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道,行之而成——黄德海印象

2022-06-08

木 叶

专注。不断学习。自我完善。反叛。挑战权威。言辞有特别激烈的部分。内外要求高度统一……

新年伊始,一位年轻女作家来沪,酒后转至咖啡厅,不知不觉间话题由小说置换成了星座,她似乎是这方面的大神,由黄德海(水瓶座)的星盘中一一看出了如上种种。是夜,还有“希望德高望重”“现实而分裂”“有格局有理想”等趣说,当然这是另外的人另外的故事了。

不知她对德海其人是否较为了解,于是解析起来有所映射,或彰或隐。单看这些言说,有几分准,有几分恍惚而莫名。说了,笑了,或记下,或随风。

世纪之交那几年,身边有一些写诗、写小说、搞话剧、拍电影、做音乐、做设计的朋友,一起流汗,杀时间,想入非非,挥霍荷尔蒙。约是2002年,有一个名字不断被提起:“老黄”。听得多了,自自然然就见着了,原来是“小黄”,只是面目有些早熟,再有便是一口未被完全驯服的山东特色普通话。他一直说第一次谋面时,我迎接他们的方式,是穿着三角裤炒菜。似乎栽赃,又似乎确切,借用茨维塔耶娃的说法,有时青春仿佛“一件粗活”。

硕士毕业后,介绍他去了文汇出版社,终究未能留下来,至今部分世俗问题之不畅亦与此不无干系,我暗自愧疚。

那年我结婚,弟兄们忙前忙后。作为公推的司仪,当天他的郑重和周到相互催迫,表现出来就是有些紧张,真亏得他如此,我反倒显得不紧张了。那一日,嗨的嗨了,醉的醉了,阳光灿烂,动物凶猛。

他于2005年之初离开出版社。编辑朱耀华记得,他在网上淘得《学生会主席》等书稿,尤为厉害的是,一个多星期整理出版了一本有关上海书展的书,虽未做什么名家名作,却打下扎实的编校基本功。不久前大家遇着了,这位资深编辑称德海是自己最优秀的一个实习编辑,并感慨说当初虽共事仅短短半年,但是觉得漫长,仿佛两三年。他闻言起身,斟满酒,一饮而尽道:“这就叫做度日如年啊。”

此后,他在《中学生报》和出版领域历练。2011年,弃了“高薪”,正式入职《上海文化》。如若未记错的话,正是在这一年,他有了可爱的女儿。一边是事业基本明确,一边是初为人父,他的文字便也有了更多的涵容。

一次,男男女女或喝透了或正微醺,德海兀自讲起小时候抓蝉蛹,满满一盘炸了吃,见我疑惑,他补充说这就是驰名乡里的“炸金蝉”。当年,我也抓过不少,然而家乡极少有人吃这鬼东西。曾路经北方某地,左右两桌都在享用炸金蝉,看得我心慌意乱,草草便离去。蝉蛹、蛇鳝、醉虾,我至今敬而远之。此刻,这家伙居然谈得两个眼睛放光。事虽微,我却心中一凛:原本以为自己似乎很了解这个兄弟,看来并没有那么简单。

他二十五岁之前的“史前史”,所知尤其少,仿佛这棵树,一上来便有枝有叶了。看了他那篇与自己“对话”的《书到今生读已迟》得知,稍早,他像不少学生一样给武侠、言情和校园小说包上封皮,“偷偷摸摸地在教室里经历别人的喜怒哀乐”。后来,《杨家将》《薛刚反唐》《朱元璋演义》乃至《笑傲江湖》和《三个火枪手》,加入了他的成长之路。许多年以后,他会想起自己正青春时是如何模仿高人给自己开列了一个经典书目,初读索福克勒斯时感到命运之肃杀,而读《天官书》竟用的是白文本,看《元白诗笺证稿》有砉然之感,当发现《批判哲学的批判》的逻辑矛盾又一阵欣喜,待阅毕黑格尔的《美学》,蜡烛堪堪燃尽,“噗”的一声,“沉浸在怡人的黑暗和静谧里”。乱读书的人,极可交。再由此揣度,在青葱岁月,他是否也曾“向天空挥舞拳头,之后却独自哭泣”?

