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论大众文化的真实美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推进

2022-06-08

许学宁,韩婷

(沈阳广播电视大学,辽宁沈阳110003)

摘要:大众文化的真实之美体现在将艺术从彼岸世界召回到人世间,让它成为一种我们身边可以看得见、摸得到的真真切切的审美形式,这种真实感使得审美的空间被拓展了,以往只能在艺术领域才可以使用的“审美”概念在目前大众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这无形中实现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想。普通大众通过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消费大众文化的行为而实现的表层审美化使得生存的空间充满着艺术设计的痕迹,最终使自己能够充分地得到审美的享受。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大众文化;真实美;审美泛化;日常生活审美化

中图分类号:JOI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I-1580(2014)10-0131-03

一、大众文化的真实美与审美泛化现象

随着大众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不断渗透,人们发现美已变得越来越泛化,而且发觉眼睛比起身体的其他器官显得越来越重要,并且越来越受到一种优待,一种充分享受美感的优待,“好看”成为人们感知最多的词语。当今,人们对视觉的高度热情甚于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我们被影像文化、视觉文化团团包围,各类商品的展示,令人眼花缭乱的视觉图像、摄影、广告、装饰、艺术、电视电影、形象设计,精彩纷呈的综艺晚会,精致讨巧的文章插图,网络上惟妙惟肖的动画,街头巷尾多种多样的招贴画,无比生动直观的视觉表达和流光溢彩的图像交织笼罩在一起,就在我们的身边,如同空气一样包围着我们。不仅仅是身边小的事物,整个城市广阔的空间也为审美提供了几乎全部的场域,美丽已无处不在:高耸擎天的摩天大楼,灯红酒绿的商场酒店,流光溢彩的霓虹街灯,刺激绚烂的娱乐总汇,都让人们的视觉受到无比强烈的冲击。都市生活的规模、样式、内容、形式等都需要人们通过眼睛来感受。“景观工程”“形象工程”这些设计规划部门费尽心思研究出来的建筑景观便是如此。就连博物馆这些曾经只展示高雅精美艺术的空间,也“积极地为更多的普通观众群体提供展品,它们摒弃了专门展示高雅文化的招牌,力图使博物馆成为大场面、感知知觉的、幻觉与蒙太奇的场所,使之成为人们获取亲临其境的体验的场所”。在这里,影像世界成为人们建构日常生活的依据。丹尼尔.贝尔曾被称为后工业之父,他在著作中指出:“目前居统治地位的是视觉观念,声音和影像,尤其是后者,组织了美学,统率了观众。”在这个读图时代,我们已经无法将日常生活中的美与影像世界中的奇观形象彻底分开了,它们完全融为一体,这些都是大众文化的真实美提供给我们的审美享受。

大众文化的这种真实之美体现在将艺术从彼岸世界召回到人世间,让它成为一种我们身边的可以看得见、摸得到的一种真真切切的审美形式。精英艺术往往存在于我们的思想深处,而大众文化则如此真实可见地围绕在我们身边,如同空气和水一般。这种真实的美让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地用眼睛去体会,用耳朵去聆听,因为它就在眼前,它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面对大众文化这种无处不在的真实,我们无需寻找,无需思考,唯一需要做的就是融入其中并轻松享受它所提供的美。

大众文化的这种真实感使得审美的空间被拓展了,以往只能在艺术领域才可以使用的“审美”概念在目前大众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大到一座城市的建设,小到一个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甚至生活中更微小的细节都被这种真实的审美所覆盖,日常生活终于前所未有地以审美的方式被呈现出来。美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精英艺术的范畴,更不是一个意识形态的表征,审美也不再是高端文化学者们的独白表演,它真实可信,它离我们每一个人都那么近,被每一个人所拥有和享受。

