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从民俗学角度看《诗经》的婚俗文化

2022-06-08

卫彦慧

(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摘要:作为人类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婚俗文化反映了一个时期的社会生活、精神面貌和群体生活,是民族心理和审美价值观念的体现。作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婚恋诗是《诗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笔者将结合婚恋诗,从民俗学视角试论《诗经》所体现的婚俗文化。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婚俗;《诗经》;婚恋;文化

中图分类号:1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 08- 0210- 03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从民俗学的研究中得知,人类之所以重视婚姻,是因为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相关,婚姻是人类社会和两性之好的基本制度。

婚姻在不同的地区和时间会呈现出不同的习俗,因此成为当时当地文化的一面镜子。先秦文化是我国文化的源头,本文将从民俗学视角来探讨《诗经》中所体现出先秦时代的婚俗。

一、婚姻的产生和观念

《昏义》载:“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易经》载天地姻媪,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人承天地,施阴阳.故设嫁娶之礼者,重人伦,广继嗣也。”由此可见,婚姻的产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祭祀宗庙和繁衍后代。“合二姓之好”,说明婚姻的结合是两性用以扩大自己的势力,这在封建社会及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的上层统治者中极其常见。伴随婚姻的产生,就一定会形成与之相对应的、被大众所认可的婚姻观念。

(一)婚龄观

《周官》记:“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扩张统治范围而提倡穷兵黩武,鼓励生育成了国家政策之一。男女到了一定年龄而仍未嫁娶,便会有官方组织他们自由结合。《周礼·媒氏》:“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会之。”《诗经》中也表现了统治者对适婚男女的交往实行较为自由的鼓励政策,如《郑风·溱洧》《郑风·野有蔓草》等。

至于“大龄”未嫁女,也勇于抒发多愁善感之情,如《召南·探有梅》:初章说及吉而嫁,次章言及今而嫁,卒章言语之即嫁。诗歌三章章四句,用梅子逐渐零落的过程-“其实七兮“其实三兮“顷筐塈之”)来比喻女子的青春渐消。“吉”“今”“谓”三字则把女子的心里活动变化展现的形象生动,写其对于出嫁越来越急迫的心情,这是一位多么善感的女子!

(二)“门当户对”的婚姻观

由于“和二姓之好”,婚姻成为一种多用来交换“政治”和经济”的工具,诸如帝王只与诸侯国通婚,诸侯国也只在异姓的诸侯国之间联姻,这种观念早在西周时期就已出现。

《诗经》中如贺新娘出嫁的诗篇《周南·桃夭》:“宜其室家”宜其家室“宜其家人”,诗歌连用三个“宜其”,道出这场婚姻对女方的夫家、娘家、家人都是有利有益的。再如赞美卫庄公夫人庄姜的《卫风·硕人》,诗歌第一章章三句,所说的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都讲述了硕人”的身份足以和卫侯相匹配。

(三)贞操观

在古代社会,贞操强调的是女性操守和品行的正当性。贞操观念在婚俗上约束了妇女的性道德,这种贞操观不仅贯穿了女子出嫁前后的一生,甚至还涵盖于一些不合理的制度之内,如:殉葬制。

(四)生育观

婚姻承载着下以继后世”的使命,生育观念成了婚姻极其重要的,这一观念包括多生子和生儿子”两个意思。如《周南·螽斯》:螽斯是蝗虫的一类,一种繁殖能力极强的昆虫,一生可产九十九子,所以在传统社会,多以“螽斯”来比喻,作为吉语祝其多子多孙。另外,《大雅·思齐》,对周文王善于修身和治国之性情进行赞扬,同时用大拟嗣徽音,则百斯男”来歌颂文王之妻太似用多子多孙来兴旺王室。

不仅如此,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中,生男生女存在很大的差别。“乃生男子,载寝之床”,并且“载衣之裳,载弄之璋”:然而乃生女子,载寝之地”,甚至是载衣之裼,载弄之瓦。《小雅·斯干》的记载体现了这种差别。从男女出生所处之地来看,《郑笺》言?男子生而卧于床,尊之也”;(女子生而)卧于地,卑之也。”再看两者之间玩耍的玩具,男子是璋’(一种玉),女子为瓦’(纺砖),仅在价值上两者差别便一目了然。

二、婚前嫁娶之礼

“古视婚姻意义深远,礼仪遂以庄重为尚,故意纤其进行之程序,藉示民情之不读,于是六礼兴也”。可见,婚姻嫁娶有一定的礼数可循。《卫风·氓》就载匪我愆期”的原因是子无良媒”,并且提出了婚时,称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一)纳采

