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思密达延迟给药对百草枯中毒大鼠血浆百草枯浓度的影响

2022-06-08

姜银松1 王占青2 马玉英1

1.石河子大学医学院,新疆石河子 832002;2.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山东烟台 264100

[摘要] 目的 观察延迟思密达(Smecta)给药对百草枯(Paraquat,PQ)中毒大鼠血浆百草枯浓度、影响,分析其作用机理。方法 SPF级SD大鼠76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A组)6只、30 min百草枯灌胃染毒对照组(B组,30只)、30 min思密达灌胃干预组(C组,30只)。B组、C组中毒后2、6、24、48、72 h分批处死存活的大鼠,每次6只,测定血浆PQ浓度。结果 各组大鼠无自然死亡,染毒大鼠血浆百草枯浓度随时间延长而迅速下降,B组PQ血浆浓度(ng/ml)范围(4 269.237 6±356.757 7,456.556 0±78.062 5);C组与B组在同一时间点相比,中毒后2、6 h血浆浓度明显降低(P<0.05),其他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中毒后30 min思密达灌胃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大鼠血浆百草枯浓度。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思密达;百草枯;血浆浓度;病理变化;治疗作用

[中图分类号] R45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14)03(c)-0039-02

[作者简介] 姜银松(1987-),女,新疆石河子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重症医学,E-mail:jys1220@126.com。

[通讯作者] 王占青,男,E-mail:961397068@qq.com。

PQ对人毒性极强且中毒事件频发,在亚洲国家尤为严重。研究报道,人口服PQ致死量为1~3 g(20%PQ溶液5~15 ml或者30 mg/kg[1]。虽然国内外学者一直致力于PQ的基础和临床研究[2],但仍未探索到效的治疗方法,死亡率居高不下。临床研究证实血浆百草枯浓度是决定患者预后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及时清除、阻断口服百草枯由胃进入小肠,防止百草枯经血液循环到达重要脏器,是目前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思密达具有显著的胃肠道保护作用,在临床得到广泛的应用[3],报道显示其对酒精、有机农药中毒有着独特的疗效,但目前仍少见思密达对百草枯中毒患者血浆浓度影响的研究。我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在百草枯中毒后10 min给予大鼠思密达灌胃,干预组大鼠的血浆浓度比染毒对照组明显改善,基于此,我们继续在大鼠百草枯中毒后30 min延迟给予思密达灌胃进行干预,进一步观察思密达对百草枯中毒大鼠血浆浓度的影响,为治疗百草枯中毒探索有效途径。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试剂及仪器

SPF级成年SD大鼠76只,购自新疆乌鲁木齐市疾病防治和控制中心动物科,批号 SCXK(新)2003-0002,重量200-250 g;20%百草枯水剂(江苏南通先正达农药公司) ;PQ标准品(HPLC)99.9area%,100mg,美国SIGMA-ALDRICH );乙腈(色谱纯)、甲醇(色谱纯)、三乙胺(分析纯)、磷酸(分析纯)均购自天津光复试剂有限公司;庚烷磺酸钠,分析纯,purity≥98%,20g (加拿大BBI),编号S2068,上海生工生物工程公司提供;思密达(博福-益普生天津制药有限公司生产);HC-C18色谱柱(250×4.6×5 mm,美国,Agilent);日本岛津高效液相色谱仪(编号07007324;LC-20AT泵;CBM-20A控制器;SPD-M20A检测器;SIL-20A自动进样器;CTO-10AS VP 柱温箱;CLASS-LC10工作站)

1.2 方法

1.2.1 动物分组、标本采集 实验参照文献[4]进行。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A组)6只、30 min染毒组对照组(B组)30只、30 min思密达干预组(C组)30只。B、C组给予PQ(50 mg/kg)稀释至l ml灌胃染毒,A组同时给予l ml生理盐水灌胃。C组染毒后30 min给予思密达400 mg/kg(浓度60 mg/ml)灌胃,A组和B组同时等量生理盐水灌胃。B组、C组分别于中毒后2、6、24、48、72 h处理存活的大鼠,每次6只。氯胺酮注射液150 mg/kg 腹腔注射麻醉,下腔静脉取血3 ml,5 000 rpm离心5 min取血浆,-70 ℃冻存待测[5-6],A组于实验结束后按同样方法一并处理。

1.2.2 血浆百革枯含量检测 精确称取百草枯标准品10 mg于l0 ml容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得浓度为1.0 mg/ml浓标液。浓标液储存于4 ℃冰箱中,工作液在使用前由浓标液逐级稀释制得。仪器分析条件:Agilent (HC-C18,250×4.6×5 mm)色谱柱;流动相: 乙腈:75 mmol/L庚烷磺酸钠(12:88,V/V,用三乙胺调PH=3.0);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室温;检测波长为258 nm。吸取血浆上清液0.5 ml置于试管中,加入体积分数为35%的高氯酸100 ml,蜗旋1 min。高速离心12 000 rpm5 min,取上清液20 ml迸样进行HPLC分析,记录实验数据。精确配制百草枯浓度为20、50、100、500、1 000、5 000 ng/ml范围内的6个空白对照血浆样品,在本色谱条件下.按样品处理方法处理后,测其峰面积,由百草枯峰面积(y)对百草枯浓度(x)进行线性回归。计算百草枯样品的回归方程,依据百草桔回归方程可得血浆百草枯浓度(ng/ml)。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数据通过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检验,浓度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病理评分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单因素方差分析,并采用LSD检验进行两组之间比较。