二、大众文化的具体实践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推进

审美地看待世界与审美地生活并不是一个现代现象,古今中外的很多哲学家、美学家都对“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人类的永恒命题进行过理论研究。马克思曾用一段非常具体的想象来描述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可能随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马克思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是完全自由的人,并且可以按照美的规律去生活。“积极地把我们人生的生活,当作一个高尚优美的艺术品似的创造,使它理想化,美化”。这是我国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关于“艺术的人生观”的阐述。从以上这些审美化的态度可以看出,审美地去生活是人类真正实现自我的一个途径,更是人类的一种信仰,一个人类永恒的追求目标。回到现代社会中,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在一种特定的历史语境下成为了典型的现代性话题,甚至上升为一个重要命题的。马太。卡林内斯库在《现代性的五个方面》中认为,审美现代性的主要内容是非实用、反理性、审美感觉这些观念。这种现代性的基本目标就是反抗启蒙理性、实用工具理性,反对理性对感性的压迫。这种现代性也是对涵盖科学进步、理性实用等观念的资产阶级文明现代性的反抗。让艺术与生活合二为一,让艺术的元素成为生活的本体,甚至使生活完全成为艺术,这就是审美现代性理论所追求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其目的是让审美的原则渗透到生活中来。这条线索在从尼采到福柯再到舒斯特曼的演化中表现得十分清晰,而到了舒斯特曼提出的“中产阶级生活方式审美化的构成”时,已经越来越生活化、平民化了。而实际上,该理论仍是致力于将审美作为抗拒工具理性的方式,并将艺术、审美作为逃避社会控制的希望。我们发现,审美现代性意味着日常生活经验与审美经验的断裂,日常生活世界被看成一个要由外在的审美力量加以控制甚至否定的对象,审美、艺术与生活隔绝开来。而事实上,“审美的方面和我们更普通的行为一样是根深蒂固的、自然的和正常的。普通的行为常常包含着稀有而新奇的审美经验雏形”。因此说,现代主义的审美经验观依然会出现问题,应该强调审美经验是从日常生活经验发展而来的,审美、艺术不应该与日常生活为敌,我们也不可能将发生在身边的所有种类的活动都归属到“日常的活动”和“非日常的活动”中来。人类无法将日常生活的规范和结构排除,而是应该将希望与幸福寄托在日常生活之中,而不是日常生活之外。而在后工业化时代演化出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又具有了新的内涵。这时的西方社会已经不再是一个商品物资匮乏的社会,并且已经完成了从生产型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或大众消费社会的转型,这时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也从一种理论变成了城市大众的普遍要求。精美绝伦的日常用品被批量地进行生产,我们迎来了艺术品机械复制的时代,各种工艺产品、美术作品以及音像制品覆盖着世界的各个角落,大众文化的时代到来了。大众文化不同于波普艺术的“无论什么废物都充当艺术品”的极端艺术行为,也不同于历史先锋派的“倚重日常生活的非日常时刻,比如做梦、幻觉、狂欢节等时刻”,而是与日常生活中的需要、满足、欲望、快乐这样一些感官功能取得联系,给人直接地带来在日常生活中的感官享受,这也使得审美经验以一种最直接感性的方式作用于大众的日常生活。

那么,大众文化在具体实践方面究竟是怎样影响和推进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呢?首先,从客观因素来看,大众文化提供给公众的是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日常消费文本。电影也好,流行音乐也好,从一开始就是面向大众而制作生产的,而普通大众消费这类大众文化产品的过程本身就形成了一种审美过程。费斯克把大众文化文本的根本特征概括为与日常生活有“相关性”,通俗地说,也就是大众文化的文本必须与大众的生活发生关系,能够提供一个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切入点。杜尚曾有一幅比较著名的绘画作品,名为《下楼的裸女》,这幅作品给人造成匪夷所思的印象,因为它在形象上跟女人毫无关系,只是一些棕色的条块,由于它已经超出普通人的审美体验,人们便很难理解它的含义。相反,一幅时髦女郎的挂历则不同,它是形象可识的,同时可以装饰墙壁,起到美化生活空间的作用。“大众文化的价值是依据其功利的程度来评判的,也就是说,有利于日常生活,而不是与之保持距离”。正是在这种前提下,一部分积极的思想、先进的理念、民族的文化和科普知识等才能通过大众文化文本的消费和使用得到传播。这种与日常生活的相关性便是大众文化在客观方面深入影响受众群体的切入点,虽然有时文本的原创性与经典性不足,但却因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互文性而得到大众的青睐。

除了客观方面的原因以外,构建日常生活审美化意义功能的另一个重要依据是大众的主观因素,它包括大众在进行文艺消费时的主动性与差异性。拥有精英文化意识的人总是片面和武断地认为大众是一个无深度、无差别、无审美创造性的群体存在,其实,这种看法本身就是对人的个体差异和主体性的轻视。在社会文化氛围下,大众并不总是被动的接受者,相反,在更多的时候,大众是主动的建构者。一个人在某些时候处于被支配者的地位,比如在公司,然而,这种从属者的身份并非被固定下来的,当他走进商场或电影院时,他就成为了主动的支配者,因为他有能力也有权利选择买哪件商品或看哪部电影。因此,我们甚至可以重新界定大众文化的概念:大众文化是大众生产的,而不是文化工业的制造者生产的,文化工业只是向大众提供可供加工的半成品,只有经过大众的再次加工和改编,经过大众的选择性接受,大众文化才称其为大众文化。再精致的水晶吊灯和再雄壮的城市雕塑,如果没人欣赏也不会出现审美效果。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大众在文化审美场域中个性的、积极主动的审美行为,那些美丽的事物也仅仅是没有生命的摆在那而已。大众在消费和使用文化工业所提供的半成品的时候,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体现了自己的需求、欲望,这其实是主动的二次创作的过程,这种过程也使得文化工业半成品变成了鲜活的艺术成品,因此说,日常生活在大众对文化艺术的主动欣赏中以及对美观商品的主动消费中变得逐渐审美化。

三、结语

大众文化对审美的覆盖并非理论家的杜撰,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真切感受到的,人们身边的任何事物都涉及设计的美观,样式的和谐以及应用的顺畅,用韦尔施的话来说,就是“差不多每一块铺路石、所有的门户把手和所有的公共场所,都没有逃过这场审美化的大勃兴”。因此,大众文化对于实现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想是大有裨益的,普通大众通过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消费大众文化的行为而实现的表层审美化使得生存的空间充满着艺术设计的痕迹,最终使得自己能够充分地得到审美的愉悦,同时也印证了日常生活与审美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论点。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2]米盖尔.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3]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乔治.柯林伍德,艺术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5]让.波德里亚,完美的罪行[M]北京:商业印书馆,2000

[6]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7]泰勒.考恩,商业文化礼赞[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s]陶东风,社会转型与当代知识分子[M]北京:三联书店,1999

[9]韦尔施,重构美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