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人·圈子·社会:自媒体语境下的人际传播——基于对微博、微信使用情况的考察

2022-06-08

程蕾赵艳艳

【摘要】社会和新技术的发展将人们带入全新的自媒体时代,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人际传播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微博和微信是当下最热门的自媒体应用,它们丰富了人们的现实生活、娱乐方式和交往手段,更是丰富和改变了人们的人际传播。本文基于对微博和微信使用状况的考察,试图分析微博和微信如何改变了人们的人际传播?对二者的改变又有何不同?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自媒体微博微信圈子

随着社会与新技术的发展与革新,人类开始进入到全新的自媒体时代,各种即时通讯工具、社交网络等自媒体应用开始被广泛使用,新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人际传播与社会交往的需求,并改变了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自媒体最大限度地打破了时间、空间、形式的限制,让社会大众能够充分自由地传播与分享信息,社会大众的人际传播与社会交往方式也在经历着变革。

根据2014 年《第33 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 年12 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 亿,较2012 年底增加8009 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81.0%。手机继续保持第一大上网终端的位置,并且成为中国网民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手机和移动网络的发展推动了自媒体的出现和普及,让自媒体更加深入地影响大众的生活与交往。

移动终端的升级换代、应用软件的大范围普及,这些因素使得自媒体逐渐成为人们进行人际传播和社会交往的主要媒介平台。

一、微博:走出私人空间

微博是一种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用户可以通过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 字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

1、微博使用状况

2009 年,新浪网正式推出新浪微博,因其准入门槛低、快速传播等特点,微博迅速成为国内最热门的社交媒体。但是,在新的应用平台的冲击和新的网络环境的影响下,微博用户的活跃度开始下降。截至2013 年12 月,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2.81 亿,较2012 年底减少2783 万,下降9%。网民中微博使用率为45.5%,较上年底降低9.2 个百分点。

2、微博的人际传播特征

微博的主要功能是发布、转发、关注、评论、搜索和私信。这几项基本功能满足了受众随时随地快速传播信息和实时搜索的需求,实现了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人际传播。

第一,传受双方身份不确定性增强,微博强化平等互动。微博是一个信息传播与共享的平台,在微博传播活动中,传者和受众的身份是不固定的,每个人都在同时扮演着双重角色:受众和信息发布者。微博人际传播区别于现实的人际传播,因为它提供了更多的对象以及更宽阔的平台。

第二,人际传播从私人化转向大众

化。传统的人际传播受到了诸如时间、空间、形式等方面的限制,传播对象少,传播范围小,但是传播的隐秘性高,传播内容只被传者和受众双方知晓。现代科技渐渐“撕裂”了这个隐秘的空间,人际传播不再私人化,传播内容不再仅限于传受双方,更多的内容被放置在微博这个“放大镜”之下,受到众人的围观,也使得人际传播带有了大众化的倾向。

第三,人际传播逐渐回归现实。自媒体的出现让人际传播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是线上的人际传播充满着很多的不确定性,非实名、虚假信息等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人们在微博上进行人际传播的热情。另外,由于微博信息量大,大众的关注度有限,大量微博会在信息的海洋中淹没,这个时候甚至会造成一些实用信息的大量流失。

3、走出私人空间:建构“好友圈”因为微博具有草根性、便捷性、开放性等特点,快速吸引了大量用户注册和使用。用户可以选择关注自己想关注的对象,这些关注对象来自于社会各个阶层,拥有各式各样的工作,具有性格迥异的个性,这些对象是分散的却又是彼此联系的。另外,密友圈和好友圈的出现更是丰富了微博中圈子的形式,并在微博中部分建构起实际生活中的人际交往。

微博中普通的微博主和粉丝之间的互动大多只能作为网络人际传播,与现实生活的人际传播差异很大。微博建构的圈子中的人际传播更加接近于现实情况下的人际传播,圈子中的人际传播将一部分现实人际传播转移到微博中来,成为现实人际传播的一种有效补充。

二、微信:重回私人空间

1、微信发展现状

2013 年,微博、社交网站及论坛等互联网应用使用率均下降,而类似即时通信等以社交元素为基础的平台应用发展稳定。从具体数字分析,2013 年微博用户规模下降2783 万人,使用率降低9.2 个百分点。而整体即时通信用户规模在移动端的推动下提升至5.32 亿,较2012 年底增长6440 万,使用率高达86.2%,继续保持第一的地位。

从微信用户现状看来,微信正成为时下最热门的社交信息平台,成为移动端的一大入口,更是对微博等互联网应用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2、微信人际传播特征

微信的基本功能是聊天、实时对讲、微信支付、朋友圈等等。社交媒体让人们渐渐走出私人空间,在网络上实现了人际传播和社会交往,但是虚拟空间带给人们的不真实感引起了人们对于虚拟空间的反感和远离,人们不再选择继续将自己的生活暴露在社交媒体之下,而是转向寻找一个更加私人化和更加隐秘的平台。