来自山东平度的他,不止一次被人打趣不够高大威猛,他有过解释:山东很大,一般而言鲁地的人身形比较高,齐地则不太一样,我是齐人。这话有些意思,而我浮想到“齐鲁青未了”一说,德海之不同便处于这“未了”之中吧。

更喜欢那个我不甚了解的他。在一篇随笔里,他述及年少时生过一场怪病,十数日折腾下来不见起色,家人怀疑这孩子的命怕是保不住了,无奈寻了村中普通而奇妙的一个女子,断为“掉了魂”,依她说的去做,次日便好了。“这些人,大概是因为泄露了天地的秘密吧,到过年时节,鬼神齐集的时候,要在鬼神面前忏悔自己泄露天机的罪,她们称作受耻。”他曾看到那个女子立于大街正中,面北,垂目,当着寒风,嘴里念着什么,父亲悄声对他说,这就是“受耻”。别人欢欢喜喜过年,她则在领受,任由积雪盖没了双脚。我建议他改写成小说,这个故事可以更厚更阔远的。如此乡情,如此文字,透出他的底色和韧度。一些师友谈他时会说到正义感、道德性等,或许此文是一个不错的参照。

《上海文化》,是我唯一自其草创到中间辗转,乃至名动江湖,均亲眼得见并有所参与的正式期刊。

张定浩和黄德海是及时出现的,由化名评写而至主力撑起“本刊观察”栏目,二人亦彼此照拂。他们所打下的基础,在2010年代开出了花朵,实则在此前便已才情可观,没办法,花朵的绽放终归是要“踏正了时辰”。如果说这是来自命运的微笑,那么,主编吴亮的襟怀与眼光甚为重要。我乐于见到他们风生水起,各擅胜场,自己断断续续写起文学评论,也和吴亮先生以及他们两个有关,被拉去开会,被催约,也被期许。

因了这杂志,碰面的机会密了。顺说一句,此前,几乎不打牌,他们担当了引路人,两位青年批评家在牌桌上也是有批有评,将诲人不倦进行到底,只惜,既不曾打击到我,也没能令我有多大进步。

那一天,女作家讲至不断学习完善自己之际,他补充道:“我更多的是自我分析。”

他曾坦言:“开始写作时很多人教了我很多办法,可是我不会,我只能按照自己的性情去摸索。”读他2003年所作《小胡椒成长记》译序,中规中矩,与今日文气确乎不太一样,性情亦未及彰显。我印象里,他文字的转变,2011年所写《匮乏时代的证词》是显豁的一篇(结集时置于卷首),阿城不易写,我看后对他说:“文字轻盈了。”当轻盈和邃远相遇,一个好的书写状态才可能诞生。2011于他而言是瑰丽振拔的一年,《斯蒂芬张的学习时代》也在该年发表,在他多篇长于叙事或虚拟笔法的作品中,这是一个代表。

两年前的某一天,他对我说:虚构说到底,是跟造物主竞争,跟大自然竞争。类似的说法当然有人讲过,不过他持续在思考,此前此后的几篇文字中均有所隐现。这就是德海,他会聚焦于一个问题,与旧学新知相加减,相乘除。

我们一道游园,小憩时讲起笑话,他说:树上有五颜六色的鸟十只,记住,有人打了一枪,问树上还剩几只鸟?我答,没了。他笑道,不对,秘密在这里:jizhu——系住——鸟儿给系住了,掉不了也飞不了,所以十只都在。这兄弟中了魔,讲个段子也考究其间幽微的叙事性!我们曾聊到郭德纲,他说有段时间入睡之前会听上个把小时,跟相声也可以研习写作,他硬是从郭氏相声和一位大学者那里汲取了同样的风露:要善于开门见山,如若要绕个弯儿,那么这个弯儿务必自带深入性和趣味性。想来,的确如此,《金庸小说里的成长》一文便是显例。

先贤有云:“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德海是懂得的,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2015是他勃发的一年,做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出席研讨会,大江南北地跑,人见得少了,倒是动不动就在微信或纸端撞到。这一年半来,他文思涌动,语言的内在节奏张弛,辐射力有时堪称雄强,对小说本体的讨论越发深入,继续做着文体上的小实验,作家论之外的文字亦可能别开生面,我尤其喜欢《城市文学的正本和副本》与《“现艺”与“先进”》,并好奇于“奥吉亚斯牛圈系列”可能的规模和杀伤力。

就是这样,一个人快马加鞭、星夜兼程了数年,山水突然显露了出来。

当年,《第七天》广受关注,文本的问题似乎明显,但是他和我都很喜欢“一个作家对准时代焦点的努力”,以及在形式上的探索,我们为双方的文章互相提建议,同题作文尤其能感受到他“再翻出一层意思”的努力,心思细密而跌宕。后来我才发现,早在2002年,他就为苏童《蛇为什么会飞》做过“挽留”与维护,虽然运笔还没有后来那么劲道与周全,但已显示了那种在聚讼纷然之中讲自己话的定力。至少不愿随众站队,不想盲目或违心合唱。

