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关注中等学生解题的“会而不对”现象

2022-06-08

  一、问题提出

 

  对于高中数学的学习,多数学生属于中等生,他们的数学学习成绩一般,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也在中等水平.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这些中等生自然是数学教学中需要关注的重要对象.

 

  数学学习离不开解题.在平时的作业、单元测验及考试中,不少中等生对于一些题目有自己的思路,感觉会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可能是审题、计算,也可能是心理调控等)最后无法得到正确答案,产生了“会而不对”现象.

 

   这里“会”是感觉会做,有了解题的思路,拟定了解题的计划.“不对”是指解题思路是错的,但自己未能察觉到或者解题思路正确,但在执行解题计划过程中出 错.这种现象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挫伤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影响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然而,学生自己无法挖掘产生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往往只是归 结为自己的马虎、大意,从而无法有效减少和避免这一现象,导致“会而不对”在自己身上一直延续.为此,我们对这种现象展开调查,希望发现产生这种现象的原 因,并结合具体案例给出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以帮助中等生减少出现“会而不对”现象,提高数学成绩,培养数学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调查结果

 

  笔者对所在的学校(四星级高中)高一、高二年级学生,利用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前的一个晚自习时间,随机抽查了共计326人,发放问卷,进行调查,收回有效问卷324份,对其中认为自己数学成绩在中等及中等偏下的275名学生的问卷进行统计.

 

   调查问卷统计的结果显示:(1)多数中等生出现“会而不对”现象的频率较高(80%的中等生经常出现).(2)多数(80%)中等生会在平时作业及考试 中出现“会而不对”现象,上课时出现这种现象较少(5%).(3)超过60%的中等生把产生“会而不对”现象的原因归结为以下3点:计算马虎、粗心变成了 习惯;看错题了,误解了题目的意思;计算方法不好,繁杂.(4)关于如何减少甚至避免在解数学题中出现的“会而不对”现象,多数(90%)学生认为做题时 要专心,其中70%通过回头看来修正错误,少数学生认为可以借助错题本(占16%)和书写规范(占15%).(5)有50%的中等生没有就自己解题中出现 的“会而不对”现象向教师或同学求教过.(6)65%的中等生经常因自己在解题中出现“会而不对”现象而烦恼.

 

  通过问卷调查及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初步了解了中等学生解题中“会而不对”现象的现状.对中等生的有些想法,与笔者的估计有较大出入,比如:教师们都一致认为可以通过错题本有效纠错,提高数学成绩,但多数学生并不认同.

 

  说明 此次调查范围较小,仅涉及笔者所在学校,且尚未对高三学生展开调查.

 

  三、案例分析

 

  案例1 审题不准导致“会而不对”

 

  

 

  评注 例1解答的错误是由于学生审题时未注意到a>0的条件导致多出一个解“a=-1”.类似的错误还有看错题目中的条件,遗漏或多出题目条件.

 

  案例2 字迹潦草,公式记忆模糊,导致“会而不对”

 

  例2 在△ABC中,已知AB=3,A=120°,且△ABC的面积,则边BC的长为________.

 

  错解 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得

 

  

 

  从而AC=5,再由余弦定理得

 

  

 

  评注 对于例2,学生在使用余弦定理时,由于看错了数字,把自己书写的“5”(“5”书写潦草)看成了“8”,导致BC求错,此类学生有时也会因为记错公式(如余弦公式中减号记成加号,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记错如把cos120°当成),看错符号导致错误.这部分学生往往把原因归结为自己的马虎大意,却并不知道怎样去纠正.

 

  案例3 遗漏公式使用条件,导致“会而不对”

 

  

 

  

 

  评注 例3中出现的错误原因是学生在使用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或斜截式)时,忽略了使用的条件,仅能在直线斜率存在的情况下使用,从而导致少了一个解.例4中出现的错误原因是使用数列中通项与和的关系式,误把n的范围当成了全体正整数集,而事实上n是大于1的正整数.此类问题,学生看似会做,并认为自己做的是对的,但由于对公式、定理使用条件的忽视或遗忘,而导致错误(比如:使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当公比为参数时,不少学生会忘记对公比是否为1展开讨论.)

 

  案例4 算理混淆导致“会而不对”

 

  

 

  

 

   评注 例5中连续使用2次基本不等式进行放缩,但2次基本不等式取得最值时的条件不同(无法同时取到等号),导致等号无法传递下去,因此错解中求出的最小值比实 际的最小值要大.例6错解产生的原因是误把“f'(1)=0”当成是“f(x)在x=1时取得极值”的充要条件.事实上,前者只是后者的一个必要条件,要 保证f(x)在x=1时取得极值,还需要验证x=1左、右两侧的导数是否异号.此类算理的混淆、充要条件的误用,常常会导致解的范围扩大或缩小.

