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的原因与应对措施研究

2022-06-08

朱慧颖

秦皇岛市九龙山医院河北省秦皇岛市066000

【摘 要】分析总结了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应对措施,使护理人员有效减轻职业倦怠,提高自我认同感和工作成就感。以积极乐观的工作状态,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应对措施

职业倦怠是指在从事连续、紧张、大量的工作而无法获得预期目标时产生的一种对工作的厌恶和冷淡、对服务对象的退缩和不负责任,由此而导致的身心耗竭状态,美国心理学家Freundenberger于1974年率先提出[1]。在精神科护理工作中,由于职业的特殊性,精神科护士无疑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而工作应激是导致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为了了解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情况,促进其身心健康,提高精神科护理质量,笔者对我市部分精神科护士与综合科护士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精神科护士85名和综合科护士84名作为研究对象。精神科护士中男45名,女40名:年龄22-39岁;从事精神科护理1-19年;职称:护士35名,护师30名,主管护师20名。综合科护士中男28名,女56名;年龄22-41岁;从事护理工作1-22年,职称:护士32名,护师35名,主管护师18名。

1.2研究工具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包括90个项目,分为5个级评分,0=从无,1=轻度,2=中度,3=重度,4=极重度。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焦虑、敌对、恐怖、忧郁、偏执、精神症状及其他10个因子,每个因子反映某一方面的情况。

1.3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调查以病区为单位,由护士长配合,采用单独不记名方式填写。

1.4结果

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发生率明显高于综合科护士。

2原因

2.1社会地位不高、缺乏成就感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上对精神卫生普遍认识不足,精神科患者被歧视,对精神科护理工作有偏见、不理解,精神科护理人员社会地位偏低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精神疾病是一种慢性迁延性疾病,复发率高,导致社会及家属对精神科护士认同度低,护士得不到应有的理解和尊重。另外,工资待遇不高、工作环境差使精神科护士工作成就感低,自信心亦随之受挫。

2.2心理压力大

由于疾病影响,精神科患者缺乏自知力,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感受,经常有自伤和他伤行为,护士在工作中缺乏安全感,加之有些家属不能客观评价护理行为,护士逐渐失去工作热情,影响工作质量。超强的工作负荷,频繁的夜班,使护士产生心理疲劳[2]。当压力源与应对能力不平衡的情况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职业倦怠。

2.3人际关系紧张

各种人际关系中,压力最大的是护患关系,护士在工作中与患者接触最为密切。在遇到患者病情反复有伤人行为时,护士常常需要压抑自己的感受,以理解的态度去化解冲突;在日常工作中,精神科护士不仅要面对精神异常的患者,还要面对长期受精神患者折磨、精神高度紧张和压抑的患者家属;医尊护卑的观念仍根深蒂固,护士大量而细致的工作未得到应有的回报。加之有些精神科护士在人际沟通交流方面能力欠缺,在与上级领导、医生、护士以及患者的多维人际网络中,常常显得力不从心。

2.4人格特征

有调查发现,职业倦怠与个人人格特征有关。人格特征是职业倦怠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具有某些如怯懦、自卑、孤僻和神经质人格特征的精神科护士已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特别是A型人格特质的人,因期望值过高的性格特征更容易出现倦怠心理。

2.5服务理念、专业技术水平落伍

人性化护理医学模式要求护理人员必须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理念。有的精神科护士服务理念依然停留在传统的服务模式上,显然已跟不上社会的要求。而知识的更新、竞争的激烈对于在心理、业务技术处于劣势的他们来讲,更易感到疲惫、灰心和无能为力。

3对策

3.1构建社会支持系统

营造公共信任、支持的社会氛围,精神卫生法的出台,体现了国家对精神疾病患者的人文关怀。但这还远远不够,要在全社会加大对心理及精神疾病知识的宣传,使人们能够正确认识精神疾病和精神疾病患者,尊重并承认精神科护士的劳动,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发展空间。

3.2医院管理者的支持

精神科护士属于弱势群体,需要医院管理者和社会的支持,尽力解决精神科护士合理的精神和物质需求,提高医患联系度,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有效减少患者的病耻感[3]。

(1)作为医院的管理者,应努力改善精神科护士的工作环境,合理配备护理人员,保证护理安全,建立规范的工作流程,减少护理工作超负荷现象。提高护士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为临床一线的护士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可通过每年医院评选、患者推选等形式,选出岗位明星、爱心天使等,给予物质奖励,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职业尊严和价值感。

(2)对精神科护士开展有关职业生涯教育,为他们提供多元化学习发展机会。护理管理者应了解护士个人的兴趣、能力、个性以及所处的职业生涯阶段,建立护士个人档案。帮助每位护士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4]。根据不同层次特点进行专科护士技能培训,定期进行减压训练,提高他们的心理适应、角色认知、抗压和解决问题能力,有效预防职业倦怠。

(3)护士管理者应重视应用鼓励、表扬等正性因素,实行激励化管理。开展拓展训练、演讲比赛等有利身心的文体活动,打造医院文化。在日常工作中,同事的支持是人际关系中重要的情感支持。通过科学和人性化管理,建设互相支持、互相帮助的护理团队,营造同事之间沟通舒畅、相互学习、相互鼓励的工作环境,增强护士的团队归属感。

3.3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良好的沟通技巧是融洽人际关系、减少冲突、应对压力的有效方法。在护患关系方面,多数患者一方面有自卑心理,另一方面受损的自尊心又渴望被重视、被关怀,因此护士要培养自己的共情能力,学会换位思考,运用人文关怀,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时,注意保护患者隐私,从而获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认可。

3.4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树立职业信念和良好的个人修养是预防职业倦怠的有力武器。人格特征是工作倦怠一个不可忽略的影响因素,在国外,自我照护已成为应对工作倦怠常用的方法。所以护士在工作之余,应积极参加心理学、社会学、美学和伦理学等方面培训。平时加强自我调适,学会转化自己的角色,培养自身对挫折、困难的承受能力。

精神科护理工作充满挑战,精神科护士是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我们要采取积极主动的方法去应对,努力培养自身良好的气质和广泛的兴趣,学会应用心理学的知识进行心理调整[5-6]。职业倦怠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和护理质量,影响医院的发展。

作为医院管理者,应对护理人员采取人文关怀,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提升他们的职业自信和执业能力,这样才能有效预防职业倦怠,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FreudenbergerHJ.Staff burnout[J].JournalofsocialIssues, 1974(30):159-161.

[2]孙伟.对精神科护士职业发展多维空间的探讨[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1,34(3):200-202.

[3]钱琴玉,郝模,张雅英等.常州市育龄妇女对产后抑郁风险的认知及行为现状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2,25(11):75-77.

[4]张银玲,徐莎莎,曹宝花等.基础SWOT分析法的军队职业规划研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8B):65-67.

[5]贾淑华.护理人员的职业损伤及防护[J].现代护理,2005.11(7):526.

[6]徐秀华.临床医学感染学[M].长沙:湖南科学出版社,1998:530-634.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