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新媒介时代的经验危机

2022-06-08

孟萌萌

【摘要】麦克卢汉指出,媒介是人的感知能力的延伸或扩展。新媒介以其强大的功能全面延伸了人体各个感官的功能,也从整体上形成对于人的全面包围,这种延伸与包围从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人对于现实对象的直接经验,媒介经验则迅速增加。媒介经验不断挤压人们亲身经验感知的空间,并以强大的虚拟仿真技术带给人们以现实经验的错觉。媒介经验的同质化和单一性取代了个人现实直接经验的多元丰富性,这从根本上降低了人们的心灵感知能力,并限制了个性与创造力的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新媒介 经验 媒介经验 危机

媒介技术的发展在给人们带来便利和快捷的同时,或许并不像其表面所呈现的那样欣欣向荣。新媒介技术似乎在让人类走得更远,更加深入地认识这个世界,而事实上当我们通过各种各样的媒介来认识世界时,我们不可避免地受到作为一种中介工具的媒介的影响,媒介对于我们的影响首先直接作用于人们的经验活动,其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经验这个世界的方式和过程。一、经验与媒介经验

“经验”一词涵义比较宽泛,通常意义上被理解为从多次实践中得到的知识或技能,或者是人们的亲身经历、生活阅历等。本文所指的经验是认识论中的经验,即不同于理性认识的一种“感性经验”,也就是人们在同客观事物直接接触过程中,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的关于客观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经验”本身无论在东方西方,从古代到今天一直都受到哲学家和思想家们的重视。

中国古代的《礼记·大学》中有:“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①朱熹在《大学章句·格物致知补传》中解释说“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也就是说,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教导学习者通过“即物”也就是接近物的方式进行认识研究,进而获得相关的原理和知识。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将他的哲学定义为一种“原因”,宣称他的哲学是“研究真实宇宙原因的科学”,强调透过研究各种特定事物的实质来研究宇宙。在拉斐尔的著名壁画《雅典学院》中,柏拉图手指向天,象征他认为美德来自于智慧的“形式”世界;而亚里士多德手指向地,象征他认为知识是透过经验观察所获得的概念。

可见,亲身的感知经验对于人类认知世界事物、积累知识、以及文化和文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在新媒介环境下,亲身的感知经验似乎越来越成为社会生活中的稀缺品和奢侈品,媒介经验则大行其道。媒介经验相对于“即物”的直接经验,指人们对于物的认知不是直接经验对象,而是透过特定的媒介例如手机、电脑等来形成经验,进而形成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危机”。这与新媒介环境中新媒介对于人们的强大而又广泛的包围,及其给人们带来的虚拟体验紧密相连。

二、媒介经验挤压现实直接经验

19 世纪30 年代现代媒介刚兴起时,人们只是把报纸作为一个了解社会的窗口,而今天,无所不在的新媒介已经成为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主要渠道,使得人们接触现实世界的方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我们对于世界的经验和认知正是通过媒介进行的,它成为我们与世界沟通的桥梁,而我们自身的感觉器官本身却很少真正的经验这些对象。

1、媒介之于经验的延伸与阻隔

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提出了媒介是人体的延伸这一概念,他认为媒介的性质在于“它表现了人在新技术形态中受到的肢解和延伸,以及由此而进入的催眠状态和自恋情绪。”②技术的影响不只是发生在意见和观念的层面上,而是不可抗拒地改变了人的感觉比率和感知模式。媒介作为人体功能的延伸,在现实中成为人们接触生活世界的中介。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介工具不断延伸着人类的各种器官,提高着人类的感知功能,扩大人类的感知领域,以网络媒体、手机媒体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更是从视觉、听觉、甚至是触觉等各个方面延伸了人体感官的功能。可以说,新媒介时代的全媒体是人的整体延伸。然而,整体的延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造成了人体本身与现实对象互动的全方位隔断。

新媒介的巨大功能对于人体的包围,使得这种间接的经验取代了很多以往的直接经验。它几乎以各种方式挤占着现实的直接经验空间。通过手机、电脑的交流挤占了面对面的现实沟通;网上购物取代了实体空间的逛街购物;网络的各种游戏,网上扑克牌,网上足球等等也挤占了现实游戏的空间……越来越多现实世界的活动被拟仿在新媒介创造的虚拟世界中。近年来又兴起不少网上扫墓祭拜、网上放鞭炮过年等一系列模拟现实活动的行为。媒介虚拟世界的活动正在不断侵占着现实世界经验活动的空间。

除了感官方面的经验,新媒介也包揽了人的思考和思维活动等一些内在经验,各种智能化的技术使得一些本需要经过大脑的判断和选择不必再经过思考。在大数据时代,越来越多的判断只需要靠机器的数据分析来进行,这些甚至比人工的思考和判断更加准确。

