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地方高校与军队联合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践探索

2022-06-08

付跃刚,徐熙平,刘智颖,闰钰锋

(长春理工大学光电工程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摘要:地方院校和军队联合培养的卓越工程师计划与教育部的卓越工程师计划不同,军地联合培养的实践环节曼注重适应军队的实际环境与学生入职后作为军官的素质培养长春理工大学与空军某基地在2009级光电信息工程专业本科国防生中进行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培养实践,从2012年7月到2013年6月在部队圆满完成相应的工作本文针对军地联合培养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方案、培养计划、实施效果以及经验和不足进行了总结。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计划;国防生;军地联合培养;实践环节

中图分类号:04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4) 10-0052-02

实施国防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有助于将高校优质的教学科研资源与部队的优良传统结合起来,是实现科教兴国、科技强军战略的重要举措,通过合作将培养出更多部队急需的高质量人才。

2012年7月9日,长春理工大学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队签订了国防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合作协议。协议就国防生的选拔、组织报到、当兵锻炼、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岗位见习与毕业设计、日常管理、服务保障、组织归队、毕业分配等方面做了明确约定。2012年7月23日,长春理工大学首届“卓越工程师计划”国防生奔赴部队,采取“3+1”培养模式,这是贯彻落实总部空军关于培养新型军事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2013年6月20日,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防生结业,在军队实践期间,学校教师定期到部队为他们授课,完成学四年级文化理论课的学习。部队增设实践教学、岗位见习等任务,毕业前由学校和部队共同为他们进行毕业设计答辩。

一、国防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方案

(一)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以“空天一体,攻防兼备”的空军军事战略为指导,以构建信息化条件下院校教育的科学体系为核心,调整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全面深化专业教育训练改革,提高空军国防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和岗位任职能力,为部队培养“站得住、用得上、有作为”的优秀专门人才。

(二)培养目标

以部队对光电信息技术需求为导向,开展培养本科工程型军事人才的培养工作,本科工程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军事方面光电信息工程师。

(三)培养模式

学制四年,按照“3 +1”模式培养,即1~6学期学校学习文化理论课程;7~8学期与军队联合培养,加强军政素质、专业技能和军事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培养方法

1~6学期为高校教育阶段,在学校学习理论课程,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和军政教育训练的部分内容(包括新生入学教育、大一暑期集中军训、体能、专题教育等)。7、8学期为学校与军队联合培养环节,国防生在军队学习,按照学校与空军部队联合培养国防生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地点在空军航空兵十一师。主要开设:光学测量、光通信技术基础、雷达技术与应用、导航与定位技术、空军航空兵部队通信及信息化建设现状、机载电子设备常见故障及预防、岗位见习及毕业设计(论文)。这些课程主要由高校教师和空军航空兵十一师的教官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同时,国防生在军队进行当兵锻炼、岗位见习和毕业设计。6月返校进行毕业考核、毕业教育和毕业派遣。

(五)具体实施方案

从一年级国防生中选拔20~30名优秀国防生,组建国防生“卓越计划”班,按照“3+1”的模式进行培养,即3年在学校学习文化理论课程,第四年在部队进行军地联合培养,加强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军政素质的培养和锻炼。

1.选拔培养对象

主要在光电信息工程、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两个专业中选拔20~30名优秀的国防生,组建空军国防生“卓越计划”班。“卓越计划”班国防生的选拔条件:(1)政治合格:拥护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忠诚于党;思想觉悟高,现实表现好;入伍动机端正,扎根部队献身国防思想牢,政审合格。(2)入学成绩:入学成绩超过国防生平均分数线,数学与外语成绩120分以上。(3)身心健康:符合现行军检标准。(4)民主评议:总评优秀。

2.培养方案

空军国防生“卓越计划”班的培养方案应修学分为175学分,1~6学期学生已修读了145学分以上,完成了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主干专业课程的学习,初步掌握了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具备了从事光电信息、探测与控制技术等领域的分析、研究、设计和应用开发的基本能力。第7~8学期与军队进行军地联合培养,结合部队需求,开设国防特色课,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工程实践能力和军政素质的培养。

3.军地联合培养阶段的培养方案设计

结合军队需求,开设相关专业理论课程。开设军队装备原理、安装调试、使用维护、管理运行等方面的相关课程。针对军队不同岗位需求,开展专业技能岗前培训,由军队技师带领国防生对整个实践过程进行岗前训练。军队课程模块包含:空军航空兵部队通信及信息化建设现状必修(2.0学分)、机载电子设备常见故障及预防必修(2.0学分)、岗位见习及毕业设计(论文)必修(16学分),军队职业发展规划等实践类课程,可以根据岗位特点和学生特点进行具体安排;毕业设计结合工程实践,采取导师指导方式。两门军队实践类课程的授课和考核由军队教官考核,给予成绩,学校予以认可;毕业设计由学校教师和军队教官联合组成答辩小组,对学生进行考核,评定成绩。国防生完成上述课程,成绩合格后,即可毕业。

4.具体教学计划安排

学校一般在7月上旬放暑假,学生休息两周后,于7月下旬到军队报到,进行联合培养。国防生在军队联合培养的时间一般为当年的7月下旬到下一年度的5月底返校,其中不放寒假,实际联合培养的时间为10个月左右。国防生到部队联合培养的具体时间依据年度不同可做调整。第一阶段:集中军政训练;第二阶段:国防理论与实践教学;第三阶段:岗位见习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

二、存在的问题和实施效果

国防生“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部队的一年里专业文化课必须采取教师到军队集中上课的方式,很多课程的实验由于部队条件限制无法进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只能针对部队仪器设备来进行,课程的计划性和系统性受到限制。在培养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教学计划执行难度较大。

国防生中普遍存在牺牲奉献意识不强、指挥管理素质薄弱、实际操作技能偏低、心理抗挫能力较差,这些已成为制约国防生成长发展的主要瓶颈。针对以上问题,开展政治理论学习,使其认识到作为一名军人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听党话、跟党走,并积极深入地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用先进的思想理论武器来武装头脑,积极拥护马克思主义,为拥护我党的执政地位作坚强的后盾。学会做一名合格的军人,在军队学会了不诉苦、不抱怨、注重细节、谦虚以及如何与人交往和沟通,对军队的专业技术仪器进行了实践。国防生“卓越工程师计划”是部队与高校双方优势互补、合作共进的良好开端,对提高国防生综合素质、完善国防生培养模式具有积极意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赵韩强,曾兴雯,赵东方,国防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探索与实践[J]高校教育管理,2012(6)

[2]赵东方,赵韩强,郑军军,地联合实施国防生“卓越计划”的认识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2(25)

[3]关于实施国防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通知[S]

[4]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 - 2020年)[S]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 2020年)[S]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