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论新世纪农民工题材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2022-06-08

王东凯

(陇东学院教育学院,甘肃庆阳745000)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在农民工题材的小说中,作家主要塑造了劳苦型、自甘堕落型、拼搏成功型等三种女性形象。作家在塑造这些女性形象时,往往忽略了人文精神关怀,呈现出模式化的倾向,没能真正反映女性农民工的生活现状。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农民工题材;女性形象;想象性叙述;改革开放

中图分类号:I2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11—0139—02

一、农民工与农民工文学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乡二元体制的改革,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离开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进城谋生。农民工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后形成的一种特殊群体,也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特殊群体。在这些农民工中,女性农民工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有些行业的女性农民工占到了农民工总数的30%~40%,而有些行业女性农民工的比例甚至达到了90%以上。[1]她们进入城市后活跃在各个角落,由于其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差,因此,只能干一些脏活、累活。

随着农民工的大量出现,这一特殊群体的生存状况逐渐成为作家关注的焦点。近年来,以农民工为题材的小说纷纷出现,形成了一股创作热潮,如孙惠芬的《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徐岩的《酒馆》、贺晓晴的《花瓣糖果流浪年》、罗伟章的《大嫂谣》、邵丽的《明慧的圣诞》、吴玄的《发廊》、王手的《乡下姑娘李美凤》等作品。赵学勇教授指出,农民工题材小说是指以展示城乡冲突,描写农民工都市生活,表现他们走出农村遭遇城市文明以及颠沛于城乡之间所产生的焦虑、孤独、困惑等心理路程,揭示农民工精神世界为主要描写内容的作品。[2]

二、新世纪农民工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类型

(一)劳苦型

劳苦型的女性农民工指的是凭借自己的力气在城市谋生的一类人。她们从农村来到城市,为了尽可能地多存点钱,已经习惯了对城里人卑躬屈膝。她们没有想过要在城里永远生活下去,唯一希望的就是,通过自己的双手换取一些收入来弥补家用。罗伟章的《大嫂谣》中的大嫂,是一个50多岁的女人,她的父亲年老需要照顾,体弱多病的丈夫不能干活需要照顾,家中还有孩子需要照顾,所有的重担都落在了她的身上。大嫂离开家到城市打工,她勤恳、善良、肯吃苦、节俭,更重要的是,她的精神没有蜕变,在城市化的大潮中表现出来的仍是传统女性具有的那种精神。这样的女性农民工,身上都具有传统女性的那种纯朴、善良和勤劳的本性,她们靠出卖劳动力换取微薄的收入。她们的出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她们和农民一样靠力气生活,体现出的是传统女性的原始美。

(二)自甘堕落型

在农村除了土地还是土地,农村女性几乎一辈子也见不到什么新鲜的东西。可是,在城市里,那些新鲜的玩意几乎随处可见,于是大量的农村女性对城市充满了向往。来到城市后,有一些女性由于找不到正确的谋生之路,走上了自甘堕落的道路。李肇正的《姐妹》中的宁德珍和舒小妹就是这样一类人,她们都是从农村进入城市的女人。刚开始,她们也是很善良、有进取心的,但是,为了能够在城市中获得更好的生活,宁德珍和舒小妹在发廊里做起了小姐的生意。就如吴玄的《发廊》中所描述的一样:“发廊改变了我妹妹的命运,乃至全村所有女性的命运。通过发廊,女人可以赚钱,而且比男人赚得多,我妹妹一个月寄回家的钱就比我父亲一年劳作赚的钱多。”[3]发廊不仅改变了进城务工的女性农民工的生存境遇,也改变了贫困乡村的物质面貌,甚至改变了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固守的传统生育观念。这样的女性农民工形象,在作家笔下占了很大比重,她们有一个共同点——靠出卖身体在城市里生活。对于农民工而言,城市象征着文明、发达的美好生活,吸纳了所有的外乡人停留,但是,城市的冷漠与复杂又拒绝了所有的城市的“他者”。

