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赣南客家山歌的认知及在当代的创新

2022-06-08

 摘要:赣南客家山歌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丰富、人文内涵厚重。在当代的信息社会里,我们不应遗忘这一优秀的民间音乐,要进一步认识赣南客家山歌的音乐特色和演唱方法,促进其在现代社会的创新与发展。因此,本文从人文背景、音乐特征等方面对赣南客家山歌进行了分析,唤起人们对这一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并就创新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 
  关键词:赣南客家山歌 创新 音乐特征 演唱方法 人文背景 
  赣南客家山歌历史悠久,人文内涵厚重,且音乐特色独特,演唱方法系统而成熟,是我国众多民族民间音乐文化遗产里的一株奇葩,在赣南客家人民在漫长发展中创作、积累下的一种音乐艺术形式。作为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形式的一种,赣南客家山歌蕴藏着客家人民的精神情操和文化,赣南地区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语言习俗、艺术生活等真实的体现在歌谣中。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流行音乐的盛行,我国传统音乐艺术受到了极大冲击,有频临灭亡的危险。为此,应积极研究赣南客家山歌的音乐特色、演唱方法,增进对这一优秀音乐艺术的认知,并着眼于传承与保护,促进赣南客家山歌在当代的创新,让更多的人了解其艺术魅力,使之更好的发展下去。 
  一、赣南客家山歌的人文背景 
  赣南位于江西省的最南部,因交通条件相对落后,加之部分人思想守旧,至今仍有一部分地区保留着原汁原味的语言和风俗习惯,对赣南山歌的传承与发展有着深远影响。根据史料记载,“客家人”是我国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南迁至赣、闽、粤等地区后,与当地土著人融合后形成的一个群体。从客家先民的第一次南迁,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在几千年发展中,由于历史条件、生存条件、周边生活环境等因素,客家人在这过程中形成一种独特的种系精神,即“客家精神”,主要表现为吃苦耐劳、爱国爱家、敬祖睦宗、崇文重教、团结合作等特征。这些精神特征都很好的反应在赣南客家山歌中的内容,赋予了赣南客家山歌独特的艺术特色。 
  二、赣南客家山歌的音乐特征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特殊的生活环境、文化精神、风土人情,造就了赣南客家山歌独特的艺术特征。客家人长年生活于山野河谷处,在生产劳作中,形成了音调高亢嘹亮、节奏自由、随编随唱、能够直接抒发感情的客家民间歌曲,以抒发内心的情感,寄托美好的愿望。为增进对赣南客家山歌的认知,应了解赣南客家山歌的曲式结构、演唱、节拍节奏等方面的特点。 
  (一)曲式结构特点 
  赣南客家山歌的曲式结构多为徵调式和羽调式。徵调式通常采用sol-la-do-re或re-do-la-sol形式,羽调式一般采用la-re、la-mi或re-la、mi-la形式,形式比较多样。在句式上,以4句7字体为主,如《苏区干部好作风》。整首歌除了开头的“哎呀嘞”外,其他都由4个乐句组成,每句都有7个字。所以,赣南客家山歌的曲式结构比较简洁,语言简练。 
  (二)演唱特点 
  赣南客家山歌演唱有自身的特色,一般使采用以腔从词、即兴行腔为歌的方法进行演唱,同北方山歌相比,其音域相对较窄,音区普遍偏高,歌声高亢嘹亮。由于曲式结构相对简洁,句式基本都是4句7字体,短小精悍,唱起来朗朗上口,有着较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同时,又不失审美情趣和艺术性,是民间音乐演唱艺术的典型代表。赣南客家山歌相当重视情感的表达,不少歌曲内容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有表现情爱的,有描写山水风情的,有展现山间劳动的,有展望美好生活的,有歌颂祖国家园的……。为真切的传达出山歌中的情感,演唱中往往有蕴藏情感,随歌曲悲伤而悲伤,随歌曲欢快而欢快,这是赣南客家山歌非常重要的演唱特点。 
  此外,赣南客家山歌演唱中的发声、呼吸、共鸣等都非常有特色。在发声上,有本嗓、细嗓、假嗓之分。比如,演唱悲伤的山歌时,常用细嗓进行演唱,通过婉转低吟的叙事性演唱方式,更能表现出歌谣中的情感;在呼吸上,赣南客家山歌注重气运丹田,利用膜片调节呼吸;在共鸣上,有头腔共鸣、胸腔共鸣、口腔共鸣,其中口腔共鸣应用最为常见。由于赣南客家山歌的歌声高亢嘹亮,为了产生这样的声音,需要演唱者的口腔达到自然状态,以便发出透亮、清澈的声音。 
  (三)节拍节奏特点 
  由于赣南客家山歌采用的是以腔从词、即兴行腔为歌的方式创作歌曲,这些即兴创作出来的歌曲节奏变化一般都比较灵活、自由,在节拍上有着很强的个性特征。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在行腔过程中,演唱者可以根据个人习惯加入一些衬词或衬字,旋律的语调成本很重,丰富了客赣南家山歌的节奏和节拍。 