 

  案例5 算法不优,导致“会而不对”

 

  例7 设A为椭圆E:(其中a>b>0)长轴上的1个顶点,若该椭圆上存在点P,使得AP⊥OP,求该椭圆E离心率e的取值范围.

 

  错解 不妨设A为长轴上的右顶点,则点A(a,0).设点P(x,y),因为AP⊥OP,所以

 

  

 

  又因为点P在椭圆E上,所以

 

  

 

  (学生语:求出该方程的根,让这个根,即点P的横坐标在区间(-a,a),就可以求出离心率的范围了.但这个方程实在是不好解,因此只能写到这里了.)

 

  评注 不少中等生知道解题思路,通过联立方程组,消元得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但是方程中含有2个字母参数a,b,且出现, 尝试用求根公式,感觉过繁,心理畏惧而放弃后续的运算.这种“感觉有思路,但计算繁杂,不会算”而导致“会而不对”的现象,在解析几何的综合题中经常出 现.事实上,只要留意到方程组一定有一组解为点A的坐标,就可快速对消元后得到的一元二次方程采用十字相乘求解,从而能使计算得以进行下去.

 

  四、预防和减少“会而不对”现象的几点思考

 

   《学记》中说:“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中等生解题中的“会而不对”现象主要是由于“寡、易、 止”导致,可能是知识不足;也可能是解题时,心浮气躁,书写潦草,感觉过于容易,粗枝大叶;还可能是解法不优,计算繁杂,产生了畏难的情绪,导致有思路但 算不下去.结合调查结果和几个案例,笔者给出预防和减少“会而不对”现象的几点思考如下:

 

  1.指导和训练学生审准题,学会工整、规范解题

 

   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给出解题的4个步骤:理解题意,拟定计划,执行计划,回顾[2].中等生解题中的“会而不对”可能出现在各个环节,但若审题出 错,则全盘皆输.怎样审准题,确保自己理解的意思和题目本身含义的一致性,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改善.比如读题时动笔圈画关键词,从心理学的视角看,圈画关 键词的过程既有视觉的输入又有动作的输入,两种输入联合起来,可以加深对题目关键信息的短时记忆.读例1的过程中,若学生能够在“a>0”处圈画,一般不 会多出负解.对于部分学生书写时,字迹潦草,缺少依据的问题,往往是学生多年累积的习惯,可引导学生左边对齐书写,注意换行,写成“诗歌体”而非“散文 体”.如此等等的小技巧,不断加以训练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审题不准、书写潦草的问题,从而预防、减少“会而不对”现象.

 

  2.指导学生学会“回头看”,掌握一些纠错的方法

 

   罗增儒教授指出:“题解的检验也是丰富解题经验、提高解题能力、增强数学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3].从问卷调查第4题的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到,多数 (70%)中等生知道通过“回头看”来修正错误.学生所说的“回头看”就是检查,但怎样有效检查,学生使用的方法较少,常常只是用原来的方法再演算一遍, 但易受思维定势的影响,结果有了错误,也很难被发现.因此需要指导学生,掌握一些纠错的办法.比如多解对照法,用多种方法解一道题.对于例3,若学生画出 图来,从图的视角不难发现过点A(0,3)的圆的切线应该是2条,少了1个解,从而纠正错误;特例检验法,将解出的结果,取特殊值或特殊图形等,看看是否 符合题意,对于例4,若学生在求出数列的 通项公式后,取n=1,n=2代入所求通项公式和已知条件就可以发现矛盾,纠正错误.还有逆向运算法,对于例2的错误,通过逆向运算可以很快发现数字书写 的错误.多掌握一些纠错的办法,可以有效地发现错误,减少“会而不对”现象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解题方法,还要指导、训练学生掌握一些纠错 的办法.

 

  3.指导学生会用、喜用错题本,积累自己容易犯错的典型案例

 

  从问卷调查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到,仅有少数(16%)的学生认为可以通过整理错题本减少“会而不对”现象.而事实上,中等生的解题错误有普遍性,也有个性化的特征,比如完全平方公式的使用,有的学生遇到就 容易出错,把中间项误认为是2ab,而另一些学生则不会犯这样的错误.总之,不少错误带有个性化的特征.而整理错题本正是进行个性化纠错,提升解题能力的 好办法,其功效已成为教师们的共识.然而,是什么原因使多数学生对错题本整理如此不重视呢?为此,我们对部分学生就错题本整理的相关问题进行访谈.