(三)拼搏成功型

有些进城的女性勤劳、善良、质朴,有梦想,不怕苦与累,自强不息,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成功。例如,须一瓜的《门内的保姆家外的人》中的天晴、暖被、暖灶、修小灯、春子都是一群来城市打工的农村女性,她们来到同一个城市做了保姆,并用各自的善良、勤恳赢得了雇用她们的城里人的信任和认可。虽然她们不像城里人活得那么富有,但是,她们在城市中的生活却也自在、惬意。她们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比如天晴,她喜欢读书,想自考大学,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她始终保持着一颗上进的心。贺晓晴的《花瓣糖果流浪年》中的主人公韩月晴,是一个离异的四川女性,为了能与自己爱的人在一起来到了北京,过着流浪的生活。她刚进入城市的时候,处处碰壁,但她没有触碰道德的底线,她善良、勤劳,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最终走向了成功。作品中的这类女性大多是年轻的打工妹,她们有理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拼搏,获得了成功,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三、农民工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想象性叙述及其对策

(一)农民工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想象性叙述

底层女性是没有话语权的弱势群体,她们大多是苦难中的挣扎者。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为了博得读者对角色的同情与怜悯,赢得读者对作品的喜爱,必然会加入一些艺术虚构的成分。生活中的确有一些为了获取生存的基本物质资料、成就自己的城市梦而沦落的女性,但并不是所有的女性农民工进入城市后都会如此。某些作家只从某个方面来刻画女性农民工,或者完全按照自己的想象来叙述女性农民工的生存境遇,没能真实、全面地展现女性农民工的现实生活。他们过分注重描写女性农民工的身体或精神堕落方面,而忽视了对女性农民工心理和精神方面的书写。读者在阅读此类文学作品时容易认为,现实生活中的女性农民工都是拜金女、沦落者。

(二)关于刻画女性农民工形象的几点建议

1.作家应注重人文关怀

一个真正的作家应该是社会良知的代表,是时代的批判者和代言人,应该发出时代的最强音。在今天这样一个信仰缺失的时代,作家更应该担负起重建文化的重任,始终站在女性农民工的立场反映现实问题,表达女性农民工的精神诉求。作家只有保持独立的学术精神、人文立场,代表社会的良知,才能真正进入社会底层,了解底层女性的利益诉求,从而真实、全面地表达底层女性的声音,扮演好底层女性“代言人”的角色。

2.作家应注重艺术表达与审美体验

作家对底层女性农民工形象的描写,得不到她们的有效回应,固然有女性农民工教育水平和文化素养低下的原因,但作品与底层民众的审美趣味相脱节也是重要因素。作家在创作有关女性农民工生活的作品时,应在保持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前提下,创作出更多雅俗结合的、贴近女性农民工生活的作品,从而使底层女性农民工进行更多的、关于自身生存现状的思考,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进而促进整个农民工文学结构的优化。

3.广开言论渠道,扩展女性农民工的表达空间

女性农民工离开农村来到城市,遇到了很多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如:城市对她们的排斥,周围人的冷遇,无处诉说的内心孤独与苦闷。女性农民工没有话语权,不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生存境遇。有些作家在书写女性农民工时未能深入地了解其生活,也听不到她们的真实声音,只能凭借只言片语进行想象性的叙述。所以,应广开言论渠道,让作家更多地了解女性农民工,以便其准确地塑造女性农民工形象。

作家应注意女性形象的时代特征,在塑造女性农民工形象时,应加强对农民工的人文关怀和对人物命运的思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创作出使人信服的优秀作品。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张蓓.女性农民工媒介形象的偏差塑造现象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9(1).

[2]赵学勇.新世纪文学中对失“根”者的叙事[J].文艺争鸣,2007(12).

[3]吴玄.发廊[J].花城,2002(5).

[4]叶旭军.城市外来农民工的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03.

[5]张树成.情亲间[J].劳动保护,1988(4).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