纳采,用雁。《白虎通义·嫁娶》载:“贽用雁者,取其随时南北,不失其节,明不夺女子之时也……明嫁娶之礼,长幼有序,不相逾越也。”雁往来有信、顺乎阴阳,可借以表示媒人对信用的注重:另一方面,有能力捕雁,也显示了提亲男子的勇猛能干,因此在男方提亲之时多用雁。

(二)问名

《仪礼·士昏礼》载:“摈者出请。宾执雁,请问名,主人许。”纳采当日,问名礼在完成纳采之后举行,问名仍然以雁为礼。问名的目的是为避免男女同姓,从而恪守同姓不婚的制度,加上询问女字的生辰八字以占卜吉凶。

(三)纳吉

婚礼举行前,为了测吉凶,男方要进行占卜。如是吉兆,男方便派媒人以雁为礼去女方家告吉,婚事将继续进行:如是凶兆,婚事至此告破。《卫风·氓》:“尔卜尔筮,体无咎言”说的便是纳吉,因无咎言”才有婚礼的继续。

(四)纳征

如今,男方给女方的聘礼就是古代的征”:其实六礼唯纳征用幣,余皆用雁也”,可见纳征时不再用雁,取而代之的是钱币。自纳征礼完成后,男女双方还需订下婚约。

(五)请期

郑注:“主人辞者,阳倡阴和,期日宜由夫家来也。夫家必先卜之,得吉日,乃使使者往辞,即告之。”媒人将男方早已占卜好的嫁娶吉日告知给女方,因为告知时需要用请示的口气来表示不敢独自裁断,故称为请期。

(六)亲迎

作为六礼”之中举足轻重的仪式,亲迎指男方前往女家进行的迎娶仪式,这在如今仍然通用:文定厥祥,亲迎于渭”,《大雅·大明》记录了周文王前往渭水亲迎太姒的事件。此外,《诗经》中描写亲迎之礼的还有《大雅·韩奕》,写韩候迎止,于蹶之里”《卫风·氓》,“以尔车来,以我贿迁”等。

由此可见?六礼”在《诗经》时期已经普及,主要在上层社会通行,但即便平民百姓的婚礼相对简单:六礼”的程序也基本得以通行。早在周代就出现了六礼”,至今已经历了相当长的发展过程。或因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交通不便、风俗差异,婚俗文化也表现出些许不同。

三、婚后生活

“合二姓之好”是结成婚姻的目的,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达成的约定,并未顾及到新婚男女的婚后生活是否和谐。在婚前没有接触和了解的夫妇双方,与现在的自由恋爱因爱而结合的婚姻相比,更像是一场赌局中被跑出去的赌注。

(一)融洽

《郑风·女日鸡鸣》是新婚夫妇之间对话形式的联句诗,“宣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对早起、禽射、烧菜、对饮、相期偕老的叙述,体现出的是和睦欢乐的新婚生活。再有《齐风·鸡鸣》写女子催丈夫早起,以免耽误正事。此二者所歌的都是婚后的幸福生活,是融洽生活的典范。

婚姻生活中的这种融洽,体现了男女之间矢志不渝的爱情。如《邶风·击鼓》及《王风·大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对融洽生活的最好诠释。

(二)矛盾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卫风·氓》写女子婚后承担一切家务,没日没夜的劳作却换来丈夫的粗暴对待、兄弟的咥笑,只留下自己悲悯哀怨。

《召南·江有汜》《邶风·谷风》等也属于《诗经》中表达弃妇之情的诗作,这类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和抒发抒情主体被抛弃的苦痛,叙述婚前、婚后的对比,刻画了一系列天真多情、勤劳善良却遭到抛弃的传统封建女性,她们是社会生活的牺牲品。

这类矛盾的存在并非偶然,男尊女卑的社会制度下,矛盾必然存在与封建礼教和妇女家庭幸福的愿望之中,当矛盾不可避免地爆发时,处于弱势的一方必遭受破坏。或因无法育子、或因年老色驰、或因男子喜新厌旧用情不专,即便没有违背出妻”规定,有着纯朴、善良、忠贞性情的女子也不能完全避免遭受压迫和损害而沦为弃妇的境况。

四、结语

由一夫多妻制到如今的一夫一妻制,由父母之命到婚姻自由,婚俗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它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而变化。婚俗文化是行走中的画卷,它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是价值观、审美观和性意识的体现,为研究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

总体来说,《诗经》是我国文化源头的一部代表作品,其存在的形式不仅仅是诗歌,价值及意义也绝非仅限于传统文学成就。从民俗学角度看《诗经》所体现的这种接近原始的婚俗,是婚俗文化的源头,读者在领略到婚恋诗歌文学艺术魅力的同时,对早期民族的爱情婚姻观也有所了解。正是基于这一婚俗文化,随着社会发展一次又一次的补充纠正,才形成了我们而今较为成熟完善的婚姻观念。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