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挑战与未来

2022-06-08

 【摘 要】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的要求,这也为我国未来农村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为了适应这一新的发展要求农村职业教育该如何发展,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而在这一过程中该如何解决农村职业教育所面临的困境也值得深入研究。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农村职业教育;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6)02-0084-03 
  【收稿日期】2015-10-19 
  【作者简介】唐梅芝(1976—),女,吉林靖宇人,硕士,实验员,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管理。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基本上进入以工业促进农业、城市发展带动农村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其中,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是推动城镇化发展、进而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可或缺的一环。 
  一、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然要求 1.城镇化及新型城镇化 
  任何经济社会的发展都要经过城镇化的过程,中国也不例外。在这一过程中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放弃原来的农业生产,去从事新的非农业生产,从而也使城镇的规模、数量以及城镇人口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在规模上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城镇化的质量却没能取得与之相应的提高。由于大规模涌入城镇的人口无法得到很好的安置,随之也就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受教育问题、农民工的医疗保险问题、户籍问题等等。这都与我国当前提倡的构建和谐社会不相吻合。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部署了农村的改革工作,为农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也为解决我国过去一段时间内只重视城镇化的数量,忽略质量指明了方向。在此基础上,新型城镇化道路被提上日程。新型城镇化,以城镇化为基础,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以统筹兼顾为基本原则,以新型的工业化为发展动力,推动城市实现现代化、集群化、生态化以及农村的城镇化。这一发展道路更加注重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的提升,更加注重科学发展,注重环保节约以及城乡一体化和社会和谐。[1]新型城镇化道路与构建和谐社会相吻合,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2.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然选择 
  第一,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符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主要方向。新农村的发展更加重视内涵发展、注重农民素质的提高,因此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提升农民素质及转变农村的经营方式和生产方式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第二,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符合新型城镇化道路的要求。新型城镇化要求实现人口综合素质的提高、人文环境的转变。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能够使农民接受新的农业知识、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转变农民的思维方式,进而实现人口的城镇化。第三,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和谐社会的构建坚持以人为本,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与这一要求相吻合。 
  二、 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新型城镇化对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但是现实中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却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1.农村职业教育基础条件薄弱 
  教育要发展,基础条件是不可缺少的因素,一旦基础条件薄弱,投入不足,教育发展就很难实现大的突破。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周凤华教授在第三届中国农村教育论坛上的发言指出,2014年的数据显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生均占地面积29.54平方米,生均图书19.57册,生均教室面积2.76平方米,生均图书馆面积0.4平方米,只相当于普通高中生均的74.37%、59.67%、60.43%、62.27%。从生师比上看,中等职业教育是22.97∶1,普通高中是14.95∶1,中等职业教育的生师比远远大于普通高中的生师比。 
  2.农村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 
  对教育来说,吸引力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因为具备具有足够的吸引力才能保证具有足够的生源,才能维持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然而,当今农村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学生和家长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高,就算最后选择进入职业学校学习,往往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学者王一涛2014年在浙江对初中学生进行调查发现,选择就读普通高中的学生占样本总数的69.3%,选择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比例为25%,选择短期培训的比例为1.1%,待业或求职的比例约为4.6%。另外,根据国家行政学院研究班的中等职业学校校长的调查,37%的县级职教中心不能完成招生指标,50%基本完成招生指标,只有11%的学校超额完成招生指标。有些中等职业学校为了完成招生指标不得不动用行政力量来加以推动。教育部职教所2014年11月在新疆和田一市三县的调查显示县级职业学校招收的新生素质都比较差,有的学生实际上是文盲或半文盲,这就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以上足以看出农村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远远不够。 
  3.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经费保障不足 
  经费是教育发展的基本保障。但是目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经费保障很难得到保证。2013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生均经费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为8 784.64元,大约占全国普通初中的95%,占普通高中的56%,远远没有达到职业教育实习调高办学成本所需的经费需求。另外,农村职业教育经费预算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也使得经费难以得到保证。目前,还有三分之一的省份没有出台中等职业学生生均经费标准,已出台的省份标准也不统一。有的地方是确定生均拨款标准,有的是制定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在预算方面,有的地方按照专业进行核算,有的地方则是不论什么专业和地区,采取统一的经费标准,并且大部分经费偏低。 
  4.涉农类专业学生规模在萎缩 