更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时候媒介工具侵占我们对于现实世界的亲身感知是以一种隐性的方式,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这种隐性更增加了其危险性,人们以为是自己选择了媒介来帮助自己认识世界,而实际上媒介对于人类的包围已经使得他的选择不再是主动的而是不得不和不由自主的。面对美丽的风景,奇特的现象,即便是飞快发生的景象,现代生活当中的很多人几乎都会下意识地举起手机,用照相或摄像功能来进行记录。而对于发生在面前的真实景象,我们却只是、也习惯于通过机器的画面来感受。当然这种记录可以带来之后的多次重复播放和回忆,但回忆中的也不是在现实经验的真正景象,而是进行记录时通过手机呈现的部分画面。手机媒介就这样在不经意间侵占了我们在现实中本可进行亲身感知的经验过程。

人们在现实中关于某事物的具体、直接的经验,总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和环境中发生的,具有不可模仿性和单一性。这有些像本雅明强调艺术创作原真性时,所提出的“光韵”概念,本雅明模糊地将其解释为“在一定距离之外但感觉上如此贴近之物的独一无二的显现。”③人们在现实中的某一亲身感知经验也具有这样即时即地性的原真性,而透过媒介即便能多次再现同样的场景和现象,也与现实中的直接感知经验完全不同,也不能替代现实中的直接经验。

总之,在当今的新媒介时代,新媒介凭借其强大的覆盖力和控制性,呈现出对于人的全面的包围。这种对于人体的全面包围,也是对于人体功能的一种整体延伸和全方位的阻隔。不管人类运用人体的哪种感官功能,都可以找到相应适合的延伸这一方面感官功能的媒介工具来使得这种人体器官的运用变得更加简单便捷,节省人体本身的消耗。无所不能的新媒介以一种隐性方式,在不知不觉中包揽了人类众多的现实经验活动,而与此同时,人类直接的现实感知经验被挤压和限制。

2、媒介虚拟仿真造就人们亲身经验的假象

正如我们一直所知道的,媒介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拟态环境”,我们生存在这个拟态环境中,并根据这个环境做出相应的反应。“拟态环境”这一概念是由传播学者李普曼所提出的,是指由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过程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通常人们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④也就是说,我们会不自觉的把媒介所塑造的环境当作真实存在的客观环境来做出反应。而新媒介技术所塑造的环境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则更加难以辨别。鲍德里亚提出了当今世界的“内爆”,指出当今的内爆首先是真实与虚构之间界限的内爆,许多事物的边界是模糊的,真实与虚假、拟仿和现实之间的边界是模糊的。凭借媒介高技术,媒介环境愈发真实可感,以一种极致现场的方式,把非真实事件以真实事件的面貌展现给人们。

当下的新媒介所创造的不只是一个拟态环境,而是一个愈发真实的媒介环境。随着虚拟仿真技术的不断发展,传播媒介正在创造一个个模拟仿真的情境,通过虚拟仿真系统和平台来模仿现实中的事物,并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官的模拟,让使用者如同身临其境一般,带给人们以现实中的感受经验。这种虚拟现实技术不断向人们强调仿真环境就是现实的环境,这种通过媒介的经验感知与现实的经验并无多大差别,使人们深陷于对新媒介的依赖中。

除此之外,虚拟的媒介环境与现实环境的关系也正在日益密切起来,它们之间的互动越来越频繁,线上与线下的结合已经被人们视为生活的自然之态。媒介环境与现实环境之间的界限似乎正变得日益模糊,使人们不知不觉把其当作是一个系统。嘀嘀打车,网上购物、订餐等,都是人们通过电脑或手机在线上进行一整套活动的一部分,而另一部分则在现实生活中加以完成。越来越多的活动开始从线下走向线上,美其名曰方便快捷,却也在不断加强受众对于虚拟仿真世界的依赖。

日益发展的媒介技术带来全新的媒介体验,也是一种更加真实的媒介环境的塑造。人们越来越信任和依赖媒介,而远离现实沉溺于媒介所塑造的那个模仿现实的虚拟环境中。这就像柏拉图的洞喻理论所说的,洞穴中被捆绑的囚犯只相信木偶被火光投射在墙上的影子,却不愿意相信真实的事物。传播技术对现实模拟的逼真性使受众被轻易控制在虚幻的环境里,人们通过媒介经验着虚拟的现实,却以为在感知经验现实本身。总之,媒介所创造的愈发真实的虚拟环境带给人们一种亲身经验的假象,使人们越来越依赖于媒介而远离现实环境。

三、媒介经验的同质化及其危害

在正常的生活模式下,每个人都生活在个人的、不同于他人的生存环境中,都可以在自己独特的、富有变化现实生活中获得个人生活经验。这种经验是丰富而多元化的,赋予人们以不同的感受、感知,激发人们的个性和创造力。而在新媒介环境下,这种经验却倾向于同一化和同质化。

1、媒介环境与媒介经验的同质化

经验的同质化源于新媒介环境的同质化。“媒介文化的同质化是十分迅捷的,常常会像瘟疫般流行……一进入媒介文化的大环境,文化的同质化现象就会加剧……媒介文化比以往任何时代的文化都来得趋同,媒介文化所到之处,开辟的都是同样的媒体环境。媒介文化的同质化是以媒介手段的一致性为前提的。”⑤在当下的实际社会中,传播媒介无疑是同化人们的最重要的工具。在传媒的影响下,人们获得同样的信息、讨论同样的问题、甚至拥有相同的品味、购买同样的东西,看同样的书、电影,然后人们追逐着相同的服饰、饮食乃至生活方式。

