乡记》三农剧 突围

被称为“时尚农村剧”的《马向阳下乡记》,2014 年9 月17 日登录央视一套,整体收视率一度接近2%。不仅在同时段卫视收视中持续排名第一,网络点击率突破10亿人次,成为电视收视与网络点击量的双冠军,创造“三农”题材电视剧的新纪录。①在收获高收视率的同时,社会反响也极其热烈,“三农剧”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本文尝试分析该剧大受欢迎的原因,以此为基础,思考“三农剧”面临的新环境及如何突围。

一、轻喜剧开启新风气

当前我国“三农”题材电视剧,占据主导地位的有两种类型,一是烙有“赵本山式幽默”的“东北风”电视剧,尤其以《乡村爱情》系列剧为代表;二是以塑造伟大女性为主线的农村“苦情剧”。“赵本山式”东北风剧的主人公都来自农村,在农村改革的矛盾与冲突中,各色人物粉墨登场,家长里短拉开序幕。与之相比,《马向阳下乡记》的主人公马向阳从来没有在农村生活过,以一个城市人的身份来到农村,剧集在农村与城市的生活时差与文化冲突中展开故事叙述。

在“苦情剧”中,多难的女主人公往往美丽善良、性格温顺、忍辱负重,“生活的困苦”、“恶人的陷害”、“恶婆婆的折磨”等一起降临在她们身上,在故事的展开过程中博得观众的同情和眼泪。走轻松、喜剧路线的《马向阳下乡记》,通过马向阳从公务员到村官、从城市到农村,几经挫折,在为村民解决问题和化解矛盾的过程中展开,穿插着“化粪池救老太”、“挂吊瓶吃酒席”、“寡妇门前是非多”等情节,在让观众捧腹大笑的同时,不乏对某些社会现实的揭露和讽刺,体现了艺术作品的社会功能。

整体上看,该剧力求以轻喜剧的美学风格去展现农村现实,没有无厘头,没有低级趣味,不靠恶搞,不靠巧合,特别是不靠拿人物的生理缺陷开玩笑来取得喜剧效果。②

在一些“三农剧”中,农村只是被想像的对象,农村人也被贴上相应的标签。从《乡村爱情》系列来看,除了“标签式”的创业精英,农民被定位为游手好闲、搬弄是非的有闲阶层,③而基层村官则多以“高大上”的形象出现,即使有一些瑕疵,也是轻描淡写、浅尝辄止。如《乡党委书记》、《三选村官》、《干部》、《村官》等剧,有意无意地抬高和美化基层干部的形象,以主流意识形态代言人的伦理化视角去投合某种需要,④结果是与真实的农村情境相背离,拒观众于千里之外。

《马向阳下乡记》最大的看点是吴秀波演绎的“第一书记”。这个角色不再是既定的“高大全”形象。他像现实中不少干部那样抱着“玩”的心态下乡工作,几乎所有村民都认为他是来镀金的、玩的。他和大多数生活在大都市里的人一样,不清楚“两垄地有多大”,因害怕小耗子而无法入睡。就这样一个找不着北的“问题干部”,要给祖祖辈辈生活在大槐树村的村民们解决问题、指导工作,笑话、矛盾注定不会少。这样的情节创设,既符合现实,又使得喜剧有了合理化。

同时,该剧还真实地展现“第一书记”身上的闪光点:他为人厚道仁义,公平公正,富有同情心。充满智慧,面对村里不同的人与事,处处以柔中带乐的马氏幽默应对,如对刘世荣宣称的亲戚传闻,他以每个小孩一包饼干的方式轻松化解。有高度的责任感,誓死要保住代表全村人信仰的大槐树,用自己的房子抵押贷款筹集资金,让村民的土地可以利益最大化地流转。概言之,这个形象的塑造,将“人”、“人性”置于第一位,而不是将“身份”、“职务”置于第一位。

同时,该剧融入了“宫斗”、“囧”、“穿越”等近几年颇受欢迎的影视创作元素,但这些幽默、滑稽,不同于一般“三农剧”的“搞笑”、“无厘头”,甚至“瞎胡闹”,是一种既让人贴心,又不乏艺术的幽默。