 

  笔者:你们能谈谈关于数学错题本的看法吗?

 

  生:我们觉得错题本的作用比较小,我只是在教师布置整理错题的时候才整理错题.

 

  (笔者查看了2名学生的错题本,一道错题主要记录2项:题目和正确解答.)

 

  笔者:这样的错题本,对于我们解题能力的提升的确帮助不大,你们知道怎样更好地整理错题吗?

 

  生:不知道.

 

   通过访谈,初步了解了学生整理和使用错题本的状况,总的来说是被动整理、低效整理.究竟该如何整理错题本?肖林元教授在一次课题指导会上指出:错题本整 理要解决3个问题:记什么,怎么记,如何用.这给了笔者深刻的启发,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首先要记录自己看似会做,常常出错的问题,要少而精; 其次要按照一定的流程记录错题,通常包括以下:题目,错解,错因(包括合理之处),正解,警示(要注意哪些问题,才能纠正这类错误),相关题目(类似的题 目,以便练习巩固);此外,还可以记录自己的情感体验,使错题本更有趣;最后,还要定期错题回炉(拿出来,做一做,再分类整理).这样可以使整理错题本变 得有趣、有效,对减少解题中的“会而不对”现象助一臂之力.

 

  4.指导学生学会选择方法

 

  法国著名生理学家贝尔纳指出: “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天赋才能,而拙劣的方法会阻碍才能的发挥.”案例5中的例7,学生在求解含2个参数的一元二次方程时,想利用求根公式法求 解,但感觉太繁而放弃.事实上还可以用十字相乘法,若提前观察出一个根为a,则可采用短除法,如果在由式(2)变形代入式(1)消去时,不对消元后的方程展开,能够观察到有公因式x-a,通过提公因式,可以快速得到方程的根.在平时的解题教学中,引导学生解题之后,思考不同的方法,比较不同方法的繁简程度和适用范围,学会选择较简洁的方法解题,可以有效减少解题中的“会而不对”现象.

 

  5.指导学生知识结构化,减少和避免“形式主义”的知识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一串不连贯的论据在记忆中仅有短促得可怜的寿 命.”中等学生解题中“会而不对”现象,有时是“假会”,是对知识理解和掌握不完整,所理解的知识是零散的,比如案例3中例3和例4的错解,事实上是对直 线方程的使用条件的不重视及数列通项和前n项和的关系理解的偏差.要想对此理解深刻,需要经常性思考知识间的关系、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是怎样得来的、数列通 项和前n项和的关系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对类似问题的深入思考可以使获得的知识结构化,便于从记忆的仓库中提取和使用.案例4中例5和例6的解题错误,也 充分暴露了学生在用放缩法求最值及函数有极值和导数为0的关系问题上,有知识理解方面的错误,对两个知识点的理解仅仅是“形式主义”的表面知识.

 

   调查结果显示:多数(80%)中等生会在平时的作业及考试中出现“会而不对”现象,但上课时出现这种现象较少(约5%),主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对教师解题 的模仿,有时是依葫芦画瓢,而不知为什么这样做.文献[4]指出:“数学学习需要一定程度的‘模仿、记忆’,但不能完全依靠它.”前苏联著名数学家费里德 曼指出“寻找解题不能教会,而只能靠自己学会”[5].为了减少和避免学生产生“假会”现象,教师在课堂上给出问题后,要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待学生想清 楚了,再给学生示范以规范书写,同时讲清楚每一步的依据:为什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把学到的东西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中.知识结构 化可以有效减少解题中的“会而不对”现象.

 

  中等生减少解题中“会而不对”现象,主要靠自己体悟,但教师不能因此在指导学生提高解题能力 方面不作为.章建跃博士指出:“数学教学质量低下的原因,追本溯源,主要来自于教师的数学理解不到位.”[6]为了更有效地帮助中等生减少解题中“会而不 对”的现象,教师首先必须加强自己对数学问题及知识的理解,打铁还需自身硬;其次中等生更需要教师给予耐心的指导和充分的理解,需要教师不断寻求帮助他们 学好数学、乐学数学的办法.

 

  从问卷调查第7题的统计结果看,超过一半(65%)的中等生经常因自己在解题中出现“会而不对”现象而烦 恼,凸显此项研究的意义.但限于本研究调查对象少、研究时间短,研究结果还比较粗糙.此外,在数据处理时,未对性别、年级等因素对解题中“会而不对”现象 的影响展开研究,期待更多的教师对此展开更加细致和深入地研究.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