  三、赣南客家山歌在当代的创新 
  赣南客家山歌演唱方法古老,歌声高亢嘹亮,内容丰富,与客家人民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文化底蕴深厚。一直以来,赣南客家山歌一直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流传,传承方式非常传统。在现代文明和流行音乐文化冲击下,赣南客家山歌这一古老的文化遗产受到了极大冲击,传统的传承方式已经难以满足赣南客家山歌发展需求,迫切要求重视并积极开展相关的传承与创新工作。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开始前,赣南客家山歌还未形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力,但是随着革命红军的节节胜利,以赣南客家山歌为借鉴的红色歌谣传唱赣、闽、粤等地,使赣南客家山歌从地域山歌成为全国代表的优秀民歌,在中国音乐文化历史留下美名。在这一时期,赣南客家山歌在当代红色歌谣中有了极为广泛的应用,诞生了一首又一首的优秀名曲,如《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十送红军》《苏区干部好作风》等,这些都是革命战争时期广为流传的赣南客家山歌。新中国成立,赣南客家山歌已经成为我国三大民歌体系之一,在当代很多音乐作品中都有应用,如《映山红》《红土乡》等,这些歌谣既保持了赣南客家山歌的传统,又融入了西方现代音乐元素,旋律优美动听,情感真挚感人,成为赣南客家山歌的经典之作。 
  但是,在现代文化冲击下赣南客家山歌不能一直固守传统,要想实现传承与发展,就必须大胆创新。传统音乐文化的创新主要涉及观念、技法、内容、演唱等方面,基于这样的考虑,对赣南客家山歌的创新提出了以下建议。 
  第一,创新观念。在创作观念上,赣南客家山歌应突破传统的局限性,融入现代音乐元素。所以,要求处理好赣南客家山歌与现代音乐文化之间的关系,使之与现代年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使赣南客家山歌的艺术特色符合当代人们的审美情趣,消除传统音乐文化与现代音乐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促进赣南客家山歌的创新与发展。 
  第二,创新技法。在技法上,在保持赣南客家山歌优秀传统基础上,运用现代专业技术手段对歌谣的调性调式、韵律、节奏等进行全新的创作,从而实现赣南客家山歌的创新。如《红水井》作为当代赣南客家山歌的代表作之一,其的曲式结构、调性调式等都借用了现代专业技术手段。 
  第三,创新内容。虽然赣南客家山歌有着千百年的历史,但其主要发展于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在内容主要体现为两方面。一方面与当地的生活、工作相关,另一方面与革命思想相关,有着独特的民族特色和历史沉淀。发展到21世纪,赣南客家山歌应纳入更多的创作主体,进一步拓展内容,创作符合现代人审美要求的歌谣。 
  四、结语 
  综上所述,赣南客家山歌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遗产,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有着巨大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值得持续保护与传承下去,为我们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艺术财富。为此,我们应当从观念、技法、内容、演唱等角度入手,对赣南客家山歌进行创新,使之与现代音乐文化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满足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实现稳定、持续发展。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代写教育教学论文和论文代写以及发表论文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参考文献: 
  [1]祁开龙.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创新[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 
  [2]田莉莉.赣南客家山歌的人文价值及其传承与发展问题研究[J].农业考古,2011,(01). 
  [3]唐玉琴,杨婷,周琳添.从客家人的迁徙史看赣南客家山歌的演变与发展[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3,(02). 
  [4]余薇.赣南客家山歌的划分及其运用与发展[J].艺术百家,2012,(S2).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