除此之外,几乎所有的人都面对着差不多样子的电脑或手机屏幕,甚至是在同一时间内接受完全相同的内容。不可否认的是,新媒介包含着多种多样、各种风格、不同类型的大量信息内容,但是另一方面,新媒介的受众数量也是异常巨大的;在某个时段中总是有特定的流行内容,比如韩剧《来自星星的你》、《甄嬛传》或是某些明星八卦,这些流行成为广大使用新媒介的人注意力所集中的地方。所以尽管新媒介内容丰富多样化,但是其仍然避免了不绝大多数人对于相同内容的单一化经验。

再从新媒介的使用方式来看,不论性别、年龄、种族和国度,人们接触新媒介内容的方式也有其同一性。比如,对于手机等移动媒体的多场景、高频度、碎片化的使用;休闲时间的使用高峰;睡前饭后以及交通工具上的使用等,这些是绝大部分人使用新媒介的共同方式。

总之,新媒介环境是一个同质化程度极高的信息环境,而使用新媒介的人们也都是争相接触处于流行中的相同或类似的信息,再加上相似的使用方式,这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人们媒介经验的同质化和同一性。而在媒介经验挤占人们现实生活中多样化的亲身经验的情况下,媒介经验的同质化,最终导致的就是人类经验本身的同质化和单一化。

2、多元化经验缺失的危害

媒介内容的一致性带来媒介环境和媒介经验的同质化和单一性,不可避免地威胁了经验本身的多元化和丰富性,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首先是感知力和创造力的下降。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媒介信息无处无时不在,我们处在媒介的包围之下,无法自拔。更多的时候,我们面对着电脑、手机、电视,接受着来自传媒提供的各种纷繁复杂的内容,媒体带给我们强化的信息、规制好的标准和高强度的美学,这个是正确的,那个是错误的;这个是美的,那个是丑的。我们依赖于这些标准而生活,伴随着失去的是我们细腻的观察力和感知力,取而代之的则是麻木和不知所措。

其次是异化和主体性的缺失。早在上个世纪90 年代媒介批评学者尼尔·波兹曼就指出“技术垄断是文化的一种存在方式,同时也是思想的一种存在方式。它存在于技术的神化,也就是说文化要在技术中寻求认可和满足,,并且听命于技术。”⑥媒介技术在不经意间控制我们的思维和文化,改变我们的传统习俗、生活和行为方式,使我们在判断和行动上都不自觉地依赖于这个技术而无法自拔。在新媒介的包围下,现实的经验感知不断被压制,随之带来的是对于媒介经验的不断增长的依赖性,媒介不再只是人类交流沟通和改造社会的工具,甚至具有了本体论的意义。媒介在人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人不可离开的一个中介物。就正如手机这一媒介在当下几乎被大多数人一整天贴身携带,隔几分钟就要打开看一下,成为人们接触和联系世界的不可动摇的最为重要的途径。伴随着这一过程,人们形成了一种对于媒介技术的精神依赖,离开了它就会变得无所适从,媒介最终取得了主动权和主体地位。人类虽然创造了新的媒介,却丧失了脱离其的能力。

再次是人际关系的危机。人与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类生活的最重要的课题。如果说,新媒介的巨大力量带来的媒介经验已经彻底改变了原有的人与世界的相处模式,那么这种媒介经验也毫无悬念地深刻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网络、手机等新媒介的快速发展,开启了一个人类社会交往的新时代。这种交往方式几乎以一种致命的力量,挤压着传统的人与人面对面交流沟通的经验方式。新媒介所带来的联络的便捷使人与人之间直接接触的必然性削弱。人与人坐在一起聊天的机会正被一个人独自坐在电脑桌前或低头使用手机所替代,削弱了家庭、朋友等亲密关系的基础,带来普遍的人际关系的危机。

或许只有冷静地对待媒介技术的狂欢,以一种反思的态度让自己与新媒介保持一定的距离,而更多地关注于现实世界,更多地亲身与现实世界及事物进行交流与互动,才能真正逃脱虚拟的媒介经验的包围,而让自己生活于真实之中,来拯救属于自己的不同于他人的亲身经验感知。这种亲身的经验感知是不可替代、不可转让和不可复制的,只有真正去经验事物本身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丰富多元而独特的经验,进而培养心灵的感知能力和判断力,去认识和探索真实的世界。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杨天宇:《礼记译注(下)》[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801

② 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M].商务印书馆,2000:37

③ 本雅明著,王才勇译:《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13

④李普曼著,林姗译:《舆论学》[M].华夏出版社,1989:89

⑤蒋原伦主编:《媒介文化十二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6

⑥尼尔·波斯曼著,何道宽译:《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2013 级传播学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