在对《繁花》的一片赞誉中,他所拈出的“客厅”视角依然是鲜新的。

能量尚不止如此。何顿《黄埔四期》在《收获》刊出后得到好评,亦有大奖入囊,其发表过程却不是很简单,饶有意味,于此我略有耳闻,据说德海的态度以及那篇名为《雄浑地走进活的世界》的评论吃重。这也是他一次文与行的雄浑合一。

一些文章和问题,我们有过深入讨论。他一度喜欢说的词是“洞见”,在电话里也能感到他说这两个字时有多带劲儿。谈我的文字时,他用过“杰作”这样赞许的字眼,也有过很尖锐而恳切的评说和建议。对他,长处我看在眼里,遇到不妥也直言。有一篇评论,编辑让他将题目改成“为某某点赞”,我说这意思自是颇可理解,但万万不能这么做,宁愿选择说“站在某某一边”;谈一个作家时,他用到了“奇迹”,我指出不太适合,他讲明了自己的用意,收入文集时终究还是隐去了这个词;有时,我们虽都喜欢某部作品,但角度会颇为不同;对于某些文字或影视,我不太可能评论,评了也不会是他那样的视角,但我在意他迭经变化的路径……

我自己有些杂,朋友中嗜书博闻者为数不少,刚日读经,柔日读史;无酒学佛,有酒学仙。单讲较为年轻的批评家,视野开阔、功底深厚者亦有之。德海的好在于,根向深处扎,并渐次开花散叶,密集地形之于文,愈发见出层次。评论家程德培不止一次说起,某某书德海那里有,某某书德海已看过。这可能更多是指文史哲,德海所染指者还要宽些阔些。很多时候,先成为一个专注的读者和观察者,才更可能有特立的发现。他写乔布斯,写爱因斯坦,写海森伯和玻尔,写动漫作为日常教养,写伊卡洛斯的翅膀,写常识也写原子弹……而这些亦不过是浮出水面的部分。

他的硕士论文是研究周作人,讲到“我的杂学”,后来他从这篇论文中分出两篇独立的文字,有所删改,收入《若将飞而未翔》。如此一来更为清晰了。

偶尔我会想,他怕是有着一颗“老灵魂”。除了正年轻时注目于周作人,还编有金克木选集《书读完了》和《文化三书》(前一本尤其透出他编辑上的眼力),并撰有巴金评介,谈起孙犁、汪曾祺等人的“晚期风格”亦结实而有余味。这个人临事庄肃,长于会意这般的心魂。

追溯起来,我们相识前后,他便开始听张文江老师的课,且持之不辍。我至少两次听他流露出这样的意思:自己写什么并不很重要,真正有价值的是帮着老师整理讲稿。此中有真意,我更愿意把这句话当作一种对人与学的敬畏。我很开心地看到他参与整理的老师之书、老师的老师之书渐次面世,于这些文本,他下过深功夫,自有铭记、濡染以及旁通。老师有一语令人动容,想必也是德海心仪的:“一个人在没有人看到的时候做些什么,决定他自己的命运。”

一次,他拿了《若将飞而未翔》一书给我,扉页写道:海中仙果结子迟。

当代文学评论中,不多见在立论和论证时长于回溯到中华原典和古诗词的,而他的援引比较见功力,生发较自然,并与舶来的精神资源相互补充支持。这也使得他的文字,别具一种风采。谈《繁花》《带灯》和“一句话的底本”时,均掬取了古早的源头活水。我还想顺势稍稍指出,他不太为人所注意的对僻词的择用。我喜欢或者说希望这个瘦瘦的家伙,在或虚构或真实的龙蛇起陆之际,有所涵泳,有所禊除,技经肯綮,激扬旧雨新朋……

一个人,不是想杂博便能杂而博的,“知识结构”的拓展与优化,有赖于好奇之心和敏锐之感受力,健朗而敞开的生活,亦算是底子。他曾与友人到外地游玩,自院落走出来,路旁有几棵树,朋友指着树说,我们“到大自然里坐坐”,他听了“心里一紧”。我欣赏“大自然”这样的诗意言说,也欣赏这样的“心里一紧”。

于诗,他是近的。我曾将几首小诗发给他。他来电说好,又说到我的写法“辨识度”不很突出,并强调说自己是在褒义上使用这个词,即作者是在跟绝对的好诗参照着写,而不是想刻意出什么新鲜花样。在几个地方,他说起我的诗,还帮着向杂志推荐。我有一篇诗论,知名的杂志几乎都走了一圈,在我,这已然一种行为艺术了,而他觉得写得好,不断推介。结果已经没那么重要了,这个过程则时时策励我,务必走得更深,更远。以我为例,未必恰切,好在还可以从他在谈作家作品时所援引的古今诗行去品味,对韩东和多多等人的诗,他均有自己的识与见。终究,对诗歌的亲近与体悟应属一个评论家的本分。