《马向阳下乡记》的突破还表现在对复杂农村现实的巧妙反映上。仅就21 世纪以来的“三农剧”来讲,其反映的现实问题往往设置为农村的改革或发展纠葛,社会关系的变化是其情节发展的主要动力,比如《农民的根》、《乡村爱情》、《咱们村的年轻人》、《喜耕田的故事》等。⑤虽有少数涉及乡村严峻现实的作品,也仅仅是从社会环境与人的关系角度,关注农村发展的困境和农民的无奈,如《生存之民工》、《烧锅屯的钟声》等。《马向阳下乡记》虽然也涉及“权力重建”、“土地流转”、“生态旅游”、“有机农业”等常规议题,但其情节点展开的关键是农村人文环境与人的关系变化,激烈事件也相应地来自于本土的乡村世界,被外来的新的文化质素打破而产生的碰撞。⑥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中触及人性、人情的真谛,不仅深入生活肌理,展现时代风貌,更触及当下我国“三农”发展中遇到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如“环境污染”、“留守儿童”、“腐败”、“农村自治与家族势力”,以及土地流转政策的推行过程中,黑心商贾的欺诈等。

二、时尚感引领新风尚

吴秀波版的第一书记,告别了省城商务局科长的职位,开着越野车、顶着当下颇为时尚的健身自行车“招摇”下乡;与村书记反差极大的墨镜、短裤装扮;时而似驴友观光,时而钓鱼弄蛐蛐的“史上最潮”村官形象,与大槐树村依旧落后的生活水准、传统的民俗民风、朴实的村民都产生了极大的反差,为古朴传统的“三农剧”增添了时尚元素。不可否认,“新一代男神”、“萌叔”吴秀波的加盟及其偶像魅力为这部“三农剧”的高收视率锦上添花。时尚大叔变身“第一书记”,扩展了观众的范围,特别是吸引了大批城市和对农村题材电视剧无感的年轻观众。这说明,“三农剧”一样可以力邀大牌演员参演,大投资一样可以带来高收视和大回报。

该剧中最吸引观众的另一看点是堪比“宫斗”的大槐树村各方势力的斗争,大小纷争,几乎天天上演。其中,以下派干部马向阳、村霸刘世荣、村主任妻子李云芳、村会计梁守业的恩恩怨怨为主线,穿插村中不同人物角色围绕各自利益关系展开的种种明争暗斗。这犹如《甄嬛传》般环环相扣、利害当头甚至有些尔虞我诈的“村斗”剧情,在牢牢抓住农村观众的同时,也成功赢得了大学生村官、公务员、白领等群体的关注,在城乡、网上网下、各阶层、各年龄阶段均有较高收视。

更为重要的是,这部剧没有刻意展示农村人的“纯朴”,也没有过分渲染农村的“落后”,而是展现了一个原生态、古朴,同时不乏时尚感的新农村,展示了一个与大都市连接紧密的新农村,人物、语言、思想理念都不乏与流行时尚同步之处。

该剧还借鉴了当前在我国风行的电视真人秀的做法,在场景选择、剧情创设上考虑到剧情与现实互动的可行性,如煎饼、乡村原生态旅游、富硒产品的销售等。事实证明电视剧效应同样不可忽视。十一黄金周期间,大槐树村的拍摄地涌泉村成了当地最热门的旅游景区,游览量直线飙升。据位于该村风景区的负责人统计,去年9 月,尤其是《马朝阳下乡记》在央视播出之后,游客人数呈直线上升,“至少翻了七八倍。”正如剧中所说:“马书记真的让大槐树村长出金子了。”⑦

三、“一独多线”开创高收视

好剧还必须有好的推广营销。《马向阳下乡记》被列入“中国梦”系列节目,由央视一套黄金档首播,中国网络电视台更新播出,这为该剧提供了最优的播出平台。据央视电视剧管理中心项目部副主任王浩介绍,该剧单集收视破2,平均收视达到1.8%。⑧依托央视平台,该剧实现了主旋律题材的突围。在网络平台等新终端播出,契合了年轻观众移动、手持、碎片化的观看习惯,也为农民工等观看电视不方便的观众群体提供了便利性,在各大视频网站的点击率遥遥领先。播出期间,热播大剧网络播放量排行榜显示,10 月6 日到19日该剧网络播放总量持续第一,在15 日当日网络播放量达到9230 万,超出第二名5 千多万。⑨

