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浅谈茶文化中的“清静无为”之美

2022-06-08

翟春翔

【摘要】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两千七百多年前,茶就已经在中国这片神秘的土地上被发现,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茶从古老文化中的医学价值脱离出来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社会作用。茶从一件简单的事物扩展成了一种文化,一种处世之道,一种哲学思想。茶艺和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由茶这个载体升华出来,成为一种精神内涵,茶与佛、道相通,与儒学思想相联系。中国的茶之道中饱含了“静、美”的中国古代文化精髓。道家思想讲究“天人合一”老子曰:“归根曰静,静曰复命”,一杯茶,一缕茶烟,饮茶需心平气静,讲究井然有序地啜饮,以求环境与心境的宁静、清净、安逸,饮茶人的心灵与茶合二为一;佛家思想讲求“主体感受,非深味而不可”也同样说明了这一点。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茶道 人道 静美

传说一千八百多年前,布朗人在面对族人受到瘟疫席卷的时候,偶然看到了茶的医疗效用,用它拯救了这个民族。从此每年的4 月16 日、17 日,布朗人会举行大型的茶祭,在山顶呼唤他的名字……一片树叶随风飘入水中,改变了水的味道,但是来自同一片叶子,却能调出千变万化的香。

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两千七百多年前,茶就已经在中国这片神秘的土地上被发现,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茶从古老文化中的医学价值脱离出来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社会作用。茶从一件简单的事物扩展成了一种文化,一种处世之道,一种哲学思想。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它从神农的手中开发,鲁周公也曾提到过,而在唐朝兴盛,到了宋代,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家家都清楚茶的功效和作用,现在已经成为了世界上三足鼎立的无酒精饮料之一,饮茶爱好者遍布全世界。全球已知共有50多个国家正在种茶,追根问宗,全球各地起先所喝的茶叶、工艺技术、礼仪风俗等等,都指向一个来自东方的泱泱古国—中国,中国也因此被美誉为“茶的祖国”。茶,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我国的西南地区最早开始产茶,也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利用茶树的国家,其茶史历经几次变化。

茶最开始被民间当作药用。《神农本草经》中曾提到“: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茶原名荼),这句话中提到在公元前2737-2697 年间茶被神农氏发现且推广,之后逐渐开始用作药材使用,但是什么时候开始当作人们业余消遣休闲的饮品,并没有明确资料,只有公元前59 年《僮约》文中说到了“武阳买茶”“烹茶尽具”一些类似于当作饮品的记载。

后来,茶开始在寺庙和贵族之间流通和使用,喝茶的这种习惯养成,起源于西南地区四川及周边,之后随着文化互相沟通融合和交流传到世界各地,茶都当作身份的象征。之后,茶开始大量普及发展,渐渐融入了市井之中,“柴米油盐酱醋茶”在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烙下了自己独有的印迹,如“客来敬茶”之礼,无论大江南北,家中来了客人,便泡上一杯香茶,用来帮客人洗去旅途的疲乏,或是表示热情的欢迎,再如平常人家的自家生活便是“粗茶淡饭”,而泛指休息或空闲的时候又叫做茶余饭后等等,茶几近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悄悄的进入了每一户寻常的百姓人家。

茶之道,自然在这每一步过程当中逐渐衍化成熟。

我国茶道主要分为两种形式:煎茶和斗茶。

煎茶据书中记载:“是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而斗茶据记载是喝茶之人提前备好茶叶以及水源,通过现场泡制相互对比泡过后水的色泽、茶的冲泡次数以及颜色等等,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在唐代末期到宋代之间渐渐兴盛起来,这属于茶艺术中的精品表现形式。

在此之后,清代至今某些地区还有一种流行的茶道—功夫茶,功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工夫茶讲究品饮工夫。有了如此多的理论作为支撑,中国茶从生长到采摘到加工成品,自然也有许多独到的特色工艺和手法:

采摘茶叶的时间只能在清明节前后7-10 天内,还规定了9 种情况下不能采摘,即雨天、风霜天、虫伤、细瘦、弯曲、空心、茶芽开口、茶芽发紫、不合尺寸等。采茶的时间会因为茶叶的出产地域和品种而各不相同。对一般人来说,绿茶通常都讲究“清明前后”,但实际上是,太过于细嫩的茶叶其实只有“清气”而没有香气,并且不耐冲泡。一些老人家爱喝的乌龙茶似乎更要在长老些味道才浓郁。而有些茶冬天采摘的才是极品,比方说台湾乌龙。但是也有例外,比如花茶的窨制茶底一般都是到了夏天才会采摘的,这就可以使茶叶在反复的窨制过程中保持最佳吸收味道的能力,还可以令茶形完整。一般采茶的时间都是选择在清晨完成,这时是湿度最大而又凉爽的时间,可以在堆放茶叶时令茶不发酵、不畏缩,在炒制前将茶儿素最大限度的保护好,令鲜味不会消失。