说回纯与杂、专与博,其间的分别,到底是人为的。最后归于对人性的勘察,归于智性或诗性。

他自述遇到过一次颇有意味的质问:为什么写文章都很犹豫,不像人家那样直接说“这个好,这个不好”?他答:“你最好问我的是,你为什么没有把这个犹豫表达清楚。如果问我为什么犹豫,我会说文学本来就是这么犹豫的。”某种意义上,能同时是“天真的”与“感伤的”(反思的)不也很不错么?对文本的体察和体恤自不待言,还要避免因一时情绪而陈义过高或过低,更不能放纵地自命不凡。世界和文本是开放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不可奢望简单终极的评断。

理解和表述的问题,“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准确与熨贴是基准,亦见境界。有读者曾问一个喜欢不断修改自己诗歌的诗人,何时才算改定了呢?答:改着改着,在某个时刻,你会听到轻微却清晰的一声“咔嗒”,那是盒子严严实实地盖上的声音,这时你就知道这首诗真正完成了。此时此刻,德海就在现场,这“咔嗒”一声听得更是真切。

可能,没有不犹豫的人,只有看上去不犹豫的表述。评《沈从文的后半生》,评《很久以来》,评《洛书河图》,这约略代表了三种难度,书写的对象分别为授业之师、实力名家、传说中令人起敬的人物,这三篇文章的意思均不是那么直接,需要耐心读取辨析,我最喜欢的是他对阿城新作的探究,以及所撷取的“若将飞而未翔”一语,这就是一种克服困难直至灵感莅临的过程。

另一面,是端谨和斩截。他坦言:“不过,我无法更改自己的心性倾向去故意不喜欢一个作品,却愿意顽强地把即使是偏见也表达出来经受认真者的质问。”

有时自认中肯的文字,也会被指剑走偏锋;有时深思熟虑,还是会挫伤作者的激情;有时全力以赴,文思依旧难抵澄明……在俗世声名上升的过程中,别人的赞许未必就是赞许,自身的问题自己最是清楚也可能正相反……我们两个间或谈起过这些,也谈起得与失、舍与得。

在他看来,“批评能否真诚,并非态度问题,而是能力问题。”是的,所谓真诚,始于诚意,但最终须得体现在想象力、创造性以及完成度上。真诚一语,首先可视为他对自己的一种警醒。

沉潜,朴远,义正,此外,他于人间烟火和字里行间还会偶尔透出一种蛮野的力。检视他用功之猛,评判之绵里藏针,日常行事之峥嵘偶露,也许从星盘中被解读出的“反叛”和“激烈”不无道理,有时这是痛而快的,甚至有几分侠气,有时可能令人不舒服,甚或给自己带来妨碍。在另一端,这也会成就“带有荷尔蒙的评论”,尽管某些时刻也可能失于急切、偏执……

酒桌上曾听人说,他和定浩的关系多多少少像前辈程德培和吴亮。这话有意思也有歧义,他想必是不认的,我也不这么看。或许离得还是太近,而他们又均充满可能……

眼见着他一路走来,斩关而过,我越来越不想把他仅仅视为一个评论者,而是当作一个书写者和行动者。他没有那么追求趣味,也不像是志在美文,这并不是说其文没有美与趣,而是更想强调他心存真问题,手上有功夫,博引旁征,雪落花开。

有一位老师,我很敬重。他关于我说过几句极其赞许的话。记得德海最早转述这些话是在2008年底,只有我知道,那正是自己情绪低落之际,那种提振无以言表,同时也是一种美丽的压力。从这位老师身上,隐约可见他的进路,内外要求也确乎较为统一。

黄德海,一个在文字疆场中能跑马拉松的人。记得在他的一篇微信文字底下,有青年学人留言:“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闲谈时,也有朋友说到他近两年写了很多。他自是有感而发,且这个年岁正值人生紧要关口,状态好自应乘胜追击,多写多发。不过,这快与多,亦引人遐想。于此,情商不错的他可能已有所考量,以下的话由我这个“慢动作”说给他,有些缺乏说服力,但还是不由要讲出来,希望他慢一些,再迅猛些;更为己,更辽阔些;渐渐地写专书,写世间隐秘之书;继续向着未知行进……

易与不易,惑与不惑,“道行之而成”。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