  农村职业教育在新城镇化背景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新型农民,尤其是要注重留守儿童、留守学龄青年及留守农民的教育,使其学会经营、懂技术、会管理,更加高效地经营自己的土地。这一目标的实现主要依靠的是农村职业教育的涉农专业的发展,但是目前的状况却是涉农专业的学生规模在萎缩。相关数据显示中等职业教育农林牧渔类专业的招生数和在校生数从2009年开始大幅上升,招生数在2010年达到最高峰110.43万人,在校生数在2011年达到最高峰225.96万人。然后双双逐年下降,到2014年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分别比最高峰时减少64.24%和41.41%。  三、新型城镇化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策略 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我国城镇发展的必经之路,是我国走向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我国在新世纪面临新的社会环境下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必须进行改革和发展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环境,满足新型城镇化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进而实现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完善。 
  1.加大农村职业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教育要发展必须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和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只有具备了满足教育发展所需的基本条件,才能实现教育的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也不例外。为了更好地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省级主管农村职业教育的部门要制定符合本省及各地区实际情况的教育经费标准,不能采取“一刀切”的经费标准模式。因为不同地区的发展需求不同,这就决定了各地区要发展不同类型的职业教育,所需要的经费自然也就不相同。第二,实现农村职业教育经费单列。农村职业教育不同于其他形式的教育,这一教育更加注重实际的应用,所需经费也就与其他教育在性质、数目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实现农村职业教育经费单列对改善办学条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三,要根据专业进行经费预算。不同的专业发展要求不同,所需的经费自然也就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为了更好地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摒弃原来所有专业预算相同的做法,要根据各专业的实际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经费预算。 
  2.开展农村职业教育改革,提升吸引力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农村职业教育要以此为契机,深化改革、提升农村职业教育的竞争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是寻求适应新环境的生存之路,而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改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吸引力是必然选择之路。 
  深化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专业设置结构。农村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要以农村产业结构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较以前发生了变化,农村职业教育要想发展也就应该在适应新的产业结构的前提下,紧密结合当地的实际状况来设置相关的专业,从而使所设置的专业能够发挥科技兴农的作用。 
  深化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要构建符合当今发展要求的现代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现代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应该在办学方向、专业设置、教材选择等各个方面都为农村经济发展和进步而服务,都要为农村、农民、农业而服务。 
  深化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要在办学方面有所突破。第一,要加强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要培养一批综合素质高、技能强的中青年教师。第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第三,要选择适合本地区农业发展需要的课程,使农民的生产劳动和学习能够有机的结合。 
  3.注重培养学生对农村的感情,使农业后继有人 
  农村职业教育要想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就应当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从小就接受相应的教育,从小就了解农业,熟悉自然,热爱农业劳动,树立“务农光荣”的自信和自豪。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以色列和韩国的成功经验。以色列人对土地有特殊的情怀,体现在教育上是重视基础教育阶段的农业教育,制定并颁布各年级农业教育课程大纲,中小学均有针对不同年级的农业教育课程,并建有33个农业教育农场,便于学校开展农业教育。韩国在小学阶段以“实科”名义安排环境美化、植物栽培、动物饲养等农业相关内容的课程。初中阶段,根据实际在农村生活、家庭生活、工业生活以及渔村生活中选择一个领域进行“实科”教育。其中,农业生活内容丰富,有植物栽培、动物饲养、食品加工等内容。 
  4.改革教学模式,尤其是涉农专业 
  由于涉农专业学生规模的萎缩,对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国家为了鼓励学生选择涉农类专业,已于2009年出台了免学费的优惠政策,但是,这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涉农类专业依旧是长期处于低迷的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必须要从根本上改革涉农专业的教育教学模式,让学生能有机会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的生产劳动有机的结合,以尽快地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经济效益。 
  在涉农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方面,河北省探索出了成功的经验,即采用涉农中专送教下乡。通过这种实地教育,培养符合实地需求的实用性农民。送教下乡打破过去的教学模式,根据各个村或镇的实际需要设置专业、选择教材,通过调查农民所需的知识而开设相应的课程,这不仅使农民有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使课程的实用性大大增加。农民学习的知识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用于自己的生产劳动,从而使生产劳动中所遇到的问题能够及时得到解决。这种教学模式不再有固定的教学时间和场所,而是根据农民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教育。既能使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同时也不耽误农民的正常生产劳动,在实际的运行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2] 
  5.建立健全政策,出台公益性农民培训制度 
  当前,我国存在着较大数量的农民工,201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6 894万人,但是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仅占32.7%,还有相当多数量的农民工没有接受技能培训。在农村中生活的人口也是数量巨大,2014年为6.2亿,这些人口中的劳动人口教育水平多为小学、初中。 
  对于当前存在的这些问题,处理继续加强涉农专业及职业院校的扶持力度,还需要完善制度,加快出台公益性农民培训制度,建立公益性的资助体系,给予学历型职业农民培养财政支持。在这方面有些省份已经采取了有力的措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如福建省从2013年开始,已经将新型职业农民非全日制学历教育纳入财政免学费保障;陕西省2014年基于新型职业农民综合素质培训补贴,人均补贴达3 000元;广西省2014年对1.5万新职业农民进行了免费培训。这一系列的措施,都为农民在新形势下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罗宏斌.“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意义[N].湖南日报,2010-02-19. 
  [2]孙佳鹏.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职业学校发展的问题及策略探析[J].职教通讯,2013,(34).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