该剧宣传平台广,全媒体齐头并进。从前期的造势宣传到剧集播出阶段,通过报纸、电视、微博等大力宣传、互动。宣传片、精彩片花在电视上定点播出。《东方今报》刊登了题为“《马向阳下乡记》下周登陆央视一套”的专题报道,《光明日报》刊发了题为《<马向阳下乡记>:主旋律的喜剧表达》的评论文章。剧集播出期间,官方微博中发起了一系列活动增加与观众的互动,如剖析剧中复杂的人物关系、集锦特色演员表情包、评选“大槐树村村花村草”活动等。随着剧集播出后观众对其喜爱程度的不断高涨,互动的话题越来越多,关注度持续上升。播出前的全媒体推广,有效将观众吸引到播出平台;播出期间的互动则有助于稳住已有观众。

该剧的推广营销模式带给我们的启发是:当前的“三农剧”也必须进行全媒体整合营销,以有效稳住现有观众,吸引目标观众,挖掘潜在观众。

四、新环境与“三农剧”的突围

“三农”题材电视剧一直是我国电视剧的主要构成之一。1958 年,中国电视史上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就是“三农”题材,它开启了我国“三农”题材电视剧序幕,带动了“三农”题材电视剧创作的第一个高峰。20 世纪80、90 年代,以“农村三部曲”(《篱笆·女人和狗》、《辘轳·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网》)为代表,“三农”题材电视剧迎来了第二次高峰。21 世纪以来,“三农”题材电视剧更是空前繁荣,其中尤其以“赵本山式”“三农剧”为代表。

火热的同时,“三农”题材电视剧也开始变得模式化,陷入困境。一是人物形象单一、趋同、角色塑造符号化,缺乏真正有个性的人物形象;二是地域空间局限性,大多数“三农剧”都使用东北、西北民间方言,北方乡村剧“一村独秀”;三是创作题材不够宽,同类题材扎堆。概言之,“三农剧”的创作水平已经与其所处的新环境不相适应。

首先,新政策之下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连续多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关注,特别是最新的城镇化新政之下,我国农村日新月异,以往“三农剧”关于农村的刻板印象”如落后、贫穷,适龄儿童上不起学、辍学率较高等,已与农村的真实面貌不符,贴有此类标签的电视剧就无法做到艺术真实。同时,农村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如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环境污染等,亟需得到电视剧的呼应。

其次,新传播环境之下的电视收视格局发生了变化。纵观我国电视节目收视格局,大制作、真人秀、引进节目显得异常强势,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三农剧”一般投资较小,请不起大牌演员,广告投放有限,虽然有观众需求,但正日趋边缘化。

最后,新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得电视剧的播出方式发生了变化。综艺等电视节目在营销推广方面较为重视,投入大,效果明显。“三农剧”如果再囿于电视荧屏单一的播出平台,就会失去年轻观众,失去看电视不方便的观众。手机、互联网、各种手持终端等在农村居民、农民工等群体中亦有大量用户。如何稳住农村观众,方便流动性强的农民工观众,吸引城市观众成了“三农剧”面临的难题。

上述新环境对“三农剧”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如果充分考虑这种新环境,深入生活,转换创作观念,探索制作播出新模式,“三农剧”完全可以走出一条自己的发展之路。可喜的是,《马向阳下乡记》进行了这方面的摸索和尝试,开启了“三农剧”的新风尚,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研究和借鉴。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马向阳下乡记〉“第一书记”座谈会在济南召开》,http://sd.dzwww.com/sdnews/201410/t20141017_11197999.htm

②《〈马向阳下乡记〉:主旋律的喜剧表达》[N]《. 光明日报》,2014-11-3

③宋勇琴,《寻得源头活水来—“三农”题材电视剧的现状与突破》[J]《. 中国电视》,2014(1):29

④薛晋文:《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研究》[M].中国电影出版社,2013:91

⑤⑥《〈马向阳下乡记〉今晚收官深度解读人物性格》,http://ent.qq.com/a/20141015/019362.htm

⑦《吴秀波带火拍摄地“大槐树村”游客翻倍》,http://ent.sina.com.cn/v/m/2014-10-06/10294220130.shtml

⑧《专家评〈马向阳下乡记〉:不再用丑化人物形象制造笑点》,http://culture.people.com.cn/GB/n/2014/1017/c70988-25853951.html

⑨上海剧星传播新浪官方微博,http://weibo.com/visionstarmedia

(作者: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