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从“仪式观”看民生新闻对社会文化的认同建构

2022-06-08

童威

【摘要】本文从詹姆斯·凯瑞“仪式观”角度审视民生新闻,指出民生新闻在反映社会民生的同时,需要通过将“报道范式”升华为一种社会文化的“共享仪式”,变告知为对话模式,共享地方文化记忆,加强社会舆论监督,从而推动社会大众在民生报道中的参与性,完成公民对社会文化的认同建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民生新闻 传播仪式 共同体 文化认同

一、民生新闻概述

1、民生新闻的定义

有学者认为,民生新闻是新兴的新闻报道种类。韩泽指出,民生新闻是“经济新闻、社会新闻两大板块中各划出一块来合并而成的”一种“新闻类型”。而孟建、刘华宾认为,民生新闻是以城市居民为传播对象,以频道主要覆盖城市为报道范围,以社会日常经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为主要题材的一种电视“新闻体裁”。另有学者认为,民生新闻只是新闻报道新的表现形式。陆晔、苏菲强调民生新闻并不是一个关乎新闻体裁样式的专业性概念,而更多地体现为一种针对新闻媒介和新闻记者的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程前、陈杭则指出,民生新闻不应该再作为新闻题材的一种,也不单纯是一种固定的节目形态或新闻体裁,而应该是一种“报道风格”追求与手法运用。

2、作为报道范式的民生新闻

以上观点,都阐释了民生新闻的内涵所在。当前,民生新闻并非一种单纯的新闻体裁、类型或报道风格,而是一种采用民生内容新闻题材、平民视角报道立场、民本意识价值取向、民众话语报道方式的一种新型新闻报道范式。它从媒体的人文关怀出发,以平民视角和民本思想为基点,传播和评述普通百姓的情感、欲望、意志,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

二、传播“仪式观”概述

1、传统的“传递观”

詹姆斯·凯瑞认为,社会公共话语下存在两种不同的传播观:一种是传播的传递观,另一种是传播的仪式观。我们对传播的基本理解,是基于“传递”这一观念上的,即“传播是一个讯息得以在空间传递和发布的过程,以达到对距离和人的控制”。

从传统新闻报道范式来看,新闻传播是被动的“传”与“受”,一种单向信息传递模式。

2、传播的“仪式观”

凯瑞指出,描述和解释世界存在着另一种可能性,即传播的“仪式”观。它并不在于信息的获取,而在于报纸的呈现和介入在建构读者的生活与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这时,读者从最初的旁观者变为信息传播的参与者,我们面对的不再是讯息传播的功能效果问题。如果说传播的传递观其核心在于讯息在地理上的拓展(以控制为目的),那么传播的仪式观其核心则是将人们以团体或共同体的形式聚集在一起的神圣典礼。

从“仪式观”来看,新闻传播是一种“互动式”参与过程,一种社会系统信息传播模式。

三、传统报道范式下的民生新闻

1、民生新闻的报道现状

新媒体时代,民生新闻实践处于转型的关键点上。传统报道范式下的民生新闻报道,囿于其单向式的信息传递方式,近几年其发展呈现出滞缓的态势。一方面,民生新闻出现乱象,暴力凶杀、两性情感等“黄色新闻”充斥荧屏,受到社会广泛批评;另一方面,民生报道缺乏读者互动与内容创新,受众关注度、参与度大幅减弱。

2、当下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

报道碎片化。新闻报道局限于呈现受众关心的问题,缺少对整体社会民生的关注,无法呈现社会民生的整体状貌。

分析肤浅。报道往往只表术了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的表面现象,缺乏对事件内在联系的分析,对于事物本质意义上的深度透视上力度不够。

过于媚俗。报道一味迎合受众眼球,追求耸人听闻的离奇事件,多报道黄色、暴力等猎奇性新闻,报道趋于庸俗、低俗、媚俗。

同质化严重。不同地域的媒体在民生报道的题材选择上趋同,同一地域的不同媒体对同一民生事件的报道角度趋同,新闻表达单一化,损害了受众的表达权、知情权。

四、从“仪式观”角度看民生新闻

1、作为市民的生活方式

民生新闻呈现的是市民的生活方式,它让我们从新闻报道的镜像中考量自身的生活,通过电视画面的“拟态环境”认识这个世界。正因为民生新闻呈现的是普通市民的生活百态,也经常采用方言、地方栏目等市民最能接受的报道方式,因而能呈现出“原生态”的民生状况。这些琐碎平凡的报道虽然有较大的相似性,谈不上包含多少信息,有多大新闻价值,但却能从侧面反映出我们的生活状态,更接近于客观现实,更能够体现日常生活的新闻价值。