第一,人际传播对象转向熟人圈。微博等社交媒体在人们的网络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人际传播和社会交往的需求,但是社交媒体的虚拟性和不确定性将现代人的一切暴露在了大众的视线之下,同时,它们也带走了现代人已然不多的安全感。微信实现了网络人际传播的部分转移,将社交媒体上的人际传播转移到熟人更多的即时通信应用上。

第二,人际传播向社区化、群体化方向发展。区别于社交媒体之中相对破碎、独立的人际传播关系网而言,微信中的人际传播更具有社区化、群体化的特点。微信中的人际传播渐渐向一个个不同属性的社区、群体转变,丰富了人际传播的内容和形式,进一步扩展了现实人际传播在网络中的覆盖。

第三,人际传播寻求新的神秘感和隐秘性。人们在获得最初的安全感之后,又开始寻找新一轮的“逃离”。充满熟人的网络空间近似于人们的现实空间,人们选择在网络上倾吐生活的不满,任意宣泄自己的情绪,这都是基于网络匿名性的特点。微信打破了这一特性,让人们重新回到熟人的关注之下,人们又重新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约束和压力,人们最初从使用微信过程中获得的满足感和安全感正在渐渐消失。

3、重回私人空间:建构“朋友圈”微信用户的好友大多是建立在已有的关系网之上的,这是一个已经自然形成的“圈子”,微信只是在某些方面丰富和扩展了“圈子”的功能。人们可以通过微信的“圈子”实现与他人,特别是熟人之间的人际传播。

微信用户可以选择聊天,也可以选择在朋友圈中进行“评论”和“赞”来实现与其他用户之间的人际传播。评论是用户之间直接交流的方式,而“赞”为微信用户之间搭建了一个微弱的关系脉络,用户对他人的状态不进行直接的评论,而是用“赞”的方式表明自己已经看到了这条状态,但是兴趣不大,为了保持与好友之间的联系才选择了这种并不直接的表达方式。

三、人际传播方式的选择与变迁

网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人际传播的更新,人们对于人际传播方式的选择产生了一定的变化。这种变化分别作用于人们线上的虚拟网络生活和线下的现实生活与社会交往。

1、线上传播的改变

第一,人际传播主体经历由模糊不确定到部分明确的过程。在传统的人际传播中,传者和受众之间有着非常明确的界限,而且传播主体的身份也是非常明确的。自媒体时代,传播主体经历着去中心化和再中心化的过程。在微博中,传者和受众之间的界限正在慢慢模糊,网络匿名性的特点更是加剧了人际传播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微信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种不确定性。但是,由于微信使用中还存在一些偶然性和随机性,人际传播主体还存在着一些不确定性。

第二,人际传播内容经历由私密到大众化再到寻求私密的过程。在传统的人际传播中,由于实际条件的限制,人际传播的内容仅能被传受双方获知。自媒体时代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际传播之间不再存在天然的隔阂,传播内容不再私密,而是被暴露在大众视线之中,并逐步实现大众化。但是,微博等社交媒体过度地暴露了大众的生活隐私,将所有的一切都放置在了“放大镜”之下,这让现代人逐步失去安全感并急于寻找一种新的表达、发泄方式。微信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它既能够让大众自由发表意见,又能让大众自己选择受众,个人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又变得私密起来。

第三,人际传播手段经历由单一性向多元性转变的过程。在人际传播的早期阶段,人们主要依靠口头和文字的方式进行人际传播,形式单一且传播效果较差。自媒体时代到来之后,人际传播的手段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微博创新了人际传播手段,无限扩大了人际传播的范围。微信开创了语音聊天的功能,丰富了人际传播的形式方便了人们的交流和生活。人际传播的手段不再单一,而是更加多元,增强了人际传播的可读性、可听性和可视性,更丰富了人际传播的趣味性。

2、线下交往的改变

自媒体改变着人际传播,也改变着人们的现实生活,这种改变不仅体现在线上传播上,也影响着人们的线下交往活动。

线上传播极大地冲击人们线下交往的热情。在传统的人际交往中,面对面的交流还是比较多的,但是,随着自媒体的发展,人们开始渐渐远离面对面的传播,更喜欢用新媒体的方式进行交流。即使与亲友在现实生活中相遇,人们依旧无法放下手中的通讯工具。在自媒体平台中,人们可以通过文字、表情、符号等多种方式进行人际传播,但是这种传播缺乏面对面传播具有的感情色彩,并且分散着人们的精力,让人们渐渐失去在现实生活中真实交往的热情。

结语每个人生活在同一个社会中,但又属于不同的圈子,各种不同的圈子又组成了我们这个社会。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给现代人带来了很多新的机遇和挑战,也给现代人的生活造成了很多变化,人际传播的改变就在其中。

人际传播的手段、方式、内容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变的是人际传播的本质,是人们的需求。自媒体在给社会带来有益变化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风险,大众应理智对待自媒体,实现良好的人际传播,建立和谐人际交往。□

(作者:均为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