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93例热毒宁注射液的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2022-06-08

张玉梅 宁慧雪

乌鲁木齐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儿科,新疆乌鲁木齐 830011

[摘要] 目的 观察热毒宁注射液在临床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分析其原因,总结经验指导临床安全用药。方法 收集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儿科收治的应用热毒宁注射液的93例病例,统计分析用药的不良反应。结果 在热毒宁注射液的临床应用中,其不良反应的发生可能与很多因素相关,其中可能包括:年龄、联合用药、用药时间及累及的器官等因素。结论 在临床治疗当中,应密切监测热毒宁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合理规范临床用药,降低出现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热毒宁;安全性;不良反应;中药注射剂

[中图分类号] R2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0(c)-0189-02

热毒宁注射液是提取栀子、金银花、青蒿等药物的主要有效成分,制成的黄棕色澄明中药注射剂。其中青蒿素、绿原酸等为主要有效成分,可清热、解毒、疏风,常用于治疗外感风热导致的咳嗽、急性支气管炎、病毒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呼吸系统疾病。该药疗效肯定,质量稳定,但作为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应用当中,应加强对其不良反应的监测记录和统计分析[1-2]。本院为进一步探讨热毒宁注射液在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收集相关临床数据,指导临床治疗,特此对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儿科收治的应用热毒宁注射液的93例病例,统计分析应用热毒宁注射液的不良反应,现将研究成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儿科收治的应用热毒宁注射液的93例患儿,其中男49例,女44例;年龄1个月~12岁,平均年龄5.73岁。其中上呼吸道感染 33 例,急性支气管炎24,肺炎6 例,腹泻14例,急性扁桃体炎16 例,用药原因均为发热。

1.2方法

所有观察者均根据年龄、体重、病情等因素适量给予热毒宁注射液静脉滴注,将5~10 mL热毒宁注射液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100~250 mL中稀释后缓慢静脉滴注给药,滴速30~60滴/min,1次/d,用药3 d为1疗程。适时加减药量,调整用药。

1.3观察指标

观察与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的如年龄、过敏史、联合用药、用药时间、累及器官等方面的因素,并对其进行分析总结。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数据用构成比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显著性水平a=0.05。

2结果

2.1发生不良反应的年龄分布

发生不良反应的患儿中以小于4岁的儿童为主,详见表1。

表1发生不良反应的年龄分布

2.2发生不良反应的联合用药情况

热毒宁注射液与其他药物联合用药的73例,其中,58例联合1种药物,占79.45%;联合2种药物的有10例,占13.70%;联合3种药物的有5例,占6.85%。联合用药主要包括各类抗生素,例如头孢唑林、头孢唑肟、红霉素、克林霉素、阿奇霉素、磷霉素等。

2.3发生不良反应的用药时间

不良反应多发生在用药后30 min内,最短的为用药后3 min,最长为72 h,出现不良反应,用药后各时间段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见表2。

表2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

2.4发生不良反应的类型

不良反应的发生次例为112例次,其中皮肤不良发生率最高(37.50%),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发生比例最低(3.57%)详见表3。

3讨论

热毒宁注射液为中药制剂,其成分复杂,主要成分有绿原酸、青蒿酮、倍半萜内酯、黄酮类、栀子苷等[3]。研究表明,绿原酸作为半抗原进入体内可与受体蛋白形成免疫复合物,可导致机体出现过敏反应[4]。中药制剂中其他的辅料也可引起一定的过敏反应,这些方面均会导致用药患者出现不良反应[5-6]。本文研究可知,患儿经热毒宁治疗后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37.50%),而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发生比例最低(3.57%),且患儿年龄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呈正比,即患儿年龄越小,则其使用热毒宁发生不良反应几率越大,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多集中在热毒宁用药后5~30 min。提示临床医生应准确掌握热毒宁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对于低龄患儿用药5~30 min内应增加生命体征监测力度,采取必要措施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或减轻不良反应程度。

预防或减缓热毒宁注射液不良反应相关措施:①严格监督药品的生产储存等环节,严格把控中药制剂的药物原材料的来源,将成品避光保存以防质变,把好药品质量控制这一关,为药品的安全提供有力保障;②用药前仔细检查药品的生产日期及药物性状,常规判断一下药品是否具有可用性,用药期间,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尤其对儿童更要做好监控工作,以防发生不良反应或危机情况,可及时给予处理;③在临床应用当中要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适用,尽可能避免与热毒宁有相互作用的抗菌药物等药物联合用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关人员应反复仔细审核医师处方,监督热毒宁用量、用法与药物相互作用,避免不合理用药及联合用药禁忌情况,日发现异常情况应迅速告知医师更改处方;④用药期间需要全程关注患者的一般情况,尤其是用药初期更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应及时采取措施,减轻损害降低风险;⑤根据不良反应的类型,要能识别出各系统对应的不良反应的症状,注意累及相关系统的病变,对症处理;⑥临床医师应对中药注射剂的潜在不安全性引起足够重视,需对患儿给予中药注射剂治疗前应详细询问其病史及药物过敏史,进行综合判断后给予正确用药方案;⑦临床医师应熟悉药品说明书内容,避免用药时发生超量,在条件允许范围内尽量减少热毒宁持续使用时间,在说明书要求范围内适当降低给药浓度(稀释液稀释药物);⑧避免不必要的药品联用情况,需多组药品联合静脉输注时,每种药品注射完成后均应使用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输液管,之后方可给予其他药品注射,目的在于有效降低少不良反应发生率;⑨输液时所需药品均应遵循现用现配原则,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方岚峰,叶佩雯,司徒淑贤.热毒宁注射液致不良反应七例报告[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6):146-147.

[2]史广超,刘世青,周玲.热毒宁注射液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细菌性肺炎的疗效观察—附38例报告[J].新医学,2009,40(1):43-44.

[3]徐梦雪,刘彬,王刚.热毒宁注射液不良反应46例报告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2012,18(11):27-29.

[4]田文颖. 93例热毒宁注射液的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医药导报,2012,18(11):84-86.

[5]杨娟.热毒宁注射液质量分析报告[J].中草药,2013,44(24): 3493-3495.

[6]杨雪,杨玉涛,李文武,等.182例热毒宁注射液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光明中医,2012,27(6):1250-1252.

(收稿日期:2014-08-20)

·编读往来·

本刊作者署名和单位的写作要求

1. 文章均应有作者署名,署名及排序由作者在投稿时确定,投稿后一般不得改动。通讯作者非第一作者时,须注明通讯作者;不注明者,默认第一作者为通讯作者。

2. 作者工作单位的中英文表述均应使用官方名称,应准确写出全称(到科室),包括所在省、自治区、城市名(省会城市可以略去省名)和邮政编码。

3. 不同工作单位的作者,应在姓名右上角加注不同的阿拉伯数字序号,并在其工作单位名称之前加与作者姓名序号相同的数字,各工作单位之间并列排列。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