2 结果

2.1 百草枯线性关系及血浆百草桔含量

血浆PQ回归方程:Y=98.821 0x+5 707.540 7。PQ在20~ 5 000 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PQ最低检测限为20 ng/mL。B组血浆PQ浓度随时间延长而逐渐下降,中毒后2 h浓度最高,6 h仍保持较高水平,24 h后开始明显下降,72 h浓度最低。C组在同一时间点与B组相比,中毒后2、6 h组大鼠血浆百草枯浓度比B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国内外学者积极使用血液净化、白陶土等方法降低血浆PQ浓度、逆转百草枯所致的肺纤维化 [7-9],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临床病死率仍无明显改善。寻找更加高效结合胃肠道PQ的吸附剂,降低PQ吸收的剂量,成为治疗PQ中毒一个基本而又重要的探索方向。根据PQ遇土钝化的理化特性以及思密达高效的吸附能力,该实验使用思密达在大鼠PQ中毒后30 min给予灌胃,观察思密达对PQ中毒大鼠血浆浓度的保护作用。

人口服PQ中毒后0.5~4 h内血浆PQ浓度达到峰值,之后进入血浆浓度迅速下降期、百草枯广泛分布到全身各处,其中胃、肠道、肺等脏器中浓度最高,蓄积时间最长。PQ在大鼠体内的代谢过程和人的不尽相同[10]。赵波将50 mg/kgPQ原液(20%)加蒸馏水稀释至1 ml给予大鼠灌胃染毒,于染毒后8、24、48 h等时间点使用高效液相法检测血浆PQ浓度,结果发现中毒后8 h血浆浓度最高,72 h已经检测不到百草枯[4]。该实验结果显示染毒组大鼠血浆PQ浓度随着时间的延长发生动态改变。该实验中大鼠血浆浓度的代谢动力学基本和以上研究一致,但是关于大鼠血浆中PQ浓度最终消失的时间存在分歧,这可能和实验中大鼠差异、浓度检测条件不同等有。中毒后30 min给予思密达处理的大鼠与30 min PQ染毒对照组相比,血浆百草枯浓度在中毒后2、6 h有所降低(P<0.05),其他时间点浓度有所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说明中毒后30 min给予染毒大鼠思密达处理,思密达对百草枯有一定吸附作用,但降低血浆百草枯浓度的作用有限。分析思密达降低血浆百草枯浓度以及其作用受限的机理如下:①思密达主要成分为八面体蒙脱石微粒,表面积大。思密达与PQ在胃内充分接触、混合,高效地吸附了胃肠道内毒物,而且结合物不进入血液循环,直接经消化道排出体外,保证了思密达吸附毒物的有效性,降低血浆PQ浓度。体外研究[11]显示思密达比白陶土和活性炭有更强的吸附能力,对救治百草枯中毒更有力治疗百草枯中毒。②思密达能够减少农药中毒所致机体胃肠功能不全的发生率,恢复胃肠蠕动,缩短毒物在消化道的停留时间[3],避免再吸收。③口服PQ为水溶性制剂,在中毒后30 min后大鼠胃中的PQ已经大量进入肠道被吸收,此时给予思密达灌胃,只能结合胃内残留和空肠尚未吸收的PQ,思密达的吸附作用受到限制。我们前期研究显示在PQ中毒大鼠胃排空之前(百草枯中毒后10 min)进行思密达灌胃,思密达干预组的大鼠PQ血浆浓度较染毒对照组均显著降低(P<0.05或 P<0.01),有力证实思密达发挥吸附毒物的作用与给药时间密切相关,给药越早,降低血浆浓度作用越明显[12]。

综上,该实验证实P在大鼠PQ中毒后30 min给予思密达灌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浆PQ浓度,但不如中毒后10 min思密达灌胃对百草枯中毒大鼠的保护作用理想,实验证实PQ中毒的预后与阻断毒物吸收的救治时间密切相关,提示PQ中毒后必须在机体胃排空之前使用思密达等吸附剂进行彻底的洗胃,才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Yoon SC.Clinical outcome of paraquat poisoning[J].Korean J Int Med,2009,24:93-94.

[2]郭利涛,张蕾,陈利红,等.血液灌流救治百草枯中毒方法探讨[J]. 重庆医学, 2013, 42 (5):552-553.

[3]王家燕,方伟钧,毛小媛.思密达与活性炭在治疗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中的疗效对比[J].实用医学杂志,2009,25(16):2750-2751.

[4]赵波,菅向东,张忠,等 百草枯染毒大鼠组织中毒物含量与脏器损伤的关系[J]. 中华劳职业卫生病,2010,28(3):220-223.

[5]Bustos sP, Reithmeier RA.Structure and stability of hereditary spherocytosis mutants of the cytosolic domain of the erythrocyte anion exchanger 1 protein[J]. Biochemistry 2006,45(3):1026-1034.

[6]Caplan MS,Jilling T. 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Possible Role of Probiotic Supplementation[J]. Pediatr Gastroentero&Nutri ,2000,30(Supplement 2):S18-S22.

[7]Lin JL,Lin-Tan DT,Chen KH.et a1.Repeated pulse of methylprednisolone and cyclophamide with continuous dexamethasone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severe paraquat poisoning[J].Crit Care Med,2006,34:368-373.

[8]Sittipunt C.Paraquat poisoning[J].Respir Care,2005,50:383-385.

[9]黄杨,伊文,刘健,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急性百草枯中毒肺损伤的保护作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1,7(5):751-754.

[10]Houze P, Baud FJ, Mouy R,et al. Toxicokinetics of paraquat in humans[J].Hum Exp Toxicol,1990,9:5-12.

[11]姜家瑚,柳玉华,褚海涛,等.3种吸附剂对百草枯吸附能力的对比观察[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14):1718-1720.

[12] 王占青,马玉英,尹彩星等.思密达对百草枯中毒大鼠多脏器的保护作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2,21(8):825-830.

(收稿日期:2013-12-10)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