茶之道与人之道

采茶的讲究要求已经如此之多,茶的加工过程更有许多需要注意,这从生下来开始就如同人呱呱坠地,已经注入了茶师们热切的希望和汗水,而每个人不同的方向选择,正如同不同种类的茶叶,在各种渴望发挥着自己的特色和作用;茶的采摘挑选,经历了如同社会般现实的优胜劣汰,加工中更是经历了水与火、生与死的历练,古人的头悬梁,锥刺股,现在家长的热切希望,学兴趣辅导、家教课程,自身的奋斗;茶的命运往后展开来想,也如同我们的命运,人生也只有经历种种磨难,去打拼,方才有希望可以有机会让人一品其清香,茶作为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默默的向我们诉说了人生的奥义和哲理。

终于,茶经历了层层挑选加工,分档次高低装入了每个标记它自身价值的包装中,一批批向外运输,准备着体现自身的价值。喝茶,是简单的事;同时,喝茶也在简单之中复杂了起来,由简至繁,再由繁至简,精华自在其中。茶的那颗灵魂仍藏在叶中,朴质、优雅,只有时光才知道。

古茶已不在,每年上市的新茶各自独领着各自的风劲,但由古代延续而来的各类茶道,依旧在各个茶馆、茶桌上勾画着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哲理。

“今日鬓丝禅塌畔,茶烟轻扬落花风”,茶艺和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由茶这个载体升华出来,成为一种精神内涵,茶与佛、道相通,与儒学思想相联系。中国的茶之道中饱含了“静、美”的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道家思想讲究“天人合一”,老子曰:“归根曰静,静曰复命”,一杯茶,一缕茶烟,饮茶需心平气静,讲究井然有序地啜饮,以求环境与心境的宁静、清净、安逸,饮茶人的心灵与茶合二为一;佛家思想讲求“主体感受,非深味而不可”也同样说明了这一点。

茶在儒家思想当中更是“穷独兼达正人正己、洁身自好”的象征,秦汉达官显贵也纷纷作出清廉姿态,衙门府上的公正廉明匾牌也正是如此,茶便在此时被赋予了“清廉”的化身而深入人心。

从茶叶落入杯中的那一刻起,古老的哲理在现今继续延伸开来,倒入沸水之后,茶如同一个个初出茅庐的青年,彰显锋芒,漂浮在水的表面,给人们展现它饱满的叶面,华丽的成色,光泽的外表,只有完全被水中社会浸润的茶叶才慢慢去学会逐渐下沉,由内而外的平静下来,不再在乎表面的光鲜亮丽,因为它们知道,自身的价值已然融于水中,心与天融于一体,只需一个执杯的机会,便会赞叹道:“好茶”。

茶文化的“清静无为”之美

清静,指心性纯正恬静,可是无为却并非真的无为,很多人错误的理解了这一概念,并不是不求作为,而是认为得“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以讹传讹固然可怕,古人用词精简也确实得细细寻味。而“消极”,读到此处,可能豁然开朗起来,“消除偏极”才是此词正解。这也顺应了茶之道,树叶在适当的时机落入水中改变了水的味道,包括制茶过程中恰到好处的采摘时机,以及喝茶人心平气静,井然有序的啜饮。人们在饮茶的同时研习着其中的学问,在一片动乱的世俗中体味心中的那一片宁静,守护住最后的一片净土。

老祖宗在茶文化中播种下的无为并没有被时光的碾子磨去,也躲过了焚书坑儒的劫难,在杯中洒下,土地上延续,依然影响促进着后世继而繁荣昌盛,祖先们喝着祖上传下来的茶,并没有生搬硬套留下的经验,而是与实际相结合,在“无为”被动之中加入人为的主观性,用自然态势结合主观努力,这里面吸取了法家的思想、儒家的仁爱、墨家的兼爱,恩威并施,从社会环境中克服了老庄思想里容易让人曲解的“消极无为”。

时至今日,“清净无为”依然作为很多茶园特色的经营理念和解析饮茶品味奥妙的精华。纵观古今茶事,“清静无为之美”思想是茶道乃至整个茶文化的精华所在。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

责编:姚少宝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