在这种情况下,民生新闻不断塑造和引导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当今社会人人都可以是记者,很多信息我们都从博客、微博、微信那里最先了解到。媒体具有引领社会文化的功能,大众传播下的民生新闻可以更好地呈现现场,拓展信息服务,并能加强新闻事件的互动,发掘人们内心的真实情感,从而增加新闻与受众直接沟通的机会,影响百姓生活方式,塑造现代人的人文精神。

2、塑造市民文化共同体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认为,国家、社群、民族等都是通过具体象征物(如旗帜、民族服装、仪式等)想象出来的,而这一想象与大众传媒的传播有很大关系。

大众传媒以某种与人有着天然联系的“象征物”为传播符号,唤起人们对所属群体的认知与认同,形成文化共同体。这种文化共同体是传播构建的,人们生活在一个地域里,传播是他们借此传递信息“符号”从而拥有共同事物的方法。社会学家提出了“社会共识”这一说法,而共识是在传播互动中得到体现的。民生新闻通过再现社会生活场景,将不同时空的人们联系起来。由新闻媒体创造的这种“想象”激发了人们对自身文化的亲近感和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是建立文化共同体的基础。

五、“仪式观”下民生新闻的改进方式

1、从告知到对话的仪式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的民生新闻,需要深入报道各类社会现实,彰显“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然而,在传统报道范式下,民生新闻深入了解社会文化不足,民生报道局限于“告知”受众发生的事情:一方面报道与生活实际不甚相符,另一方面报道方式脱离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宣传理念。

社会转型期的民生新闻,需要逐渐转变成一种文化传播的“对话仪式”,召唤和联系社会大众的文化认同心理。首先,在新闻选题策划上,要充分征求受众的意见,讨论市民们想听的话题,例如进行现场活动讲座、开辟民生讨论专栏等,充分与受众的心理需求对话。其次,在新闻编辑和选择中,我们要充分了解市民的生活、语言特色,合理运用文字、图片、视频的组合,用市民易于接受的方式描述新闻事实。最后,在民生新闻的采集过程中,我们要关注社会基层的民生生活,关注社会民生的现状,真心帮助人们排忧解难,为市民提供更多的生活资讯、致富资讯等。

2、共享地方文化记忆

在文化共同体中,风俗和习俗是基础性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增强人们对共同文化的记忆和认同。电视民生新闻有大量对风俗、习俗的报道,一方面,弘扬了本土文化,另一方面,文化记忆的接近性可以唤醒区域内的人们对自身文化的记忆。民生新闻对文化共同体的构建基础是人们对新闻中出现的“象征物”的“想象”,而这些“象征物”恰是一个地区风俗、习俗的载体,是构成地区文化记忆的独特符号。民生新闻则需要运用这种象征的手法,将社会物象、事件内化为语言符号,来表达信息传递意义。

另外,电视民生新闻使用方言播报也有助于激发人们共享文化记忆,如湖北经视播放的武汉方言剧《经视人家》、节目主持人蔡一的方言节目《咵天》等,虽然目前对于电视节目中方言的使用尚存争议,但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方言是外化的文化记忆,是一种共同的地区语言,可以直接激发个体对所属共同体的“想象”。

3、加强舆论监督

针对民生新闻的发展困境,业界和学界认为需要将“小民生”引向“大民生”,也有人提出将“民生新闻”转型为“公共新闻”。而党的十八大指出,民生问题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并就“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这五个现实问题做了具体阐述。我们看到,这五类民生新闻报道数量明显增多,同时舆论监督和引导的深度加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发现社会公众对于“高考制度改革”、“基本工资上调”、“环境污染治理”等民生新闻的参与性有了进一步提高。

仪式观指出,出于仪式下人们的归属需要,社会整体间的疏离感不可能持久,归属需要和认同需要必然促使人们产生一种对社会性、公开性、聚合性的渴望。因此,民生新闻在反映社会情况的同时,它仍然需要报道一些生活中的阴暗、消极、负面的影响,实现对社会新闻的监督。通过民生新闻的舆论影响,加强社会对新闻的监督,对社会恶劣事件进行有效反映与治理,可以推动民生问题的解决,反映社会民主的意愿,反映社会价值观念,从而最终实现文化认同观的聚集形成,实现民生新闻的价值。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姜红,《“仪式”、“共同体”与“生活方式”的建构——另一种观念框架中的民生新闻》[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6)

②马静,《从“仪式观”视角谈民生新闻如何突破发展瓶颈》[J].《新闻世界》,2014(11)

③李学东,《试谈如何做好电视民生新闻》[J]《. 新闻实践》,2005(7)

④苏凯乐,《城市民生新闻的采编原则》[J]《. 新闻爱好者》,2008(10)

⑤黄一钢,《电视民生新闻怎样寻求突破》[J]《. 新闻实践》,2006(4)

(作者: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4级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指导老师:廖声武教授)

责编:姚少宝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